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關燈
傷寒論。

    ○千金治卒吐血。

    及衄血方。

    ) 甘草幹地黃(千金用幹姜注雲仲景用地黃)白術附子(炮○千金無) 阿膠(外台有炙字)黃芩(各三兩)竈中黃土(半斤○千金作伏龍肝半升外台作釜竈下黃焦土半升綿裹) 上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溫二服。

    】(外台。

    作煮六味取二升。

    去滓。

    内膠令烊。

    ) 【下血。

    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方見狐惑中。

    ) 【〔程〕】此内經。

    所謂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

    則陰受之。

    陰受之。

    則入五髒。

    為腸下血之屬。

    故用當歸。

    以和血脈。

    赤豆以清髒毒。

    與黃土湯不侔也。

    梅師方雲。

    熱毒下血。

    或食熱物發動。

    以赤小豆為末。

    水調服。

    則知此方治髒毒下血。

    黃土湯。

    治結陰下血。

    有霄壤之分也。

    徐氏醫法指南雲。

    先血後便。

    近血也。

    大腸血也。

    感而即發。

    俗謂之腸風。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先便後血。

    遠血也。

    胃血也。

    積久而發。

    俗謂之髒毒。

    黃土湯主之。

    案千金。

    諸下血。

    先見血後見便。

    此為遠血。

    宜服黃土湯。

    先見便後見血。

    此為近血。

    宜服赤小豆散。

    此遠近二字互誤。

    三焦虛實門。

    有遠血近血二方。

    主療與本經同。

    而千金翼論。

    及外台引崔氏。

    亦誤。

    張氏醫通。

    卻以金匮為傳寫之誤。

    尤非也。

    巢源雲。

    大便下血。

    鮮而腹痛。

    冷氣在内。

    亦大便下。

    其色如小豆汁。

    出時疼。

    而不甚痛。

    前便後下血者。

    血來遠。

    前下血後便者。

    血來近。

    此亦可以證耳。

    備預百要方。

    血痢方。

    赤小豆(三升炒令熟)當歸(三兩) 上二味。

    搗篩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

    薄粥溫下。

     【千金伏龍肝湯】治下焦虛寒損。

    或先見血後便轉。

    此為近血。

    或利不利方。

    伏龍肝(五合末)幹地黃(五兩)阿膠牛膝甘草幹姜黃芩地榆(各三兩)發灰(二合) 上九味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去滓。

    下膠煮消。

    下發灰。

    分為三服。

    (張氏衍義雲。

    可見治血。

    但取歸經。

    不必究其先後遠近耳。

    ) 又續斷止血湯。

    治下焦虛寒損。

    或先便轉後見血。

    此為遠血。

    或利或不利。

    好因勞冷即發。

    續斷當歸桂心蒲黃阿膠(各一兩)甘草(二兩)幹姜幹地黃(各四兩) 上八味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半。

    去滓。

    下膠取烊。

    下蒲黃。

    分三服。

    (張氏衍義雲。

    驗其血色。

    晦淡則當用金匮法。

    鮮紫當用千金法。

    方為合轍。

    ) 醫林方。

    阿膠丸。

    治便血先便而後血。

    謂之濕毒。

    阿膠(一錢)黃連(三錢)白茯苓(二錢)白芍藥(四錢) 上為細末。

    水和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加至一百丸。

    溫水送下。

    日進四五服。

    又芍藥柏皮丸。

    治先血而後便。

    為之髒毒。

    白芍藥黃柏當歸(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

    滴水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煎甘草湯送下。

    (案濕毒髒毒。

    即遠血近血也。

    故附載以備考。

    ) 【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千金心髒門。

    不足。

    作不定。

    ) 【〔尤〕】心氣不足者。

    心中之陰氣不足也。

    陰不足則陽獨盛。

    血為熱迫。

    而妄行不止矣。

    大黃黃連黃芩。

    瀉其心之熱。

    而血自甯。

    寇氏雲。

    若心氣獨不足。

    則當不吐衄也。

    此乃邪熱因不足。

    而客之。

    故令吐衄。

    以苦洩其熱。

    以苦補其心。

    蓋一舉而兩得之。

    (案出本草衍義。

    )此說亦通。

    濟衆方。

    用大黃生地汁。

    治衄血。

    其下熱涼血。

    亦瀉心湯類耳。

    (案金鑒。

    改不足二字。

    作有餘二字。

    非。

    ) 【瀉心湯方(〔原注〕亦治霍亂。

    ○案程沈尤金鑒。

    删去四字。

    是。

    )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 【〔程〕】心主血。

    心氣不足。

    而邪熱乘之。

    則迫血妄行。

    故有吐衄之患。

    夫炎上作苦。

    故内經曰。

    苦先入心。

    三黃之苦。

    以洩心之邪熱。

    千金。

    巴郡太守奏三黃丸。

    治男子五勞七傷。

    消渴不生肌肉。

    婦人帶下。

    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 上三味。

    随時加減。

    和搗以蜜為丸。

    如大豆。

    飲服五丸。

    日三。

    不知。

    稍加至七丸。

    取下而已。

    又三黃散。

    治黃膽身體面目盡黃。

    (外台。

    集驗。

    大黃散同。

    ) 本方三味。

    各四兩。

    治下篩。

    先食服方寸匕。

    日三。

    和劑局方。

    三黃丸。

    治丈夫婦人。

    三焦積熱。

    上焦有熱。

    攻沖眼目。

    赤腫頭項腫痛。

    口舌生瘡。

    中焦有熱。

    心膈煩躁。

    不美飲食。

    下焦有熱。

    小便赤澀。

    大便秘結。

    五髒俱熱。

    即生疖瘡痍。

    及治五般痔疾。

    糞門腫痛。

    或下鮮血。

    小兒積熱。

    本方三味。

    各十兩。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用熟水吞下。

    如髒腑壅實。

    加服丸數。

    本事方。

    三黃散。

    治衄血無時。

    本方三味。

    細末。

    每服二錢。

    新汲水調下。

    蜜水亦得。

    直指方。

    川芎三黃散。

    治實熱衄血。

    于本方。

    加川芎。

    各等分。

    為末。

    每服二錢。

    食後井水調服。

    拔萃方。

    犀角地黃湯。

    治熱甚血積胸中。

    于本方。

    加犀角地黃。

    神效名方。

    黃連散。

    治黃膽。

    大小便秘澀壅熱。

    于本方。

    用黃連三兩。

    加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食後。

    溫水調下。

    一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