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脈證九條、方六首)
關燈
小
中
大
【厥陰之為病。
消渴氣上沖心。
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
食即吐蛔。
下之不肯止。
】 【〔鑒〕】按此條是傷寒論厥陰經正病。
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
必是錯簡。
喻氏法律雲。
消渴之證。
内經有其論無其治。
金匮有論有治矣。
而集書者。
采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
後人不能決擇。
斯亦不适于用也。
蓋傷寒熱邪。
至厥陰而盡。
熱勢入深。
故渴而消水。
及熱解則不渴。
且不消矣。
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
【寸口脈浮而遲。
浮即為虛。
遲即為勞。
虛則衛氣不足。
勞則榮氣竭。
】(諸本。
接下條為一條。
今根據金鑒分出。
) 【〔鑒〕】按此條當在虛勞篇中。
錯簡在此。
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
浮而有力為風。
浮而無力為虛。
按之兼遲。
即為虛勞之診。
故主衛外營内虛竭也。
【趺陽脈浮而數。
浮即為氣。
數即消谷。
而大堅。
(一作緊。
)氣盛則溲數。
溲數即堅。
堅數相搏。
即為消渴。
】(脈經堅字。
并作緊。
金鑒雲。
而大堅句。
不成文。
大字之下。
當有便字。
必是傳寫之訛。
魏雲。
大堅。
即大便堅也。
一作緊。
非。
) 【〔程〕】趺陽。
胃脈也。
内經曰。
三陽結謂之消。
胃與大腸。
謂之三陽。
以其熱結于中。
則脈浮而數。
内經又曰。
中熱則胃中消谷。
是數即消谷也。
氣盛。
熱氣盛也。
谷消熱盛。
則水偏滲于膀胱。
故小便數而大便硬。
胃無津液。
則成消渴矣。
此中消脈也。
外台古今錄驗論雲。
消渴病有三。
一渴而飲水多。
小便數有脂。
似麸片甘者。
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
不甚渴。
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
此是消中病也。
三渴飲水不能多。
但腿腫腳先瘦小。
陰痿弱數小便者。
此是腎消病也。
又東垣試效方雲。
高消者。
舌上赤裂。
大渴引飲。
逆調論雲。
心移熱于肺。
傳為膈消者。
是也。
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
善食而瘦。
自汗。
大便硬小便數。
叔和雲。
口幹飲水。
多食饑虛。
成消中者。
是也。
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
下消者。
煩渴引飲。
耳葉焦幹。
小便如膏。
叔和雲。
焦煩水易虧。
此腎消也。
以八味丸治之。
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
必發腦疽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中滿鼓脹。
皆謂不治之證。
○案據此論。
本節之症。
即是消中之謂。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腎氣丸主之。
】(方見婦人雜病中。
) 【〔程〕】小便多則消渴。
内經曰。
飲一溲二者不治。
(出氣厥論。
)今飲一溲一。
故與腎氣丸治之。
腎中之氣。
猶水中之火。
地中之陽。
蒸其精微之氣。
達于上焦。
則雲升而雨降。
上焦得以如霧露之溉。
肺金滋潤。
得以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斯無消渴之患。
今其人也。
攝養失宜。
腎水衰竭。
龍雷之火。
不安于下。
但炎于上。
而刑肺金。
肺熱葉焦。
則消渴引飲。
其飲入于胃。
下無火化。
直入膀胱。
則飲一鬥。
溺亦一鬥也。
此屬下消。
【〔尤〕】蓋水液屬陰。
非氣不至。
氣雖屬陽。
中實含水。
水之與氣。
未嘗相離也。
腎氣丸中。
有桂附。
所以斡旋腎中頹堕之氣。
而使上行心肺之分。
故名曰腎氣。
不然。
則滋陰潤燥之品。
同于飲水無濟。
但益下趨之勢而已。
馴至陽氣全消。
有降無升。
飲一溲二而死不治。
夫豈知飲入于胃。
非得腎中真陽。
焉能遊溢精氣。
而上輸脾肺耶。
【〔沈〕】男子二字。
是指房勞傷腎。
火旺水虧。
而成消渴者。
外台。
近效祠部李郎中論雲。
消渴者。
原其發動。
此則腎虛所緻。
每發即小便至甜。
按洪範。
稼穑作甘。
以物理推之。
淋饧醋酒作脯法。
須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後。
滋味皆甜。
流在膀胱。
若腰腎氣盛。
則上蒸精氣。
氣則下入骨髓。
其次以為脂膏。
其次為血肉也。
其餘别為小便。
故小便色黃。
血之餘也。
HT氣者。
五髒之氣。
鹹潤者。
則下味也。
腰腎既虛冷。
則不能蒸于上。
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
故甘味不變。
其色清冷。
則肌膚枯槁也。
又肺為五髒之華蓋。
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
若下冷極。
即陽氣不能升。
故肺幹則熱。
譬如釜中有水。
以火暖之。
其釜若以闆蓋之。
則暖氣上騰。
故闆能潤也。
若無火力。
水氣則不上。
此闆終不可得潤也。
火力者。
則為腰腎強盛也。
常須暖将息。
其水氣即為食氣。
食氣若得暖氣。
即潤上而易消下。
亦免幹渴也。
是故張仲景雲。
宜服此八味腎氣丸。
又張仲景雲。
足太陽者。
是膀胱之經也。
膀胱者。
是腎之腑也。
而小便數。
此為氣盛。
氣盛則消谷。
大便硬。
衰則為消渴也。
男子消渴。
飲一鬥。
小便亦得一鬥。
宜八味腎氣丸主之。
神方。
消渴人。
宜
消渴氣上沖心。
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
食即吐蛔。
下之不肯止。
】 【〔鑒〕】按此條是傷寒論厥陰經正病。
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
必是錯簡。
喻氏法律雲。
消渴之證。
内經有其論無其治。
金匮有論有治矣。
而集書者。
采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
後人不能決擇。
斯亦不适于用也。
蓋傷寒熱邪。
至厥陰而盡。
熱勢入深。
故渴而消水。
及熱解則不渴。
且不消矣。
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
【寸口脈浮而遲。
浮即為虛。
遲即為勞。
虛則衛氣不足。
勞則榮氣竭。
】(諸本。
接下條為一條。
今根據金鑒分出。
) 【〔鑒〕】按此條當在虛勞篇中。
錯簡在此。
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
浮而有力為風。
浮而無力為虛。
按之兼遲。
即為虛勞之診。
故主衛外營内虛竭也。
【趺陽脈浮而數。
浮即為氣。
數即消谷。
而大堅。
(一作緊。
)氣盛則溲數。
溲數即堅。
堅數相搏。
即為消渴。
】(脈經堅字。
并作緊。
金鑒雲。
而大堅句。
不成文。
大字之下。
當有便字。
必是傳寫之訛。
魏雲。
大堅。
即大便堅也。
一作緊。
非。
) 【〔程〕】趺陽。
胃脈也。
内經曰。
三陽結謂之消。
胃與大腸。
謂之三陽。
以其熱結于中。
則脈浮而數。
内經又曰。
中熱則胃中消谷。
是數即消谷也。
氣盛。
熱氣盛也。
谷消熱盛。
則水偏滲于膀胱。
故小便數而大便硬。
胃無津液。
則成消渴矣。
此中消脈也。
外台古今錄驗論雲。
消渴病有三。
一渴而飲水多。
小便數有脂。
似麸片甘者。
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
不甚渴。
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
此是消中病也。
三渴飲水不能多。
但腿腫腳先瘦小。
陰痿弱數小便者。
此是腎消病也。
又東垣試效方雲。
高消者。
舌上赤裂。
大渴引飲。
逆調論雲。
心移熱于肺。
傳為膈消者。
是也。
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
善食而瘦。
自汗。
大便硬小便數。
叔和雲。
口幹飲水。
多食饑虛。
成消中者。
是也。
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
下消者。
煩渴引飲。
耳葉焦幹。
小便如膏。
叔和雲。
焦煩水易虧。
此腎消也。
以八味丸治之。
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
必發腦疽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中滿鼓脹。
皆謂不治之證。
○案據此論。
本節之症。
即是消中之謂。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腎氣丸主之。
】(方見婦人雜病中。
) 【〔程〕】小便多則消渴。
内經曰。
飲一溲二者不治。
(出氣厥論。
)今飲一溲一。
故與腎氣丸治之。
腎中之氣。
猶水中之火。
地中之陽。
蒸其精微之氣。
達于上焦。
則雲升而雨降。
上焦得以如霧露之溉。
肺金滋潤。
得以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斯無消渴之患。
今其人也。
攝養失宜。
腎水衰竭。
龍雷之火。
不安于下。
但炎于上。
而刑肺金。
肺熱葉焦。
則消渴引飲。
其飲入于胃。
下無火化。
直入膀胱。
則飲一鬥。
溺亦一鬥也。
此屬下消。
【〔尤〕】蓋水液屬陰。
非氣不至。
氣雖屬陽。
中實含水。
水之與氣。
未嘗相離也。
腎氣丸中。
有桂附。
所以斡旋腎中頹堕之氣。
而使上行心肺之分。
故名曰腎氣。
不然。
則滋陰潤燥之品。
同于飲水無濟。
但益下趨之勢而已。
馴至陽氣全消。
有降無升。
飲一溲二而死不治。
夫豈知飲入于胃。
非得腎中真陽。
焉能遊溢精氣。
而上輸脾肺耶。
【〔沈〕】男子二字。
是指房勞傷腎。
火旺水虧。
而成消渴者。
外台。
近效祠部李郎中論雲。
消渴者。
原其發動。
此則腎虛所緻。
每發即小便至甜。
按洪範。
稼穑作甘。
以物理推之。
淋饧醋酒作脯法。
須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後。
滋味皆甜。
流在膀胱。
若腰腎氣盛。
則上蒸精氣。
氣則下入骨髓。
其次以為脂膏。
其次為血肉也。
其餘别為小便。
故小便色黃。
血之餘也。
HT氣者。
五髒之氣。
鹹潤者。
則下味也。
腰腎既虛冷。
則不能蒸于上。
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
故甘味不變。
其色清冷。
則肌膚枯槁也。
又肺為五髒之華蓋。
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
若下冷極。
即陽氣不能升。
故肺幹則熱。
譬如釜中有水。
以火暖之。
其釜若以闆蓋之。
則暖氣上騰。
故闆能潤也。
若無火力。
水氣則不上。
此闆終不可得潤也。
火力者。
則為腰腎強盛也。
常須暖将息。
其水氣即為食氣。
食氣若得暖氣。
即潤上而易消下。
亦免幹渴也。
是故張仲景雲。
宜服此八味腎氣丸。
又張仲景雲。
足太陽者。
是膀胱之經也。
膀胱者。
是腎之腑也。
而小便數。
此為氣盛。
氣盛則消谷。
大便硬。
衰則為消渴也。
男子消渴。
飲一鬥。
小便亦得一鬥。
宜八味腎氣丸主之。
神方。
消渴人。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