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關燈
小
中
大
黃。
遂列為五疸之一。
實非疸也。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雲。
備急。
張文仲。
千金。
古今錄驗。
深師。
範汪。
經心錄同。
) 黃(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
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
相和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當心煩。
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
】(〔原注〕一方。
用美酒醯。
代苦酒。
○外台雲。
阻一作一方。
用美清醯。
代酒。
) 【〔尤〕】苦酒阻者。
欲行而未得遽行。
久積藥力。
乃自行耳。
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魏〕】古人稱醋為苦酒。
非另有所謂苦酒也。
美酒醯。
即人家所制社醋。
即鎮江紅醋是也。
又醋之劣者。
即白酒。
醋各處皆是。
總以社醋入藥。
何氏醫碥雲。
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内。
為熱所蒸。
而成黃汗。
然汗出浴水。
亦舉隅之論耳。
當推展之。
愚按。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
無清熱去濕之品。
徒取固斂。
得無壅乎。
此方恐是錯簡。
終不可用。
倪氏本草彙言。
四仙散。
治汗出染衣。
黃如柏汁。
此名黃汗。
其證發熱汗出而渴。
身體浮腫。
此因出汗時。
受風冷水寒之氣。
入于汗孔得之。
宜此方。
用羅勒二錢。
桂枝三錢。
黃白芍藥各五錢。
水酒各一碗煎服。
(出羅勒條。
) 【黃汗之病。
兩胫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曆節。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
若身重。
汗出已辄輕者。
久久必身。
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煩躁。
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
桂枝加黃湯主之。
】(勞氣。
原本。
作榮氣。
今根據諸本改之。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物作蟲。
) 【〔程〕】濕就下而流關節。
故黃汗病。
兩胫冷。
若兩胫熱。
則屬曆節之病。
其食已汗出。
為胃氣外洩。
暮而盜汗。
為榮氣内虛。
又屬虛勞之證。
二者俱汗出。
皆非黃汗也。
欲作黃汗之證。
汗出已。
而熱不為汗衰。
反發熱。
而熱不止。
薄于外。
則銷铄皮膚。
故令身體枯槁。
薄于裡。
則潰脈爛筋。
故令生惡瘡也。
夫濕勝則身重汗出。
雖濕去身輕。
而正氣未必不損。
如此久久。
必耗散諸陽。
故身而胸痛。
是以上焦陽虛。
則腰以上汗出。
下焦濕勝。
而為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也。
劇則内傷于脾。
而不能食。
外傷肌肉。
而身體疼重。
若煩躁小便不利。
則水氣無從出。
蘊蓄肌中。
必為黃汗。
案此條義難通。
今姑仍程注。
金鑒雲。
此承黃汗。
詳申其證也。
但文義未屬。
必是錯簡。
不釋。
此說似是。
【桂枝加黃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黃(二兩○千金黃膽門五兩)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
以助藥力。
溫覆取微汗。
若不汗更服。
】 【〔尤〕】桂枝黃。
亦行陽散邪之法。
而尤賴飲熱稀粥取汗。
以發交郁之邪。
【師曰。
寸口脈遲而澀。
遲則為寒。
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
微則為氣。
遲則為寒。
寒氣不足。
則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
則榮衛不利。
榮衛不利。
則腹滿脅鳴相逐。
氣轉膀胱。
榮衛俱勞。
陽氣不通。
即身冷。
陰氣不通。
即骨疼。
陽前通則惡寒。
陰前通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
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實則失氣。
虛則遺溺。
名曰氣分。
】(實則。
徐沈作寒則。
注。
寒恐是實字。
脅鳴。
程魏。
作腸鳴。
是。
) 【〔尤〕】微則為氣者。
為氣不足也。
寒氣不足。
該寸口趺陽為言。
寒而氣血複不足也。
寒氣不足。
則手足無氣而逆冷。
榮衛無源而不利。
由是髒腑之中。
真氣不充。
而客寒獨勝。
則腹滿脅鳴相逐。
氣轉膀胱。
即後所謂失氣遺溺之端也。
榮衛俱勞者。
榮衛俱乏竭也。
陽氣溫于表。
故不通則身冷。
陰氣榮于裡。
故不通即骨疼。
不通者。
虛極而不能行。
與有餘而壅者不同。
陽前通則惡寒。
陰前通則痹不仁者。
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
則陰失陽而惡寒。
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
則陽獨滞而痹不仁也。
蓋陰與陽常相須也。
不可失。
失則氣機不續。
而邪乃着。
不失則上下交通。
而邪不容。
故曰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
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失氣遺溺。
皆相失之征。
曰氣分者。
謂寒氣乘陽之虛。
而病于氣也。
【〔沈〕】營衛相和。
膻中宗氣一轉。
大氣乃行。
痹着之邪。
相随而去。
謂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而實者失氣。
邪從大便喧吹而洩。
虛者遺溺。
邪從小便而去。
此陽虛氣滞化水。
而精血為痹。
故曰氣分。
(案此與尤注異。
然義亦通。
故兩存之。
) 【〔程〕】此章以明水在氣分之大義。
以氣行則水寒之氣亦行。
非下章結于心下。
為盤為杯也。
【〔鑒〕】名曰氣分之下。
當有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氣分。
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脈經。
或枳術湯主之。
) 【〔鑒〕】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之十六字。
當是衍文。
觀心下堅之本條。
自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當在上條氣分之下。
義始相屬。
正是氣分之治法。
必是錯簡在此。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三因。
名桂附湯。
)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當汗出。
如蟲行皮中。
即愈。
】 【〔鑒〕】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者。
溫養榮衛陰陽。
發散寒邪之氣也。
【〔尤〕】當汗出。
如蟲行皮中者。
蓋欲使既結之陽。
複行周身而愈也。
【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盤。
水飲所作。
枳術湯主之。
】(肘後。
卒心痛門。
作心下堅痛。
大如碗。
邊如旋。
名為氣分。
水飲所結。
。
即盤字。
外台。
心痛門。
引文仲亦同。
下盤字。
徐沈作杯。
案證類本草。
作枳實術湯。
近是。
) 【〔鑒〕】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盤。
此裡水所作也。
趙良曰。
心下胃上脘也。
胃氣弱。
則所飲之水。
入而不消。
痞結而堅。
必強其胃。
乃可消痞。
白術健脾強胃。
枳實善消心下痞。
逐停水散滞氣。
徐雲。
若盤字。
乃即杯字。
偶誤。
勿泥。
蓋堅大如盤。
上之取義在大。
邊如旋杯。
下之取義在圓。
不應又取大字義耳。
合言之。
總是堅大而圓也。
案此注未允。
潘氏續焰雲。
旋。
圓也。
上盤字。
當據肘後作碗。
蓋碗高于盤。
盤大于碗。
謂其堅大如碗。
其邊如圓盤。
文意始通。
若仍舊文。
或從徐下盤字為杯。
則其義竟難解焉。
【枳術湯方(外台。
引張文仲雲。
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備急。
肘後同。
) 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腹中軟。
即當散也。
】(外台。
五升。
作一鬥。
) 【〔鑒〕】李曰。
枳實消脹。
苦以洩之也。
白術去濕。
苦以燥之也。
後張元素治痞。
用枳術丸。
亦從此湯化出。
但此乃水飲所作。
則用湯以蕩滌之。
彼屬食積所傷。
則用丸以消磨之。
一湯一丸。
各有深意。
非漫無主張也。
嚴氏濟生。
枳術湯。
治飲癖氣分。
心下堅硬如杯。
水飲不下。
即本方。
加肉桂。
附子。
細辛。
桔梗。
槟榔。
甘草。
生姜。
李氏辨惑論。
易水張先生枳術丸。
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麸炒黃色去穣一兩)白術(二兩) 上同為極細末。
荷葉裹燒飯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多用白湯下無時。
【附方】 【外台防己黃湯。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
其人或頭汗出。
表無他病。
病者但下重。
從腰以上為和。
腰以下當腫及陰。
難以屈伸。
】(方見風濕中。
○脈經。
其人下有能食二字。
無或字。
但下。
有言字。
外台引深師。
作木防己湯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沈〕】此乃濕從下受。
濕多風少。
故用黃實表。
使水不得上溢。
以防己驅除風濕。
術草健脾。
姜棗以俾營衛和。
而濕自除矣。
遂列為五疸之一。
實非疸也。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雲。
備急。
張文仲。
千金。
古今錄驗。
深師。
範汪。
經心錄同。
) 黃(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
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
相和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當心煩。
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
】(〔原注〕一方。
用美酒醯。
代苦酒。
○外台雲。
阻一作一方。
用美清醯。
代酒。
) 【〔尤〕】苦酒阻者。
欲行而未得遽行。
久積藥力。
乃自行耳。
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魏〕】古人稱醋為苦酒。
非另有所謂苦酒也。
美酒醯。
即人家所制社醋。
即鎮江紅醋是也。
又醋之劣者。
即白酒。
醋各處皆是。
總以社醋入藥。
何氏醫碥雲。
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内。
為熱所蒸。
而成黃汗。
然汗出浴水。
亦舉隅之論耳。
當推展之。
愚按。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
無清熱去濕之品。
徒取固斂。
得無壅乎。
此方恐是錯簡。
終不可用。
倪氏本草彙言。
四仙散。
治汗出染衣。
黃如柏汁。
此名黃汗。
其證發熱汗出而渴。
身體浮腫。
此因出汗時。
受風冷水寒之氣。
入于汗孔得之。
宜此方。
用羅勒二錢。
桂枝三錢。
黃白芍藥各五錢。
水酒各一碗煎服。
(出羅勒條。
) 【黃汗之病。
兩胫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曆節。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
若身重。
汗出已辄輕者。
久久必身。
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煩躁。
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
桂枝加黃湯主之。
】(勞氣。
原本。
作榮氣。
今根據諸本改之。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物作蟲。
) 【〔程〕】濕就下而流關節。
故黃汗病。
兩胫冷。
若兩胫熱。
則屬曆節之病。
其食已汗出。
為胃氣外洩。
暮而盜汗。
為榮氣内虛。
又屬虛勞之證。
二者俱汗出。
皆非黃汗也。
欲作黃汗之證。
汗出已。
而熱不為汗衰。
反發熱。
而熱不止。
薄于外。
則銷铄皮膚。
故令身體枯槁。
薄于裡。
則潰脈爛筋。
故令生惡瘡也。
夫濕勝則身重汗出。
雖濕去身輕。
而正氣未必不損。
如此久久。
必耗散諸陽。
故身而胸痛。
是以上焦陽虛。
則腰以上汗出。
下焦濕勝。
而為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也。
劇則内傷于脾。
而不能食。
外傷肌肉。
而身體疼重。
若煩躁小便不利。
則水氣無從出。
蘊蓄肌中。
必為黃汗。
案此條義難通。
今姑仍程注。
金鑒雲。
此承黃汗。
詳申其證也。
但文義未屬。
必是錯簡。
不釋。
此說似是。
【桂枝加黃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黃(二兩○千金黃膽門五兩)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
以助藥力。
溫覆取微汗。
若不汗更服。
】 【〔尤〕】桂枝黃。
亦行陽散邪之法。
而尤賴飲熱稀粥取汗。
以發交郁之邪。
【師曰。
寸口脈遲而澀。
遲則為寒。
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
微則為氣。
遲則為寒。
寒氣不足。
則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
則榮衛不利。
榮衛不利。
則腹滿脅鳴相逐。
氣轉膀胱。
榮衛俱勞。
陽氣不通。
即身冷。
陰氣不通。
即骨疼。
陽前通則惡寒。
陰前通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
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實則失氣。
虛則遺溺。
名曰氣分。
】(實則。
徐沈作寒則。
注。
寒恐是實字。
脅鳴。
程魏。
作腸鳴。
是。
) 【〔尤〕】微則為氣者。
為氣不足也。
寒氣不足。
該寸口趺陽為言。
寒而氣血複不足也。
寒氣不足。
則手足無氣而逆冷。
榮衛無源而不利。
由是髒腑之中。
真氣不充。
而客寒獨勝。
則腹滿脅鳴相逐。
氣轉膀胱。
即後所謂失氣遺溺之端也。
榮衛俱勞者。
榮衛俱乏竭也。
陽氣溫于表。
故不通則身冷。
陰氣榮于裡。
故不通即骨疼。
不通者。
虛極而不能行。
與有餘而壅者不同。
陽前通則惡寒。
陰前通則痹不仁者。
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
則陰失陽而惡寒。
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
則陽獨滞而痹不仁也。
蓋陰與陽常相須也。
不可失。
失則氣機不續。
而邪乃着。
不失則上下交通。
而邪不容。
故曰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
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失氣遺溺。
皆相失之征。
曰氣分者。
謂寒氣乘陽之虛。
而病于氣也。
【〔沈〕】營衛相和。
膻中宗氣一轉。
大氣乃行。
痹着之邪。
相随而去。
謂大氣一轉。
其氣乃散。
而實者失氣。
邪從大便喧吹而洩。
虛者遺溺。
邪從小便而去。
此陽虛氣滞化水。
而精血為痹。
故曰氣分。
(案此與尤注異。
然義亦通。
故兩存之。
) 【〔程〕】此章以明水在氣分之大義。
以氣行則水寒之氣亦行。
非下章結于心下。
為盤為杯也。
【〔鑒〕】名曰氣分之下。
當有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氣分。
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脈經。
或枳術湯主之。
) 【〔鑒〕】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之十六字。
當是衍文。
觀心下堅之本條。
自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當在上條氣分之下。
義始相屬。
正是氣分之治法。
必是錯簡在此。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三因。
名桂附湯。
)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當汗出。
如蟲行皮中。
即愈。
】 【〔鑒〕】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者。
溫養榮衛陰陽。
發散寒邪之氣也。
【〔尤〕】當汗出。
如蟲行皮中者。
蓋欲使既結之陽。
複行周身而愈也。
【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盤。
水飲所作。
枳術湯主之。
】(肘後。
卒心痛門。
作心下堅痛。
大如碗。
邊如旋。
名為氣分。
水飲所結。
。
即盤字。
外台。
心痛門。
引文仲亦同。
下盤字。
徐沈作杯。
案證類本草。
作枳實術湯。
近是。
) 【〔鑒〕】心下堅。
大如盤。
邊如旋盤。
此裡水所作也。
趙良曰。
心下胃上脘也。
胃氣弱。
則所飲之水。
入而不消。
痞結而堅。
必強其胃。
乃可消痞。
白術健脾強胃。
枳實善消心下痞。
逐停水散滞氣。
徐雲。
若盤字。
乃即杯字。
偶誤。
勿泥。
蓋堅大如盤。
上之取義在大。
邊如旋杯。
下之取義在圓。
不應又取大字義耳。
合言之。
總是堅大而圓也。
案此注未允。
潘氏續焰雲。
旋。
圓也。
上盤字。
當據肘後作碗。
蓋碗高于盤。
盤大于碗。
謂其堅大如碗。
其邊如圓盤。
文意始通。
若仍舊文。
或從徐下盤字為杯。
則其義竟難解焉。
【枳術湯方(外台。
引張文仲雲。
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備急。
肘後同。
) 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腹中軟。
即當散也。
】(外台。
五升。
作一鬥。
) 【〔鑒〕】李曰。
枳實消脹。
苦以洩之也。
白術去濕。
苦以燥之也。
後張元素治痞。
用枳術丸。
亦從此湯化出。
但此乃水飲所作。
則用湯以蕩滌之。
彼屬食積所傷。
則用丸以消磨之。
一湯一丸。
各有深意。
非漫無主張也。
嚴氏濟生。
枳術湯。
治飲癖氣分。
心下堅硬如杯。
水飲不下。
即本方。
加肉桂。
附子。
細辛。
桔梗。
槟榔。
甘草。
生姜。
李氏辨惑論。
易水張先生枳術丸。
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麸炒黃色去穣一兩)白術(二兩) 上同為極細末。
荷葉裹燒飯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多用白湯下無時。
【附方】 【外台防己黃湯。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
其人或頭汗出。
表無他病。
病者但下重。
從腰以上為和。
腰以下當腫及陰。
難以屈伸。
】(方見風濕中。
○脈經。
其人下有能食二字。
無或字。
但下。
有言字。
外台引深師。
作木防己湯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沈〕】此乃濕從下受。
濕多風少。
故用黃實表。
使水不得上溢。
以防己驅除風濕。
術草健脾。
姜棗以俾營衛和。
而濕自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