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證三條、方九首)
關燈
小
中
大
中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娠。
趙本。
作妊。
徐沈尤同。
) 【〔尤〕】按說文。
。
音絞。
腹中急也。
乃血不足。
而水反侵之也。
血不足而水侵。
則胎失其所養。
而反得其所害矣。
腹中能無痛乎。
芎歸芍藥。
益血之虛。
苓術澤瀉。
除水之氣。
趙氏曰。
此因脾土為木邪所客。
谷氣不舉。
濕氣下流。
搏于陰血而痛。
故用芍藥多他藥數倍。
以瀉肝木。
亦通。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術(四兩)澤瀉(半斤)芎(半斤乙作三兩) 上六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日三服。
】 【〔程〕】腹中無因而作痛。
或邪熱所幹。
或胎氣壅盛。
用茯苓之淡以滲之。
澤瀉之鹹以洩之。
白術之甘以補之。
和以酒服者。
藉其勢以行藥力。
日三服。
則藥力相續。
而腹痛自止。
案金鑒雲。
妊娠腹中急痛。
用此方。
未詳其義。
必是脫簡。
不釋。
此說卻可疑。
三因方。
本方煎法後雲。
元和紀用經曰。
本六氣經緯丸。
能祛風補勞。
養真陽退邪熱。
緩中安和神志。
潤澤容色。
散邪寒溫瘴時疫。
安期先生。
賜李少君久餌之藥。
後仲景增減。
為婦人懷妊腹痛方。
本方用芍藥四兩。
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
當歸白術各二兩。
亦可以蜜丸服。
(案此說涉荒誕。
不可信據。
) 和劑局方。
當歸芍藥散。
治妊娠腹中絞痛。
心下急滿。
及産後血暈。
内虛氣乏。
崩中久痢。
常服通暢血脈。
不生癰瘍。
消痰養胃。
明目益津。
(即本方。
婦人良方同。
) 【妊娠。
嘔吐不止。
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 【〔魏〕】妊娠嘔吐不止者。
下實上必虛。
上虛胸胃必痰飲凝滞。
而作嘔吐。
且下實氣必逆而上沖。
亦能動痰飲而為嘔吐。
方用幹姜。
溫益脾胃。
半夏開降逆氣。
人參補中益氣。
為丸緩以收補益之功。
用治虛寒之妊娠家。
至善之法也。
張氏醫通雲。
此即所謂惡阻病也。
先因脾胃虛弱。
津液留停。
蓄為痰飲。
至妊二月之後。
濁陰上沖。
中焦不勝其逆。
痰飲遂湧。
中寒乃起。
故用幹姜止寒。
人參補虛。
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幹姜人參半夏丸方 幹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
末之。
以生姜汁糊為丸。
如梧子大。
飲服十丸。
日三服。
】 【〔程〕】寒在胃脘。
則令嘔吐不止。
故用幹姜散寒。
半夏生姜止嘔。
人參和胃。
半夏幹姜。
能下胎。
婁全善曰。
餘治妊阻病。
累用半夏。
未嘗動胎。
亦有故無殒之義。
臨病之工。
何必拘泥。
【〔尤〕】此益虛溫胃之法。
為妊娠中虛。
而有寒飲者設也。
夫陽明之脈。
順而下行者也。
有寒則逆。
有熱亦逆。
逆則飲必從之。
而妊娠之體。
精凝血聚。
每多蘊而成熱者矣。
按外台方。
青竹茹橘皮半夏。
各五兩。
生姜茯苓。
各四兩。
麥冬人參。
各三兩。
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
可補仲景之未備也。
聖惠半夏丸。
治妊娠惡阻病。
醋心胸中冷。
腹痛不能飲食。
辄吐青黃汁方。
即本方。
三味等分。
搗羅為末。
以地黃汁浸。
蒸餅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
以粥飲下十丸。
【妊娠小便難。
飲食如故。
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 【〔尤〕】小便難。
而飲食如故。
則病不由中焦出。
而又無腹滿身重等證。
則更非水氣不行。
知其血虛熱郁。
而津液澀少也。
本草。
當歸。
補女子諸不足。
苦參入陰利竅。
除伏熱。
貝母能療郁結。
兼清水液之源也。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原注〕男子。
加滑石半兩。
○諸注本。
删此七字。
唯魏本有。
)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
末之。
煉蜜丸。
如小豆大。
飲服三丸。
加至十丸。
】 張氏醫通雲。
此小便難者。
膀胱熱郁。
氣結成燥。
病在下焦。
所以飲食如故。
用當歸以和血潤燥。
貝母以清肺開郁。
苦參以利竅逐水。
并入膀胱。
以除熱結也。
案貝母。
本經甄權并雲。
治産難。
而外台子痫門。
短劇葛根湯方後雲。
貝母令人易産。
若未臨月者。
升麻代之。
此說雖不可信。
然足見其亦有利竅之功。
本方所用。
蓋取之于利竅耳。
金鑒雲。
方證不合。
必有脫簡。
不釋。
殆不考藥性也。
時氏産經。
苦參丸主療與原文同。
當歸貝母苦參(各三兩)滑石(半兩) 上為末。
蜜丸如小豆大。
以米飲下二十丸。
【妊娠有水氣。
身重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
】 【〔沈〕】此胎壓衛氣不利緻水也。
【〔鑒〕】妊娠外有水氣。
則浮腫。
灑淅惡寒。
水盛貯于肌膚。
故身重。
内有水氣。
則小便不利。
水盛阻遏。
陽氣上升。
故起即頭眩也。
用葵子茯苓者。
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
婦人良方雲。
産寶論曰。
夫妊娠腫滿。
由髒氣本弱。
因産重虛。
土不克水。
血散入四肢。
遂緻腹脹。
手足面目皆浮腫。
小便秘澀。
陳無擇雲。
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
妊娠喜腳腫。
俗為皺腳。
亦有通身腫滿。
心腹急脹。
名曰胎水。
(巢源名子滿體腫。
)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
當歸芍藥散主之。
】(娠。
趙本。
作妊。
徐沈尤同。
) 【〔尤〕】按說文。
。
音絞。
腹中急也。
乃血不足。
而水反侵之也。
血不足而水侵。
則胎失其所養。
而反得其所害矣。
腹中能無痛乎。
芎歸芍藥。
益血之虛。
苓術澤瀉。
除水之氣。
趙氏曰。
此因脾土為木邪所客。
谷氣不舉。
濕氣下流。
搏于陰血而痛。
故用芍藥多他藥數倍。
以瀉肝木。
亦通。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術(四兩)澤瀉(半斤)芎(半斤乙作三兩) 上六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日三服。
】 【〔程〕】腹中無因而作痛。
或邪熱所幹。
或胎氣壅盛。
用茯苓之淡以滲之。
澤瀉之鹹以洩之。
白術之甘以補之。
和以酒服者。
藉其勢以行藥力。
日三服。
則藥力相續。
而腹痛自止。
案金鑒雲。
妊娠腹中急痛。
用此方。
未詳其義。
必是脫簡。
不釋。
此說卻可疑。
三因方。
本方煎法後雲。
元和紀用經曰。
本六氣經緯丸。
能祛風補勞。
養真陽退邪熱。
緩中安和神志。
潤澤容色。
散邪寒溫瘴時疫。
安期先生。
賜李少君久餌之藥。
後仲景增減。
為婦人懷妊腹痛方。
本方用芍藥四兩。
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
當歸白術各二兩。
亦可以蜜丸服。
(案此說涉荒誕。
不可信據。
) 和劑局方。
當歸芍藥散。
治妊娠腹中絞痛。
心下急滿。
及産後血暈。
内虛氣乏。
崩中久痢。
常服通暢血脈。
不生癰瘍。
消痰養胃。
明目益津。
(即本方。
婦人良方同。
) 【妊娠。
嘔吐不止。
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 【〔魏〕】妊娠嘔吐不止者。
下實上必虛。
上虛胸胃必痰飲凝滞。
而作嘔吐。
且下實氣必逆而上沖。
亦能動痰飲而為嘔吐。
方用幹姜。
溫益脾胃。
半夏開降逆氣。
人參補中益氣。
為丸緩以收補益之功。
用治虛寒之妊娠家。
至善之法也。
張氏醫通雲。
此即所謂惡阻病也。
先因脾胃虛弱。
津液留停。
蓄為痰飲。
至妊二月之後。
濁陰上沖。
中焦不勝其逆。
痰飲遂湧。
中寒乃起。
故用幹姜止寒。
人參補虛。
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幹姜人參半夏丸方 幹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
末之。
以生姜汁糊為丸。
如梧子大。
飲服十丸。
日三服。
】 【〔程〕】寒在胃脘。
則令嘔吐不止。
故用幹姜散寒。
半夏生姜止嘔。
人參和胃。
半夏幹姜。
能下胎。
婁全善曰。
餘治妊阻病。
累用半夏。
未嘗動胎。
亦有故無殒之義。
臨病之工。
何必拘泥。
【〔尤〕】此益虛溫胃之法。
為妊娠中虛。
而有寒飲者設也。
夫陽明之脈。
順而下行者也。
有寒則逆。
有熱亦逆。
逆則飲必從之。
而妊娠之體。
精凝血聚。
每多蘊而成熱者矣。
按外台方。
青竹茹橘皮半夏。
各五兩。
生姜茯苓。
各四兩。
麥冬人參。
各三兩。
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
可補仲景之未備也。
聖惠半夏丸。
治妊娠惡阻病。
醋心胸中冷。
腹痛不能飲食。
辄吐青黃汁方。
即本方。
三味等分。
搗羅為末。
以地黃汁浸。
蒸餅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
以粥飲下十丸。
【妊娠小便難。
飲食如故。
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 【〔尤〕】小便難。
而飲食如故。
則病不由中焦出。
而又無腹滿身重等證。
則更非水氣不行。
知其血虛熱郁。
而津液澀少也。
本草。
當歸。
補女子諸不足。
苦參入陰利竅。
除伏熱。
貝母能療郁結。
兼清水液之源也。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原注〕男子。
加滑石半兩。
○諸注本。
删此七字。
唯魏本有。
)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
末之。
煉蜜丸。
如小豆大。
飲服三丸。
加至十丸。
】 張氏醫通雲。
此小便難者。
膀胱熱郁。
氣結成燥。
病在下焦。
所以飲食如故。
用當歸以和血潤燥。
貝母以清肺開郁。
苦參以利竅逐水。
并入膀胱。
以除熱結也。
案貝母。
本經甄權并雲。
治産難。
而外台子痫門。
短劇葛根湯方後雲。
貝母令人易産。
若未臨月者。
升麻代之。
此說雖不可信。
然足見其亦有利竅之功。
本方所用。
蓋取之于利竅耳。
金鑒雲。
方證不合。
必有脫簡。
不釋。
殆不考藥性也。
時氏産經。
苦參丸主療與原文同。
當歸貝母苦參(各三兩)滑石(半兩) 上為末。
蜜丸如小豆大。
以米飲下二十丸。
【妊娠有水氣。
身重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
】 【〔沈〕】此胎壓衛氣不利緻水也。
【〔鑒〕】妊娠外有水氣。
則浮腫。
灑淅惡寒。
水盛貯于肌膚。
故身重。
内有水氣。
則小便不利。
水盛阻遏。
陽氣上升。
故起即頭眩也。
用葵子茯苓者。
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
婦人良方雲。
産寶論曰。
夫妊娠腫滿。
由髒氣本弱。
因産重虛。
土不克水。
血散入四肢。
遂緻腹脹。
手足面目皆浮腫。
小便秘澀。
陳無擇雲。
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
妊娠喜腳腫。
俗為皺腳。
亦有通身腫滿。
心腹急脹。
名曰胎水。
(巢源名子滿體腫。
)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