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關燈
少。

    更兼見數。

    陽氣勃勃。

    欲動于陰。

    斯易為升達也。

    故為欲自止。

    是以雖滞下而發熱。

    亦不死也。

    若夫脈沉弦而大。

    再身見發熱。

    陽邪入陰而熾盛。

    陰分受傷而煎耗。

    可以有死之道也。

    汪氏傷寒辨注雲。

    此辨熱利之脈也。

    脈沉弦者。

    沉主裡。

    弦主急。

    故為裡急後重。

    如滞下之證也。

    脈大者邪熱甚也。

    經雲。

    大則病進。

    故為利未止也。

    脈微弱數者。

    此陽邪之熱已退。

    真陰之氣将複。

    故為利自止也。

    下利一候。

    大忌發熱。

    茲者脈微弱而帶數。

    所存邪氣有限。

    故雖發熱不至死耳。

     【下利。

    手足厥冷無脈者。

    灸之不溫。

    若脈不還。

    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趺陽者。

    為順也。

    】(少陰以下。

    厥陰篇。

    玉函成本。

    分為兩條。

    ) 【〔尤〕】下利厥冷無脈。

    陰亡而陽亦絕矣。

    灸之所以引既絕之陽。

    乃厥不回脈不還。

    而反微喘。

    殘陽上奔。

    大氣下脫。

    故死。

    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

    少陰負趺陽者。

    水負而土勝也。

    故曰順。

    (詳傷寒論輯義。

    以下三條同。

    ) 【下利有微熱而渴。

    脈弱者今自愈。

    】(今。

    宋闆傷寒論。

    作令。

    下同。

    ) 【〔尤〕】微熱而渴者。

    胃陽複也。

    脈弱者。

    邪氣衰也。

    正複邪衰。

    故今自愈。

     【下利脈數。

    有微熱汗出。

    今自愈。

    設脈緊為未解。

    】(趙本。

    下利上。

    有若字。

    非。

    ) 【〔程〕】寒則下利。

    脈數有微熱。

    則裡寒去。

    汗出則表氣和。

    表裡俱和。

    故今自愈。

    設複緊者。

    知寒邪尚在。

    是為未解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

    今自愈。

    設不瘥。

    必圊膿血。

    以有熱故也。

    】 【〔程〕】脈數而渴。

    則寒邪去而利當止。

    經曰。

    若脈不解。

    而下不止。

    必挾熱而便膿血。

    此有熱陷于下焦。

    使血流腐而為膿也。

     【下利。

    脈反弦。

    發熱身汗者自愈。

    】 【〔程〕】脈弦為寒。

    發熱則陽氣複。

    汗出則寒邪去。

    故知自愈。

     【〔尤〕】弦脈陰陽兩屬。

    若與發熱身汗并見。

    則弦亦陽也。

    與脈數有微熱汗出正同。

    故愈。

    按上數條。

    皆是傷寒邪氣入裡之候。

    故或熱。

    或渴。

    或汗出。

    或脈數。

    陽氣既複。

    邪氣得達則愈。

    若雜病濕熱下利之證。

    則發熱口渴脈數。

    均非美證。

    内經雲。

    下利身熱者死。

    仲景雲。

    下利手足不逆冷。

    反發熱者不死。

    蓋内經所言者。

    雜病濕熱下利之證。

    仲景所言者。

    傷寒陰邪内入之證。

    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氣者。

    當利其小便。

    】(氣。

    脈經。

    作熱。

    ) 【〔尤〕】下利氣者。

    氣随利失。

    即所謂氣利是也。

    小便得利。

    則氣行于陽。

    不行于陰而愈。

    故曰當利其小便。

    喻氏所謂急開支河者。

    是也。

     【下利。

    寸脈反浮數。

    尺中自澀者。

    必清膿血。

    】 【〔徐〕】下利果屬寒。

    脈應沉遲。

    反浮數。

    其陽勝可知。

    而尺中自澀。

    澀為陽邪入陰。

    此亦熱多。

    故曰必圊膿血。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以下四條同。

     【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必脹滿。

    】 【〔程〕】寒不殺谷。

    寒勝則下利清谷也。

    若發其表汗出。

    則胃中之陽益虛。

    其寒益勝。

    故作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

    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患必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案厥。

    趙本。

    作熱非。

    ) 汪氏傷寒論辨注雲。

    下利脈沉而遲。

    裡寒也。

    所下者清谷。

    裡寒甚也。

    面少赤身微熱。

    下焦虛寒。

    無根失守之火。

    浮于上越于表也。

    以少赤微熱之故。

    其人陽氣雖虛。

    猶能與陰寒相争。

    必作郁冒汗出而解。

    郁冒者。

    頭目之際。

    郁然昏冒。

    乃真陽之氣。

    能勝寒邪。

    裡陽回而表和順。

    故能解也。

    病患必微厥者。

    此指未汗出郁冒之時而言。

    面戴陽。

    系下虛。

    此申言面少赤之故。

    下虛。

    即下焦元氣虛。

    按仲景雖雲汗出而解。

    然于未解之時。

    當用何藥。

    郭白雲雲。

    不解。

    宜通脈四逆湯。

     【下利後。

    脈絕。

    手足厥冷。

    時脈還。

    手足溫者生。

    脈不還者死。

    】 【〔尤〕】下利後。

    脈絕手足厥冷者。

    陰先竭而陽後脫也。

    是必俟其時經氣一周。

    其脈當還。

    其手足當溫。

    設脈不還。

    其手足亦必不溫。

    則死之事也。

     【下利腹脹滿。

    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裡。

    乃攻其表。

    溫裡。

    宜四逆湯。

    攻表。

    宜桂枝湯。

    】 【〔尤〕】下利腹脹滿。

    裡有寒也。

    身體疼痛。

    表有邪也。

    然必先溫其裡。

    而後攻其表。

    所以然者。

    裡氣不充。

    則外攻無力。

    陽氣外洩。

    則裡寒轉增。

    自然之勢也。

    而四逆用生附。

    則寓發散于溫補之中。

    桂枝有甘芍。

    則兼固裡于散邪之内。

    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四逆湯方(方見上。

    )】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趙本作二兩案據太陽篇當作二兩) 生姜(三兩○案據太陽篇脫切字)大棗(十二枚○案據太陽篇脫擘字) 上五味咀。

    以水七升。

    微火煮。

    取三升。

    去滓。

    适寒溫。

    服一升。

    服已須臾。

    啜稀粥一升。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淋漓。

    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後服。

    】(淋漓。

    太陽篇。

    作流離。

    ) 【下利三部脈皆平。

    按之心下堅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利下。

    脈經有後字。

    似是。

     【〔沈〕】三部脈皆平。

    下利而按之心下堅者。

    脈證不符。

    是非風寒所屬。

    當責食填胃中。

    未傷血氣。

    而不形于脈也。

    故用大承氣湯。

    峻攻有形之滞。

    則下利自止。

    經謂土郁奪之。

    通因通用之法也。

     【下利脈遲而滑者。

    實也。

    利未欲止。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 【〔沈〕】此亦食滞之利也。

    食壅于胃。

    氣道不利。

    故脈來遲。

    然脈雖遲。

    而非虛寒之比。

    但遲為氣壅。

    滑為血實。

    血實氣壅。

    水谷為病。

    故為實也。

    内滞中氣不和。

    利未欲止。

    但恐成停擱之患。

    故宜大承氣湯。

    急奪其邪也。

     【下利。

    脈反滑者。

    當有所去。

    下乃愈。

    宜大承氣湯。

    】 【〔程〕】經曰。

    滑為有宿食。

    故當下去之。

    而利自愈。

     【〔鑒〕】趙良曰。

    下利。

    虛證也。

    脈滑。

    實脈也。

    以下利之虛證。

    而反見滑實之脈。

    故當有所去也。

     【下利已瘥。

    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 【〔沉〕】此舊積之邪複病也。

    下利瘥後。

    至期年月日時複發者。

    是前次下利之邪。

    隐僻腸間。

    今值髒腑司令之期。

    觸動舊邪而複發。

    然隐僻之根未除。

    終不能愈。

    故當大承氣迅除之耳。

    案程尤并雲。

    脾主信。

    故按期複發。

    鑿甚。

    許氏本事方雲。

    有人因憂愁中傷食。

    結積在腸胃。

    故發吐利。

    自冬後至暑月。

    稍傷則發暴下。

    數日不已。

    玉函雲。

    下利至隔年月日。

    不期而發者。

    此為有積。

    宜下之。

    止用溫脾湯。

    (濃樸。

    幹姜。

    甘草。

    桂心。

    附子。

    大黃。

    )尤佳。

    如難取。

    可佐以幹姜丸。

    (即備急丸。

    加人參。

    )後服白術散。

    (即附子理中湯。

    去甘草幹姜。

    加木香生姜大棗。

    )戴氏證治要訣雲。

    瀉已愈。

    隔年及後期複瀉。

    古論雲。

    病有期年而發者。

    有積故也。

    宜感應丸。

    并本條之義也。

     【大承氣湯】(見病中。

    ) 【下利谵語者。

    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主之。

    】 【〔鑒〕】下利。

    裡虛證也。

    谵語。

    裡實證也。

    何以決其有燥屎也。

    若脈滑數。

    知有宿食也。

    其利穢粘。

    知有積熱也。

    然必脈證如此。

    始可知其有燥屎也。

    宜下之以小承氣湯。

    于此推之。

    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尤〕】谵語者。

    胃實之征。

    為有燥屎也。

    與心下堅。

    脈滑者大同。

    然前用大承氣者。

    以因實而緻利去之。

    惟恐不速也。

    此用小承氣者。

    以病成而适實攻之。

    恐傷及其正也。

    (見厥陰篇。

    當參考。

    )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濃樸(三兩炙○趙本作二兩)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