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關燈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惡風者。

    加附子一枚。

    (炮)風水加術四兩。

    (古今錄驗。

    )】 外台風水門。

    煮法後雲。

    咳肺脹。

    加半夏五合。

    洗。

    一服五合。

    又皮水門雲。

    古今錄驗。

    皮水。

    越婢湯加術主之。

    煮法後雲。

    範汪同。

    本出仲景傷寒論。

    案據外台。

    風水加術四兩。

    當作皮水。

     【〔魏〕】惡風甚者。

    加附子一枚。

    而壯陽。

    正所以除濕。

    且用其流走之烈性。

    以治周身之腫。

    凡正陽所行之地。

    豈水濕之邪。

    可留之區乎。

    此亦不專治水。

    而水治之法也。

    加術治風水者。

    必風邪輕。

    而水氣重。

    但治其表。

    不足以行水。

    加術以助水之堤防。

    水由地中行而奏績矣。

    (案據外台。

    原方隻五味。

    蓋加味法。

    編書者采錄于古今錄驗。

    故注此四字。

    ) 陳氏證治大還雲。

    越婢湯。

    治脈浮在表。

    及腰以上腫。

    宜此發汗。

    兼治勇而勞甚。

    腎汗出。

    汗出遇風。

    内不得入髒腑。

    外不得越皮膚。

    客于玄府。

    行于皮裡。

    傳為腫。

    本之于腎。

    名曰風水。

    其症惡風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風水症。

    少氣時熱。

    從肩背上至頭汗出。

    苦渴小便黃。

    目下腫腹中鳴。

    身重難行。

    正卧則咳。

    煩而不能食。

    巢源。

    婦人腳氣候雲。

    若風盛者。

    宜作越婢湯加術四兩。

    千金。

    越婢湯。

    治風痹腳弱方。

    于本方中。

    加白術四兩。

    大附子一枚。

    注雲。

    胡洽方。

    隻五味。

    若惡風者。

    加附子一枚。

    多淡水者。

    加白術四兩。

    聖惠方。

    麻黃散。

    治風水。

    遍身腫滿。

    骨節疼。

    惡風腳弱。

    皮膚不仁。

    于越婢加術附湯内。

    去甘草。

    加漢防己桑根白皮。

    聖濟總錄。

    麻黃湯。

    治水氣通身腫。

    于本方中。

    加茯苓。

     【皮水為病。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主之。

    】(外台。

    引深師。

    聶聶。

    作集集。

    案聶聶。

    木葉動貌。

    十五難。

    厭厭聶聶。

    如循榆莢。

    ) 【〔沈〕】此邪在皮膚而腫也。

    風入于衛。

    陽氣虛滞。

    則四肢腫。

    皮毛氣虛。

    受風而腫。

    所謂水氣在皮膚中。

    邪正相搏。

    風虛内鼓。

    故四肢聶聶動。

    是因表虛也。

    蓋肺與三焦之氣。

    同入膀胱。

    而行決渎。

    今水不行。

    則當使小便利。

    而病得除。

    故防己茯苓。

    除濕而利水。

    以黃補衛而實表。

    表實而邪不能客。

    甘草安土而制水邪。

    桂枝以和營衛。

    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

    俾風從外出。

    水從内洩矣。

    巢源。

    水分候雲。

    水分者。

    言腎氣虛弱。

    不能制水。

    令水氣分散。

    流布四肢。

    故雲水分。

    但四肢皮膚虛腫。

    聶聶而動者。

    名水分也。

    案此條證。

    據巢源。

    即水分也。

     【防己茯苓湯方(外台。

    引深師。

    名木防己湯雲。

    本出仲景傷寒論。

    ) 防己(三兩)黃(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外台有炙字)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聖惠。

    治皮水一方。

    有桑根白皮。

    ) 外台。

    範汪。

    水防己湯。

    療腫患下水氣。

    四肢腫聶聶動。

    于本方中。

    加生姜芍藥各二兩。

    白術三兩。

     【裡水。

    越婢加術湯主之。

    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外台。

    引範汪。

    裡水作皮水。

    又雲。

    皮水。

    一身面目悉腫。

    甘草麻黃湯主之。

    二方各為一條。

    案外台為是。

    ) 【〔鑒〕】裡字。

    當是皮字。

    豈有裡水而用麻黃之理。

    閱者自知是傳寫之訛。

    皮水。

    表虛有汗者。

    防己茯苓湯。

    固所宜也。

    若表實無汗有熱者。

    則當用越婢加術湯。

    無熱者。

    則當用甘草麻當湯。

    發其汗。

    使水外從皮去也。

     【越婢加術湯方(〔原注〕見上。

    于内加白術四兩。

    又見中風中。

    )】 【甘草麻黃湯方(外台。

    引範汪雲。

    本出仲景傷寒論。

    )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甘草。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重覆汗出。

    不汗再服。

    慎風寒。

    】 千金雲。

    有人患氣急。

    積久不瘥。

    遂成水腫。

    如此者衆。

    諸皮中浮水。

    攻面目身體。

    從腰以上腫。

    皆以此湯發汗。

    悉愈方。

    (即本方。

    ) 濟生雲。

    有人患氣促。

    積久不瘥。

    遂成水腫。

    服之有效。

    但此藥發表。

    老人虛人。

    不可輕用。

    更宜詳審。

     【水之為病。

    其脈沉小。

    屬少陰。

    浮者為風。

    無水虛脹者為氣水。

    發其汗即已。

    脈沉者。

    宜麻黃附子湯。

    浮者宜杏子湯。

    】(氣水下。

    魏添一病字。

    ) 【〔鑒〕】為氣水之氣字。

    當是風字。

    若是氣字。

    則無發汗之理。

    且通篇并無氣水之病。

    水之為病。

    其脈沉小。

    屬少陰水也。

    今脈不沉小而浮。

    浮者為風。

    非少陰水也。

    若無水虛脹者。

    為風水也。

    風水發其汗即已。

    風水脈沉者。

    宜麻黃附子湯汗之。

    脈浮者宜杏子湯汗之。

    案魏氣水之下。

    添一病字。

    氣下為句雲。

    無水虛脹者。

    所病不在水。

    乃氣虛散漫。

    更不宜發汗。

    尤亦為氣作句。

    以水字接下句雲。

    無水而虛脹者。

    則為氣病。

    不可發汗。

    水病發其汗則已。

    今考文義。

    殊不相協。

    又聖惠論。

    有氣水腫。

    與本條所言自異。

    故姑仍金鑒。

     【麻黃附子湯方(少陰篇。

    作麻黃附子甘草湯。

    )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分。

    日三服。

    】(八分。

    傷寒論。

    作八合。

    ) 【〔沈〕】水病始得之源。

    未有不從腎虛。

    而受風寒。

    郁住衛氣。

    胃關不利。

    水邪泛溢。

    以緻通身腫滿。

    故當補陽之中。

    兼用輕浮通陽。

    開郁利竅之劑。

    則真陽宣而邪自去。

    正謂不治水。

    而水自愈。

    今人不知通陽開竅。

    惟用腎氣丸。

    陰重陽輕之劑。

    壅補其内。

    陽氣愈益不宣。

    轉補轉壅。

    邪無出路。

    水腫日增。

    因藥誤事。

    不知凡幾矣。

    外台。

    古今錄驗。

    麻黃湯。

    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

    腰背牽引髀股。

    不能食。

    于本方中。

    加桂心生姜。

     【杏子湯方(〔原注〕未見。

    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沈〕】脈浮者。

    邪居氣分而屬肺。

    詳杏子湯。

    必以杏子為君。

    而杏乃專瀉肺氣。

    使肺氣通調。

    邪去而腫自退。

    方雖遺失。

    意想可知也。

     【〔魏〕】餘謂浮者為風。

    仲景自言其證矣。

    杏子湯之方。

    内水濕而外風寒。

    其挾熱者。

    可以用麻杏甘石也。

    如不挾熱者。

    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黃湯。

    加杏子。

    今謂之三拗湯矣。

    案金鑒載杏子湯。

    即麻黃甘草杏仁三味。

    蓋根據魏注也。

     【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

    】(〔原注〕方見消渴中。

    ) 【〔尤〕】厥而皮水者。

    水邪外盛。

    隔其身中之陽。

    不行于四肢也。

    此厥之成于水者。

    去其水則厥自愈。

    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屬。

    助其内伏之陽也。

    蒲灰散義見前。

     【問曰。

    黃汗之為病。

    身體腫。

    (一作重。

    )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

    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

    脈自沉。

    何從得之。

    師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芍桂酒湯主之。

    】(身體腫。

    脈經。

    千金。

    作身體洪腫而渴。

    脈經注雲。

    一作不渴。

    沉下。

    外台有也字。

    脈經作黃芍藥桂枝苦酒湯。

    趙本柏作藥。

    非。

    ) 【〔尤〕】黃汗之病。

    與風水相似。

    但風水脈浮。

    而黃汗脈沉。

    風水惡風。

    而黃汗不惡風為異。

    其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

    則黃汗之所獨也。

    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

    黃汗為水氣内遏熱氣。

    熱被水遏。

    水與熱得。

    交蒸互郁。

    汗液則黃。

    按前第二條雲。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

    第四條雲。

    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此雲。

    黃汗之病。

    身體腫。

    發熱汗出而渴。

    後又雲。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

    小便不利。

    何前後之不侔也。

    豈新久微甚之辨欤。

    夫病邪初受。

    其未郁為熱者。

    則身冷。

    小便利口多涎。

    其郁久而熱甚者。

    則身熱而渴。

    小便不利。

    亦自然之道也。

     【〔鑒〕】黃桂枝。

    解肌邪以固衛氣。

    芍藥苦酒。

    止汗液以攝營氣。

    營衛調和。

    其病已矣。

    李升玺曰。

    按汗出浴水。

    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

    大約黃汗。

    由脾胃濕久生熱。

    積熱成黃。

    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潘氏醫燈續焰雲。

    黃汗一證。

    仲景金匮要略。

    收入水氣病中。

    其主治與治疸。

    亦自懸絕。

    後人以其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