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證三條、方九首)
關燈
小
中
大
方的系異人傳授。
至妙。
(準繩雲。
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
) 即本方。
以蜜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
細嚼淡醋湯送下。
速進兩丸。
至胎腐爛腹中。
危甚者。
立可取出。
濟陰綱目。
催生湯。
候産母腹痛腰痛。
見胞漿下方服。
即本方。
水煎熱服。
【婦人懷娠六七月。
脈弦發熱。
其胎愈脹。
腹痛惡寒者。
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
子髒開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髒。
】(〔原注〕方未見○愈脹。
脈經。
作逾腹。
扇下。
有之狀二字。
) 【〔尤〕】脈弦發熱。
有似表邪。
而乃身不痛。
而腹反痛。
背不惡寒。
而腹反惡寒。
甚至少腹陣陣作冷。
若或扇之者然。
所以然者。
子髒開不能合。
而風冷之氣乘也。
夫髒開風入。
其陰内勝。
則其脈弦為陰氣。
而發熱。
且為格陽矣。
胎脹者。
内熱則消。
寒則脹也。
【〔徐〕】子髒者。
子宮也。
開者不斂也。
宜以附子湯溫其髒。
原方失注。
想不過傷寒論中附子。
合參苓術芍之附子湯耳。
案金鑒雲。
方缺。
文亦不純。
必有殘缺。
然尤注義通。
今從之。
張氏醫通雲。
妊娠脈弦為虛寒。
虛陽散外。
故發熱。
陰寒内逆。
故胎脹。
腹痛惡寒者。
其内無陽。
子髒不能司閉藏之令。
故陰中覺寒氣。
習習如扇也。
用附子湯。
以溫其髒。
則胎自安。
世人皆以附子為堕胎百藥長。
仲景獨用以為安胎聖藥。
非神而明之。
莫敢輕試也。
【師曰。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産後。
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為胞阻。
膠艾湯主之。
】(阻。
脈經。
作漏。
半産。
脈經。
作中生。
) 【〔鑒〕】五六月堕胎者。
謂之半産。
婦人有漏下下血之疾。
至五六月堕胎。
而下血不絕者。
此症痼之害也。
若無症痼。
下血惟腹中痛者。
為胞阻。
胞阻者。
胞中氣血不和。
而阻其化育也。
故用芎歸膠艾湯。
溫和其血。
血和而胎育也。
【〔程〕】漏下者。
妊娠經來。
脈經。
以陽不足。
謂之激經也。
半産者。
以四五月堕胎。
堕胎必傷其血海。
血因續下不絕也。
若妊娠下血腹中痛。
為胞阻。
則用膠艾湯以治。
巢源雲。
漏胞者。
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
此由沖脈任脈虛。
不能約制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
沖任之脈。
為經脈之海。
皆起于胞内。
手太陽。
小腸脈也。
手少陰。
心脈也。
是二經為表裡。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有娠之人。
經水所以斷者。
壅之以養胎。
而蓄之為乳汁。
沖在氣虛。
則胞内洩漏。
不能制其經血。
故月水時下。
亦名胞阻。
漏血盡則人斃也。
【芎歸膠艾湯方(〔原注〕一方加幹姜一兩。
胡洽治婦人胞動。
無幹姜。
) 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幹地黃(案原本缺兩數唯徐沈尤用六兩千金幹地黃四兩艾葉三兩餘各二兩外台引集驗同) 上七味。
以水五升。
清酒三升。
合煮取三升。
去滓。
内膠令消盡。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更作。
】 【〔程〕】膠艾主乎安胎。
四物主乎養血。
和以甘草。
行以酒勢。
血能循經養胎。
則無漏下之患。
【〔魏〕】用芎。
行血中之凝。
阿膠甘草當歸地黃芍藥五味。
全補胞血之虛。
艾葉。
溫子髒之血。
寒證見。
加幹姜。
熱證見者。
幹姜燒灰存性。
溫經散寒。
開凝通阻。
而血反止矣。
幹姜之加。
乃注中所增。
實不易之藥。
餘治婦人經血。
屢試屢效者也。
故竟僭而添入方中。
高明鑒焉。
千金。
膠艾湯。
治妊娠二三月。
上至七八月。
其人頓仆失據。
胎動不安。
傷損腰腹痛欲死。
若有所見。
及胎奔上搶心短氣方。
(外台。
引集驗同。
即本方。
) 又損傷門大膠艾湯。
治男子傷絕。
或從高堕下。
傷五髒。
微者唾血。
及金瘡傷經方。
即本方。
加幹姜。
煮法後雲。
此湯治婦人産後。
崩傷下血過多。
虛喘欲死。
腹中激痛。
下血不止者。
神良。
又治妊娠二三月。
上至八九月。
胎動不安。
腰痛已有所見方。
即本方。
去芍藥地黃。
不用清酒。
又治産後下赤白。
腹中絞痛方。
即本方。
無芎。
和劑局方。
膠艾湯。
治勞傷血氣。
沖任虛損。
月水過多。
淋瀝漏下。
連日不斷。
臍腹疼痛。
及妊娠将攝失宜。
胎動不安。
腹痛下堕。
或勞傷胞絡。
胞阻漏血。
腰痛悶亂。
或因損動胎上搶心。
奔沖短氣。
及因産乳沖任氣虛。
不能約制。
經血淋瀝不斷。
延引日月。
漸成羸瘦。
即本方。
婦人良方。
陳氏六物湯。
治血痢不止。
腹痛難忍。
即本方。
去甘草。
又四物湯。
治婦人經病或先或後。
或多或少。
疼痛不一。
腰足腹中痛。
或崩中漏下。
或半産惡露多。
或停留不出。
妊娠腹痛。
下血胎不安。
産後塊不散。
或亡血過多。
或惡露下。
服之如神。
即本方。
去阿膠艾葉甘草。
此藥不知起于何代。
或雲始自魏華佗。
今産寶方。
乃朱梁時節度巡官昝殷所撰。
其中有四物散。
國朝太平興國中。
修入聖惠方者數方。
自後醫者易散為湯。
自皇朝以來。
名醫于此四物中。
增損品味随意。
虛實寒熱。
無不得其效者。
然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
施氏醫方祖劑雲。
仲景芎歸膠艾湯。
乃四物湯之祖劑也。
中間已具四物。
後人裁而用之。
【婦人懷娠。
腹
至妙。
(準繩雲。
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
) 即本方。
以蜜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
細嚼淡醋湯送下。
速進兩丸。
至胎腐爛腹中。
危甚者。
立可取出。
濟陰綱目。
催生湯。
候産母腹痛腰痛。
見胞漿下方服。
即本方。
水煎熱服。
【婦人懷娠六七月。
脈弦發熱。
其胎愈脹。
腹痛惡寒者。
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
子髒開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髒。
】(〔原注〕方未見○愈脹。
脈經。
作逾腹。
扇下。
有之狀二字。
) 【〔尤〕】脈弦發熱。
有似表邪。
而乃身不痛。
而腹反痛。
背不惡寒。
而腹反惡寒。
甚至少腹陣陣作冷。
若或扇之者然。
所以然者。
子髒開不能合。
而風冷之氣乘也。
夫髒開風入。
其陰内勝。
則其脈弦為陰氣。
而發熱。
且為格陽矣。
胎脹者。
内熱則消。
寒則脹也。
【〔徐〕】子髒者。
子宮也。
開者不斂也。
宜以附子湯溫其髒。
原方失注。
想不過傷寒論中附子。
合參苓術芍之附子湯耳。
案金鑒雲。
方缺。
文亦不純。
必有殘缺。
然尤注義通。
今從之。
張氏醫通雲。
妊娠脈弦為虛寒。
虛陽散外。
故發熱。
陰寒内逆。
故胎脹。
腹痛惡寒者。
其内無陽。
子髒不能司閉藏之令。
故陰中覺寒氣。
習習如扇也。
用附子湯。
以溫其髒。
則胎自安。
世人皆以附子為堕胎百藥長。
仲景獨用以為安胎聖藥。
非神而明之。
莫敢輕試也。
【師曰。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産後。
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為胞阻。
膠艾湯主之。
】(阻。
脈經。
作漏。
半産。
脈經。
作中生。
) 【〔鑒〕】五六月堕胎者。
謂之半産。
婦人有漏下下血之疾。
至五六月堕胎。
而下血不絕者。
此症痼之害也。
若無症痼。
下血惟腹中痛者。
為胞阻。
胞阻者。
胞中氣血不和。
而阻其化育也。
故用芎歸膠艾湯。
溫和其血。
血和而胎育也。
【〔程〕】漏下者。
妊娠經來。
脈經。
以陽不足。
謂之激經也。
半産者。
以四五月堕胎。
堕胎必傷其血海。
血因續下不絕也。
若妊娠下血腹中痛。
為胞阻。
則用膠艾湯以治。
巢源雲。
漏胞者。
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
此由沖脈任脈虛。
不能約制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
沖任之脈。
為經脈之海。
皆起于胞内。
手太陽。
小腸脈也。
手少陰。
心脈也。
是二經為表裡。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有娠之人。
經水所以斷者。
壅之以養胎。
而蓄之為乳汁。
沖在氣虛。
則胞内洩漏。
不能制其經血。
故月水時下。
亦名胞阻。
漏血盡則人斃也。
【芎歸膠艾湯方(〔原注〕一方加幹姜一兩。
胡洽治婦人胞動。
無幹姜。
) 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幹地黃(案原本缺兩數唯徐沈尤用六兩千金幹地黃四兩艾葉三兩餘各二兩外台引集驗同) 上七味。
以水五升。
清酒三升。
合煮取三升。
去滓。
内膠令消盡。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更作。
】 【〔程〕】膠艾主乎安胎。
四物主乎養血。
和以甘草。
行以酒勢。
血能循經養胎。
則無漏下之患。
【〔魏〕】用芎。
行血中之凝。
阿膠甘草當歸地黃芍藥五味。
全補胞血之虛。
艾葉。
溫子髒之血。
寒證見。
加幹姜。
熱證見者。
幹姜燒灰存性。
溫經散寒。
開凝通阻。
而血反止矣。
幹姜之加。
乃注中所增。
實不易之藥。
餘治婦人經血。
屢試屢效者也。
故竟僭而添入方中。
高明鑒焉。
千金。
膠艾湯。
治妊娠二三月。
上至七八月。
其人頓仆失據。
胎動不安。
傷損腰腹痛欲死。
若有所見。
及胎奔上搶心短氣方。
(外台。
引集驗同。
即本方。
) 又損傷門大膠艾湯。
治男子傷絕。
或從高堕下。
傷五髒。
微者唾血。
及金瘡傷經方。
即本方。
加幹姜。
煮法後雲。
此湯治婦人産後。
崩傷下血過多。
虛喘欲死。
腹中激痛。
下血不止者。
神良。
又治妊娠二三月。
上至八九月。
胎動不安。
腰痛已有所見方。
即本方。
去芍藥地黃。
不用清酒。
又治産後下赤白。
腹中絞痛方。
即本方。
無芎。
和劑局方。
膠艾湯。
治勞傷血氣。
沖任虛損。
月水過多。
淋瀝漏下。
連日不斷。
臍腹疼痛。
及妊娠将攝失宜。
胎動不安。
腹痛下堕。
或勞傷胞絡。
胞阻漏血。
腰痛悶亂。
或因損動胎上搶心。
奔沖短氣。
及因産乳沖任氣虛。
不能約制。
經血淋瀝不斷。
延引日月。
漸成羸瘦。
即本方。
婦人良方。
陳氏六物湯。
治血痢不止。
腹痛難忍。
即本方。
去甘草。
又四物湯。
治婦人經病或先或後。
或多或少。
疼痛不一。
腰足腹中痛。
或崩中漏下。
或半産惡露多。
或停留不出。
妊娠腹痛。
下血胎不安。
産後塊不散。
或亡血過多。
或惡露下。
服之如神。
即本方。
去阿膠艾葉甘草。
此藥不知起于何代。
或雲始自魏華佗。
今産寶方。
乃朱梁時節度巡官昝殷所撰。
其中有四物散。
國朝太平興國中。
修入聖惠方者數方。
自後醫者易散為湯。
自皇朝以來。
名醫于此四物中。
增損品味随意。
虛實寒熱。
無不得其效者。
然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
施氏醫方祖劑雲。
仲景芎歸膠艾湯。
乃四物湯之祖劑也。
中間已具四物。
後人裁而用之。
【婦人懷娠。
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