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關燈
診。

    則當腹滿。

    今腹不滿。

    詢之其人言我滿。

    在胸不在腹也。

    與上如是之證推之。

    為有瘀血也。

     【〔沈〕】假令氣分熱盛。

    則腹脹滿。

    今腹不滿。

    而言我滿者。

    乃外雖不滿。

    五内血壅氣滞而脹。

    故言我滿。

    知是瘀血也。

    案程雲。

    唇痿未詳所以。

    誤。

     【病者如熱狀。

    煩滿口幹燥而渴。

    其脈反無熱。

    此為陰伏。

    是瘀血也。

    當下之。

    】(陰伏之伏。

    趙本作狀。

    非。

    ) 【〔鑒〕】此承上文。

    互詳證脈。

    以明其治也。

    如熱狀。

    即所謂心煩胸滿。

    口幹燥渴之熱證也。

    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

    今反見沉伏之陰脈。

    是為熱伏于陰。

    乃瘀血也。

    血瘀者當下之。

    宜桃核承氣抵當湯丸之類也。

     【火邪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主之。

    】(沈不載此條。

    ) 【〔程〕】此章。

    當在第八篇中。

    簡脫在此。

     【〔尤〕】此但舉火邪二字。

    而不詳其證。

    按傷寒論雲。

    傷寒脈浮。

    醫以火迫劫之。

    亡陽必驚狂。

    起卧不安。

    又曰。

    太陽病。

    以火熏之。

    不得汗。

    其人必躁。

    到經不解。

    必圊血。

    名為火邪。

    仲景此條。

    殆為驚悸下血備其證欤。

    桂枝湯。

    去芍藥之酸。

    加蜀漆之辛。

    蓋欲使火氣與風邪。

    一時并散。

    而無少有留滞。

    所謂從外來者。

    驅而出之于外也。

    龍骨牡蛎。

    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案外台奔豚氣門。

    引短劇雲。

    師曰。

    病有奔豚。

    有吐膿。

    有驚怖。

    有火邪。

    此四部病者。

    皆從驚發得之。

    火邪者。

    桂枝加龍骨牡蛎湯主之。

    據此則程注為是。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牡蛎(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蜀漆。

    減二升。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為末。

    宋闆傷寒論。

    作七味。

    是。

    ) 【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丸主之。

    】(脈經。

    無此條。

    ) 【〔鑒〕】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

    與首條之脈弱悸病不合。

    必是錯簡。

     【半夏麻黃丸方(肘後無方名。

    ) 半夏(肘後雲湯洗去滑幹)麻黃(等分) 上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

    小豆大。

    飲服三丸。

    日三服。

    】 按服三丸甚少。

    本草綱目。

    作三十丸。

    似是。

    然要之此方可疑。

     【吐血不止者。

    柏葉湯主之。

    】 【〔徐〕】此重不止二字。

    是謂寒涼止血藥。

    皆不應矣。

    吐血本由陽虛。

    不能導血歸經。

    然血亡而陰虧。

    故以柏葉之最養陰者為君。

    艾葉走經為臣。

    而以幹姜溫胃為佐。

    馬通導大便下為使。

    愚意無馬通。

    童便亦得。

    按本草載此方。

    乃是柏葉一把。

    幹姜三升。

    阿膠一挺。

    炙合煮。

    入馬通一升。

    未知孰是。

    候參。

     【〔程〕】中焦受氣。

    取汁變化。

    而赤。

    是謂血。

    血者内溉髒腑。

    外行肌膚。

    周流一身。

    如源泉之混混。

    得熱則迫血妄行。

    而作吐衄。

    即後瀉心湯之證是也。

    得寒則不與氣俱行。

    滲于胃中。

    而作吐。

    故有随滲随出。

    而令不止。

    柏葉湯者。

    皆辛溫之劑。

    神農經曰。

    柏葉主吐血。

    幹姜止唾血。

    艾葉止吐血。

    馬通者。

    白馬屎也。

    凡屎必達洞腸乃出。

    故曰通。

    亦微溫。

    止吐血。

    四味皆辛溫行陽之品。

    使血歸經。

    遵行隧道。

    而血自止。

     【柏葉湯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千金。

    無方名。

    ) 柏葉幹姜(各三兩○千金作二兩外台作青柏葉三兩幹姜二兩切)艾(三把○千金作一把) 上三味。

    以水五升。

    取馬通汁一升。

    合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案外台。

    作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别絞取新出馬通汁。

    一升。

    相合煎。

    取一升。

    綿濾之。

    溫分再服。

    馬通。

    是馬屎汁也。

    一方有阿膠。

    無艾。

    外台為是。

    ○證類本草雲。

    馬屎名馬通。

    止崩中吐下血金瘡。

    止血。

    ) 千金。

    治吐血内崩。

    上氣面色如土方。

    (即本方。

    注雲。

    仲景柏葉湯。

    不用阿膠。

    短劇。

    不用柏葉。

    與肘後同。

    ) 又治上焦熱膈傷。

    吐血衄血。

    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

    于本方。

    去柏葉。

    用竹茹阿膠。

     【下血。

    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黃土湯主之。

    】(遠。

    原本作近。

    誤。

    今據諸本校改。

    ) 【〔程〕】先便後血。

    以當便之時。

    血亦随便而下行。

    内經曰。

    結陰者。

    便血一升。

    再結二升。

    三結三升。

    以陰氣内結。

    不得外行。

    血無所禀。

    滲入腸間。

    故上經曰小腸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血。

    夫腸有夾層。

    其中脂膜聯系。

    當其和平。

    則行氣血。

    及其節養失宜。

    則血從夾層。

    滲入腸中。

    非從腸外而滲入腸中也。

    滲而即下。

    則色鮮。

    滲而留結。

    則色黯。

    内經曰。

    陰脈不和。

    則血留之。

    用黃土附子之氣濃者。

    血得溫即循經而行也。

    結陰之屬。

    宜于溫補者如此。

     【〔鑒〕】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謂血在胃也。

    即古之所謂結陰。

    今之所謂便血也。

    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謂血在腸也。

    即古之所謂腸為痔下血。

    今之所謂髒毒腸風下血也。

    趙良曰。

    腸胃。

    陽明經也。

    以下血言胃居大腸之上。

    若聚于胃。

    必先便後血。

    去肛門遠。

    故曰遠血。

    若聚大腸。

    去肛門近。

    故曰近血。

     【〔尤〕】黃土溫燥入脾。

    合白術附子。

    以複健行之氣。

    阿膠地黃甘草。

    以益脫竭之血。

    而又慮辛溫之品。

    轉為血病之厲。

    故又以黃芩之苦寒。

    防其大過。

    所謂有制之師也。

     【黃土湯方(〔原注〕亦主吐血衄血。

    ○外台引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