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論一首、脈證合十四條、方十四首)
關燈
小
中
大
膠姜湯。
方未見。
然補虛溫裡止漏。
阿膠幹姜二物已足。
林億雲。
恐是膠艾湯。
按千金膠艾湯。
有幹姜。
似可取用。
巢源。
載五色漏下。
其五曰。
腎髒之色黑。
漏下黑者。
是腎髒之虛損。
故漏下而挾黑色也。
【婦人少腹滿。
如敦狀。
小便微難。
而不渴。
生後者。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之。
】(如敦狀。
脈經作敦敦狀更四字。
注。
要略雲。
滿而熱。
案徐沈。
生。
改經。
誤。
) 【〔尤〕】敦音對。
按周禮注。
盤以盛血。
敦以盛食。
蓋古器也。
少腹滿。
如敦狀者。
言少腹有形高起。
如敦之狀。
與内經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
小便難。
病不獨在血矣。
不渴。
知非上焦氣熱不化。
生後。
即産後。
産後得此。
乃是水血并結。
而病屬下焦也。
故以大黃下血。
甘遂逐水。
加阿膠者。
所以去瘀濁。
而兼安養也。
案周禮。
天官玉府。
若合諸侯。
則共珠盤玉敦。
鄭注。
敦。
盤類。
古者以盤盛血。
以敦盛食。
尤注本于此。
又廣雅。
釋器。
HT。
盂也。
爾雅釋丘。
郭注。
敦。
盂也。
知本條如敦狀。
謂如盤盂之形也。
脈經如敦敦狀。
而千金雲。
陰交石門。
主水脹水氣。
行皮中。
小腹皮敦敦然。
小便黃。
則脈經似是。
然如字。
竟無着落。
沈雲。
人敦而不能起。
言其下重之情也。
金鑒雲。
敦。
大也。
皆于文義。
不相葉。
今從尤注。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其血當下。
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湯主之。
】(〔原注〕亦治男子膀胱滿急。
有瘀血者。
) 【〔尤〕】經水不利下者。
經脈閉塞而不下。
比前條下而不利者。
有别矣。
故彼兼和利。
而此專攻逐也。
然必審其脈證并實。
而後用之。
不然。
婦人經閉。
多有血枯脈絕者矣。
雖養沖任。
猶恐不至。
而可強責之哉。
【〔鑒〕】婦人經水不利下。
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
乃婦人恒有之病。
不過活瘀導氣。
調和沖任。
足以愈之。
今曰抵當湯主之。
夫抵當重劑。
文内無少腹結痛。
大便黑。
小便利。
發狂善忘。
寒熱等證。
恐藥重病輕。
必有殘缺錯簡。
讀者審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
為末。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 千金桃仁煎。
治帶下月經閉不通。
本方。
去蛭。
加樸硝五兩。
千金翼。
抵當湯。
治婦人月水不利。
腹中滿。
時自減。
并男子膀胱滿急方。
本方。
去虻蟲。
加虎杖二兩。
一雲虎掌。
又杏仁湯。
治月水不調。
或一月再來。
或兩月三月不來。
或月前。
或月後。
閉塞不通。
于本方。
加杏仁三十枚。
(千金同。
) 李氏必讀。
代抵當湯。
行瘀血。
(如血老而甚者。
去歸地。
加蓬術。
) 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 水二鐘。
煎一鐘。
血在上食後服。
血在下食前服。
張氏醫通雲。
水蛭如無。
以陵鯉甲。
生漆塗炙。
代之。
又代抵當丸。
治虛人蓄血。
宜此緩攻。
于前方。
去降香。
加蓬術為末。
蜜丸。
蓄血而上部者。
丸如芥子。
黃昏去枕仰卧。
以津咽之。
令停喉。
以搜逐瘀積。
在中部食遠。
下部空心。
俱丸如梧子。
百勞水煎湯下之。
汪氏醫方集解同。
但去降香莪術芒硝。
用玄明粉。
【婦人經水閉不利。
髒堅癖不止。
中有幹血。
下白物。
礬石丸主之。
】 【〔沈〕】髒。
即子宮也。
堅癖不止。
止當作散字。
堅癖不散。
子宮有幹血也。
白物者。
世謂之白帶也。
【〔魏〕】藏堅之髒。
指子宮也。
髒中之髒。
指陰中也。
【〔尤〕】髒堅癖不止者。
子髒幹血。
堅凝成癖。
而不去也。
幹血不去。
則新血不榮。
而經閉不利矣。
由是蓄洩不時。
胞宮生濕。
濕複生熱。
所積之血。
轉為濕熱所腐。
而成白物。
時時自下。
是宜先去其髒之濕熱。
礬石卻水除熱。
合杏仁破結潤幹血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
棗核大。
五内中。
劇者再内之。
】 【〔程〕】礬石酸澀。
燒則質枯。
枯澀之品。
故神農經以能止白沃。
亦澀以固脫之意也。
杏仁者。
非以止帶。
以礬石質枯。
佐杏仁一分。
以潤之。
使其同蜜。
易以為丸。
滑潤易以内陰中也。
此方專治下白物而設。
未能攻堅癖下幹血也。
【婦人六十二種風。
及腹中血氣刺痛。
紅藍花酒主之。
】 【〔尤〕】婦人經盡産後。
風邪最易襲入腹中。
與血氣相搏。
而作刺痛。
刺痛。
痛如刺也。
六十二種未詳。
紅藍花。
苦辛溫。
活血止痛。
得酒尤良。
不更用風藥者。
血行而風自去耳。
【紅藍花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
以酒一大升。
煎減半。
頓服一半。
未止再服。
】 外台。
近效。
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方。
紅藍花三兩。
新者佳。
以無灰清酒半升。
童子小便半大升。
煮取一大盞。
去滓候稍冷服之。
婦人良方。
紅藍花酒。
療血暈絕不識人。
煩悶言語錯亂。
惡血不盡。
腹中絞痛。
胎死腹中。
紅藍花一兩。
上為末。
分二服。
每服酒二盞。
童子小便二盞。
煮取盞半。
候冷分為二服。
留滓再并煎。
一方無童便。
(本出肘後。
○徐氏胎産方。
治産後血暈。
昏迷心氣絕。
) 【婦人腹中諸疾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 【〔徐〕】此言婦人之病。
大概由血。
故言諸疾痛。
皆以術苓澤歸芍芎主之。
謂即有因寒者。
亦不過稍為加減。
非真以此方概腹中諸痛也。
【〔鑒〕】諸疾腹痛。
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
既曰諸疾痛。
則寒熱虛實。
氣食等邪。
皆令腹痛。
豈能以此一方。
概治諸疾痛耶。
當歸芍藥散主之。
必是錯簡。
【當歸芍藥散方】(見前妊娠中。
) 【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 【〔徐〕】此言婦人之病。
既已由血。
則虛者多。
從何補起。
唯有建中之法為妙。
謂後天以脾胃為本。
胃和而飲食
方未見。
然補虛溫裡止漏。
阿膠幹姜二物已足。
林億雲。
恐是膠艾湯。
按千金膠艾湯。
有幹姜。
似可取用。
巢源。
載五色漏下。
其五曰。
腎髒之色黑。
漏下黑者。
是腎髒之虛損。
故漏下而挾黑色也。
【婦人少腹滿。
如敦狀。
小便微難。
而不渴。
生後者。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之。
】(如敦狀。
脈經作敦敦狀更四字。
注。
要略雲。
滿而熱。
案徐沈。
生。
改經。
誤。
) 【〔尤〕】敦音對。
按周禮注。
盤以盛血。
敦以盛食。
蓋古器也。
少腹滿。
如敦狀者。
言少腹有形高起。
如敦之狀。
與内經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
小便難。
病不獨在血矣。
不渴。
知非上焦氣熱不化。
生後。
即産後。
産後得此。
乃是水血并結。
而病屬下焦也。
故以大黃下血。
甘遂逐水。
加阿膠者。
所以去瘀濁。
而兼安養也。
案周禮。
天官玉府。
若合諸侯。
則共珠盤玉敦。
鄭注。
敦。
盤類。
古者以盤盛血。
以敦盛食。
尤注本于此。
又廣雅。
釋器。
HT。
盂也。
爾雅釋丘。
郭注。
敦。
盂也。
知本條如敦狀。
謂如盤盂之形也。
脈經如敦敦狀。
而千金雲。
陰交石門。
主水脹水氣。
行皮中。
小腹皮敦敦然。
小便黃。
則脈經似是。
然如字。
竟無着落。
沈雲。
人敦而不能起。
言其下重之情也。
金鑒雲。
敦。
大也。
皆于文義。
不相葉。
今從尤注。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其血當下。
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湯主之。
】(〔原注〕亦治男子膀胱滿急。
有瘀血者。
) 【〔尤〕】經水不利下者。
經脈閉塞而不下。
比前條下而不利者。
有别矣。
故彼兼和利。
而此專攻逐也。
然必審其脈證并實。
而後用之。
不然。
婦人經閉。
多有血枯脈絕者矣。
雖養沖任。
猶恐不至。
而可強責之哉。
【〔鑒〕】婦人經水不利下。
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
乃婦人恒有之病。
不過活瘀導氣。
調和沖任。
足以愈之。
今曰抵當湯主之。
夫抵當重劑。
文内無少腹結痛。
大便黑。
小便利。
發狂善忘。
寒熱等證。
恐藥重病輕。
必有殘缺錯簡。
讀者審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
為末。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 千金桃仁煎。
治帶下月經閉不通。
本方。
去蛭。
加樸硝五兩。
千金翼。
抵當湯。
治婦人月水不利。
腹中滿。
時自減。
并男子膀胱滿急方。
本方。
去虻蟲。
加虎杖二兩。
一雲虎掌。
又杏仁湯。
治月水不調。
或一月再來。
或兩月三月不來。
或月前。
或月後。
閉塞不通。
于本方。
加杏仁三十枚。
(千金同。
) 李氏必讀。
代抵當湯。
行瘀血。
(如血老而甚者。
去歸地。
加蓬術。
) 生地黃當歸尾穿山甲(各三錢)降香(一錢五分)肉桂(去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炒二錢)大黃(去皮三錢)芒硝(八分) 水二鐘。
煎一鐘。
血在上食後服。
血在下食前服。
張氏醫通雲。
水蛭如無。
以陵鯉甲。
生漆塗炙。
代之。
又代抵當丸。
治虛人蓄血。
宜此緩攻。
于前方。
去降香。
加蓬術為末。
蜜丸。
蓄血而上部者。
丸如芥子。
黃昏去枕仰卧。
以津咽之。
令停喉。
以搜逐瘀積。
在中部食遠。
下部空心。
俱丸如梧子。
百勞水煎湯下之。
汪氏醫方集解同。
但去降香莪術芒硝。
用玄明粉。
【婦人經水閉不利。
髒堅癖不止。
中有幹血。
下白物。
礬石丸主之。
】 【〔沈〕】髒。
即子宮也。
堅癖不止。
止當作散字。
堅癖不散。
子宮有幹血也。
白物者。
世謂之白帶也。
【〔魏〕】藏堅之髒。
指子宮也。
髒中之髒。
指陰中也。
【〔尤〕】髒堅癖不止者。
子髒幹血。
堅凝成癖。
而不去也。
幹血不去。
則新血不榮。
而經閉不利矣。
由是蓄洩不時。
胞宮生濕。
濕複生熱。
所積之血。
轉為濕熱所腐。
而成白物。
時時自下。
是宜先去其髒之濕熱。
礬石卻水除熱。
合杏仁破結潤幹血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
棗核大。
五内中。
劇者再内之。
】 【〔程〕】礬石酸澀。
燒則質枯。
枯澀之品。
故神農經以能止白沃。
亦澀以固脫之意也。
杏仁者。
非以止帶。
以礬石質枯。
佐杏仁一分。
以潤之。
使其同蜜。
易以為丸。
滑潤易以内陰中也。
此方專治下白物而設。
未能攻堅癖下幹血也。
【婦人六十二種風。
及腹中血氣刺痛。
紅藍花酒主之。
】 【〔尤〕】婦人經盡産後。
風邪最易襲入腹中。
與血氣相搏。
而作刺痛。
刺痛。
痛如刺也。
六十二種未詳。
紅藍花。
苦辛溫。
活血止痛。
得酒尤良。
不更用風藥者。
血行而風自去耳。
【紅藍花酒方(〔原注〕疑非仲景方。
) 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
以酒一大升。
煎減半。
頓服一半。
未止再服。
】 外台。
近效。
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方。
紅藍花三兩。
新者佳。
以無灰清酒半升。
童子小便半大升。
煮取一大盞。
去滓候稍冷服之。
婦人良方。
紅藍花酒。
療血暈絕不識人。
煩悶言語錯亂。
惡血不盡。
腹中絞痛。
胎死腹中。
紅藍花一兩。
上為末。
分二服。
每服酒二盞。
童子小便二盞。
煮取盞半。
候冷分為二服。
留滓再并煎。
一方無童便。
(本出肘後。
○徐氏胎産方。
治産後血暈。
昏迷心氣絕。
) 【婦人腹中諸疾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 【〔徐〕】此言婦人之病。
大概由血。
故言諸疾痛。
皆以術苓澤歸芍芎主之。
謂即有因寒者。
亦不過稍為加減。
非真以此方概腹中諸痛也。
【〔鑒〕】諸疾腹痛。
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
既曰諸疾痛。
則寒熱虛實。
氣食等邪。
皆令腹痛。
豈能以此一方。
概治諸疾痛耶。
當歸芍藥散主之。
必是錯簡。
【當歸芍藥散方】(見前妊娠中。
) 【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 【〔徐〕】此言婦人之病。
既已由血。
則虛者多。
從何補起。
唯有建中之法為妙。
謂後天以脾胃為本。
胃和而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