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黃膽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關燈
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 肘後雲。

    酒疸者。

    心懊痛。

    足胫滿。

    小便黃。

    飲酒發赤斑黃黑。

    由大醉當風。

    入水所緻。

    治之方。

    (即本方。

    ) 千金。

    枳實大黃湯。

    治傷寒飲酒。

    食少飲多。

    痰結發黃。

    酒疸心中懊。

    而不甚熱。

    或幹嘔方。

    (即本方。

    ) 【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黃湯主之。

    】(方見水氣病中。

    ○千金。

    載本方。

    用黃五兩。

    ) 【〔沈〕】此風多濕少。

    邪機向表。

    通治之方也。

    諸病黃家。

    乃胃中濕熱釀成。

    而濕性下流。

    當從下驅為順。

    故但利小便。

    而為常法。

    假令脈浮。

    則濕少風多。

    而風性通揚。

    邪機在表。

    當以汗解。

    不可拘利小便為常矣。

    故用桂枝湯。

    和營衛而解肌表之邪。

    風為表虛。

    加黃而實腠理。

    啜熱稀粥為助。

    使周身微微小汗。

    則肌表之邪去。

    而雖有裡濕。

    亦從下滲矣。

    徐雲。

    黃膽家。

    不獨谷疸酒疸女勞疸有分别。

    即正黃膽病邪。

    乘虛所着不同。

    予治一黃膽。

    百藥不效。

    而垂斃者。

    見其偏于上。

    令服鮮射幹一味。

    斤許而愈。

    又見一偏于陰者。

    令服鮮益母草一味。

    數斤而愈。

    其凡黃膽初起。

    非系谷疸酒疸女勞疸者。

    辄令将車前根葉子。

    合搗取自然汁。

    酒服數碗而愈。

    甚有卧床不起者。

    令将車前一味。

    自然汁數盂。

    置床頭。

    随意飲之而愈。

    然則汗下之說。

    亦設言以啟悟。

    其可無變通耶。

    案此等治法。

    出于繩墨之外。

    所謂草頭藥者。

    亦有效驗。

    故附載之。

    外台。

    許仁則。

    療急黃。

    始得大類天行病。

    經三兩日。

    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

    發汗以洩黃勢方。

    麻黃(三兩)葛根(五兩)石膏(八兩)生姜(六兩)茵陳(二兩) 上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七合。

    去滓。

    分溫三服。

    覆被微取汗以散之。

    案黃家脈浮熱盛者。

    桂枝加黃湯非所宜。

    此方有大青龍之意。

    當随證撰用。

    故附于此。

     【諸黃。

    豬膏發煎主之。

    】 【〔程〕】扁鵲有療黃經。

    明堂。

    有烙三十六黃法。

    皆後人所未見。

    唯聖濟總錄。

    載三十六黃。

    方論詳明治法始備。

    今豬膏發煎。

    能治諸黃。

    當是黃之輕者。

    可從小便而去。

    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

    豈豬膏發煎。

    所能治乎。

    醫者審之。

     【〔尤〕】此治黃膽。

    不濕而燥者之法。

    按傷寒類要雲。

    男子女人。

    黃膽飲食不消。

    胃脹。

    熱生黃衣在胃中。

    有燥屎使然。

    豬膏煎服則愈。

    蓋濕熱經久。

    變為堅燥。

    譬如盒曲。

    熱久則濕去而幹也。

    本草豬脂利血脈。

    解風熱。

    亂發消瘀開關格。

    利水道。

    故曰病從小便出。

     【豬膏發煎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雲。

    肘後。

    備急。

    文仲。

    千金。

    古今錄驗。

    深師。

    範汪同。

    ) 豬膏(半斤○外台。

    作八兩。

    )亂發(如雞子大三枚○肘後外台作一枚) 上二味。

    和膏中煎之。

    發消藥成。

    分再服。

    病從小便出。

    】(味下。

    外台有内發二字。

    藥成。

    作盡研絞去膏細滓七字。

    方後雲。

    大醫校尉史脫家婢再病。

    胃中幹糞下。

    便瘥。

    神驗。

    ) 案外台。

    引肘後。

    療黃膽者。

    一身面目悉黃。

    如橘柚。

    暴得熱。

    外以冷迫之。

    熱因留胃中。

    生黃衣。

    熱熏上所緻方。

    豬脂一斤。

    上一味。

    煎成者。

    溫令熱。

    盡服之。

    日三。

    燥屎當下。

    下則稍愈便止。

    證類本草。

    引傷寒類要。

    尤則采之于證類也。

    今本肘後無考。

    外台。

    又引近效。

    主療亦同。

    肘後。

    女勞疸者。

    身目皆黃。

    發熱惡寒。

    小腹滿急。

    小便難。

    由大勞大熱。

    交接後入水所緻治之方。

    (即本方○喻氏法律引肘後雲。

    蓋女勞疸。

    血瘀膀胱。

    非直入血分之藥。

    必不能開。

    然虻蛭過峻。

    礬石過燥。

    明是治血燥矣。

    ) 徐雲。

    予友駱天遊黃膽腹大如鼓。

    百藥不效。

    用豬膏四兩。

    發灰四兩。

    一劑而愈。

    仲景豈欺我哉。

     【黃膽病。

    茵陳五苓散主之。

    】(〔原注〕一本雲。

    茵陳湯。

    及五苓散并主之。

    ) 【〔徐〕】此表裡兩解之方。

    然五苓中有桂術。

    乃為稍涉虛者設也。

     【〔尤〕】此正治濕熱成疸者之法。

    茵陳散結熱。

    五苓利水去濕也。

     【〔鑒〕】黃膽病之下。

    當有小便不利者之五字。

    茵陳五苓散方有着落。

    必傳寫之遺。

     【茵陳五苓散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文同。

    雲短劇。

    古今錄驗。

    張文仲。

    經心錄同。

    )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中) 上二味和。

    先食飲方寸匕。

    日三服。

    】(外台。

    作上二味和。

    先食白飲和方寸匕。

    服之日三。

    ) 外台。

    又五苓散。

    利小便。

    治黃膽方。

    (即本方。

    不用茵陳。

    雲千金。

    深師。

    範汪同。

    ) 三因方。

    五苓散。

    治伏暑郁發黃。

    小便不利煩渴。

    用茵陳煎湯調下。

    嚴氏濟生方。

    加減五苓散。

    治飲食伏暑。

    郁發黃。

    煩渴小便不利。

    ○于本方。

    去桂枝加茵陳。

    準繩。

    茵陳五苓散。

    治傷寒溫濕。

    熱病感冒。

    後發為黃膽。

    小便黑赤。

    煩渴發熱。

    不得安甯。

    此蓋汗下太早。

    服藥不對證。

    因感濕熱病。

    以緻遍身發黃。

    ○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

    加入茵陳半兩。

    車前子一錢。

    木通柴胡各一錢半。

    酒後得證。

    加幹葛二錢。

    燈心五十莖。

    水一碗。

    煎八分。

    連進數服。

    小便清利為愈。

     【黃膽腹滿。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為表和裡實。

    當下之。

    宜大黃硝石湯。

    】(宋本。

    硝石。

    作滑石。

    下同。

    非。

    脈經。

    作大黃黃柏栀子芒硝湯。

    ) 【〔鑒〕】李曰。

    腹滿。

    小便不利而赤。

    裡病也。

    自汗出。

    表和也。

    裡病者。

    濕熱内甚。

    用栀子清上焦濕熱。

    大黃瀉中焦濕熱。

    黃柏清下焦濕熱。

    硝石則于苦寒瀉熱之中。

    而有燥烈發散之意。

    使藥力無所不至。

    而濕熱悉消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