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關燈
去滓分溫二服。

    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 【〔尤〕】此治濕寒内淫。

    髒氣不固。

    膿血不止者之法。

    赤石脂理血固脫。

    幹姜溫胃驅寒。

    粳米安中益氣。

    崔氏去粳米。

    加黃連當歸。

    用治熱利。

    乃桃花湯之變法也。

    (案崔氏方。

    名黃連丸。

    出外台傷寒門。

    ) 【〔鑒〕】初病下利。

    便膿血者。

    大承氣湯。

    或芍藥湯下之。

    熱盛者。

    白頭翁湯清之。

    若日久滑脫。

    則當以桃花湯。

    養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锉一半篩末)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溫七合。

    内赤石脂末方寸匕。

    日三服。

    若一服愈。

    餘勿服。

    】 張氏傷寒宗印雲。

    石脂色如桃花。

    故名桃花湯。

    或曰。

    即桃花石。

    徐氏傷寒類方雲。

    兼末服。

    取其留滞收澀。

    外台。

    崔氏療傷寒後。

    赤白滞下無數。

    阮氏桃華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滞者加四兩)粳米(一升)幹姜(四兩冷多白滞加四兩切)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服一升。

    不瘥複作。

    熱多則帶赤。

    冷多則帶白。

    (傷寒論。

    千金。

    範汪同。

    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 【千金桃花丸】治下冷臍下攪痛。

    幹姜赤石脂(各十兩) 上二味。

    蜜丸如豌豆。

    服十丸。

    日三服。

    加至二十丸。

    和劑局方。

    桃花丸。

    治腸胃虛弱。

    冷氣乘之。

    臍腹攪痛。

    下痢純白。

    或冷熱相搏。

    赤白相雜。

    腸滑不禁。

    日夜無度。

    (方同上。

    隻面和為丸為異。

    ) 肘後方。

    赤石脂湯。

    療傷寒若下膿血者。

    于本方中。

    去粳米。

    加附子。

    外台。

    文仲久下痢膿血方。

    于本方中。

    加烏梅。

    千金。

    大桃花湯。

    治冷白滞痢腹痛。

    于本方。

    去粳米。

    加當歸。

    龍骨。

    牡蛎。

    附子。

    白術。

    人參。

    甘草。

    芍藥。

     【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趙本。

    作重下。

    ) 【〔程〕】熱利下重。

    則熱客于腸胃。

    非寒不足以除熱。

    非苦不足以堅下焦。

    故加一熱字。

    别以上之寒利。

     【〔魏〕】滞下之病多熱。

    不同于瀉洩下利之證多寒也。

    故名之曰熱利。

    而以下重别之。

     【白頭翁湯方(外台。

    引千金翼雲。

    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 白頭翁(三兩○趙本及傷寒論作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不愈更服。

    】 錢氏溯源集雲。

    白頭翁。

    神農本經。

    言其能逐血止腹痛。

    陶弘景謂其能止毒痢。

    故以治厥陰熱痢。

    黃連苦寒。

    能清濕熱濃腸胃。

    黃柏瀉下焦之火。

    秦皮亦屬苦寒。

    治下痢崩帶。

    取其收澀也。

    外台。

    古今錄驗。

    白頭翁湯。

    療寒急下。

    及滞下方。

    本方。

    去黃柏。

    加幹姜。

    甘草。

    當歸。

    石榴皮。

    證類本草。

    阿膠條。

    引續傳信方。

    張仲景調氣方。

    治赤白痢。

    無問遠近。

    小腹痛不可忍。

    出入無常。

    下重疼悶。

    每發面青。

    手足俱變者。

    黃連。

    一兩。

    去毛。

    好膠。

    手許大碎。

    蠟。

    如彈子大。

    三味以水一大升。

    先煎膠令散。

    次下蠟。

    又煎令散。

    即下黃連末。

    攪相和分為三服。

    惟須熱吃。

    冷即難吃。

    神效。

    案此方。

    亦見玉函經附遺。

    名調氣飲。

    用三味。

    各三錢。

    知卻是系于後人改定。

    并附備考。

     【下利後。

    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栀子豉湯主之。

    】 【〔程〕】更煩。

    言本有煩。

    不為利除而轉甚也。

     【〔尤〕】熱邪不從下減。

    而複上動也。

    按之心下濡。

    則中無阻滞可知。

    故曰虛煩。

     【〔鑒〕】此利後。

    熱遺于胸中也。

    按之心下濡。

    雖熱而非實熱。

    故用此以清其虛煩。

     【栀子豉湯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趙本綿作絹非) 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得二升半。

    内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則止。

    】(詳傷寒論輯義。

    厥陰篇。

    下同。

    ) 【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汗出而厥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 【〔尤〕】挾熱下利者。

    久則必傷脾陰。

    中寒清谷者。

    甚則并傷腎陽。

    裡寒外熱。

    汗出而厥。

    有陰内盛而陽外亡之象。

    通脈四逆湯。

    即四逆加幹姜一倍。

    所謂進而求陽。

    以收散亡之氣也。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幹姜(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 【〔程〕】厥甚者。

    脈必絕。

    附子辛熱。

    用以複脈回陽。

    下清谷者。

    胃必寒。

    幹姜辛溫。

    用以溫胃止利。

    甘草甘平。

    用以佐姜附之熱。

    而回厥逆。

     【下利肺痛。

    紫參湯主之。

    】(本草圖經肺痛二字。

    作者一字。

    ) 【〔程〕】肺痛未詳。

    或雲肺痛。

    當是腹痛。

    本草雲。

    紫參。

    治心腹積聚。

    寒熱邪氣。

     【〔鑒〕】按此文脫簡。

    不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紫參。

    取二升。

    内甘草。

    煮取一升半。

    分溫三服。

    】(〔原注〕疑非仲景方。

    ) 【氣利。

    诃黎勒散主之。

    】 【〔尤〕】氣利。

    氣與屎俱失也。

    诃黎勒。

    澀腸而利氣。

    粥飲。

    安中益腸胃。

    頓服者。

    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鑒〕】氣利。

    所下之氣穢臭。

    所利之物稠粘。

    則為氣滞不宣。

    或下之。

    或利之。

    皆可也。

    若所利之氣不臭。

    所下之物不粘。

    則謂氣陷腸滑。

    故用诃黎勒散。

    以固腸。

    或用補中益氣。

    以舉陷亦可。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

    粥飲和頓服。

    】(〔原注〕疑非仲景方。

    ) 【〔程〕】寇宗曰。

    诃黎勒。

    能澀便而又寬腸。

    澀能治利。

    寬腸能治氣。

    故氣利宜之。

    調以粥飲者。

    藉谷氣以助腸胃也。

    論曰。

    仲景治氣利。

    用诃黎勒散。

    詳其主治。

    不知其義。

    及後讀杜壬方。

    言氣利。

    裡急後重。

    始知诃黎勒。

    用以調氣。

    蓋有形之傷。

    則便垢而後重。

    無形之傷。

    則氣墜而後重。

    便腸垢者。

    得諸實。

    氣下墜者。

    得諸虛。

    故用詞藜勒。

    溫澀之劑也。

    唐貞觀中。

    太宗苦氣利。

    衆醫不效。

    金吾長張寶藏以牛乳。

    煎荜茇。

    進服之立瘥。

    (案此見劉禹錫隋唐嘉話。

    )荜茇。

    溫脾藥也。

    劉禹錫傳信方。

    治氣利。

    用礬石。

    礬石亦澀氣藥也。

    大都氣利。

    得之虛寒。

    氣下陷者。

    多其用溫澀之藥可見矣。

    案楊氏直指方。

    牛乳湯。

    治氣痢洩如蟹渤。

    荜茇末二錢。

    牛乳半升。

    同煎減半。

    空腹服。

    今驗之。

    氣墜而後重。

    氣與屎俱失者。

    其所洩多如蟹渤。

    程注得直指。

    而義尤明顯。

    外台廣濟。

    療嘔逆不能多食方。

    诃黎勒(三兩去核煨) 上一味。

    搗為散。

    蜜和丸。

    空腹服二十丸。

    日二服。

    以知為度。

    利多減服。

    無所忌。

     【附方】 【千金翼。

    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

    哕數谵語。

    】(方見上○案千金翼。

    用枳實五枚。

    ) 案尤氏雲。

    即前下利谵語有燥屎之法。

    雖不贅可也。

    誤。

    本文主下利。

    而此條示哕用小承氣之法。

    即上文哕而腹滿後部不利者。

    丹溪醫案。

    載超越陳氏二十餘載。

    因飽後奔走數裡。

    遂患哕病。

    但食物則連哕百餘聲。

    半日不止。

    飲酒與湯。

    則不作。

    至晚發熱。

    如此者二月。

    脈澀數。

    以血入氣中治之。

    用桃仁承氣湯。

    加紅花煎服。

    下污血數次。

    即減。

    再用木香和中丸。

    加丁香服之。

    十日而愈。

    此亦以攻下治哕之一格也。

     【外台。

    黃芩湯。

    治幹嘔下利。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雲出篇十六卷。

    )】 【黃芩人參幹姜(各三兩)桂枝(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 【〔尤〕】此與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同。

    而無芍藥甘草生姜。

    有人參桂枝幹姜。

    則溫裡益氣之意居多。

    凡中寒氣少者。

    可于此取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