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關燈
玉湯。

    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

    此痰厥也。

    (即本方。

    ) 嚴氏濟生方。

    玉液湯。

    治七情傷感。

    氣郁生涎。

    随氣上逆。

    頭目眩暈。

    心嘈忪悸。

    眉棱骨痛。

    即本方。

    入沉香水一呷溫服。

    直指。

    半夏丸。

    治吐血下血。

    崩中帶下。

    喘急痰嘔。

    中滿虛腫。

    亦消宿瘀。

    百病通用。

    圓白半夏(刮淨捶扁以生姜汁調和飛白面作軟餅包掩半夏慢火炙令色黃去面取半夏為末) 上末。

    米糊丸綠豆大。

    日幹。

    每三四十丸。

    溫熟水下。

     【腹滿口舌幹燥。

    此腸間有水氣。

    己椒苈黃丸主之。

    】 【〔程〕】痰飲留于中。

    則腹滿。

    水谷入于胃。

    但為痰飲。

    而不為津液。

    故口舌幹燥也。

    上證曰。

    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

    故謂之痰飲。

    此腸間有水氣。

    亦與痰飲不殊。

    故用此湯。

    以分消水飲。

     【〔尤〕】水既聚于下。

    則無複潤于上。

    是以腸間有水氣。

    而口舌反幹燥也。

    後雖有水飲之入。

    隻足以益下趨之勢。

    口燥不除。

    而腹滿益甚矣。

     【防己椒目葶苈大黃丸方(千金。

    名椒目丸。

    ) 防己椒目葶苈(熬○千金用二兩餘同)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

    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一丸。

    日三服。

    稍增。

    口中有津液。

    渴者。

    加芒硝半兩。

    】 【〔程〕】此水氣在小腸也。

    防己椒目。

    導飲于前。

    清者得從小便而出。

    大黃葶苈。

    推飲于後。

    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

    此前後分消。

    則腹滿減而水飲行。

    脾氣轉而津液生矣。

    若渴則甚于口舌幹燥。

    加芒硝。

    佐諸藥。

    以下腹滿。

    而救脾土。

     【卒嘔吐。

    心下痞。

    膈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卒。

    千金。

    作諸。

    據千金外台。

    半夏上脫小字。

    ) 【〔尤〕】飲氣逆于胃則嘔吐。

    滞于氣則心下痞。

    淩于心則悸。

    蔽于陽則眩。

    半夏生姜。

    止嘔降逆。

    加茯苓。

    去其水也。

     【〔鑒〕】趙良曰。

    經雲。

    以辛散之。

    半夏生姜。

    皆味辛。

    本草。

    半夏可治膈上痰。

    心下堅嘔逆眩者。

    亦上焦陽氣虛。

    不能升發。

    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

    悸則心受水淩。

    非半夏可獨治。

    必加茯苓。

    去水下腎逆以安神。

    神安則悸愈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外台引千金用四兩方後雲仲景傷寒論茯苓三兩餘并同案今本千金用三兩)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千金注雲。

    ) 胡洽。

    不用茯苓。

    用桂心四兩。

    三因方。

    名大半夏湯。

    千金。

    茯苓湯。

    主胸膈痰滿。

    于本方中。

    加桂心。

    方後雲。

    冷極者。

    加附子。

    氣滿。

    加槟榔。

    聖濟總錄。

    半夏加茯苓湯。

    治三焦不順。

    心下痞滿。

    膈間有水。

    目眩悸動。

    (即本方。

    ) 和劑局方。

    茯苓半夏湯。

    治停痰留飲。

    胸膈滿悶。

    咳嗽嘔吐。

    氣短惡心。

    以緻飲食不下。

    (即本方。

    ) 易簡方。

    消暑丸。

    治傷暑發熱頭痛。

    半夏(一斤醋五升煮幹)茯苓(半斤)甘草(半斤) 上為細末。

    以生姜汁作薄糊。

    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粒水下。

    又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中脘不快。

    或發為寒熱。

    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

    于本方。

    加甘草陳皮烏梅。

    直指雲。

    暑家氣虛脈虛。

    或飲水過多。

    或冷藥無度。

    傷動其中。

    嘔吐不食。

    自利不渴。

    此則外熱裡寒。

    無惑乎傷暑伏熱之說。

    非理中湯不可也。

    又有冷藥過度。

    胃寒停水。

    潮熱而嘔。

    或身熱微煩。

    此則陽浮外而不内。

    非小半夏加茯苓湯不可也。

    直指。

    大半夏湯。

    治痰飲。

    (即本方。

    ) 【假令瘦人。

    臍下有悸。

    吐涎沫。

    而癫眩。

    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

    】(癫。

    徐沈尤魏并作颠。

    金鑒雲。

    癫當是巅字。

    巅者。

    頭也。

    文義相屬。

    此傳寫訛。

    案作颠為是。

    此乃颠倒眩暈之謂。

    ) 【〔尤〕】瘦人不應有水。

    而臍下悸。

    則水動于下矣。

    吐涎沫則水逆于中矣。

    甚而颠眩。

    則水且犯于上矣。

    形體雖瘦。

    而病實為水。

    乃病機之變也。

    颠眩。

    即頭眩。

    苓術豬澤。

    甘淡滲洩。

    使腸間之水。

    從小便出。

    用桂者。

    下焦水氣。

    非陽不化也。

    曰多服暖水汗出者。

    蓋欲使表裡分消其水。

    非挾有表邪。

    而欲兩解之謂。

     【〔鑒〕】此條臍下有悸。

    是水停臍下為病也。

    若欲作奔豚。

    則為陽虛。

    當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術(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

    為末。

    白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白飲。

    外台。

    作水。

    醫壘元戎。

    作白米飲。

    ○詳見于傷寒論輯義。

    ) 朱氏集驗方。

    治偏墜吊疝方。

    即本方。

    煎蘿蔔子煎湯調下。

    (吉州彭履仲方。

    ) 直指方。

    便毒門。

    五苓散。

    疏利小便。

    以洩敗精。

    用蔥二莖。

    煎湯調下。

    得效方。

    小兒門。

    五苓散。

    治陰核氣結。

    腫大釣痛。

    多因啼怒不止。

    傷動陰氣。

    結聚不散得之。

    或胎婦啼泣過傷。

    令兒生下。

    小腸氣閉。

    加以風冷。

    血水相聚。

    水氣上乘于肺。

    故先喘。

    而後疝痛。

    外腎不硬。

    臍下痛楚不可忍。

    惟利二便則安。

    以木通蔥白茴香食鹽。

    煎湯調下。

    得小便利為效。

    經驗良方雲。

    衡陽屈朝奉。

    治小兒上吐下瀉。

    用五苓為末。

    生姜自然汁為丸。

    麻子大。

    量兒大小。

    米飲送下。

     【附方】 【外台。

    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自吐出水後。

    心胸間虛。

    氣滿不能食。

    消痰氣令能食。

    (外台。

    痰飲食不消。

    及嘔逆不下食門。

    引延年雲。

    仲景傷寒論同。

    )】 【茯苓人參白術(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 【上六味。

    水六升。

    煮取一升八合。

    分溫三服。

    如人行八九裡進之。

    】(味下外台有切以二字。

    合下。

    有去滓二字。

    ) 【〔沈〕】脾虛不與胃行津液。

    水蓄為飲。

    貯于胸膈之間。

    滿而上溢。

    故自吐出水。

    後邪去正虛。

    虛氣上逆。

    滿而不能食也。

    所以參術。

    大健脾氣。

    使新飲不聚。

    姜橘枳實。

    以驅胃家未盡之飲。

    日消痰氣。

    令能食耳。

    外台延年茯苓飲。

    主風痰氣吐嘔水者。

    (即本方。

    出風痰門。

    ) 又茯苓湯。

    主風痰氣發。

    即嘔吐欠。

    煩悶不安。

    或吐痰水者。

    即本方。

    去枳實。

     【咳家。

    其脈弦為有水。

    十棗湯主之。

    】(方見上○主之下。

    千金。

    有不能卧出者。

    陰不受邪故也十一字。

    ) 【〔魏〕】咳家專為痰飲在内。

    逆氣上沖之咳嗽言也。

    故其脈必弦。

    無外感家之浮。

    無虛勞家之數。

    但見弦者。

    知有水飲在中為患也。

     【〔尤〕】脈弦為水。

    咳而脈弦。

    知為水飲漬入肺也。

    十棗湯逐水氣。

    自大小便去。

    水去則肺甯而咳愈。

    按許仁則論飲氣咳者。

    由所飲之物。

    停澄在胸。

    水氣上沖。

    肺得此氣。

    便成咳嗽。

    經久不已。

    漸成水病。

    其狀不限四時晝夜。

    遇諸動嗽物即劇。

    乃至雙眼突出。

    氣如欲斷。

    汗出大小便不利。

    吐痰飲涎沫無限。

    上氣喘急。

    肩息。

    每旦眼腫。

    不得平眠。

    此即咳家有水之證也。

    着有幹棗三味丸亦佳。

    大棗六十枚。

    葶苈一升。

    杏仁一升。

    合搗作丸。

    桑白皮飲。

    下七八丸。

    日再。

    稍稍加之。

    以大便通利為度。

    案外台。

    更有加巴豆牽牛五味丸。

    當參考。

     【夫有支飲家。

    咳煩胸中痛者。

    不卒死。

    至一百日。

    或一歲。

    宜十棗湯。

    】(方見上○趙本。

    無或字。

    ) 【〔徐〕】夫有支飲家。

    乃追原之詞也。

    謂支飲本不痛。

    蔓延至胸痹而痛。

    氣上逆為咳。

    火上壅為煩。

    已有死道矣。

    不卒死。

    甚至一百日。

    或經年之久。

    其虛可知。

    幸元氣未竭也。

    原其病支飲為本。

    病本不拔。

    終無愈期。

    逡巡不愈。

    正醫家以虛故畏縮。

    故因宜十棗湯。

    以見攻病不嫌峻。

    不得悠悠以待斃也。

     【〔魏〕】不卒死。

    仲景之意。

    宜早治以十棗湯。

    至一百日或一歲。

    則難治矣。

    宜十棗湯者。

    宜于百日一歲之前也。

    若謂日久飲深。

    宜十棗湯。

    恐非聖人履霜堅冰之意。

    總之涵泳白文自明。

    案千金。

    本條之後。

    有一條雲。

    咳而引脅下痛者。

    亦十棗湯主之。

    不知是本經之舊文否。

     【久咳數歲。

    其脈弱者可治。

    實大數者死。

    其脈虛者必苦冒。

    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

    治屬飲家。

    】 【〔沈〕】久咳數載。

    是非虛勞咳嗽。

    乃脾肺素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