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六首)
關燈
小
中
大
少腹而痛引陰莖。
有如淋狀。
而小便則自調也。
靈樞經曰。
有所結氣歸之。
内既有癰。
則榮衛稽留于内。
而不衛外。
故令有發熱汗出惡寒也。
脈遲緊者。
則熱未聚。
而肉未腐。
故宜大黃牡丹湯下之。
以消其腫瘍。
若脈洪數。
則膿已成。
将成潰瘍。
不可下也。
大黃牡丹湯。
在當有血句下。
以古人為文法所拘。
故綴于條末。
傷寒論中多有之。
按上證癰在小腸。
以小腸在上。
癰近于腹。
則位深。
但腹皮急而按之有如腫形。
故用前湯。
導其毒從小便而出。
此證癰在大腸。
以大腸在下。
癰隐少腹。
其位淺則有痞腫之形。
其迹易見。
其按即痛。
故用大黃牡丹湯。
排其膿血從大便而下也。
【〔尤〕】雲不可下者。
謂雖下之。
而亦不能消之也。
大黃牡丹湯。
腸癰已成未成。
皆得主之。
故曰有膿當下。
無膿當下血。
【大黃牡丹湯方(千金雲。
肘後名瓜子湯。
案今本肘後無考。
)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千金用三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斤○千金用一斤)芒硝(三合)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去滓内芒硝。
再煎沸。
頓服之。
有膿當下。
如無膿當下血。
】 【〔程〕】諸瘡瘍痛皆屬心火。
大黃芒硝。
用以下實熱。
血敗肉腐。
則為膿。
牡丹桃仁。
用以下膿血。
瓜子。
(當是甜瓜子)味甘寒。
神農經不載主治。
考之雷公曰。
血泛經過。
飲調瓜子。
則瓜子亦腸中血分藥也。
故别錄。
主潰膿血。
為脾胃腸中。
内壅要藥。
想亦本諸此方。
(案瓜子。
沈以為冬瓜子。
蓋根據時珍治腸癰之說。
然古本草無所考。
程注為是。
) 張氏千金方衍義雲。
大黃下瘀血血閉。
牡丹治瘀血留舍。
芒硝治五髒積熱。
滌去蓄結。
推陳緻新之功。
較大黃尤銳。
桃仁治疝瘕邪氣。
下瘀血血閉之功。
亦與大黃不異。
甜瓜瓣。
别錄。
治腹内結聚。
破潰膿血。
專于開痰利氣。
為内癰脈遲緊膿未成之專藥。
張氏醫通雲。
腸癰下血。
腹中痛。
其始發熱惡寒。
欲驗其證。
必小腹滿痛。
小便淋澀。
反側不便。
即為腸癰之确候。
無論已成未成。
俱用大黃牡丹湯。
加犀角急服之。
劉涓子鬼遺方雲。
治腸癰大黃湯。
癰之為病。
診小腹腫痞堅。
按之則痛。
或在膀胱左右。
其色或赤或白色。
堅大如掌熱。
小便欲調。
時白汗出。
時複惡寒。
其脈遲堅者。
未成膿也。
可下之。
當有血。
脈數膿成。
不可服此方。
即本方。
唯不用瓜子。
用芥子。
(案千金。
引劉涓子不用芥子。
必後世傳寫之訛。
而聖濟總錄。
及外科正宗等。
亦用芥子。
得效方。
則用栝蒌子。
并誤。
) 聖惠。
牡丹散。
治産後血運。
腹滿欲野狼狽。
(出婦人産後門。
) 即本方。
不用瓜子。
用冬瓜子。
加生姜。
産育寶慶集同。
雲若口噤。
則拗開灌之。
必效。
欲産先煎下。
以備緩急。
但不用生姜。
又牡丹散。
治腸癰未成膿。
腹中痛不可忍。
(出腸癰門。
下同。
) 即本方。
加木香芍藥敗醬。
用甜瓜子。
又甜瓜子散。
治腸癰腫痛。
如悶氣欲絕。
于本方中。
加薏苡敗醬當歸槟榔。
又赤茯苓散。
治腸癰小腹牢強。
按之痛。
小便不利。
時有汗出惡寒。
脈遲未成膿。
于本方中。
加赤茯苓。
奇效良方。
梅仁散。
治腸癰。
裡急隐痛。
大便閉澀。
于本方。
桃仁。
代梅仁。
加犀角。
【問曰。
寸口脈浮微而澀。
法當亡血。
若汗出。
設不汗者雲何。
答曰。
若身有瘡。
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經。
無浮字。
斧。
作器。
趙本。
法。
作然。
) 【〔尤〕】血與汗皆陰也。
陰亡則血流不行。
而氣亦無輔。
故脈浮微而澀也。
經雲奪血者無汗。
奪汗者無血。
茲不汗出。
而身有瘡。
則知其被刀斧所傷。
而亡其血。
與汗出不止者。
迹雖異。
而理則同也。
【病金瘡。
王不留行散主之。
】 【〔沈〕】此金刃所傷。
皮肉筋骨。
故為金瘡。
乃屬不内外因。
【〔尤〕】金瘡金刃所傷。
而成瘡者。
經脈斬絕。
榮衛沮弛。
治之者必使經脈複行。
營衛相貫而後已。
王不留行散。
則行氣血和陰陽之良劑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細葉(十分七月七日采)桑
有如淋狀。
而小便則自調也。
靈樞經曰。
有所結氣歸之。
内既有癰。
則榮衛稽留于内。
而不衛外。
故令有發熱汗出惡寒也。
脈遲緊者。
則熱未聚。
而肉未腐。
故宜大黃牡丹湯下之。
以消其腫瘍。
若脈洪數。
則膿已成。
将成潰瘍。
不可下也。
大黃牡丹湯。
在當有血句下。
以古人為文法所拘。
故綴于條末。
傷寒論中多有之。
按上證癰在小腸。
以小腸在上。
癰近于腹。
則位深。
但腹皮急而按之有如腫形。
故用前湯。
導其毒從小便而出。
此證癰在大腸。
以大腸在下。
癰隐少腹。
其位淺則有痞腫之形。
其迹易見。
其按即痛。
故用大黃牡丹湯。
排其膿血從大便而下也。
【〔尤〕】雲不可下者。
謂雖下之。
而亦不能消之也。
大黃牡丹湯。
腸癰已成未成。
皆得主之。
故曰有膿當下。
無膿當下血。
【大黃牡丹湯方(千金雲。
肘後名瓜子湯。
案今本肘後無考。
)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千金用三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斤○千金用一斤)芒硝(三合)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去滓内芒硝。
再煎沸。
頓服之。
有膿當下。
如無膿當下血。
】 【〔程〕】諸瘡瘍痛皆屬心火。
大黃芒硝。
用以下實熱。
血敗肉腐。
則為膿。
牡丹桃仁。
用以下膿血。
瓜子。
(當是甜瓜子)味甘寒。
神農經不載主治。
考之雷公曰。
血泛經過。
飲調瓜子。
則瓜子亦腸中血分藥也。
故别錄。
主潰膿血。
為脾胃腸中。
内壅要藥。
想亦本諸此方。
(案瓜子。
沈以為冬瓜子。
蓋根據時珍治腸癰之說。
然古本草無所考。
程注為是。
) 張氏千金方衍義雲。
大黃下瘀血血閉。
牡丹治瘀血留舍。
芒硝治五髒積熱。
滌去蓄結。
推陳緻新之功。
較大黃尤銳。
桃仁治疝瘕邪氣。
下瘀血血閉之功。
亦與大黃不異。
甜瓜瓣。
别錄。
治腹内結聚。
破潰膿血。
專于開痰利氣。
為内癰脈遲緊膿未成之專藥。
張氏醫通雲。
腸癰下血。
腹中痛。
其始發熱惡寒。
欲驗其證。
必小腹滿痛。
小便淋澀。
反側不便。
即為腸癰之确候。
無論已成未成。
俱用大黃牡丹湯。
加犀角急服之。
劉涓子鬼遺方雲。
治腸癰大黃湯。
癰之為病。
診小腹腫痞堅。
按之則痛。
或在膀胱左右。
其色或赤或白色。
堅大如掌熱。
小便欲調。
時白汗出。
時複惡寒。
其脈遲堅者。
未成膿也。
可下之。
當有血。
脈數膿成。
不可服此方。
即本方。
唯不用瓜子。
用芥子。
(案千金。
引劉涓子不用芥子。
必後世傳寫之訛。
而聖濟總錄。
及外科正宗等。
亦用芥子。
得效方。
則用栝蒌子。
并誤。
) 聖惠。
牡丹散。
治産後血運。
腹滿欲野狼狽。
(出婦人産後門。
) 即本方。
不用瓜子。
用冬瓜子。
加生姜。
産育寶慶集同。
雲若口噤。
則拗開灌之。
必效。
欲産先煎下。
以備緩急。
但不用生姜。
又牡丹散。
治腸癰未成膿。
腹中痛不可忍。
(出腸癰門。
下同。
) 即本方。
加木香芍藥敗醬。
用甜瓜子。
又甜瓜子散。
治腸癰腫痛。
如悶氣欲絕。
于本方中。
加薏苡敗醬當歸槟榔。
又赤茯苓散。
治腸癰小腹牢強。
按之痛。
小便不利。
時有汗出惡寒。
脈遲未成膿。
于本方中。
加赤茯苓。
奇效良方。
梅仁散。
治腸癰。
裡急隐痛。
大便閉澀。
于本方。
桃仁。
代梅仁。
加犀角。
【問曰。
寸口脈浮微而澀。
法當亡血。
若汗出。
設不汗者雲何。
答曰。
若身有瘡。
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經。
無浮字。
斧。
作器。
趙本。
法。
作然。
) 【〔尤〕】血與汗皆陰也。
陰亡則血流不行。
而氣亦無輔。
故脈浮微而澀也。
經雲奪血者無汗。
奪汗者無血。
茲不汗出。
而身有瘡。
則知其被刀斧所傷。
而亡其血。
與汗出不止者。
迹雖異。
而理則同也。
【病金瘡。
王不留行散主之。
】 【〔沈〕】此金刃所傷。
皮肉筋骨。
故為金瘡。
乃屬不内外因。
【〔尤〕】金瘡金刃所傷。
而成瘡者。
經脈斬絕。
榮衛沮弛。
治之者必使經脈複行。
營衛相貫而後已。
王不留行散。
則行氣血和陰陽之良劑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細葉(十分七月七日采)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