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關燈
小
中
大
【寸口脈動而弱。
動即為驚。
弱則為悸。
】 【〔沈〕】驚從外入。
悸是内發。
悸者心神恍惚。
跳動不能自主之貌也。
【〔徐〕】前奔豚章。
既言有驚怖。
有火邪。
皆從驚發得之。
此又另揭驚悸言之。
非詳其病所從得。
乃謂病有驚狂不安者。
有隻心悸不甯者。
驚乃邪襲于心在實邊。
故其寸口脈動。
動者有粒如豆也。
悸乃神不能主在虛邊。
故其寸口脈弱。
弱脈來無力也。
動而弱者。
有邪襲之而心本原虛也。
故驚悸并見。
然而脈仍分屬。
動則驚氣之發。
弱則悸氣所形。
故曰。
動即為驚。
弱則為悸。
【師曰。
尺脈浮。
目睛暈黃。
衄未止。
暈黃去。
目睛慧了。
知衄今止。
】(尺。
趙程金鑒。
作夫。
巢源作尺中自浮。
未上。
有必字。
脈經雲。
問曰。
病衄連日不止。
其脈何類。
師曰。
脈來輕輕在肌肉。
尺中自溢。
注。
一雲。
尺脈浮。
以下與本文同。
) 【〔尤〕】尺脈浮。
知腎有遊火。
目睛暈黃。
知肝有蓄熱。
衄病得此。
則未欲止。
蓋血為陰類。
為腎肝之火熱所逼。
而不守也。
若暈黃去。
目睛且慧了。
知不獨肝熱除。
腎熱亦除矣。
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
從春至夏衄者太陽。
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 【〔尤〕】血從陰經。
并沖任而出者。
則為吐。
從陽經并督脈而出者。
則為衄。
故衄病皆在陽經。
但春夏陽氣浮。
則屬太陽。
秋冬陽氣伏。
則屬陽明為異耳。
所以然者。
就陰陽言。
則陽主外陰主内。
就三陽言。
則太陽為開。
陽明為阖。
少陽之脈。
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衄家不可汗。
汗出必額上陷。
脈緊急。
直視。
不能。
不得眠。
】 【〔尤〕】血與汗皆陰也。
衄家複汗。
則陰重傷矣。
脈者血之府。
額上陷者。
額上兩旁之動脈。
因血脫于上。
而陷下不起也。
脈緊急者。
寸口之脈。
血不榮。
而失其柔。
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
直視不不眠者。
陰氣亡。
則陽獨勝也。
經雲。
奪血者無汗。
此之謂夫。
(詳傷寒論輯又太陽中篇。
) 【病患面無血色。
無寒熱。
脈沉弦者衄。
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
煩咳者必吐血。
】(巢源。
寒熱上。
無無字。
趙徐沈尤。
并無血色之血字。
) 【〔程〕】靈樞經曰。
血脫者夭然不澤。
上經曰。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今病患面無血色。
脫血之象也。
上經曰。
男子脈虛沉弦。
無寒熱。
時目瞑兼衄。
今無寒熱。
而脈弦衄者。
則與上證不殊。
為勞證也。
若脈浮弱。
手按之絕者。
有陽無陰也。
故知下血煩咳者。
病屬上焦也。
故知吐血。
【〔尤〕】無寒熱。
病非外感也。
衄因外感者。
其脈必浮大。
陽氣重也。
衄因内傷者。
其脈當沉弦。
陰氣厲也。
雖與前尺脈浮不同。
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
若脈浮弱。
按之絕者。
血下過多。
而陰脈不充也。
煩咳者。
血從上溢。
而心肺焦燥也。
此皆病成而後見之診也。
【夫吐血。
咳逆上氣。
其脈數而有熱。
不得卧者死。
】(巢源。
數下。
有浮大二字。
) 【〔尤〕】脈數身熱。
陽獨勝也。
吐血咳逆上氣不得卧。
陰之爍也。
以既爍之陰。
而從獨勝之陽。
有不盡不已之勢。
故死。
【夫酒客。
咳者必緻吐血。
此因極飲過度所緻也。
】 【〔徐〕】此言吐血。
不必由于氣不攝血。
亦不必由于陰火熾盛。
其有酒客而緻咳。
則肺傷已極。
又為咳所擊動。
必緻吐血。
故曰極飲過度所緻。
則治之者。
當以清酒熱為主也。
三因方雲。
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
或胃虛不能消化。
緻翻嘔吐逆。
物與氣上沖蹙胃口。
決裂所傷吐出。
其色鮮紅。
心腹絞痛。
白汗自流。
名曰傷胃吐血。
理中湯能止之者。
以其功最理中脘。
分利陰陽。
安定血脈。
(證治要訣。
加葛根川芎。
)或隻煮幹姜甘草湯。
飲之亦妙。
方見養生必用。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擊。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男子則亡血。
】 【〔尤〕】此條已見虛勞病中。
仲景複舉之者。
蓋謂亡血之證。
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
不可發其表。
汗出即寒栗而振。
】(太陽中篇。
脈經。
血下。
有家字。
) 【〔鑒〕】凡失血之後。
血氣未複。
為亡血也。
皆不可發汗。
失血之初。
固屬陽熱。
亡血之後。
熱随血去。
熱雖消。
而氣逐血虛。
陽亦微矣。
若發其汗。
則陽氣衰微。
力不能支。
故身寒噤栗。
而振振聳動也。
發陰虛之汗。
汗出則亡陰。
即發吐衄之汗也。
故見不得不得眠。
亡陰之病也。
發陽虛之汗。
汗出則亡陽。
即發亡血之汗也。
故見寒栗而振。
亡陽之病也。
李曰。
奪血者無汗。
以汗與血。
俱為心液。
血亡液竭。
無複餘液作汗也。
今又發表。
則陰虛且更亡陽。
表間衛氣虛極。
故寒栗而振。
【病患胸滿唇痿。
舌青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腹不滿。
其人言我滿。
為有瘀血。
】(此下。
脈經有當汗出不出内結亦為瘀血十一字。
) 【〔鑒〕】表實無汗。
胸滿而喘者。
風寒之胸滿也。
裡實便澀。
胸滿煩熱者。
熱壅之胸滿也。
面目浮腫。
胸滿喘不得卧者。
停飲之胸滿也。
呼吸不快。
胸滿大息。
而稍寬者。
氣滞之胸滿也。
今病患無寒熱他病。
惟胸滿唇痿。
舌青口燥。
漱水不欲咽。
乃瘀血之胸滿也。
唇舌。
血華之處也。
血病不榮。
故痿瘁色變也。
熱在血分。
故口燥。
漱水不欲咽也。
脈微大來遲。
陰凝之
動即為驚。
弱則為悸。
】 【〔沈〕】驚從外入。
悸是内發。
悸者心神恍惚。
跳動不能自主之貌也。
【〔徐〕】前奔豚章。
既言有驚怖。
有火邪。
皆從驚發得之。
此又另揭驚悸言之。
非詳其病所從得。
乃謂病有驚狂不安者。
有隻心悸不甯者。
驚乃邪襲于心在實邊。
故其寸口脈動。
動者有粒如豆也。
悸乃神不能主在虛邊。
故其寸口脈弱。
弱脈來無力也。
動而弱者。
有邪襲之而心本原虛也。
故驚悸并見。
然而脈仍分屬。
動則驚氣之發。
弱則悸氣所形。
故曰。
動即為驚。
弱則為悸。
【師曰。
尺脈浮。
目睛暈黃。
衄未止。
暈黃去。
目睛慧了。
知衄今止。
】(尺。
趙程金鑒。
作夫。
巢源作尺中自浮。
未上。
有必字。
脈經雲。
問曰。
病衄連日不止。
其脈何類。
師曰。
脈來輕輕在肌肉。
尺中自溢。
注。
一雲。
尺脈浮。
以下與本文同。
) 【〔尤〕】尺脈浮。
知腎有遊火。
目睛暈黃。
知肝有蓄熱。
衄病得此。
則未欲止。
蓋血為陰類。
為腎肝之火熱所逼。
而不守也。
若暈黃去。
目睛且慧了。
知不獨肝熱除。
腎熱亦除矣。
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
從春至夏衄者太陽。
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 【〔尤〕】血從陰經。
并沖任而出者。
則為吐。
從陽經并督脈而出者。
則為衄。
故衄病皆在陽經。
但春夏陽氣浮。
則屬太陽。
秋冬陽氣伏。
則屬陽明為異耳。
所以然者。
就陰陽言。
則陽主外陰主内。
就三陽言。
則太陽為開。
陽明為阖。
少陽之脈。
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衄家不可汗。
汗出必額上陷。
脈緊急。
直視。
不能。
不得眠。
】 【〔尤〕】血與汗皆陰也。
衄家複汗。
則陰重傷矣。
脈者血之府。
額上陷者。
額上兩旁之動脈。
因血脫于上。
而陷下不起也。
脈緊急者。
寸口之脈。
血不榮。
而失其柔。
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
直視不不眠者。
陰氣亡。
則陽獨勝也。
經雲。
奪血者無汗。
此之謂夫。
(詳傷寒論輯又太陽中篇。
) 【病患面無血色。
無寒熱。
脈沉弦者衄。
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
煩咳者必吐血。
】(巢源。
寒熱上。
無無字。
趙徐沈尤。
并無血色之血字。
) 【〔程〕】靈樞經曰。
血脫者夭然不澤。
上經曰。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今病患面無血色。
脫血之象也。
上經曰。
男子脈虛沉弦。
無寒熱。
時目瞑兼衄。
今無寒熱。
而脈弦衄者。
則與上證不殊。
為勞證也。
若脈浮弱。
手按之絕者。
有陽無陰也。
故知下血煩咳者。
病屬上焦也。
故知吐血。
【〔尤〕】無寒熱。
病非外感也。
衄因外感者。
其脈必浮大。
陽氣重也。
衄因内傷者。
其脈當沉弦。
陰氣厲也。
雖與前尺脈浮不同。
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
若脈浮弱。
按之絕者。
血下過多。
而陰脈不充也。
煩咳者。
血從上溢。
而心肺焦燥也。
此皆病成而後見之診也。
【夫吐血。
咳逆上氣。
其脈數而有熱。
不得卧者死。
】(巢源。
數下。
有浮大二字。
) 【〔尤〕】脈數身熱。
陽獨勝也。
吐血咳逆上氣不得卧。
陰之爍也。
以既爍之陰。
而從獨勝之陽。
有不盡不已之勢。
故死。
【夫酒客。
咳者必緻吐血。
此因極飲過度所緻也。
】 【〔徐〕】此言吐血。
不必由于氣不攝血。
亦不必由于陰火熾盛。
其有酒客而緻咳。
則肺傷已極。
又為咳所擊動。
必緻吐血。
故曰極飲過度所緻。
則治之者。
當以清酒熱為主也。
三因方雲。
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
或胃虛不能消化。
緻翻嘔吐逆。
物與氣上沖蹙胃口。
決裂所傷吐出。
其色鮮紅。
心腹絞痛。
白汗自流。
名曰傷胃吐血。
理中湯能止之者。
以其功最理中脘。
分利陰陽。
安定血脈。
(證治要訣。
加葛根川芎。
)或隻煮幹姜甘草湯。
飲之亦妙。
方見養生必用。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擊。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男子則亡血。
】 【〔尤〕】此條已見虛勞病中。
仲景複舉之者。
蓋謂亡血之證。
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
不可發其表。
汗出即寒栗而振。
】(太陽中篇。
脈經。
血下。
有家字。
) 【〔鑒〕】凡失血之後。
血氣未複。
為亡血也。
皆不可發汗。
失血之初。
固屬陽熱。
亡血之後。
熱随血去。
熱雖消。
而氣逐血虛。
陽亦微矣。
若發其汗。
則陽氣衰微。
力不能支。
故身寒噤栗。
而振振聳動也。
發陰虛之汗。
汗出則亡陰。
即發吐衄之汗也。
故見不得不得眠。
亡陰之病也。
發陽虛之汗。
汗出則亡陽。
即發亡血之汗也。
故見寒栗而振。
亡陽之病也。
李曰。
奪血者無汗。
以汗與血。
俱為心液。
血亡液竭。
無複餘液作汗也。
今又發表。
則陰虛且更亡陽。
表間衛氣虛極。
故寒栗而振。
【病患胸滿唇痿。
舌青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腹不滿。
其人言我滿。
為有瘀血。
】(此下。
脈經有當汗出不出内結亦為瘀血十一字。
) 【〔鑒〕】表實無汗。
胸滿而喘者。
風寒之胸滿也。
裡實便澀。
胸滿煩熱者。
熱壅之胸滿也。
面目浮腫。
胸滿喘不得卧者。
停飲之胸滿也。
呼吸不快。
胸滿大息。
而稍寬者。
氣滞之胸滿也。
今病患無寒熱他病。
惟胸滿唇痿。
舌青口燥。
漱水不欲咽。
乃瘀血之胸滿也。
唇舌。
血華之處也。
血病不榮。
故痿瘁色變也。
熱在血分。
故口燥。
漱水不欲咽也。
脈微大來遲。
陰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