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關燈
足。

    肺氣滞而不利。

    津化為飲。

    上溢胸中肺葉空竅之處。

    即支飲伏飲之類。

    内之伏飲相招。

    風寒襲入。

    内外合邪而發。

    世謂痰火。

    屢屢舉發者是矣。

    然久咳必是邪正兩衰。

    其脈故弱。

    脈證相應。

    故為可治。

    實大數者。

    邪熱熾盛。

    陰氣大虧。

    甚者必造于亡。

    故主死也。

    脈虛者。

    乃上焦膻中。

    宗氣不布。

    痰飲濁陰。

    上溢胸中。

    氣逆上沖。

    所以苦冒。

    冒者。

    瞑眩黑花昏暈之類。

    因其人本有支飲。

    存蓄胸中。

    則當治其支飲。

    而咳自甯。

    故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

    不得卧。

    小青龍湯主之。

    】 【〔尤〕】倚息。

    倚幾而息。

    能俯而不能仰也。

     【〔沈〕】此表裡合邪之治也。

    肺主聲。

    變動為咳。

    胸中素積支飲。

    招邪内入。

    壅逆肺氣。

    則咳逆倚息。

    不得卧。

    是形容喘逆。

    不能撐持。

    體軀難舒。

    呼吸之狀也。

    故用小青龍之麻桂甘草。

    開發腠理以驅外邪。

    從表而出。

    半夏細辛。

    溫散内伏之風寒。

    而逐痰飲下行。

    幹姜溫肺行陽。

    而散裡寒。

    五味芍藥。

    以收肺氣之逆。

    使表風内飲。

    一齊而解。

    此乃寒風挾飲咳嗽之主方也。

     【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脈沉尺脈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

    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狀。

    因複下流陰股。

    小便難。

    時複冒者。

    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治其氣沖。

    】(程本。

    作若面熱如醉。

    程雲。

    下已。

    當作汗已。

    金鑒從之。

    誤。

    ) 【〔沈〕】此下皆服小青龍湯。

    外邪解而裡飲未除。

    擾動内陽之變也。

    表邪雖退。

    内飲未消。

    拒格胸間。

    心火不得下達。

    反刑肺金。

    則多唾口燥。

    猶如肺痿之類也。

    但飲為陰邪。

    而内僻則陽氣衰微。

    故寸脈沉。

    下焦陽微。

    故尺脈微。

    而手足厥逆。

    因服青龍散劑。

    擾亂下焦。

    虛陽即随沖任之脈。

    厥而上行。

    故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至于手足痹而不用。

    真陽以挾胃熱上沖。

    其面翕熱如醉狀。

    沖氣複反下流陰股。

    不歸腎間而行決渎。

    故小便難。

    沖氣往返。

    擾動胸中留飲。

    則時複冒。

    故易桂苓。

    以逐沖氣歸源。

    五味收斂肺氣之逆。

    甘草安和脾胃。

    不使虛陽上浮。

    此乃救逆之變方也。

     【〔徐〕】不堪發散動其氣沖。

    以緻肺燥。

    如痿而多唾。

    唾者其痰薄如唾也。

    又口燥。

    燥者覺口幹。

    非渴也。

    下流陰股。

    謂浮于面之陽。

    旋複在兩股之陰。

    作熱氣也。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千金用二兩外台用一兩)甘草(炙三兩○千金二兩)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外台雲。

    以千金校之。

    亦脫此方。

    今于仲景方錄附之。

    案今千金。

    載此方。

    可疑。

    ) 【沖氣即低。

    而反更咳胸滿者。

    用桂苓五味甘草湯。

    去桂加幹姜細辛。

    以治其咳滿。

    】 【〔尤〕】服前湯已。

    沖氣即低。

    而反更咳胸滿者。

    下焦沖逆之氣既伏。

    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

    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

    加幹姜細辛之辛而入肺者。

    合茯苓五味甘草。

    消飲驅寒。

    以洩滿止咳也。

    案成無己雲。

    桂枝洩奔豚。

    故桂枝加桂湯。

    用五兩。

    以主奔豚氣。

    從小腹上至心者。

    今沖氣即低。

    乃桂之功着矣。

    故去之。

    沈氏金鑒并雲。

    枝走表。

    故去之。

    非。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幹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服字。

    根據俞本補。

    ) 【咳滿即止。

    而更複渴。

    沖氣複發者。

    以細辛幹姜為熱藥也。

    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為支飲也。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

    嘔者複内半夏。

    以去其水。

    】 【〔沈〕】此支飲内蓄。

    而複發也。

    咳滿即止。

    肺之風寒已去。

    而更發渴。

    沖氣複發者。

    飲滞外邪。

    留于胸膈未除也。

    即以細辛幹姜熱藥推之。

    若無痰飲内蓄。

    而服細辛幹姜熱藥。

    助其燥熱。

    應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是内飲上溢喉間。

    浸潤燥熱。

    故不作渴。

    但阻胸中陽氣。

    反逆上行而冒。

    然冒家陽氣上逆。

    飲亦随之而上。

    故冒者必嘔。

    嘔者于前去桂茯苓五味甘草湯。

    複内半夏。

    消去其水。

    嘔即止矣。

     【〔尤〕】所以治渴而沖氣動者。

    惜未之及也。

    約而言之。

    沖氣為麻黃所發者。

    治之如桂苓五味甘草。

    從其氣而導之矣。

    其為姜辛所發者。

    則宜甘淡鹹寒。

    益其陰以引之。

    亦自然之道也。

    若更用桂枝。

    必捍格不下。

    即下亦必複沖。

    所以然者。

    傷其陰故也。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幹姜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幹姜(各二兩○千金同外台作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服字。

    根據俞本補。

    ) 案金鑒。

    去甘草。

    名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幹姜細辛半夏湯。

    未詳所據。

     【水去嘔止。

    其人形腫者。

    加杏仁主之。

    其證應内麻黃。

    以其人遂痹。

    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必厥。

    所以然者。

    以其人血虛。

    麻黃發其陽故也。

    】 【〔徐〕】形腫。

    謂身腫也。

    肺氣已虛。

    不能遍布。

    則滞而腫。

    故以杏仁利之。

    氣不滞則腫自消也。

    其證應内麻黃者。

    水腫篇雲。

    無水虛腫者。

    謂之氣水。

    發其汗則已。

    發汗宜麻黃也。

    以其人遂痹。

    即前手足痹也。

    逆而内之。

    謂誤用麻黃。

    則陰陽俱虛而厥。

    然厥之意尚未明。

    故曰所以必厥者。

    以其人因血虛不能附氣。

    故氣行澀而痹。

    更以麻黃湯藥。

    發洩其陽氣。

    則亡血複汗。

    溫氣去而寒氣多。

    焉得不厥。

    正如新産亡血複汗。

    血虛而厥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幹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服字。

    根據俞本補。

    ) 【若面熱如醉。

    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

    加大黃以利之。

    (外台醉下。

    有狀字。

    )】 【〔徐〕】面屬陽明。

    胃氣盛則面熱如醉。

    是胃氣之熱上熏之也。

    既不因酒而如醉。

    其熱勢不可當。

    故加大黃以利之。

    雖有姜辛之熱。

    各自為功而無妨矣。

     【〔尤〕】與沖氣上逆。

    其面翕熱如醉者不同。

    沖氣上行者。

    病屬下焦。

    陰中之陽。

    故以酸溫止之。

    此屬中焦。

    陽明之陽。

    故以苦寒下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幹姜(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服字。

    根據俞本補。

    ) 千金方衍義雲。

    趙以德曰。

    前四變随證加減施治。

    猶未離本來繩墨。

    至第五變。

    其證頗似戴陽。

    而能獨斷陽明胃熱。

    乃加大黃以利之。

    按陽明病。

    面合赤色。

    不可攻之。

    為其腎虛陽氣不藏。

    故以攻為戒。

    而此平昔陰虧血虛。

    反用大黃利之者。

    以其證變疊見。

    雖有面熱如醉。

    而脈見寸沉尺微。

    洵非表邪怫郁。

    而為胃中熱蘊無疑。

    竟行滌飲攻熱。

    不以陰虛為慮。

    而緻扼腕也。

    案以上叙證五變。

    應變加減。

    其意殆與傷寒論。

    證象陽且之一則同。

    示人以通變之法也。

     【先渴後嘔。

    為水停心下。

    此屬飲家。

    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方見上。

    ○千金外台。

    以此條載上文卒嘔吐心下痞雲雲之前。

    似是。

    後嘔。

    作卻嘔。

    ) 【〔尤〕】先渴後嘔者。

    本無嘔病。

    因渴飲水。

    水多不下。

    而反上逆也。

    故曰。

    此屬飲家。

    小半夏。

    止嘔降逆。

    加茯苓去其停水。

    蓋始雖渴而終為飲。

    但當治飲。

    而不必治其渴也。

     【〔魏〕】水停心下。

    阻隔正氣。

    不化生津液。

    上于胸咽。

    故渴也。

    渴必飲水。

    水得水而愈恣其沖逆。

    所以先渴而後必嘔也。

    此屬飲家。

    當治其飲。

    不可以為渴家治其渴也。

    案脈經所載三條。

    恐本經舊文。

    系于脫漏。

    今備錄于下。

    脈經雲。

    咳而時發熱。

    脈卒弦(千金。

    作在九菽。

    )者。

    非虛也。

    此為胸中寒實所緻也。

    當吐之。

    又雲。

    咳家其脈弦。

    欲行吐藥。

    當相人強弱。

    而無熱乃可吐之。

    其脈沉者。

    不可發汗。

    又雲。

    病患一臂不随。

    時複轉移在一臂。

    其脈沉細。

    非風也。

    必有飲在上焦。

    其脈虛者。

    為微勞。

    榮衛氣不周故也。

    久久自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