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關燈
小
中
大
沫。
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
而分裂也。
分裂則痛。
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
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
厥則他痹發。
此内不在髒。
而外未發于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痹。
案此即曆節痛風之謂。
今雲狀如周痹者。
豈謂其為走痛耶。
抑與靈樞周痹異義。
而謂唯其為頑痹耶。
諸注無明解者何。
又案金鑒以下條越婢加術湯主之六字。
移本條發汗即愈之下雲。
以上四證。
皆初病皮毛。
狀類傷寒。
故均以越婢加術湯主之。
發汗即愈也。
此說不可從。
詳于下條。
【裡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沉。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
越婢加術湯主之。
】(〔原注〕方見中風○案黃。
脈經作洪。
是。
脈經注。
一雲。
皮水。
其脈沉。
頭面浮腫。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
亡津液。
故令渴也。
) 【〔程〕】裡有水則脈沉。
小便不利。
溢于表則一身面目黃腫。
故與越婢加術湯。
以散其水。
若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而渴。
非裡水之證。
不用越婢湯也。
越婢加術湯。
當在故令病水之下。
案此條諸家。
并以自一身面目黃腫。
至故令渴也。
悉屬越婢湯證。
殊不知此與腸癰大黃牡丹湯條。
同為倒裝法。
程注義獨長矣。
第據脈經。
黃腫。
乃洪腫之訛。
又據外台。
引古今錄驗。
皮水越婢加術湯主之。
及脈經注文。
裡水亦皮水之訛。
義尤明顯。
金鑒則不考之于古書。
辄以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
移于前條。
抑亦肆矣。
或疑脈沉用麻黃之義。
考本草。
麻黃為肺家之專藥。
李氏詳辨之。
皮水。
水氣壅遏于皮膚之間。
用麻黃而發之。
則氣行水利。
而脈道開。
沉乃為浮。
此等之義。
身試親驗。
然後知經文之不我欺也。
【趺陽脈當伏。
今反緊。
本自有寒疝瘕。
腹中痛。
醫反下之。
下之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
今反數。
本自有熱。
消谷小便數。
今反不利。
此欲作水。
】 【〔鑒〕】趙良曰。
趺陽當伏者。
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
為水蓄于下。
其氣伏。
故脈亦伏。
脈法曰。
伏者為水。
【〔魏〕】趺陽有水邪則當伏。
以胃陽為水濕陰寒所固閉。
故陽明之脈不出也。
今反緊。
不惟水盛于裡。
而且寒盛于中矣。
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
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
腹中常常作痛。
水邪中又兼寒邪也。
醫者不識其為陰寒。
乃以為水邪可下。
雖水下沉。
而寒邪上逆。
故胸滿短氣矣。
此病趺陽脈當伏。
今反數。
為本自有熱。
然本自有熱。
則當消谷。
小便數大便堅。
如傷寒胃實之證也。
今小便反不利。
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
【寸口脈浮而遲。
浮脈則熱。
遲脈則潛。
熱潛相搏。
名曰沉。
趺陽脈浮而數。
浮脈即熱。
數脈即止。
熱止相搏。
名曰伏。
沉伏相搏。
名曰水。
沉則絡脈虛。
伏則小便難。
虛難相搏。
水走皮膚。
即為水矣。
】 【〔鑒〕】案此條文義不屬。
不釋。
【寸口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即惡寒。
水不沾流。
走于腸間。
】(脈經。
衛氣不行下。
更有衛氣不行四字。
) 【〔程〕】寸口以候表。
弦緊為寒。
寒則表氣不行。
不能以衛肌膚。
故惡寒。
氣既不行。
則水飲亦不宣。
但走入腸間而為水。
案金鑒雲。
此條必有脫簡。
不釋。
考脈經寒疝篇雲。
寸口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衛氣不行則惡寒。
緊則不欲食。
弦緊相搏。
則為寒疝。
知此條亦宜有緊則雲雲語。
金鑒為是。
【少陰脈緊而沉。
緊則為痛。
沉則為水。
小便即難。
】 【〔沈〕】少陰腎脈。
緊則寒邪凝滞正氣于内。
曰緊則為痛。
沉則衛氣郁而不宣。
三焦壅閉。
水即泛濫。
曰沉則為水。
決渎無權。
小便即難。
【〔鑒〕】四句文義不屬。
并有脫簡。
不釋。
【脈得諸沉。
當責有水。
身體腫重。
水病脈出者死。
】(脈經。
脈得上。
有師曰二字。
) 【〔尤〕】水為陰。
陰盛故令脈沉。
又水行皮膚。
榮衛被遏。
亦令脈沉。
若水病而脈出。
則真氣反出邪水之上。
根本脫離。
而病氣獨勝。
故死。
出與浮迥異。
浮者盛于上。
而弱于下。
出則上有而下絕無也。
【〔魏〕】附錄傷寒論一條以證之。
少陰篇雲。
少陰病。
下利脈微者。
與白通湯。
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煩者。
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暴出者死。
微續者生。
【夫水病患。
目下有卧蠶。
面目鮮澤。
脈伏。
其人消渴。
】 【〔鑒〕】趙良曰。
内經色澤者。
病溢飲。
溢飲者。
渴而多飲。
溢于腸胃之外。
又曰。
水陰也。
目下亦陰也。
腹者。
至陰之所居也。
故水在腹。
便目下腫也。
靈樞曰。
水始起也。
目下微腫如蠶。
如新卧起之狀。
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
以成消渴。
必多飲。
多飲則水積。
水積則氣道不宣。
故脈伏矣。
【〔沈〕】胃中津液水飲。
外溢皮膚肌肉。
不溉喉舌。
故作消渴。
誠非真消渴也。
千金雲。
凡水病之初。
先兩目下腫起。
如老蠶色。
挾頸脈動。
股裡冷。
胫中滿。
按之沒指。
腹内轉側有聲。
此其候也。
【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脈沉絕者有水。
可下之。
】(案此條。
原本接上條。
今據程本金鑒。
另分為一條。
) 【〔鑒〕】腹者。
至陰。
脾也。
故病水必腹大也。
水蓄于内。
故小便不利也。
其脈沉絕。
即伏脈也。
脈伏腹大。
小便不利。
裡水已成。
故可下之。
十棗神之類。
酌而用之可也。
【〔尤〕】其脈沉絕。
水氣瘀壅而不行。
脈道被遏而不出。
其勢亦太甚矣。
故必下其水。
以通其脈。
【〔徐〕】水病可下。
惟此一條。
沉絕二字妙。
何氏醫碥雲。
内水腹大。
小便不利。
脈沉甚。
可下之。
十棗湯。
浚川散。
神丸。
禹攻散。
舟車丸之類。
蓋亦可從小便利。
亦可從大便洩也。
【問曰。
病下利後。
渴飲水。
小便不利。
腹滿因腫者。
何也。
答曰。
此法當病水。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自當愈。
】(因。
脈經。
程本。
金鑒。
作陰。
自當愈。
千金注雲。
一作盈月當愈。
案因腫。
據答語雲當病水。
作陰腫。
為是。
) 【〔鑒〕】病下利。
則虛其土傷其津也。
土虛則水易妄行。
津傷則必欲飲水。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則水精輸布。
何水病之有。
惟小便不利。
則水無所從出。
故必病水。
病水者。
脾必虛不能制水。
故腹滿也。
腎必虛不能主水。
故陰腫也。
于此推之。
凡病後傷津。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皆當防病水也。
【心水者。
其身重。
而少氣。
不得卧。
煩而躁。
其人陰腫。
】(身重。
千金注雲。
一作身腫。
陰下。
脈經有大字。
) 【〔魏〕】又為明水氣附于五髒。
而另成一五水之證。
蓋水邪亦積聚之類也。
切近于其處。
則伏留于是藏。
即可以藏而名證。
【〔程〕】内經曰。
心主身之血脈。
上經曰。
水在心。
心下堅築短氣。
是以身重少氣也。
内經曰。
諸水病者。
不得卧。
夫心屬火。
水在心。
則蒸郁燔爍。
是以不得卧。
而煩躁也。
心水不應陰腫。
以腎脈出肺絡心。
主五液。
而司閉藏。
水之不行。
皆本之于腎。
是以其陰亦腫也。
案金鑒雲。
其人陰腫四字。
當在腎水條内。
錯簡在此。
此說有理。
然程注義亦通。
姑從之。
【肝水者。
其腹大不能自轉側。
脅下腹痛。
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通。
】 【〔魏〕】肝經有水。
必存兩脅。
故腹大而脅下痛。
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
有邪窒礙。
故不能自轉側。
肝有水邪。
必上沖胸咽。
故時時津液微生。
(口中有淡水之症也。
)及上升而下降。
小便不利者。
又續通。
此水邪随肝木往來升降之氣。
上下為患也。
【〔尤〕】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通者。
肝喜沖逆。
而主疏洩。
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肺水者。
其身腫。
小便難。
時時鴨溏。
】(身下。
千金有體字。
) 【〔鑒〕】趙良曰。
肺主皮毛。
行榮衛。
與大腸合。
今有水病。
則水充滿皮膚。
肺本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為尿溺。
今既不通。
水不得自小便出。
反從其合。
與糟粕混。
成鴨溏也。
【〔尤〕】鴨溏。
如鴨之後。
水糞雜下也。
【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氣小便難。
】 【〔尤〕】脾
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
而分裂也。
分裂則痛。
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
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
厥則他痹發。
此内不在髒。
而外未發于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痹。
案此即曆節痛風之謂。
今雲狀如周痹者。
豈謂其為走痛耶。
抑與靈樞周痹異義。
而謂唯其為頑痹耶。
諸注無明解者何。
又案金鑒以下條越婢加術湯主之六字。
移本條發汗即愈之下雲。
以上四證。
皆初病皮毛。
狀類傷寒。
故均以越婢加術湯主之。
發汗即愈也。
此說不可從。
詳于下條。
【裡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沉。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
越婢加術湯主之。
】(〔原注〕方見中風○案黃。
脈經作洪。
是。
脈經注。
一雲。
皮水。
其脈沉。
頭面浮腫。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
亡津液。
故令渴也。
) 【〔程〕】裡有水則脈沉。
小便不利。
溢于表則一身面目黃腫。
故與越婢加術湯。
以散其水。
若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而渴。
非裡水之證。
不用越婢湯也。
越婢加術湯。
當在故令病水之下。
案此條諸家。
并以自一身面目黃腫。
至故令渴也。
悉屬越婢湯證。
殊不知此與腸癰大黃牡丹湯條。
同為倒裝法。
程注義獨長矣。
第據脈經。
黃腫。
乃洪腫之訛。
又據外台。
引古今錄驗。
皮水越婢加術湯主之。
及脈經注文。
裡水亦皮水之訛。
義尤明顯。
金鑒則不考之于古書。
辄以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
移于前條。
抑亦肆矣。
或疑脈沉用麻黃之義。
考本草。
麻黃為肺家之專藥。
李氏詳辨之。
皮水。
水氣壅遏于皮膚之間。
用麻黃而發之。
則氣行水利。
而脈道開。
沉乃為浮。
此等之義。
身試親驗。
然後知經文之不我欺也。
【趺陽脈當伏。
今反緊。
本自有寒疝瘕。
腹中痛。
醫反下之。
下之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
今反數。
本自有熱。
消谷小便數。
今反不利。
此欲作水。
】 【〔鑒〕】趙良曰。
趺陽當伏者。
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
為水蓄于下。
其氣伏。
故脈亦伏。
脈法曰。
伏者為水。
【〔魏〕】趺陽有水邪則當伏。
以胃陽為水濕陰寒所固閉。
故陽明之脈不出也。
今反緊。
不惟水盛于裡。
而且寒盛于中矣。
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
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
腹中常常作痛。
水邪中又兼寒邪也。
醫者不識其為陰寒。
乃以為水邪可下。
雖水下沉。
而寒邪上逆。
故胸滿短氣矣。
此病趺陽脈當伏。
今反數。
為本自有熱。
然本自有熱。
則當消谷。
小便數大便堅。
如傷寒胃實之證也。
今小便反不利。
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
【寸口脈浮而遲。
浮脈則熱。
遲脈則潛。
熱潛相搏。
名曰沉。
趺陽脈浮而數。
浮脈即熱。
數脈即止。
熱止相搏。
名曰伏。
沉伏相搏。
名曰水。
沉則絡脈虛。
伏則小便難。
虛難相搏。
水走皮膚。
即為水矣。
】 【〔鑒〕】案此條文義不屬。
不釋。
【寸口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即惡寒。
水不沾流。
走于腸間。
】(脈經。
衛氣不行下。
更有衛氣不行四字。
) 【〔程〕】寸口以候表。
弦緊為寒。
寒則表氣不行。
不能以衛肌膚。
故惡寒。
氣既不行。
則水飲亦不宣。
但走入腸間而為水。
案金鑒雲。
此條必有脫簡。
不釋。
考脈經寒疝篇雲。
寸口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衛氣不行則惡寒。
緊則不欲食。
弦緊相搏。
則為寒疝。
知此條亦宜有緊則雲雲語。
金鑒為是。
【少陰脈緊而沉。
緊則為痛。
沉則為水。
小便即難。
】 【〔沈〕】少陰腎脈。
緊則寒邪凝滞正氣于内。
曰緊則為痛。
沉則衛氣郁而不宣。
三焦壅閉。
水即泛濫。
曰沉則為水。
決渎無權。
小便即難。
【〔鑒〕】四句文義不屬。
并有脫簡。
不釋。
【脈得諸沉。
當責有水。
身體腫重。
水病脈出者死。
】(脈經。
脈得上。
有師曰二字。
) 【〔尤〕】水為陰。
陰盛故令脈沉。
又水行皮膚。
榮衛被遏。
亦令脈沉。
若水病而脈出。
則真氣反出邪水之上。
根本脫離。
而病氣獨勝。
故死。
出與浮迥異。
浮者盛于上。
而弱于下。
出則上有而下絕無也。
【〔魏〕】附錄傷寒論一條以證之。
少陰篇雲。
少陰病。
下利脈微者。
與白通湯。
利不止。
厥逆無脈。
幹嘔煩者。
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暴出者死。
微續者生。
【夫水病患。
目下有卧蠶。
面目鮮澤。
脈伏。
其人消渴。
】 【〔鑒〕】趙良曰。
内經色澤者。
病溢飲。
溢飲者。
渴而多飲。
溢于腸胃之外。
又曰。
水陰也。
目下亦陰也。
腹者。
至陰之所居也。
故水在腹。
便目下腫也。
靈樞曰。
水始起也。
目下微腫如蠶。
如新卧起之狀。
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
以成消渴。
必多飲。
多飲則水積。
水積則氣道不宣。
故脈伏矣。
【〔沈〕】胃中津液水飲。
外溢皮膚肌肉。
不溉喉舌。
故作消渴。
誠非真消渴也。
千金雲。
凡水病之初。
先兩目下腫起。
如老蠶色。
挾頸脈動。
股裡冷。
胫中滿。
按之沒指。
腹内轉側有聲。
此其候也。
【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脈沉絕者有水。
可下之。
】(案此條。
原本接上條。
今據程本金鑒。
另分為一條。
) 【〔鑒〕】腹者。
至陰。
脾也。
故病水必腹大也。
水蓄于内。
故小便不利也。
其脈沉絕。
即伏脈也。
脈伏腹大。
小便不利。
裡水已成。
故可下之。
十棗神之類。
酌而用之可也。
【〔尤〕】其脈沉絕。
水氣瘀壅而不行。
脈道被遏而不出。
其勢亦太甚矣。
故必下其水。
以通其脈。
【〔徐〕】水病可下。
惟此一條。
沉絕二字妙。
何氏醫碥雲。
内水腹大。
小便不利。
脈沉甚。
可下之。
十棗湯。
浚川散。
神丸。
禹攻散。
舟車丸之類。
蓋亦可從小便利。
亦可從大便洩也。
【問曰。
病下利後。
渴飲水。
小便不利。
腹滿因腫者。
何也。
答曰。
此法當病水。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自當愈。
】(因。
脈經。
程本。
金鑒。
作陰。
自當愈。
千金注雲。
一作盈月當愈。
案因腫。
據答語雲當病水。
作陰腫。
為是。
) 【〔鑒〕】病下利。
則虛其土傷其津也。
土虛則水易妄行。
津傷則必欲飲水。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則水精輸布。
何水病之有。
惟小便不利。
則水無所從出。
故必病水。
病水者。
脾必虛不能制水。
故腹滿也。
腎必虛不能主水。
故陰腫也。
于此推之。
凡病後傷津。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皆當防病水也。
【心水者。
其身重。
而少氣。
不得卧。
煩而躁。
其人陰腫。
】(身重。
千金注雲。
一作身腫。
陰下。
脈經有大字。
) 【〔魏〕】又為明水氣附于五髒。
而另成一五水之證。
蓋水邪亦積聚之類也。
切近于其處。
則伏留于是藏。
即可以藏而名證。
【〔程〕】内經曰。
心主身之血脈。
上經曰。
水在心。
心下堅築短氣。
是以身重少氣也。
内經曰。
諸水病者。
不得卧。
夫心屬火。
水在心。
則蒸郁燔爍。
是以不得卧。
而煩躁也。
心水不應陰腫。
以腎脈出肺絡心。
主五液。
而司閉藏。
水之不行。
皆本之于腎。
是以其陰亦腫也。
案金鑒雲。
其人陰腫四字。
當在腎水條内。
錯簡在此。
此說有理。
然程注義亦通。
姑從之。
【肝水者。
其腹大不能自轉側。
脅下腹痛。
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通。
】 【〔魏〕】肝經有水。
必存兩脅。
故腹大而脅下痛。
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
有邪窒礙。
故不能自轉側。
肝有水邪。
必上沖胸咽。
故時時津液微生。
(口中有淡水之症也。
)及上升而下降。
小便不利者。
又續通。
此水邪随肝木往來升降之氣。
上下為患也。
【〔尤〕】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通者。
肝喜沖逆。
而主疏洩。
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肺水者。
其身腫。
小便難。
時時鴨溏。
】(身下。
千金有體字。
) 【〔鑒〕】趙良曰。
肺主皮毛。
行榮衛。
與大腸合。
今有水病。
則水充滿皮膚。
肺本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為尿溺。
今既不通。
水不得自小便出。
反從其合。
與糟粕混。
成鴨溏也。
【〔尤〕】鴨溏。
如鴨之後。
水糞雜下也。
【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氣小便難。
】 【〔尤〕】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