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關燈
小
中
大
【師曰。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
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皮水。
其脈亦浮。
外證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
其脈沉遲。
外證自喘。
石水。
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
其脈沉遲。
身發熱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緻癰腫。
】(。
千金。
作浮。
如鼓不渴。
巢源。
作如故而不滿又不渴。
身下。
脈經。
千金。
有體字。
) 【〔程〕】風水與皮水相類屬表。
正水與石水相類屬裡。
但風水惡風。
皮水不惡風。
正水自喘。
石水不喘。
為異耳。
自唐以來。
複有五水十水之說。
皆由腎不主五液。
脾不能行水。
緻津液充郭。
上下溢于皮膚。
則水病生矣。
【〔鑒〕】風水得之内有水氣。
外感風邪。
風則從上腫。
故面浮腫。
骨節疼痛惡風。
風在經表也。
皮水得之内有水氣。
皮受濕邪。
濕則從下腫。
故腫。
其腹如鼓。
按之沒指。
水在皮裡也。
非風邪。
故不惡風。
因水濕。
故不渴也。
其邪俱在外。
故均脈浮。
皆當從汗從散而解也。
正水。
水之在上病也。
石水。
水之在下病也。
故在上則胸滿自喘。
在下則腹滿不喘也。
其邪俱在内。
故均脈沉遲。
皆當從下從溫解也。
【〔尤〕】正水。
腎髒之水自盛也。
石水。
水之聚而不行者也。
正水。
乘陽之虛。
而侵及上焦。
故脈沉遲而喘。
石水。
因陰之盛。
而結于少腹。
故脈沉。
腹滿而不喘也。
【〔魏〕】黃汗者。
其脈亦沉遲。
與正水石水。
水邪在内無異也。
然所感之濕。
客于皮毛者。
獨盛于他證。
故身發熱。
熱必上炎。
故胸滿頭面腫。
濕熱肆行。
故四肢亦腫。
久久不愈。
瘀窿蘊釀。
緻成瘡癰。
潰爛成膿。
必至之勢也。
熱逼于内。
汗出于外。
濕瘀乎熱。
汗出必黃。
此又就汗出之色。
以明濕熱之理。
名之曰黃汗。
案。
程讀為跗。
本于喻氏。
蓋誤矣。
徐雲。
者。
浮也。
近是。
素水熱穴論雲。
上下溢于皮膚。
故為腫。
腫者。
聚水而生病也。
知是腫。
即水病之稱耳。
巢源石水候雲。
腎主水。
腎虛則水氣妄行。
不根據經絡。
停聚結在臍間。
小腹腫大。
如石。
故雲石水。
其候引脅下脹痛。
而不喘是也。
脈沉者。
名曰石水。
尺脈微大。
亦為石水。
腫起臍下。
至少腹垂垂然。
上至胃脘則死。
不治。
張氏醫通雲。
風水者。
腎本屬水。
因風而水積也。
經雲。
并浮為風水。
傳為腫。
又曰。
腎風者。
面龐然。
壅害于言。
不能正偃。
正偃則咳。
名曰風水。
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上下溢于皮膚。
故為腫。
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不言腫。
脫文也。
皮水者。
皮膚腫是也。
蓋肺主氣。
以行營衛。
外合皮毛。
皮毛病甚。
則肺氣郁。
當發其汗。
散皮毛之邪。
外氣通。
而郁解矣。
正水者。
腎經之水自病也。
經曰。
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故聚水成病。
上下溢于皮膚。
腫腹大。
上為喘呼不得卧。
标本俱病也。
石水者。
乃水積小腹胞内。
堅滿如石。
經曰。
陰陽結邪。
陰多陽少。
名石水。
又曰。
腎肝并沉為石水。
水積胞内。
下從足少陰。
故不發喘。
【脈浮而洪。
浮則為風。
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
風強則為隐疹。
身體為癢。
癢為洩風。
久為痂癞。
氣強則為水。
難以俯仰。
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
此為風水。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
】 【〔鑒〕】此為黃汗四字。
當是衍文。
六脈俱浮而洪。
浮則為風。
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之病。
若風強于氣。
相搏為病。
則偏于營。
故為隐疹。
身體為癢。
癢者肌虛。
為風邪外薄故也。
名曰洩風。
即今之風燥瘡是也。
故日久不愈。
則成痂癞。
痂癞。
疥癬疠癞之類是也。
若氣強于風。
相搏為病。
則偏于衛。
故為水氣。
難以俯仰。
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卧也。
若風氣兩相強擊為病。
則為風水。
故通身浮腫也。
以上諸證。
皆屬肌表。
故當發汗。
汗出乃愈也。
風水無汗。
當以越婢湯發汗。
若汗出惡風。
則為表陽虛。
故加附子也。
若不惡風。
小便通利。
非表陽有寒。
乃上焦有寒也。
上焦有寒。
惟兼病水者。
不能約束津液。
故其口多涎也。
何氏醫碥雲。
惡風則虛一句。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五句。
當是錯簡删之。
案此說未知是否。
金鑒改洪腫作浮腫。
巢源。
有身面卒洪腫候。
謂腫之盛大。
金鑒誤耳。
【寸口脈沉滑者。
中有水氣。
面目腫大有熱。
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上。
擁如蠶新卧起狀。
其頸脈動。
時時咳。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者。
風水。
】(脈經。
千金。
外台。
并無蠶字。
據靈論疾診尺及水脹篇。
無蠶字為是。
蓋因下文目下有卧蠶之語。
而錯誤也。
裹。
靈樞。
作窠。
潘氏續焰雲。
窠者。
窩也。
聚精成窩。
搏結之義。
) 【〔尤〕】風水。
其脈自浮。
此雲沉滑者。
乃水脈非風脈也。
至面目腫大有熱。
則水得風而外浮。
其脈亦必變而為浮矣。
仲景不言者。
以風水該之也。
目窠上微腫。
如蠶新卧起狀者。
内經所謂水為陰。
而目下亦陰。
聚水者必微腫。
先見于目下是也。
頸脈動者。
頸間人迎脈動甚。
風水上湊故也。
時時咳者。
水漬入肺也。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
與内經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者不同。
然腹中氣大。
而肢間氣細。
氣大則按之随手而起。
氣細則按之而不起。
而其浮腫則一也。
案水脹篇。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者。
水也。
其身盡腫皮濃。
按其腹。
而不起者膚脹也。
膚脹者。
寒氣客于皮膚之間所緻。
寒氣在于皮膚之間。
按而散之。
則不能猝聚。
故而不起也。
當知随手而起。
為有水無氣。
而不起。
為有氣有水也。
巢源。
燥水。
謂水氣溢于皮膚。
因令腫滿。
以指畫肉上。
則隐隐成文本者。
名曰燥水。
以指畫肉上。
随畫随散。
不成文本者。
名曰濕水。
蓋濕水。
即靈樞所謂水也。
燥水。
即所謂膚脹也。
上條雲。
皮水其脈亦浮。
外證腫。
按之沒指。
而此條雲。
陷而不起者風水。
則知皮水風水。
即巢源所謂燥水。
而亦膚脹之屬也。
尤注似疏。
故詳及之。
【太陽病。
脈浮而緊。
法當骨節疼痛。
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酸。
其人不渴。
汗出即愈。
此為風水。
惡寒者。
此為極虛。
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
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
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
咳而喘。
不渴者。
此為脾脹。
其狀如腫。
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
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皆不可發汗。
】(酸。
徐沈尤作。
脾脹諸注作肺脹為解。
似是。
唯程魏仍舊文。
本條凡五節。
根據徐注而分之。
) 【〔尤〕】太陽有寒。
則脈緊骨疼。
有濕。
則脈濡身重。
有風。
則脈浮體。
此明辨也。
今得傷寒脈。
而骨節不疼。
身體反重而。
即非傷寒。
乃風水外勝也。
風水在表而非裡。
故不渴。
風固當汗。
水在表者。
亦宜汗。
故曰汗出即愈。
然必氣盛而實者。
汗之乃愈。
不然。
則其表益虛。
風水雖解。
而惡寒轉增矣。
故曰惡寒者。
此為極虛。
發汗得之。
若其渴而不惡寒者。
則非病風。
而獨病水。
不在皮外。
而在皮中。
視風水為較深矣。
其證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周痹為寒濕痹其陽。
皮水為水氣淫于膚也。
胸中窒不能食者。
寒襲于外。
而氣窒于中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者。
熱為寒郁。
而寒甚于暮也。
寒濕外淫。
必流關節。
故曰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也。
其咳而喘。
不渴者。
水寒傷肺。
氣攻于表。
有如腫病。
而實同皮水。
故曰發汗則愈。
然此諸病。
若其人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則不可以水氣當汗。
而概發之也。
仲景丁甯之意。
豈非慮人之津氣先亡耶。
或問前二條雲。
風水外證骨節疼。
此雲骨節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
前條雲。
皮水不渴。
此雲渴。
何也。
曰。
風與水合而成病。
其流注關節者。
則為骨節疼痛。
其侵淫肌體者。
則骨節不疼。
而身體重。
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
前所雲皮水不渴者。
非言皮水本不渴也。
謂腹如鼓。
而不渴者。
病方外盛而未入裡。
猶可發其汗也。
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
所以别于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
程氏曰。
水氣外留于皮。
内薄于肺。
故令人渴。
是也。
靈周痹篇雲。
風寒濕氣。
客于外分肉之間。
迫切而為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
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皮水。
其脈亦浮。
外證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
其脈沉遲。
外證自喘。
石水。
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
其脈沉遲。
身發熱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緻癰腫。
】(。
千金。
作浮。
如鼓不渴。
巢源。
作如故而不滿又不渴。
身下。
脈經。
千金。
有體字。
) 【〔程〕】風水與皮水相類屬表。
正水與石水相類屬裡。
但風水惡風。
皮水不惡風。
正水自喘。
石水不喘。
為異耳。
自唐以來。
複有五水十水之說。
皆由腎不主五液。
脾不能行水。
緻津液充郭。
上下溢于皮膚。
則水病生矣。
【〔鑒〕】風水得之内有水氣。
外感風邪。
風則從上腫。
故面浮腫。
骨節疼痛惡風。
風在經表也。
皮水得之内有水氣。
皮受濕邪。
濕則從下腫。
故腫。
其腹如鼓。
按之沒指。
水在皮裡也。
非風邪。
故不惡風。
因水濕。
故不渴也。
其邪俱在外。
故均脈浮。
皆當從汗從散而解也。
正水。
水之在上病也。
石水。
水之在下病也。
故在上則胸滿自喘。
在下則腹滿不喘也。
其邪俱在内。
故均脈沉遲。
皆當從下從溫解也。
【〔尤〕】正水。
腎髒之水自盛也。
石水。
水之聚而不行者也。
正水。
乘陽之虛。
而侵及上焦。
故脈沉遲而喘。
石水。
因陰之盛。
而結于少腹。
故脈沉。
腹滿而不喘也。
【〔魏〕】黃汗者。
其脈亦沉遲。
與正水石水。
水邪在内無異也。
然所感之濕。
客于皮毛者。
獨盛于他證。
故身發熱。
熱必上炎。
故胸滿頭面腫。
濕熱肆行。
故四肢亦腫。
久久不愈。
瘀窿蘊釀。
緻成瘡癰。
潰爛成膿。
必至之勢也。
熱逼于内。
汗出于外。
濕瘀乎熱。
汗出必黃。
此又就汗出之色。
以明濕熱之理。
名之曰黃汗。
案。
程讀為跗。
本于喻氏。
蓋誤矣。
徐雲。
者。
浮也。
近是。
素水熱穴論雲。
上下溢于皮膚。
故為腫。
腫者。
聚水而生病也。
知是腫。
即水病之稱耳。
巢源石水候雲。
腎主水。
腎虛則水氣妄行。
不根據經絡。
停聚結在臍間。
小腹腫大。
如石。
故雲石水。
其候引脅下脹痛。
而不喘是也。
脈沉者。
名曰石水。
尺脈微大。
亦為石水。
腫起臍下。
至少腹垂垂然。
上至胃脘則死。
不治。
張氏醫通雲。
風水者。
腎本屬水。
因風而水積也。
經雲。
并浮為風水。
傳為腫。
又曰。
腎風者。
面龐然。
壅害于言。
不能正偃。
正偃則咳。
名曰風水。
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上下溢于皮膚。
故為腫。
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不言腫。
脫文也。
皮水者。
皮膚腫是也。
蓋肺主氣。
以行營衛。
外合皮毛。
皮毛病甚。
則肺氣郁。
當發其汗。
散皮毛之邪。
外氣通。
而郁解矣。
正水者。
腎經之水自病也。
經曰。
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故聚水成病。
上下溢于皮膚。
腫腹大。
上為喘呼不得卧。
标本俱病也。
石水者。
乃水積小腹胞内。
堅滿如石。
經曰。
陰陽結邪。
陰多陽少。
名石水。
又曰。
腎肝并沉為石水。
水積胞内。
下從足少陰。
故不發喘。
【脈浮而洪。
浮則為風。
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
風強則為隐疹。
身體為癢。
癢為洩風。
久為痂癞。
氣強則為水。
難以俯仰。
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
此為風水。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
】 【〔鑒〕】此為黃汗四字。
當是衍文。
六脈俱浮而洪。
浮則為風。
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之病。
若風強于氣。
相搏為病。
則偏于營。
故為隐疹。
身體為癢。
癢者肌虛。
為風邪外薄故也。
名曰洩風。
即今之風燥瘡是也。
故日久不愈。
則成痂癞。
痂癞。
疥癬疠癞之類是也。
若氣強于風。
相搏為病。
則偏于衛。
故為水氣。
難以俯仰。
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卧也。
若風氣兩相強擊為病。
則為風水。
故通身浮腫也。
以上諸證。
皆屬肌表。
故當發汗。
汗出乃愈也。
風水無汗。
當以越婢湯發汗。
若汗出惡風。
則為表陽虛。
故加附子也。
若不惡風。
小便通利。
非表陽有寒。
乃上焦有寒也。
上焦有寒。
惟兼病水者。
不能約束津液。
故其口多涎也。
何氏醫碥雲。
惡風則虛一句。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五句。
當是錯簡删之。
案此說未知是否。
金鑒改洪腫作浮腫。
巢源。
有身面卒洪腫候。
謂腫之盛大。
金鑒誤耳。
【寸口脈沉滑者。
中有水氣。
面目腫大有熱。
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上。
擁如蠶新卧起狀。
其頸脈動。
時時咳。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者。
風水。
】(脈經。
千金。
外台。
并無蠶字。
據靈論疾診尺及水脹篇。
無蠶字為是。
蓋因下文目下有卧蠶之語。
而錯誤也。
裹。
靈樞。
作窠。
潘氏續焰雲。
窠者。
窩也。
聚精成窩。
搏結之義。
) 【〔尤〕】風水。
其脈自浮。
此雲沉滑者。
乃水脈非風脈也。
至面目腫大有熱。
則水得風而外浮。
其脈亦必變而為浮矣。
仲景不言者。
以風水該之也。
目窠上微腫。
如蠶新卧起狀者。
内經所謂水為陰。
而目下亦陰。
聚水者必微腫。
先見于目下是也。
頸脈動者。
頸間人迎脈動甚。
風水上湊故也。
時時咳者。
水漬入肺也。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
與内經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者不同。
然腹中氣大。
而肢間氣細。
氣大則按之随手而起。
氣細則按之而不起。
而其浮腫則一也。
案水脹篇。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者。
水也。
其身盡腫皮濃。
按其腹。
而不起者膚脹也。
膚脹者。
寒氣客于皮膚之間所緻。
寒氣在于皮膚之間。
按而散之。
則不能猝聚。
故而不起也。
當知随手而起。
為有水無氣。
而不起。
為有氣有水也。
巢源。
燥水。
謂水氣溢于皮膚。
因令腫滿。
以指畫肉上。
則隐隐成文本者。
名曰燥水。
以指畫肉上。
随畫随散。
不成文本者。
名曰濕水。
蓋濕水。
即靈樞所謂水也。
燥水。
即所謂膚脹也。
上條雲。
皮水其脈亦浮。
外證腫。
按之沒指。
而此條雲。
陷而不起者風水。
則知皮水風水。
即巢源所謂燥水。
而亦膚脹之屬也。
尤注似疏。
故詳及之。
【太陽病。
脈浮而緊。
法當骨節疼痛。
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酸。
其人不渴。
汗出即愈。
此為風水。
惡寒者。
此為極虛。
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
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
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
咳而喘。
不渴者。
此為脾脹。
其狀如腫。
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
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皆不可發汗。
】(酸。
徐沈尤作。
脾脹諸注作肺脹為解。
似是。
唯程魏仍舊文。
本條凡五節。
根據徐注而分之。
) 【〔尤〕】太陽有寒。
則脈緊骨疼。
有濕。
則脈濡身重。
有風。
則脈浮體。
此明辨也。
今得傷寒脈。
而骨節不疼。
身體反重而。
即非傷寒。
乃風水外勝也。
風水在表而非裡。
故不渴。
風固當汗。
水在表者。
亦宜汗。
故曰汗出即愈。
然必氣盛而實者。
汗之乃愈。
不然。
則其表益虛。
風水雖解。
而惡寒轉增矣。
故曰惡寒者。
此為極虛。
發汗得之。
若其渴而不惡寒者。
則非病風。
而獨病水。
不在皮外。
而在皮中。
視風水為較深矣。
其證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周痹為寒濕痹其陽。
皮水為水氣淫于膚也。
胸中窒不能食者。
寒襲于外。
而氣窒于中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者。
熱為寒郁。
而寒甚于暮也。
寒濕外淫。
必流關節。
故曰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也。
其咳而喘。
不渴者。
水寒傷肺。
氣攻于表。
有如腫病。
而實同皮水。
故曰發汗則愈。
然此諸病。
若其人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則不可以水氣當汗。
而概發之也。
仲景丁甯之意。
豈非慮人之津氣先亡耶。
或問前二條雲。
風水外證骨節疼。
此雲骨節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
前條雲。
皮水不渴。
此雲渴。
何也。
曰。
風與水合而成病。
其流注關節者。
則為骨節疼痛。
其侵淫肌體者。
則骨節不疼。
而身體重。
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
前所雲皮水不渴者。
非言皮水本不渴也。
謂腹如鼓。
而不渴者。
病方外盛而未入裡。
猶可發其汗也。
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
所以别于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
程氏曰。
水氣外留于皮。
内薄于肺。
故令人渴。
是也。
靈周痹篇雲。
風寒濕氣。
客于外分肉之間。
迫切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