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黃膽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關燈


    而其原則仍是酒家。

    故心中熱氣熏灼。

    如啖蒜狀。

    一如懊之無奈也。

    且其脈當浮弱。

    其色雖黑當微黃。

    必不如女勞疸之色純黑。

    而脈必沉也。

     【〔鑒〕】趙良曰。

    便如黑漆。

    其目青與脈浮弱。

    皆血病也。

     【〔魏〕】黃變為黑。

    如物之初被火灼則黃。

    久被火熏則黑也。

    巢源雲。

    黑疸之狀。

    苦小腹滿。

    身體盡黃。

    額上反黑。

    足下熱。

    大便黑是也。

    夫黃膽。

    酒疸。

    女勞疸。

    久久多變為黑疸。

    千金。

    茵陳大黃等七味方雲。

    夫黃發已久。

    變作桃皮色。

    心下有堅。

    嘔逆不下飲食。

    小便極赤色少。

    四肢逆冷。

    脈深沉極微細遲者。

    不宜服此方。

    得下必變也。

    案桃皮色。

    蓋謂帶黑不明潤。

    故附記備考。

    案汪氏醫學原理雲。

    雖黑微黃者。

    難治。

    未知何據。

     【師曰。

    病黃膽。

    發熱煩喘。

    胸滿口燥者。

    以病發時。

    火劫其汗。

    兩熱所得。

    然黃家所得。

    從濕得之。

    一身盡發熱。

    面黃肚熱。

    熱在裡當下之。

    】(兩熱所得之所字。

    程金鑒作相。

    面黃。

    趙本。

    脈經。

    作而黃。

    徐程沈魏尤并同。

    案面當作而。

    ) 【〔魏〕】此病發時。

    乃風寒外感之病發也。

     【〔尤〕】煩滿燥渴。

    病發于熱。

    而複以火劫之。

    以熱遇熱。

    相得不解。

    則發黃膽。

    然非内兼濕邪。

    則熱與熱相攻。

    而反相散矣。

    何瘅病之有哉。

    故曰黃家所得。

    從濕得之。

    明其病之不獨因于熱也。

    而治此病者。

    必先審其在表在裡。

    而施或汗或下之法。

    若一身盡熱。

    而腹熱尤甚。

    則其熱為在裡。

    裡不可從表散。

    故曰當下。

     【〔鑒〕】但扪其肚熱。

    其熱在裡。

    當下之。

     【〔沈〕】即栀子大黃湯之意也。

     【脈沉。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皆發黃。

    】 【〔鑒〕】脈沉。

    主裡也。

    渴欲飲水。

    熱瘀也。

    小便不利。

    濕郁也。

    熱瘀濕郁于裡。

    故發黃也。

    首條謂脈浮緩緊數。

    皆令發黃。

    是得之于外因也。

    此條脈沉。

    亦令發黃。

    是得之于内因也。

    故治黃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

    脈沉而渴。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

    則濕熱内蓄。

    無從分消。

    故發黃也。

     【腹滿舌痿黃。

    躁不得睡。

    屬黃家。

    】(〔原注〕舌痿。

    疑作身痿。

    ○案舌痿。

    諸注并雲。

    作身痿。

    但尤仍原文釋之非。

    魏雲。

    痿當作委。

    舌苔色正黃。

    無間色。

    亦非。

    躁。

    趙徐沈作燥。

    非。

    ) 【〔徐〕】腹滿。

    裡證也。

    乃有腹滿。

    而如身痿黃。

    躁不得睡。

    瘀熱外行。

    此發黃之漸也。

    故曰屬黃家。

    見當圖治于将成。

    不得俟既成。

    而後藥之也。

    案痿黃。

    即萎黃。

    謂身黃不明潤。

    沈雲。

    濕熱郁蒸。

    則腹滿身痿。

    津血枯燥。

    土色外越。

    故黃躁不得眠。

    此以痿為痿弱之義。

    且黃躁連讀。

    謬亦太甚。

     【黃膽之病。

    當以十八日為期。

    治之十日以上瘥。

    反劇為難治。

    】(劇。

    趙本作極。

    ) 【〔鑒〕】高世曰。

    十八日。

    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

    十日。

    土之成數也。

    黃膽之病。

    在于脾土。

    故當以十八日為期。

    然治之宜先。

    故治之十日以上。

    即當瘥。

    至十日以上不瘥。

    而疸病反劇者。

    是謂難治。

    謂土氣虛敗。

    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

    其疸難治。

    疸而不渴者。

    其疸可治。

    發于陰部。

    其人必嘔。

    陽部。

    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陽部上。

    脈經。

    千金。

    程本。

    金鑒。

    有發于二字。

    是發熱之發。

    巢源千金作微。

    ) 【〔沈〕】此言表病易治。

    裡病難治也。

    胃中濕熱。

    蒸越皮膚。

    則一身盡黃。

    雖發于外。

    當以表裡陰陽辨證。

    則知可治與難治。

    若疸而渴者。

    邪雖外越。

    胃中濕熱。

    半居于内。

    耗竭津液。

    則渴。

    津枯血燥。

    陽火亢極。

    表裡皆邪。

    故曰難治。

    不渴者。

    熱邪一發。

    盡越于表。

    裡無餘蘊。

    一解表而即散。

    故曰可治。

    然邪在胸膈胃腑之裡。

    為發陰部。

    内逆上沖。

    其人必嘔。

    其邪盡發皮殼之表為陽部。

    乃太陽所主。

    故振寒而發熱也。

    案疸。

    本作瘅。

    瘅熱也。

    故有消瘅瘅瘧等之稱。

    而熱郁發黃。

    謂之黃膽。

    疸乃非黃病之謂。

    字書。

    注疸字雲。

    黃病也。

    誤。

    然如本條單言疸者。

    蓋省黃字也。

    亦不必拘耳。

     【谷疸之為病。

    寒熱不食。

    食即頭眩。

    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

    為谷疸。

    茵陳蒿湯主之。

    】(黃下。

    肘後。

    有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緻十字。

    ) 【〔程〕】濕熱與宿谷相搏。

    留于胃中。

    因作谷疸。

     【〔尤〕】谷疸為陽明濕熱瘀郁之證。

    陽明既郁。

    榮衛之源。

    壅而不利。

    則作寒熱。

    健運之機。

    窒而不用。

    則為不食。

    食入則适以助濕熱。

    而增逆滿。

    為頭眩心胸不安而已。

     【〔徐〕】頭眩。

    為谷疸第一的據也。

    觀方下注雲。

    一宿腹減。

    此亦必小便不快。

    而腹微脹可知。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大黃(二兩)栀子(十四枚○陽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

    以水一鬥。

    先煮茵陳。

    減六升。

    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分溫三服。

    小盒飯利。

    尿如皂角汁狀。

    色正赤。

    一宿腹減。

    黃從小便去也。

    】 【〔程〕】茵栀以導之。

    則濕熱行矣。

    大黃以下之。

    則宿谷去矣。

    苦以洩之之劑也。

    徐氏傷寒類方雲。

    先煮茵陳。

    則大黃從小便出。

    此秘法也。

    千金茵陳湯。

    傷寒七八日。

    内實瘀熱結。

    身黃如橘。

    小便不利。

    腹微脹滿。

    宜下之方。

    (即本方○與陽明篇文少異。

    故附載之。

    ) 外台範汪療谷疸。

    茵陳湯。

    (即本方。

    ) 又短劇三物茵陳蒿湯。

    療黃膽身目皆黃。

    皮膚曲塵出。

    茵陳蒿(一把)栀子(二十四枚)石膏(一斤)○千金加大黃(二兩) 上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以猛火燒石膏。

    令正赤。

    投湯中。

    沸定取清汁。

    适寒溫服一升。

    自覆令汗出。

    又廣濟。

    茵陳丸。

    療黃膽遍身面悉黃。

    小便如濃栀子汁。

    于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