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關燈
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

    】(脈經千金。

    無大青龍湯主之六字。

    及亦字。

    千金雲。

    範汪用大青龍湯。

    ) 【〔程〕】内經雲。

    溢飲者。

    渴暴多飲。

    而易入肌膚腸胃之外也。

    以其病屬表。

    故可大小青龍湯以發汗。

     【〔鑒〕】溢飲者。

    飲後水流行。

    歸于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

    壅塞經表。

    身體疼重。

    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

     【〔徐〕】溢飲者。

    水已流行。

    歸四肢。

    以不汗而緻身體疼重。

    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

    肌體着濕而重。

    全乎是表。

    但水寒相雜。

    猶之風寒兩傷。

    内有水氣。

    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

    然大青龍合桂麻。

    而去芍。

    加石膏。

    則水氣不甚。

    而挾熱者宜之。

    倘咳多而寒伏。

    則必小青龍為當。

    蓋麻黃去杏仁。

    桂枝去生姜。

    而加五味幹姜半夏細辛雖表散。

    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

     【大青龍湯方(外台雲。

    範汪溢飲者。

    當發其汗。

    大青龍湯主之。

    )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多者溫粉粉之。

    】(詳見于傷寒輯義。

    下同。

    )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幹姜(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 外台雲。

    千金溢飲者。

    當發其汗。

    宜青龍湯。

    直指。

    桂術湯。

    治氣分。

    本方。

    去芍藥五味子半夏。

    加白術枳殼。

    (出水飲門。

    ) 【膈間支飲。

    其人喘滿。

    心下痞堅。

    面色黧黑。

    其脈緊。

    得之數十日。

    醫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湯主之。

    虛者即愈。

    實者三日複發。

    複與不愈者。

    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千金。

    膈間下。

    有有字。

    複發下。

    有發則二字。

    去石膏上。

    衍湯字。

    ) 【〔尤〕】支飲上為喘滿。

    而下為痞堅。

    則不特礙其肺。

    抑且滞其胃矣。

    面色黧黑者。

    胃中成聚。

    榮衛不行也。

    脈浮緊者。

    為外寒。

    沉緊者。

    為裡實。

    裡實可下。

    而飲氣之實。

    非常法可下。

    痰飲可吐。

    而飲之在心下者。

    非吐可去。

    宜得之數十日。

    醫吐下之。

    而不愈也。

    木防己桂枝。

    一苦一辛。

    并能行水氣。

    而散結氣。

    而痞堅之處。

    必有伏陽。

    吐下之餘。

    定無完氣。

    書不盡言。

    而意可會也。

    故又以石膏治熱。

    人參益虛。

    于法可謂密矣。

    其虛者外雖痞堅。

    而中無結聚。

    即水去氣行而愈。

    其實者。

    中實有物。

    氣暫行而複聚。

    故三日複發也。

    魏氏曰。

    後方去石膏。

    加芒硝者。

    以其既散複聚。

    則有堅定之物。

    留作包囊。

    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

    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

    加茯苓者。

    引飲下行之用耳。

     【〔鑒〕】得之數十日。

    醫或吐之不愈者。

    是水邪不單結在上。

    故越之而不愈也。

    或下之不愈者。

    是水邪不單結在下。

    雖竭之亦不愈也。

    心下痞堅。

    飲結在中可知。

    故以木防己湯。

    開三焦水結。

    通上中下之氣。

    方中用人參。

    以吐下後傷正也。

    故水邪虛結者。

    服之即愈。

    若水邪實結者。

    雖愈亦複發也。

    即複與前方。

    亦不能愈。

    當以前方減石膏之寒凝。

    加芒硝峻開堅結。

    加茯苓直輸水道。

    未有不愈者也。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千金作雞子大十二枚外台作雞子大三枚案外台似是)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芒硝(三合)人參茯苓(各四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再微煎。

    分溫再服。

    微利則愈。

    】(案千金外台。

    用木防己三兩。

    為是。

    千金雲。

    一方不加茯苓。

    外台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深師同。

    ) 【〔程〕】防己利大小便。

    石膏主心下逆氣。

    桂枝宣通水道。

    人參補氣溫中。

    正氣旺則水飲不待散。

    而自散矣。

    加芒硝之鹹寒。

    可以軟痞堅。

    茯苓之甘淡。

    可以滲痰飲。

    石膏辛寒近于解肌。

    不必雜于内方。

    故去之。

    案防己。

    古稱木防己。

    分漢木而為二種者。

    蘇敬陳藏器以後之說。

    太平禦覽。

    載吳氏本草曰。

    木防己。

    一名解離。

    一名解燕。

    神農辛。

    黃帝岐伯桐君苦無毒。

    李氏大寒。

    如葛莖蔓延如芄。

    白根外黃似桔梗。

    内黑文如車輻解。

    可以證矣。

    又案防己。

    散飲洩水。

    石膏清肺熱。

    止喘滿。

    桂枝人參通陽補氣。

    若夫水邪結實者。

    非石膏之所能治。

    代以芒硝。

    峻開堅結。

    加茯苓利水道也。

     【心下有支飲。

    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主之。

    】 【〔程〕】内經曰。

    清陽出上竅。

    支飲留于心膈。

    則上焦之氣。

    濁而不清。

    清陽不能走于頭目。

    故其人苦眩冒也。

     【〔尤〕】冒者。

    昏冒而神不清。

    如有物冒蔽之也。

    眩者。

    目眩轉。

    而乍見玄黑也。

     【澤瀉湯方(外台。

    引深師雲。

    是本仲景傷寒論方。

    ) 澤瀉(五兩)白術(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 【〔程〕】白術之甘苦。

    以補脾則痰不生。

    澤瀉之甘鹹。

    以入腎則飲不蓄。

    小劑以治支飲之輕者。

    (外台。

    煮取一升下。

    有又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

    此二汁十三字。

    ) 支飲胸滿者。

    濃樸大黃湯主之。

     【〔尤〕】胸滿。

    疑作腹滿。

    支飲多胸滿。

    此何以獨用下法。

    濃樸大黃。

    與小承氣同。

    設非腹中痛而閉者。

    未可以此輕試也。

     【〔鑒〕】胸字。

    當是腹字。

    若是胸字。

    無用承氣湯之理。

    是傳寫之訛。

    支飲胸滿。

    邪在肺也。

    宜用木防己湯葶苈大棗湯。

    飲滿腹滿。

    邪在胃也。

    故用濃樸大黃湯。

    即小承氣湯也。

    千金雲。

    濃樸大黃湯。

    夫酒客咳者。

    必緻吐血。

    此坐久飲過度所緻也。

    其脈虛者必冒。

    胸中本有支飲。

    支飲胸滿主之之方。

     【濃樸大黃湯方(外台。

    引千金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濃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千金作四兩外台濃樸枳實下俱有炙字)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 張氏醫通雲。

    此即小承氣。

    以大黃多。

    遂名濃樸大黃湯。

    若濃樸多。

    則名濃樸三物湯。

    此支飲胸滿者。

    必緣其人素多濕熱。

    濁飲上逆所緻。

    故用蕩滌中焦藥治之。

    支飲不得息。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原注〕方見肺癰中○外台。

    引千金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徐〕】肺因支飲。

    滿而氣閉也。

    一呼一吸曰息。

    是氣既閉。

    而肺氣之布。

    不能如常度也。

    葶苈苦寒。

    體輕象陽。

    故能洩陽分肺中之閉。

    唯其洩閉。

    故善逐水。

    今氣水相擾。

    肺為邪實。

    以葶苈洩之。

    故曰瀉肺。

    大棗取其甘能補胃。

    且以制葶苈之苦。

    使不傷胃也。

     【〔鑒〕】喘咳不能卧。

    短氣不得息。

    皆水在肺之急證也。

    故以葶苈大棗湯。

    直瀉肺水也。

    張氏醫通雲。

    支飲留結。

    氣塞胸中。

    故不得息。

    以其氣壅則液聚。

    液聚則熱結。

    所以與肺癰同治也。

     【嘔家本渴。

    渴者為欲解。

    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

    】(〔原注〕千金雲。

    小半夏加茯苓湯。

    ○案千金。

    用小半夏湯。

    外台。

    引千金雲。

    加茯苓者是也。

    此注當删去。

    ) 【〔沈〕】此支飲上溢。

    而嘔之方也。

    凡外邪上逆作嘔。

    必傷津液。

    應當作渴。

    故謂嘔家本渴。

    渴則病從嘔去。

    謂之欲解。

    若心下有支飲。

    停蓄胸膈制燥。

    故嘔而不渴。

    則當治飲。

     【〔尤〕】半夏味辛性燥。

    辛可散結。

    燥能蠲飲。

    生姜制半夏之悍。

    且以散逆止嘔也。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二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 外台。

    虛煩門。

    短劇杯水湯。

    方後雲。

    方有半夏。

    必須着生姜。

    不爾戟人咽。

    千金雲。

    生姜嘔家之聖藥。

    千金雲。

    有人常積氣結而死。

    其心上暖。

    以此湯少許汁。

    入口遂活。

    (出傷寒發黃門。

    ) 千金。

    小半夏湯。

    病心腹虛冷。

    遊痰氣上。

    胸脅滿不下食。

    嘔逆者方。

    即于本方中。

    加橘皮。

    (一方。

    有桂心甘草。

    ) 楊氏家藏方。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