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六首)
關燈
小
中
大
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趙本無八字)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黃芩(二分)幹姜(二分)芍藥(二分)濃樸(二分)
上九味。
桑根皮。
以上三味。
燒灰存性。
勿令灰過。
各别杵篩。
合治之為散。
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
大瘡但服之。
産後亦可服。
如風寒。
桑東根。
勿取之。
前三物皆陰幹百日。
】 【〔魏〕】王不留行為君。
專走血分。
止血收痛。
而且除風散痹。
是收而兼行之藥。
于血分最宜也。
佐以蒴葉。
與王不留行。
性共甘平。
入血厘清火毒。
祛惡氣。
倍用甘草。
以益胃解毒。
芍藥黃芩。
助清血熱。
川椒幹姜。
助行血瘀。
濃樸行中帶破。
惟恐血乃凝滞之物。
故不憚周詳也。
桑根白皮。
性寒。
同王不留行蒴細葉。
燒灰存性者。
灰能入血分止血也。
為金瘡血流不止者設也。
小瘡則合諸藥為粉。
以敷之。
大瘡則服之。
治内以安外也。
産後亦可服者。
行瘀血也。
風寒之日。
桑根勿取者。
恐過于寒也。
前三物皆陰幹百日。
存其陰性。
不可日曝及火炙也。
此金瘡家之聖方。
奏效如神者也。
【〔沈〕】金瘡。
當取生氣為本。
故用桑東南根。
乃得生氣而生氣血。
燒灰存性。
取黑色而能止血。
案徐雲。
若風寒。
此屬經絡邪。
桑皮止利肺氣。
不能逐外邪。
故勿取。
沈及金鑒義同。
此解似不允當。
王不留行。
本經雲。
治金瘡。
止血逐痛。
蒴。
本草不載治金瘡。
而接骨木一名木蒴。
唐本草雲。
治折傷續筋骨。
蓋其功亦同。
桑根白皮。
本經雲。
治絕脈。
别錄雲。
可以縫金瘡。
知是三物為金瘡之要藥。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
杵為散。
取雞子黃一枚。
以藥散。
與雞黃相等。
揉和令相得。
飲和服之。
日一服。
】 【〔尤〕】枳實。
苦寒除熱破滞為君。
得芍藥則通血。
得桔梗則利氣。
而尤賴雞子黃之甘潤。
以為排膿化毒之本也。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姜(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溫服五合。
日再服。
】 【〔尤〕】此亦行氣血和營衛之劑。
案以上二方。
徐注為瘡癰概治之方。
沈雲。
此兩方。
專治軀殼之内腸胃之癰而設。
魏雲。
排膿散。
為瘡癰将成未成治理之法也。
排膿湯。
甘草桔梗。
即桔梗湯。
蓋上部胸喉之間。
有欲成瘡癰之機。
即當急服也。
數說未知孰是。
程本。
金鑒。
并不載此兩方。
似有所見矣。
【浸淫瘡。
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
不可治。
】 【〔鑒〕】浸淫瘡者。
浸謂浸浸。
淫謂不已。
謂此瘡浸淫。
留連不已也。
從口流向四肢者輕。
以從内走外也。
故曰可治。
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
以從外走内也。
故曰不可治。
【〔魏〕】不可治者。
難治之義。
非當委之不治也。
案玉機真髒論。
身熱膚痛而為浸淫。
漢書五王傳。
師古注。
浸淫猶漸染也。
巢源浸淫瘡候雲。
浸淫瘡。
是心家有風熱。
發于肌膚。
初生甚小。
先癢後痛。
而成瘡汁出。
侵潰肌肉。
浸淫漸闊。
乃遍體。
其瘡若從口出。
流散四肢者輕。
若從四肢生。
然後入口者則重。
以其漸漸增長。
因名浸淫也。
千金雲。
浸淫瘡者。
淺搔之蔓延長不止。
瘙癢者初如疥。
搔之轉生汁相連着是也。
又雲。
瘡表裡相當。
名浸淫瘡。
乃知此疥濕瘡之屬。
沈雲。
脫疽遊丹之類。
金鑒雲。
猶今之癞疠之類。
皆非。
(外台。
載七方。
可參考。
) 【浸淫瘡。
黃連粉主之。
】(〔原注〕方未見。
) 【〔尤〕】方未見。
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
故取黃連一味為粉。
粉之。
苦以燥濕。
寒以除熱也。
【〔魏〕】按外科精義。
以一味黃柏散調塗。
本此。
(徐沈并為黃連一味為粉之方。
) 【千金。
黃連胡粉散】 黃連(二兩)胡粉(十分)水銀(一兩) 上三味。
黃連為末相和。
軟皮裹熟之。
自能和合。
縱不得成。
一家亦得水銀。
細散入粉中也。
以傅乳瘡諸濕瘡黃爛肥瘡等。
若幹着甲。
煎為膏。
案外台删繁。
療瘡多汁方同。
黃連粉蓋此類也。
桑根皮。
以上三味。
燒灰存性。
勿令灰過。
各别杵篩。
合治之為散。
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
大瘡但服之。
産後亦可服。
如風寒。
桑東根。
勿取之。
前三物皆陰幹百日。
】 【〔魏〕】王不留行為君。
專走血分。
止血收痛。
而且除風散痹。
是收而兼行之藥。
于血分最宜也。
佐以蒴葉。
與王不留行。
性共甘平。
入血厘清火毒。
祛惡氣。
倍用甘草。
以益胃解毒。
芍藥黃芩。
助清血熱。
川椒幹姜。
助行血瘀。
濃樸行中帶破。
惟恐血乃凝滞之物。
故不憚周詳也。
桑根白皮。
性寒。
同王不留行蒴細葉。
燒灰存性者。
灰能入血分止血也。
為金瘡血流不止者設也。
小瘡則合諸藥為粉。
以敷之。
大瘡則服之。
治内以安外也。
産後亦可服者。
行瘀血也。
風寒之日。
桑根勿取者。
恐過于寒也。
前三物皆陰幹百日。
存其陰性。
不可日曝及火炙也。
此金瘡家之聖方。
奏效如神者也。
【〔沈〕】金瘡。
當取生氣為本。
故用桑東南根。
乃得生氣而生氣血。
燒灰存性。
取黑色而能止血。
案徐雲。
若風寒。
此屬經絡邪。
桑皮止利肺氣。
不能逐外邪。
故勿取。
沈及金鑒義同。
此解似不允當。
王不留行。
本經雲。
治金瘡。
止血逐痛。
蒴。
本草不載治金瘡。
而接骨木一名木蒴。
唐本草雲。
治折傷續筋骨。
蓋其功亦同。
桑根白皮。
本經雲。
治絕脈。
别錄雲。
可以縫金瘡。
知是三物為金瘡之要藥。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
杵為散。
取雞子黃一枚。
以藥散。
與雞黃相等。
揉和令相得。
飲和服之。
日一服。
】 【〔尤〕】枳實。
苦寒除熱破滞為君。
得芍藥則通血。
得桔梗則利氣。
而尤賴雞子黃之甘潤。
以為排膿化毒之本也。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姜(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溫服五合。
日再服。
】 【〔尤〕】此亦行氣血和營衛之劑。
案以上二方。
徐注為瘡癰概治之方。
沈雲。
此兩方。
專治軀殼之内腸胃之癰而設。
魏雲。
排膿散。
為瘡癰将成未成治理之法也。
排膿湯。
甘草桔梗。
即桔梗湯。
蓋上部胸喉之間。
有欲成瘡癰之機。
即當急服也。
數說未知孰是。
程本。
金鑒。
并不載此兩方。
似有所見矣。
【浸淫瘡。
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
不可治。
】 【〔鑒〕】浸淫瘡者。
浸謂浸浸。
淫謂不已。
謂此瘡浸淫。
留連不已也。
從口流向四肢者輕。
以從内走外也。
故曰可治。
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
以從外走内也。
故曰不可治。
【〔魏〕】不可治者。
難治之義。
非當委之不治也。
案玉機真髒論。
身熱膚痛而為浸淫。
漢書五王傳。
師古注。
浸淫猶漸染也。
巢源浸淫瘡候雲。
浸淫瘡。
是心家有風熱。
發于肌膚。
初生甚小。
先癢後痛。
而成瘡汁出。
侵潰肌肉。
浸淫漸闊。
乃遍體。
其瘡若從口出。
流散四肢者輕。
若從四肢生。
然後入口者則重。
以其漸漸增長。
因名浸淫也。
千金雲。
浸淫瘡者。
淺搔之蔓延長不止。
瘙癢者初如疥。
搔之轉生汁相連着是也。
又雲。
瘡表裡相當。
名浸淫瘡。
乃知此疥濕瘡之屬。
沈雲。
脫疽遊丹之類。
金鑒雲。
猶今之癞疠之類。
皆非。
(外台。
載七方。
可參考。
) 【浸淫瘡。
黃連粉主之。
】(〔原注〕方未見。
) 【〔尤〕】方未見。
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
故取黃連一味為粉。
粉之。
苦以燥濕。
寒以除熱也。
【〔魏〕】按外科精義。
以一味黃柏散調塗。
本此。
(徐沈并為黃連一味為粉之方。
) 【千金。
黃連胡粉散】 黃連(二兩)胡粉(十分)水銀(一兩) 上三味。
黃連為末相和。
軟皮裹熟之。
自能和合。
縱不得成。
一家亦得水銀。
細散入粉中也。
以傅乳瘡諸濕瘡黃爛肥瘡等。
若幹着甲。
煎為膏。
案外台删繁。
療瘡多汁方同。
黃連粉蓋此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