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關燈
【夫嘔家有癰膿。

    不可治。

    嘔膿盡自愈。

    】 【〔鑒〕】嘔家嘔吐或谷或水。

    或痰涎。

    或冷沫。

    令嘔而有膿。

    此内有癰。

    膿潰而嘔。

    非嘔病也。

    故曰。

    不可治。

    嘔膿盡自愈。

    趙良曰。

    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

    若過半中。

    在肺之下者。

    膿則不從嘔出。

    而從大便出矣。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 【先嘔卻渴者。

    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者。

    為水停心下。

    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

    令反不渴者。

    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此屬支飲。

    】(此屬飲家四字。

    千金作小半夏湯主之。

    嘔家本渴以下。

    見飲病篇。

    此屬支飲。

    飲病篇。

    作小半夏湯主之。

    ) 【〔尤〕】嘔家必有停痰宿水。

    先嘔卻渴者。

    痰水已去。

    而胃陽将複也。

    故曰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者。

    因熱飲水過多。

    熱雖解而飲旋積也。

    此嘔因積飲所緻。

    故曰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

    水從嘔去故也。

    今反不渴者。

    以宿有支飲。

    在心下。

    愈動而愈出也。

    故曰此屬支飲。

    外台。

    載嘔家本渴以下。

    而注雲。

    張仲景雜方。

    此證當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方在支飲門中。

     【問曰。

    病患脈數。

    數為熱。

    當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何也。

    師曰。

    以發其汗。

    令陽微膈氣虛。

    脈乃數。

    數為客熱。

    不能消谷。

    胃中虛冷故也。

    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餘。

    朝食暮吐。

    變為胃反。

    寒在于上。

    醫反下之。

    今脈反弦。

    故名曰虛。

    】(太陽中篇。

    陽微作陽氣微。

    故也之間有吐字。

    無問曰及何也師曰字。

    ) 【〔尤〕】脈數為熱。

    乃不能消谷引飲。

    而反吐。

    以發汗過多。

    陽微膈虛所緻。

    則其數為客熱上浮之數。

    而非胃實氣熱之數矣。

    客熱如客之寄。

    不久即散。

    故不能消谷也。

    脈弦為寒。

    乃不曰寒。

    而曰虛者。

    以寒在于上。

    而醫反下之所緻。

    故其弦。

    非陰寒外加之弦。

    而為胃虛生寒之弦矣。

    胃虛且寒。

    陽氣無餘。

    則朝食暮吐。

    而變為胃反也。

    讀此知數脈弦脈。

    均有虛候。

    曰熱曰寒。

    蓋淺之乎言脈者耳。

     【〔鑒〕】問曰病患脈數。

    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

    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内。

    錯簡在此。

    且與脈弦者虛也。

    文義不屬。

    巢源雲。

    夫榮衛俱虛。

    血氣不足。

    停水積飲。

    在于胃管。

    則髒冷。

    髒冷而脾不磨。

    脾不磨則宿谷不化。

    其氣逆而成胃反也。

    則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心下牢大如。

    往來寒熱。

    甚者食已則吐。

    其脈緊而弦。

    緊則為寒。

    弦則為虛。

    虛寒相搏。

    故食已則吐。

    名為反胃也。

    聖惠論雲。

    夫反胃者。

    為食物嘔吐。

    胃不受食。

    言胃口翻也。

    則有因飲酒過傷所緻。

    則有因憂悒怏。

    蓄怒腸結。

    胃翻所緻。

    則有宿滞痼癖。

    積聚冷痰。

    久不全除。

    緻成茲疾。

    其中有才食便吐。

    有食久乃翻。

    不可一概用方。

    切在仔細體認也。

    案反翻同。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無氣。

    無氣則榮虛。

    榮虛則血不足。

    血不足則胸中冷。

    】 【〔鑒〕】按此條文義不屬。

    必是錯簡。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為虛。

    虛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

    其病難治。

    】(虛則。

    脈經。

    千金。

    趙本尤本。

    并作澀則。

    千金。

    脈緊上。

    有趺陽二字。

    案金鑒雲。

    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

    是傳寫之訛。

    未考諸本也。

    ) 【〔程〕】經曰。

    趺陽脈浮而澀。

    知脾氣不足。

    胃氣虛也。

    夫浮為虛。

    澀為血不足。

    趺陽得之。

    必知脾氣不治。

    華佗曰。

    脾主消磨水谷。

    聞聲則動。

    動則磨胃。

    而主運化。

    今胃能納。

    而脾不能磨。

    則胃中之谷。

    必不能消。

    是以朝食而暮吐。

    暮食而朝吐。

    為胃反之證也。

     【〔尤〕】胃為陽。

    脾為陰。

    浮則為虛者。

    胃之陽虛也。

    澀則傷脾者。

    脾之陰傷也。

    谷入于胃。

    而運于脾。

    脾傷則不能磨。

    脾不磨。

    則谷不化。

    而朝食者暮當下。

    暮食者朝當下。

    若谷不化。

    則不得下。

    不得下。

    必反而上出也。

     【〔魏〕】緊者。

    寒盛也。

    澀者。

    津亡也。

    胃中因虛而寒。

    因寒而燥。

    因燥而津枯。

    正不足而邪有餘。

    反胃之病。

    難治可決矣。

    欲補陽而津枯。

    有妨于補陽。

    欲生津而陽衰。

    有礙于補陰。

    棘手難下者。

    要在乎失治于早而已。

     【病患欲吐者。

    不可下之。

    】 【〔尤〕】病患欲吐者。

    邪在上而氣方逆。

    若遽下之。

    病氣必與藥氣相争。

    而正乃蒙其禍矣。

    否則裡虛邪入。

    病氣轉深。

    或痞或利。

    未可知也。

    故曰不可下之。

     【〔程〕】欲字。

    作吐而未吐之義。

    使人溫溫欲吐也。

     【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

    】(徐雲。

    哕。

    恐嘔字。

    案厥陰篇。

    亦作哕。

    ) 【〔沈〕】此明實哕之治也。

    哕者。

    俗謂呃也。

     【〔鑒〕】趙良曰。

    腹滿為實。

    實則氣上逆。

    而作哕。

    故必視其前後。

    何部不利。

    而利之則滿去。

    而哕止。

     【〔魏〕】胃氣上逆。

    沖而為哕。

    治法當視其前後。

    審大小便調不調也。

    前部不利者。

    水邪之逆也。

    當利其小便。

    而哕愈。

    後部不利者。

    熱邪實也。

    當利其大便。

    而哕愈。

    活人書雲。

    前部不利。

    豬苓湯。

    後部不利。

    調胃承氣湯。

     【嘔而胸滿者。

    茱萸湯主之。

    】 【〔尤〕】胸中。

    陽也。

    嘔而胸滿。

    陽不治而陰乘之也。

    故以吳茱萸。

    散陰降逆。

    人參姜棗。

    補中益陽氣。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詳傷寒輯義陽明篇。

    ) 肘後方雲。

    治人食畢噫醋。

    及醋心。

    (即本方。

    外台。

    引延年。

    作食訖醋咽多噫。

    ) 三因方雲。

    病者心膈脹滿。

    氣逆于胸間。

    食入即嘔。

    嘔盡卻快。

    名曰氣嘔。

    胃者足陽明合。

    榮于足。

    今随氣上逆。

    結于胃口。

    故生嘔病也。

    茱萸人參湯。

    治氣嘔胸滿不納食。

    嘔吐涎沫。

    頭疼。

    (即本方。

    ) 【幹嘔吐涎沫。

    頭痛者。

    茱萸湯主之。

    】(方見上。

    ) 【〔徐〕】幹嘔者。

    有聲無物也。

    物雖無。

    而吐涎沫。

    仲景曰。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上焦既有寒。

    寒為陰邪。

    格陽在上。

    故頭痛。

    比胸滿而嘔。

    似有輕重表裡不同。

    然邪必乘虛。

    故亦用茱萸湯。

    兼補以驅濁陰。

    謂嘔有不同。

    寒則一也。

    (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 【嘔而腸鳴。

    心下痞者。

    半夏瀉心湯主之。

    】 【〔尤〕】邪氣乘虛。

    陷入心中。

    中氣則痞。

    中氣既痞。

    升降失常。

    于是陽獨上逆而嘔。

    陰獨下走而腸鳴。

    是雖三焦俱病。

    而中氣為上下之樞。

    故不必治其上下。

    而但治其中。

    黃連黃芩。

    苦以降陽。

    半夏幹姜。

    辛以升陰。

    陰升陽降。

    痞将自解。

    人參甘草。

    則補養中氣。

    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徐〕】親見一乳母。

    吐嘔五日。

    百藥不能止。

    後服幹姜黃連二味。

    立止。

    即此方之意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幹姜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煮。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下編。

    ) 外台。

    删繁。

    半夏瀉心湯。

    療上焦虛寒。

    腸鳴下利。

    心下痞堅。

    于本方。

    去大棗。

    加桂心三兩。

    (出霍亂門。

    ) 【幹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 【〔徐〕】傷寒論。

    芩甘棗芍四味。

    為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

    蓋太少之邪合。

    而内入則協熱而利。

    故以黃芩為主也。

    然邪既内入。

    或有複搏飲者嘔多。

    此其明證矣。

    故加半夏生姜。

     【〔程〕】幹嘔者。

    無物嘔出也。

    中焦不和。

    則氣逆于上。

    而作嘔。

    迫于下而為利。

    故用半夏生姜。

    入上焦以止嘔。

    甘草大棗入中焦以和脾。

    黃芩芍藥。

    入下焦以止利。

    如是則正氣安。

    而邪氣去。

    三焦和。

    而嘔利止。

    巢源雲。

    幹嘔者。

    胃氣逆故也。

    但嘔而欲吐。

    吐而無所出。

    故謂之幹嘔也。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