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黃膽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關燈
【寸口脈浮而緩。

    浮則為風。

    緩則為痹。

    痹非中風。

    四肢苦煩。

    脾色必黃。

    瘀熱以行。

    】(苦。

    徐本。

    脈經。

    作若。

    ) 【〔程〕】脈得浮緩者。

    必發黃。

    故傷寒脈浮而緩者。

    系在太陰。

    太陰者。

    必發身黃。

    今浮為風。

    緩為痹。

    非外證之中風。

    乃風熱蓄于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四肢苦煩。

    瘀熱行于外。

    則發黃也。

     【〔沈〕】風濕郁結。

    邪正為痹。

    痹者。

    閉也。

    因風拒閉。

    營衛為痹。

    非内經風寒濕三氣之痹。

    案痹非中風。

    文義不屬。

    恐有脫誤。

     【趺陽脈緊而數。

    數則為熱。

    熱則消谷。

    緊則為寒。

    食即為滿。

    尺脈浮。

    為傷腎。

    趺陽脈緊。

    為傷脾。

    風寒相搏。

    食谷即眩。

    谷氣不消。

    胃中苦濁。

    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

    熱流膀胱。

    身體盡黃。

    名曰谷疸。

    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即發。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不治。

    心中懊而熱。

    不能食。

    時欲吐。

    名曰酒疸。

    】(脈經。

    女勞疸酒疸。

    各為别條。

    徐沈魏尤并同。

    疸。

    沈尤。

    作瘅。

    ) 【〔程〕】趺陽。

    胃脈也。

    數為熱。

    緊為寒。

    此胃中陰陽不分。

    清濁相幹。

    寒熱混雜。

    雖消谷不能傳導。

    故食即滿也。

    尺脈以候腎。

    浮為風。

    則傷腎。

    趺陽以候胃。

    緊則寒不傷胃。

    而傷于脾。

    風寒相搏。

    邪不消谷。

    得谷氣則熏蒸頭目。

    故作眩也。

    谷不消。

    則胃中之濁氣下流。

    而小便又不通利。

    正以腎為胃關。

    脾寒被于少陰。

    則不能行宣洩之令。

    胃熱流于膀胱。

    則熱瘀蓄而不行。

    一身盡黃。

    因作谷疸也。

     【〔尤〕】腎勞而熱。

    黑色上出。

    猶脾病而黃外見也。

    額于部為庭。

    靈樞雲。

    庭者。

    顔也。

    又雲。

    腎病者。

    顴與顔黑。

    微汗出者。

    腎熱上行。

    而氣通于心也。

    手足心熱。

    薄暮即發者。

    病在裡在陰也。

    膀胱急者。

    腎熱所逼也。

    小便自利。

    病不在腑也。

    此得之房勞過度。

    熱從腎出。

    故名曰女勞瘅。

    若腹如水狀。

    則不特陰傷。

    陽亦傷矣。

    故曰不治。

    懊。

    郁悶不甯之意。

    熱内蓄。

    則不能食。

    熱上沖。

    則時欲吐。

    酒氣熏心。

    而味歸脾胃也。

    此得之飲酒過多所緻。

    故名酒瘅。

    巢源雲。

    黃膽之病。

    此由酒食過度。

    腑髒未和。

    水谷相并。

    積于脾胃。

    複為風濕所搏。

    瘀結不散。

    熱氣郁蒸。

    故食已如饑。

    令身體面目。

    及爪甲小便盡黃。

    而欲安卧。

    黃膽也。

    谷疸之狀。

    食畢頭眩。

    心忪怫郁不安。

    而發黃。

    由失饑大食。

    胃氣沖熏所緻也。

    女勞疸之狀。

    身目皆黃。

    發熱惡寒。

    少腹滿急。

    小便難。

    由大勞大熱而交接。

    交接竟入水所緻也。

    案本經雲。

    小便自利。

    可疑。

     【陽明病脈遲者。

    食難用飽。

    飽則發煩頭眩。

    小便必難。

    此欲作谷疸。

    雖下之。

    腹滿如故。

    所以然者。

    脈遲故也。

    】(發。

    陽明篇。

    作微。

    ) 【〔鑒〕】谷疸屬胃熱。

    脈當數。

    今脈遲。

    脾髒寒也。

    寒不化谷。

    所以雖饑欲食。

    食難用飽。

    飽則煩悶。

    胃中填塞。

    健運失常也。

    清者阻于上升。

    故頭眩。

    濁者阻于下降。

    故小便難也。

    此皆欲作谷疸之征。

    其證原從太陰寒濕郁黩而生。

    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下之。

    雖腹滿暫減。

    頃複如故。

    所以然者。

    脈遲寒故也。

    此發明欲作谷疸屬脾陰寒化。

    而不可下者也。

    張氏傷寒心印雲。

    按金匮谷疸有二證。

    此則虛寒而冷HT者也。

    傷寒缵論雲。

    脈遲胃虛。

    下之無益。

    則發汗利小便之法。

    用之無益。

    惟當用和法。

    如甘草幹姜湯。

    先溫其中。

    然後少與調胃。

    微和胃氣是也。

     【夫病酒黃膽。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熱。

    足下熱。

    是其證也。

    】 【〔程〕】夫小便利則濕熱行。

    不利則熱留于胃。

    胃脈貫膈。

    下足跗。

    上熏胃脘。

    則心中熱。

    下注足跗。

    則足下熱也。

     【酒黃膽者。

    或無熱。

    靖言了。

    腹滿欲吐。

    鼻燥。

    其脈浮者先吐之。

    沉弦者先下之。

    】(趙本。

    了。

    作小。

    程本。

    金鑒同。

    脈經。

    千金。

    徐沈魏。

    并作靖言了了。

    徐沈雲。

    靖。

    恐是清字。

    外台同千金。

    作靜。

    尤同。

    程本。

    金鑒。

    作谵。

    案了。

    作小。

    靖。

    作谵。

    并系于後人改定。

    故今仍脈經等。

    作靖言了了。

    吐。

    趙本作嘔。

    非。

    ) 【〔尤〕】酒黃瘅者。

    心中必熱。

    或亦有不熱。

    靜言了了者。

    則其熱不聚于心中。

    而或從下積為腹滿。

    或從上沖為欲吐鼻燥也。

    腹滿者。

    可下之。

    欲吐者。

    可因其勢而越之。

    既腹滿且欲吐。

    則可下。

    亦可吐。

    然必審其脈。

    浮者邪近上。

    宜先吐。

    脈沉弦者。

    則邪近下。

    宜先下也。

     【〔沈〕】詳先字。

    要知吐下之後。

    再以清解餘熱。

    不待言矣。

    (案靖。

    本作。

    靜同。

    見後漢崔傳注。

    ) 千金雲。

    夫人病酒疸者。

    或無熱。

    靖言了了。

    腹滿欲吐嘔者。

    宜吐之方苦參散七味者是。

     【苦參散】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

    皮膚黃曲塵出。

    小便赤少。

    大便時秘。

    氣力無異。

    食飲不妨。

    已服諸湯散。

    餘熱不除。

    久黃者。

    宜吐下方。

    苦參黃連瓜蒂黃柏大黃黃芩(各一兩○千金缺今據翼方補之)葶苈(二兩) 上六味。

    治下篩。

    飲服方寸匕。

    當大吐。

    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亦得下。

    服五日知。

    可消息。

    不覺退更服之。

     【酒疸。

    心中熱欲吐者。

    吐之愈。

    】(趙。

    吐。

    作嘔。

    非。

    ) 【〔程〕】前證熱深。

    則懊欲吐。

    今熱微則心中熱。

    亦欲吐。

    病屬上焦。

    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

    下之久久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狀。

    大便正黑。

    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

    雖黑微黃。

    故知之。

    】(巢源。

    外台。

    無雖黑微黃四字。

    程。

    爪。

    作抓。

    ) 【〔尤〕】酒疸。

    雖有可下之例。

    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

    而後下之。

    不然。

    濕熱乘虛。

    陷入血中。

    則變為黑疸。

    目青面黑。

    皮膚不仁。

    皆血變而瘀之征也。

    然雖曰黑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