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産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論一首、證六條、方八首)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服仲景羊肉湯二服愈。
嚴氏濟生當歸羊肉湯。
治産後發熱自汗。
肢體痛。
名曰蓐勞。
即本方。
加人參黃。
【産後腹痛。
煩滿不得卧。
枳實芍藥散主之。
】 【〔鑒〕】産後腹痛。
不煩不滿。
裡虛也。
今腹痛煩滿。
不得卧。
裡實也。
氣結血凝而痛。
故用枳實破氣結。
芍藥調腹痛。
枳實炒令黑者。
蓋因産婦氣不實也。
并主癰膿。
亦因血為氣凝。
久而腐化者也。
佐以麥粥。
恐傷産婦之胃也。
【〔尤〕】産後腹痛。
而至煩滿不得卧。
知血郁而成熱。
且下病而礙上也。
與虛寒痛不同矣。
枳實燒令黑。
能入血行滞。
同芍藥為和血止痛之劑也。
【〔魏〕】大麥粥。
取其滑潤宜血。
且有益胃氣也。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并主癰腫。
以麥粥下之。
】 案朱震亨雲。
芍藥産後禁用。
程氏辨其誤。
極是。
今不繁引。
又案此前排膿散中。
去桔梗。
不用雞子黃。
用麥粥。
立方之意稍近。
故并治癰腫乎。
【師曰。
産婦腹痛。
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
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
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
】 【〔鑒〕】産婦腹痛。
屬氣結血凝者。
枳實芍藥散以調之。
假令服後不愈。
此為熱灼血幹。
着于臍下而痛。
非枳實芍藥之所能治也。
宜下瘀血主之。
下瘀血湯。
攻熱下瘀血也。
并主經水不通。
亦因熱灼血幹故也。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趙本作二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
末之。
煉蜜和為四丸。
以酒一升。
煎一丸。
取八合。
頓服之。
新血下如豚肝。
】 【〔程〕】蟲。
主下血閉。
鹹能軟堅也。
大黃。
主下瘀血。
苦能洩滞也。
桃仁。
亦下瘀血。
滑以去着也。
三味相合。
以攻臍下幹血。
【〔魏〕】此類于抵當湯丸之用。
亦主經水不利。
無非通幽開積之治也。
和酒為丸者。
緩從下治也。
【〔徐〕】既曰新血。
又曰如豚肝。
驟結之血也。
案徐氏蘭台軌範雲。
新字當作瘀字。
此說頗有理。
【産後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
煩躁發熱。
切脈微實。
再倍發熱。
日晡時煩躁者不食。
食則谵語。
至夜即愈。
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裡。
結在膀胱也。
】(見病中。
○脈經。
煩躁發熱四字。
作四五日趺陽脈六字。
食則谵語至夜即愈八字。
作谵語利之則愈六字。
) 【〔程〕】太陽傷寒。
熱結膀胱。
則蓄血。
小腹堅痛。
今産後非太陽證。
而小腹亦堅痛者。
此惡血未盡。
熱在裡。
結在膀胱也。
宜下瘀血湯輩。
若不大便。
煩躁發熱。
則熱不在膀胱。
而熱在胃。
切其脈亦微實也。
日晡時。
陽明向王時也。
當向王時。
是以再倍發熱煩躁。
則胃中實矣。
胃實則不能食。
故食則谵語。
轉增其實也。
宜大承氣湯下之。
此條前後簡錯。
熱在裡八字。
當在惡露不盡之下。
未有大承氣湯。
而下膀胱血結也。
至夜即愈四字。
衍文。
脈經無。
(金鑒同。
但以至夜即愈。
不為衍文。
以再倍二字為衍。
) 【〔鑒〕】李曰。
此一節具兩證在内。
一是太陽蓄血證。
一是陽明裡實證。
因古人文法錯綜。
故難辨也。
無太陽證。
謂無表證也。
少腹堅痛者。
以肝藏血。
少腹為肝經部分。
故血必結于此。
則堅痛亦在此。
此惡露不盡。
是為熱在裡。
結在膀胱。
此太陽蓄血證也。
宜下去瘀血。
若不大便煩躁。
脈實谵語者。
陽明裡實也。
再倍發熱者。
熱在裡。
蒸蒸發于外也。
陽明旺于申酉戌。
日晡是陽明向旺時。
故煩躁不能食。
病在陽而不在陰。
故至夜則愈。
此陽明腑病也。
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
案尤雲。
蓋謂不獨血結于下。
而亦熱聚于中也。
若但治其血。
而遺其胃。
則血雖去而熱不除。
即血亦未必能去。
而大承氣湯中。
大黃枳實。
均為血藥。
仲景取之者。
蓋将一舉而兩得之欤。
此解不可從。
李注似允當。
【産後風。
續之數十日不解。
頭微痛。
惡寒時時有熱。
心下悶。
幹
服仲景羊肉湯二服愈。
嚴氏濟生當歸羊肉湯。
治産後發熱自汗。
肢體痛。
名曰蓐勞。
即本方。
加人參黃。
【産後腹痛。
煩滿不得卧。
枳實芍藥散主之。
】 【〔鑒〕】産後腹痛。
不煩不滿。
裡虛也。
今腹痛煩滿。
不得卧。
裡實也。
氣結血凝而痛。
故用枳實破氣結。
芍藥調腹痛。
枳實炒令黑者。
蓋因産婦氣不實也。
并主癰膿。
亦因血為氣凝。
久而腐化者也。
佐以麥粥。
恐傷産婦之胃也。
【〔尤〕】産後腹痛。
而至煩滿不得卧。
知血郁而成熱。
且下病而礙上也。
與虛寒痛不同矣。
枳實燒令黑。
能入血行滞。
同芍藥為和血止痛之劑也。
【〔魏〕】大麥粥。
取其滑潤宜血。
且有益胃氣也。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并主癰腫。
以麥粥下之。
】 案朱震亨雲。
芍藥産後禁用。
程氏辨其誤。
極是。
今不繁引。
又案此前排膿散中。
去桔梗。
不用雞子黃。
用麥粥。
立方之意稍近。
故并治癰腫乎。
【師曰。
産婦腹痛。
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
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
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
】 【〔鑒〕】産婦腹痛。
屬氣結血凝者。
枳實芍藥散以調之。
假令服後不愈。
此為熱灼血幹。
着于臍下而痛。
非枳實芍藥之所能治也。
宜下瘀血主之。
下瘀血湯。
攻熱下瘀血也。
并主經水不通。
亦因熱灼血幹故也。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趙本作二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
末之。
煉蜜和為四丸。
以酒一升。
煎一丸。
取八合。
頓服之。
新血下如豚肝。
】 【〔程〕】蟲。
主下血閉。
鹹能軟堅也。
大黃。
主下瘀血。
苦能洩滞也。
桃仁。
亦下瘀血。
滑以去着也。
三味相合。
以攻臍下幹血。
【〔魏〕】此類于抵當湯丸之用。
亦主經水不利。
無非通幽開積之治也。
和酒為丸者。
緩從下治也。
【〔徐〕】既曰新血。
又曰如豚肝。
驟結之血也。
案徐氏蘭台軌範雲。
新字當作瘀字。
此說頗有理。
【産後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
煩躁發熱。
切脈微實。
再倍發熱。
日晡時煩躁者不食。
食則谵語。
至夜即愈。
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裡。
結在膀胱也。
】(見病中。
○脈經。
煩躁發熱四字。
作四五日趺陽脈六字。
食則谵語至夜即愈八字。
作谵語利之則愈六字。
) 【〔程〕】太陽傷寒。
熱結膀胱。
則蓄血。
小腹堅痛。
今産後非太陽證。
而小腹亦堅痛者。
此惡血未盡。
熱在裡。
結在膀胱也。
宜下瘀血湯輩。
若不大便。
煩躁發熱。
則熱不在膀胱。
而熱在胃。
切其脈亦微實也。
日晡時。
陽明向王時也。
當向王時。
是以再倍發熱煩躁。
則胃中實矣。
胃實則不能食。
故食則谵語。
轉增其實也。
宜大承氣湯下之。
此條前後簡錯。
熱在裡八字。
當在惡露不盡之下。
未有大承氣湯。
而下膀胱血結也。
至夜即愈四字。
衍文。
脈經無。
(金鑒同。
但以至夜即愈。
不為衍文。
以再倍二字為衍。
) 【〔鑒〕】李曰。
此一節具兩證在内。
一是太陽蓄血證。
一是陽明裡實證。
因古人文法錯綜。
故難辨也。
無太陽證。
謂無表證也。
少腹堅痛者。
以肝藏血。
少腹為肝經部分。
故血必結于此。
則堅痛亦在此。
此惡露不盡。
是為熱在裡。
結在膀胱。
此太陽蓄血證也。
宜下去瘀血。
若不大便煩躁。
脈實谵語者。
陽明裡實也。
再倍發熱者。
熱在裡。
蒸蒸發于外也。
陽明旺于申酉戌。
日晡是陽明向旺時。
故煩躁不能食。
病在陽而不在陰。
故至夜則愈。
此陽明腑病也。
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
案尤雲。
蓋謂不獨血結于下。
而亦熱聚于中也。
若但治其血。
而遺其胃。
則血雖去而熱不除。
即血亦未必能去。
而大承氣湯中。
大黃枳實。
均為血藥。
仲景取之者。
蓋将一舉而兩得之欤。
此解不可從。
李注似允當。
【産後風。
續之數十日不解。
頭微痛。
惡寒時時有熱。
心下悶。
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