卷五 婦人産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關燈
小
中
大
【問曰。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師曰。
新産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
亡血複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
故大便難。
】(案。
沈尤金鑒。
作痙為是。
詳痙病中。
) 【〔尤〕】痙。
筋病也。
血虛汗出。
筋脈失養。
風入而益其勁也。
郁冒。
神病也。
亡陰血虛。
陽氣遂厥而寒。
複郁之。
則頭眩而目瞀也。
大便難者。
液病也。
胃藏津液。
而滲灌諸陽。
亡津液胃燥。
則大腸失其潤。
而便難也。
三者不同。
其為亡血傷津則一。
故皆為産後所有之病。
【〔程〕】産後血暈者。
為郁冒。
又名血厥。
【産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盛。
故當汗出。
陰陽乃複。
大便堅。
嘔不能食。
小柴胡湯主之。
】(〔原注〕方見嘔吐中。
) 【〔尤〕】郁冒雖有客邪。
而其本則為裡虛。
故其脈微弱也。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津氣上行。
而不下逮之象。
所以然者。
亡陰血虛。
孤陽上厥。
而津氣從之也。
厥者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者。
陰陽乍離。
故厥而冒。
及陰陽複通。
汗乃大出而解也。
産婦新虛。
不宜多汗。
而此反善汗出者。
血去陰虛。
陽受邪氣。
而獨盛。
汗出則邪去。
陽弱而後與陰相和。
所謂損陽而就陰是也。
小柴胡主之者。
以邪氣不可不散。
而正虛不可罔顧。
惟此法為能解散客邪。
而和利陰陽耳。
【〔鑒〕】大便堅。
嘔不能食。
用小柴胡湯。
必其人舌有苔。
身無汗形氣不衰者。
始可。
故病得解自能食也。
若有汗。
當減柴胡。
無熱當減黃芩。
嘔則當倍姜半。
虛則當倍人參。
又在臨證之變通也。
案巢源雲。
運悶之狀。
心煩氣欲絕是也。
亦有去血過多。
亦有下血極少。
皆令運悶。
若去血過多。
血虛氣極如此而運悶者。
但煩悶而已。
若下血過少。
而氣逆者。
則血随氣上掩于心。
亦令運悶。
則煩悶而心滿急。
二者為異。
亦當候其産婦。
血下多少。
則知其産後應運與不運也。
然煩悶不止。
則斃人。
巢氏所論如此。
知産後血暈。
自有兩端。
其去血過多而暈者。
屬氣脫。
其證眼閉口開。
手撒手冷。
六脈微細或浮是也。
下血極少而暈者屬血逆。
其證胸腹脹痛氣粗。
兩手握拳。
牙關緊閉是也。
此二者證治霄壤。
服藥一差。
生死立判。
宜審辨焉。
而本條所論。
别是一證。
活人書妊娠傷寒門。
載此條于三物黃芩湯之後。
則知是專治婦人草蓐傷風。
嘔而不能食者。
若以小柴胡湯為産後郁冒之的方。
則誤人殆多矣。
【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熱者。
此為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
】(見病中。
○脈經。
作此為胃熱氣實。
程金鑒脈經。
并接前條為一條。
) 【〔沈〕】此即大便堅嘔不能食。
用小柴胡湯。
而病解能食也。
病解者。
謂郁冒已解。
能食者。
乃餘邪隐伏胃中。
風熱熾盛。
而消谷。
但食入于胃。
助起餘邪複盛。
所以七八日。
而更發熱。
故為胃實。
是當蕩滌胃邪為主。
故用大承氣。
峻攻胃中堅壘。
俾無形邪相随有形之滞。
一掃盡出則病如失。
仲景本意。
發明産後氣血雖虛。
然有實證。
即當治實。
不可顧慮其虛。
反緻病劇也。
【産後腹中痛。
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并治腹中寒疝。
虛勞不足。
】(方見寒疝中。
) 【〔程〕】産後血虛有寒。
則腹中急痛。
内經曰。
味濃者為陰。
當歸羊肉味濃者也。
用以補産後之陰。
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
則痛自止。
夫辛能散寒。
補能去弱。
三味辛溫補劑也。
故并主虛勞寒疝。
【〔魏〕】妊娠之痛。
胞阻于血寒也。
産後腹中痛者。
裡虛而血寒也。
一阻一虛。
而治法異矣。
【〔尤〕】當歸生姜。
溫血散寒。
孫思邈雲。
羊肉止痛利産婦。
千金當歸湯。
治婦人寒疝。
虛勞不足。
若産後腹中絞痛。
即本方加芍藥。
注雲。
子母秘錄有甘草。
丹溪心要雲。
當産寒月。
臍下脹滿。
手不可犯。
寒入産門故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師曰。
新産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
亡血複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
故大便難。
】(案。
沈尤金鑒。
作痙為是。
詳痙病中。
) 【〔尤〕】痙。
筋病也。
血虛汗出。
筋脈失養。
風入而益其勁也。
郁冒。
神病也。
亡陰血虛。
陽氣遂厥而寒。
複郁之。
則頭眩而目瞀也。
大便難者。
液病也。
胃藏津液。
而滲灌諸陽。
亡津液胃燥。
則大腸失其潤。
而便難也。
三者不同。
其為亡血傷津則一。
故皆為産後所有之病。
【〔程〕】産後血暈者。
為郁冒。
又名血厥。
【産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盛。
故當汗出。
陰陽乃複。
大便堅。
嘔不能食。
小柴胡湯主之。
】(〔原注〕方見嘔吐中。
) 【〔尤〕】郁冒雖有客邪。
而其本則為裡虛。
故其脈微弱也。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津氣上行。
而不下逮之象。
所以然者。
亡陰血虛。
孤陽上厥。
而津氣從之也。
厥者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者。
陰陽乍離。
故厥而冒。
及陰陽複通。
汗乃大出而解也。
産婦新虛。
不宜多汗。
而此反善汗出者。
血去陰虛。
陽受邪氣。
而獨盛。
汗出則邪去。
陽弱而後與陰相和。
所謂損陽而就陰是也。
小柴胡主之者。
以邪氣不可不散。
而正虛不可罔顧。
惟此法為能解散客邪。
而和利陰陽耳。
【〔鑒〕】大便堅。
嘔不能食。
用小柴胡湯。
必其人舌有苔。
身無汗形氣不衰者。
始可。
故病得解自能食也。
若有汗。
當減柴胡。
無熱當減黃芩。
嘔則當倍姜半。
虛則當倍人參。
又在臨證之變通也。
案巢源雲。
運悶之狀。
心煩氣欲絕是也。
亦有去血過多。
亦有下血極少。
皆令運悶。
若去血過多。
血虛氣極如此而運悶者。
但煩悶而已。
若下血過少。
而氣逆者。
則血随氣上掩于心。
亦令運悶。
則煩悶而心滿急。
二者為異。
亦當候其産婦。
血下多少。
則知其産後應運與不運也。
然煩悶不止。
則斃人。
巢氏所論如此。
知産後血暈。
自有兩端。
其去血過多而暈者。
屬氣脫。
其證眼閉口開。
手撒手冷。
六脈微細或浮是也。
下血極少而暈者屬血逆。
其證胸腹脹痛氣粗。
兩手握拳。
牙關緊閉是也。
此二者證治霄壤。
服藥一差。
生死立判。
宜審辨焉。
而本條所論。
别是一證。
活人書妊娠傷寒門。
載此條于三物黃芩湯之後。
則知是專治婦人草蓐傷風。
嘔而不能食者。
若以小柴胡湯為産後郁冒之的方。
則誤人殆多矣。
【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熱者。
此為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
】(見病中。
○脈經。
作此為胃熱氣實。
程金鑒脈經。
并接前條為一條。
) 【〔沈〕】此即大便堅嘔不能食。
用小柴胡湯。
而病解能食也。
病解者。
謂郁冒已解。
能食者。
乃餘邪隐伏胃中。
風熱熾盛。
而消谷。
但食入于胃。
助起餘邪複盛。
所以七八日。
而更發熱。
故為胃實。
是當蕩滌胃邪為主。
故用大承氣。
峻攻胃中堅壘。
俾無形邪相随有形之滞。
一掃盡出則病如失。
仲景本意。
發明産後氣血雖虛。
然有實證。
即當治實。
不可顧慮其虛。
反緻病劇也。
【産後腹中痛。
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并治腹中寒疝。
虛勞不足。
】(方見寒疝中。
) 【〔程〕】産後血虛有寒。
則腹中急痛。
内經曰。
味濃者為陰。
當歸羊肉味濃者也。
用以補産後之陰。
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
則痛自止。
夫辛能散寒。
補能去弱。
三味辛溫補劑也。
故并主虛勞寒疝。
【〔魏〕】妊娠之痛。
胞阻于血寒也。
産後腹中痛者。
裡虛而血寒也。
一阻一虛。
而治法異矣。
【〔尤〕】當歸生姜。
溫血散寒。
孫思邈雲。
羊肉止痛利産婦。
千金當歸湯。
治婦人寒疝。
虛勞不足。
若産後腹中絞痛。
即本方加芍藥。
注雲。
子母秘錄有甘草。
丹溪心要雲。
當産寒月。
臍下脹滿。
手不可犯。
寒入産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