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黃膽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關燈


     【大黃硝石湯方(千金。

    名大黃黃柏湯。

    翼。

    名大黃湯。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名大黃黃柏皮栀子硝石湯。

    短劇。

    千金翼。

    深師。

    範汪并同。

    )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消。

    更煮取一升。

    頓服。

    】 喻氏法律雲。

    濕熱郁蒸。

    而發黃。

    其當從下奪。

    亦須仿治傷寒之法。

    裡熱者始可用之。

    重則用大黃硝石湯。

    蕩滌其濕熱。

    如大承氣湯之例。

    稍輕則用栀子大黃湯。

    清解而兼下奪。

    如三黃湯之例。

    更輕則用茵陳蒿湯。

    清解為君。

    微加大黃為使。

    如栀豉湯中加大黃。

    如博棋子大之例。

    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

    下法亦在所慎施。

    以疸證多夾内傷。

    不得不回護之耳。

    外台。

    必效大黃湯。

    療急黃膽内等黃方。

    大黃(三兩)芒硝(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二升。

    生漬大黃。

    一宿。

    平旦絞汁一升半。

    内芒硝。

    攪服。

    須臾當快利瘥。

    聖惠。

    治黃病腹脹滿。

    小便澀而赤少。

    于本方中。

    加冬葵子。

     【黃膽病。

    小便色不變。

    欲自利。

    腹滿而喘。

    不可除熱。

    熱除必哕。

    哕者。

    小半夏湯主之。

    】(方見痰飲中○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雲。

    範汪同。

    ) 【〔尤〕】便清自利。

    内無熱征。

    則腹滿非裡實。

    喘非氣盛矣。

    雖有疸熱。

    亦不可以寒藥攻之。

    熱氣雖除。

    陽氣則傷。

    必發為哕。

    哕。

    呃逆也。

    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

    欲升而不能者是也。

    小半夏。

    溫胃止哕。

    哕止然後溫理中髒。

    使氣盛而行健。

    則喘滿除。

    黃病去。

    非小半夏能治疸也。

    聖惠。

    小半夏散。

    陰黃小便色不變。

    欲自利而不利。

    腹滿而喘者。

    必哕;哕者宜服此方。

    半夏(一兩)人參(二兩)葛根(二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諸黃。

    腹痛而嘔者。

    宜柴胡湯。

    】(〔原注〕必小柴胡湯。

    方見嘔吐中。

    ○原本。

    黃。

    作勞。

    今據諸本改定。

    魏作勞解之。

    非。

    ) 【〔程〕】經曰。

    嘔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則愈。

    今黃家腹痛而嘔。

    應内有實邪。

    當是大柴胡以下之。

    若小柴胡。

    則可止嘔。

    未可療腹痛也。

    明者詳之。

     【〔鑒〕】嘔而腹痛。

    胃實熱也。

    然必有潮熱便硬。

    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

    若無潮熱。

    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

    去黃芩。

    加芍藥和之可也。

    (案玉機。

    小柴胡湯。

    加栀子。

    ) 【男子黃。

    小便自利。

    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方見虛勞中。

    ) 【〔鑒〕】高世曰。

    女為陰。

    男為陽。

    陰主血。

    陽主氣。

    男子黃。

    陽氣虛也。

    黃者。

    土之色。

    陽氣虛。

    而土色外呈。

    中無濕熱。

    故小便自利。

    此為虛也。

     【〔尤〕】小便利者。

    不能發黃。

    以熱從小便去也。

    今小便利。

    而黃不去。

    知非熱病。

    乃上虛而色外見。

    宜補中。

    而不可除熱者也。

    夫黃膽之病。

    濕熱所郁也。

    故在表者汗而發之。

    在裡者攻而去之。

    此大法也。

    乃亦有不濕而燥者。

    則變清利為潤導。

    如豬膏發煎之治也。

    不熱而寒。

    不實而虛者。

    則變攻為補。

    變寒為溫。

    如小建中之法也。

    其有兼證錯出者。

    則先治兼證。

    而後治本證。

    如小半夏。

    及小柴胡之治也。

    仲景論黃膽一證。

    而于正變虛實之法。

    詳盡如此。

    其心可謂盡矣。

    王氏陰證略例雲。

    内感傷寒。

    勞役形體。

    飲食失節。

    中州變寒之病。

    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

    隻用建中。

    理中大建中。

    足矣。

    不必用茵陳也。

    何氏醫碥曰。

    陰黃。

    小便清白。

    大便不實。

    喜靜能卧。

    脈遲弱無力。

    身冷自汗。

    當以虛寒治之。

    仲景所謂男子黃。

    小便自利。

    與小建中湯。

    王海藏謂中州寒生黃。

    用大小建中。

    不必茵陳。

    皆氣虛之陰黃也。

    氣虛則脾不運。

    久瘀于裡。

    則脾敗而色外見。

    故黃。

    其黃色必淡。

    戴複庵謂失血後多令面黃。

    或遍身黃。

    血不榮也。

    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

    至秋則幹黃。

    宜養榮湯。

    十全大補湯。

    此血虛之陰血也。

    此為幹黃。

    小便利。

    四肢不沉重也。

    ○案治陰黃。

    醫學綱目。

    用理中加茯苓湯。

    喻氏治女勞疸屬虛者。

    用八味腎氣丸。

    聖惠治房黃。

    用鹿茸散(鹿茸。

    熟地。

    山茱。

    五味。

    黃。

    牡蛎。

    )之類。

    皆不用茵陳。

    然如韓氏小茵陳湯。

    (附子。

    甘草。

    茵陳。

    )茵陳四逆湯。

    茵陳附子湯。

    茵陳茱萸湯。

    羅氏茯苓栀子茵陳湯之類。

    皆附子茵陳并用。

    蓋本于千金翼。

    治黃膽小便赤黃方(前胡。

    茯苓。

    椒目。

    附子。

    茵陳。

    )之意。

    寒熱錯雜者。

    亦宜随證而選用。

    不必執拘矣。

     【附方 瓜蒂湯。

    治諸黃。

    (方見病中。

    )】 【〔沈〕】瓜蒂湯。

    吐藥也。

    若邪沖于胸膈。

    或心煩懊。

    欲吐而無他病者。

    當用此湯。

    吐去黃水。

    因其高而越之也。

    外台。

    删繁。

    療天行毒熱。

    通貫髒腑。

    沉鼓骨髓之間。

    或為黃膽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疾。

    喘急須臾而絕方。

    瓜蒂(二七枚) 上一味。

    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

    作一服。

    ○案此方。

    與病所載同。

    北史麥鐵杖傳。

    瓜蒂噴鼻。

    療黃不瘥。

    考千金外台。

    用瓜蒂等二三味者。

    凡八方。

    多系于吹兩鼻中出黃水。

    正是别法。

    故此不錄出。

    當考原書。

     【千金。

    麻黃醇酒湯。

    治黃膽。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雲。

    短劇。

    古今錄驗。

    張文仲。

    經心錄同。

    千金雲。

    治傷寒熱出表。

    發黃膽方。

    外台煮法後。

    引古今方。

    文同。

    ) 【麻黃(三兩○外台作一大把去節肘後同)】 【上一味。

    以美清酒五升。

    煮取二升半。

    頓服盡。

    冬月用酒。

    春月用水煮之。

    】 【〔沈〕】外感風寒。

    濕熱在表。

    郁成黃。

    或脈自浮。

    當以汗解者。

    用此一味。

    煮酒使其徹上徹下。

    行陽開腠。

    而驅營分之邪。

    則黃從表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