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關燈
小
中
大
【師曰。
病趺蹶。
其人但能前。
不能卻。
刺入二寸。
此太陽經傷也。
】(徐沈金鑒。
趺。
作跌。
篇目同。
是。
) 【〔沈〕】此趺蹶。
當辨經絡而治也。
人身足陽明脈絡于腿外之前。
太陽脈絡于腿外側之後。
少陽脈絡于腿外側之中也。
夫跌而緻蹶者。
足不能行也。
然不能行。
又當辨其前後治之。
但能前者。
陽明無傷也。
不能卻者。
乃不能後抵。
太陽經脈受傷也當刺入二寸。
即小腿肚。
本屬陽明。
乃太陽經絡所過之處。
與陽明經氣。
會合于飛陽承筋間。
故刺之使太陽陽明氣血和而無滞。
則前後如常矣。
案揚子方言。
跌。
蹶也。
說文。
蹶。
僵也。
程雲。
趺。
足背也。
趺蹶。
即痹厥之屬。
恐非。
金鑒雲。
證刺俱未詳。
必有缺文不釋。
此說近是。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
此人身體者。
藜蘆甘草湯主之。
】 【〔尤〕】濕痰凝滞關節則腫。
風邪襲傷經絡則動。
手指臂腫動。
身體者。
風痰在膈。
攻走肢體。
陳無擇所謂痰涎留在胸膈上下。
變生諸病。
手足項背。
牽引釣痛。
走易不定者是也。
藜蘆吐上膈風痰。
甘草亦能取吐。
方雖未見。
然大略是湧劑耳。
(李氏) 案程雲。
證未詳。
方亦缺。
不釋。
金鑒同。
此固然。
然尤引李。
其義略通。
故姑仍之。
【藜蘆甘草湯方】(〔原注〕未見。
) 【轉筋之為病。
其人臂腳直。
脈上下行微弦。
轉筋入腹者。
雞屎白散主之。
】(此條脈經。
載霍亂篇末。
) 【〔沈〕】此木土不和。
風邪而轉筋也。
風邪乘于脾胃。
風濕相搏。
以故表裡皆病。
若風濕盛于經表。
則臂腳直。
脈上下行而微弦。
經謂諸暴強直。
皆屬于風。
亦風淫末疾之義也。
或中氣虛而木邪内逆。
直攻于髒。
則轉筋入腹。
當以雞屎白。
下氣消積。
去風安脾之治。
非治臂腳直之方也。
【〔魏〕】直上下行。
全無和柔之象。
亦同于痙病中直上下行之意也。
案金鑒雲。
臂同背。
古通用。
臂腳直。
謂足背強直。
不能屈伸。
是轉筋之證也。
誤。
轉筋不必足背。
故肘後。
有療兩臂腳及胸脅轉筋之方。
巢源雲。
冷入于足之三陰三陽。
則腳轉筋。
入于手之三陰三陽。
則手筋轉。
随冷所入之筋。
筋則轉。
轉者。
由邪冷之氣。
擊動其筋而移轉也。
【雞屎白散方】(外台。
引肘後雲。
若轉筋入腹中轉者方。
仲景。
經心錄。
備急。
集驗。
必效同。
出于霍亂轉筋門。
) 【雞屎白上一味為散。
取方寸匕。
以水六合。
和溫服。
】(肘後雲。
以水六合。
煮三沸。
頓服之。
勿令病者知之。
外台同。
) 案雞屎白。
别錄雲。
治轉筋利小便。
故取而用之。
素問用雞屎醴。
治鼓脹。
通利大小便。
驗之雖本草雲微寒無毒。
然瀉下之力頗峻。
用者宜知之。
況霍亂轉筋。
多津液虛燥者。
恐非所宜。
【陰狐疝氣者。
偏有小大。
時時上下。
蜘蛛散主之。
】 【〔尤〕】陰狐疝氣者。
寒濕襲陰。
而睾丸受病。
或左或右。
大小不同。
或上或下。
出沒無時。
故名狐疝。
蜘蛛有毒。
服之能令人利。
合桂枝辛溫。
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靈經脈篇雲。
肝足厥陰所生病者。
狐疝。
葛氏傷寒直格雲。
狐疝。
言狐者。
疝氣之變化。
隐見往來。
不可測如狐也。
陳氏三因雲。
寒疝之氣。
注入中。
名曰狐疝。
亦屬病。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
為散。
取八分一匕。
飲和服。
日再服。
蜜丸亦可。
】 【〔程〕】别錄雲。
蜘蛛。
治大人小兒。
。
疝也。
其性有毒。
服之能使人利。
得桂枝。
引入厥陰肝經。
而治狐疝。
雷炮炙論雲。
蜘蛛凡使勿用五色者。
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
并薄小者。
以上皆不堪用。
須用屋西南有網。
身小尻大。
腹内有蒼黃膿者真也。
凡用去頭足了。
研如膏。
投藥中用之。
今之方法。
若仲景炒焦用。
全無功矣。
王氏古方選注雲。
蜘蛛。
性陰而厲。
其功在殼。
能洩下焦結氣。
桂枝。
芳香入肝。
專散沉陰結疝。
陰狐疝偏有大小。
時時上下。
如狐之出入無定。
四時刺逆從論雲。
厥陰滑。
為狐疝氣。
推仲景之意。
亦謂陰狐疝氣。
是陰邪挾肝風。
而上下無時也。
治以蜘蛛。
如批卻導。
蜘蛛。
本草言有毒。
人鹹畏之。
長邑宰林公諱瑛。
山海衛人。
壯年調
病趺蹶。
其人但能前。
不能卻。
刺入二寸。
此太陽經傷也。
】(徐沈金鑒。
趺。
作跌。
篇目同。
是。
) 【〔沈〕】此趺蹶。
當辨經絡而治也。
人身足陽明脈絡于腿外之前。
太陽脈絡于腿外側之後。
少陽脈絡于腿外側之中也。
夫跌而緻蹶者。
足不能行也。
然不能行。
又當辨其前後治之。
但能前者。
陽明無傷也。
不能卻者。
乃不能後抵。
太陽經脈受傷也當刺入二寸。
即小腿肚。
本屬陽明。
乃太陽經絡所過之處。
與陽明經氣。
會合于飛陽承筋間。
故刺之使太陽陽明氣血和而無滞。
則前後如常矣。
案揚子方言。
跌。
蹶也。
說文。
蹶。
僵也。
程雲。
趺。
足背也。
趺蹶。
即痹厥之屬。
恐非。
金鑒雲。
證刺俱未詳。
必有缺文不釋。
此說近是。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
此人身體者。
藜蘆甘草湯主之。
】 【〔尤〕】濕痰凝滞關節則腫。
風邪襲傷經絡則動。
手指臂腫動。
身體者。
風痰在膈。
攻走肢體。
陳無擇所謂痰涎留在胸膈上下。
變生諸病。
手足項背。
牽引釣痛。
走易不定者是也。
藜蘆吐上膈風痰。
甘草亦能取吐。
方雖未見。
然大略是湧劑耳。
(李氏) 案程雲。
證未詳。
方亦缺。
不釋。
金鑒同。
此固然。
然尤引李。
其義略通。
故姑仍之。
【藜蘆甘草湯方】(〔原注〕未見。
) 【轉筋之為病。
其人臂腳直。
脈上下行微弦。
轉筋入腹者。
雞屎白散主之。
】(此條脈經。
載霍亂篇末。
) 【〔沈〕】此木土不和。
風邪而轉筋也。
風邪乘于脾胃。
風濕相搏。
以故表裡皆病。
若風濕盛于經表。
則臂腳直。
脈上下行而微弦。
經謂諸暴強直。
皆屬于風。
亦風淫末疾之義也。
或中氣虛而木邪内逆。
直攻于髒。
則轉筋入腹。
當以雞屎白。
下氣消積。
去風安脾之治。
非治臂腳直之方也。
【〔魏〕】直上下行。
全無和柔之象。
亦同于痙病中直上下行之意也。
案金鑒雲。
臂同背。
古通用。
臂腳直。
謂足背強直。
不能屈伸。
是轉筋之證也。
誤。
轉筋不必足背。
故肘後。
有療兩臂腳及胸脅轉筋之方。
巢源雲。
冷入于足之三陰三陽。
則腳轉筋。
入于手之三陰三陽。
則手筋轉。
随冷所入之筋。
筋則轉。
轉者。
由邪冷之氣。
擊動其筋而移轉也。
【雞屎白散方】(外台。
引肘後雲。
若轉筋入腹中轉者方。
仲景。
經心錄。
備急。
集驗。
必效同。
出于霍亂轉筋門。
) 【雞屎白上一味為散。
取方寸匕。
以水六合。
和溫服。
】(肘後雲。
以水六合。
煮三沸。
頓服之。
勿令病者知之。
外台同。
) 案雞屎白。
别錄雲。
治轉筋利小便。
故取而用之。
素問用雞屎醴。
治鼓脹。
通利大小便。
驗之雖本草雲微寒無毒。
然瀉下之力頗峻。
用者宜知之。
況霍亂轉筋。
多津液虛燥者。
恐非所宜。
【陰狐疝氣者。
偏有小大。
時時上下。
蜘蛛散主之。
】 【〔尤〕】陰狐疝氣者。
寒濕襲陰。
而睾丸受病。
或左或右。
大小不同。
或上或下。
出沒無時。
故名狐疝。
蜘蛛有毒。
服之能令人利。
合桂枝辛溫。
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靈經脈篇雲。
肝足厥陰所生病者。
狐疝。
葛氏傷寒直格雲。
狐疝。
言狐者。
疝氣之變化。
隐見往來。
不可測如狐也。
陳氏三因雲。
寒疝之氣。
注入中。
名曰狐疝。
亦屬病。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
為散。
取八分一匕。
飲和服。
日再服。
蜜丸亦可。
】 【〔程〕】别錄雲。
蜘蛛。
治大人小兒。
。
疝也。
其性有毒。
服之能使人利。
得桂枝。
引入厥陰肝經。
而治狐疝。
雷炮炙論雲。
蜘蛛凡使勿用五色者。
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
并薄小者。
以上皆不堪用。
須用屋西南有網。
身小尻大。
腹内有蒼黃膿者真也。
凡用去頭足了。
研如膏。
投藥中用之。
今之方法。
若仲景炒焦用。
全無功矣。
王氏古方選注雲。
蜘蛛。
性陰而厲。
其功在殼。
能洩下焦結氣。
桂枝。
芳香入肝。
專散沉陰結疝。
陰狐疝偏有大小。
時時上下。
如狐之出入無定。
四時刺逆從論雲。
厥陰滑。
為狐疝氣。
推仲景之意。
亦謂陰狐疝氣。
是陰邪挾肝風。
而上下無時也。
治以蜘蛛。
如批卻導。
蜘蛛。
本草言有毒。
人鹹畏之。
長邑宰林公諱瑛。
山海衛人。
壯年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