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關燈
) 【〔尤〕】肺飲。

    飲之在肺中者。

    五髒獨有肺飲。

    以其虛而能受也。

    肺主氣而司呼吸。

    苦喘短氣。

    肺病已着。

    脈雖不弦。

    可以知其有飲矣。

     【支飲亦喘而不能卧。

    加短氣。

    其脈平也。

    】(卧。

    千金外台。

    作眠。

    ) 【〔尤〕】支飲上附于肺。

    即同肺飲。

    故亦喘而短氣。

    其脈亦平。

    而不必弦也。

    按後十四條雲。

    咳家其脈弦。

    為有水。

    夫咳為肺病。

    而水即是飲。

    而其脈弦。

    此雲肺飲不弦。

    支飲脈平。

    未詳何謂。

    案脈平。

    諸注紛壇。

    多屬附會。

    尤為未詳。

    可謂卓見矣。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 【〔沈〕】此言痰飲屬陰。

    當用溫藥也。

    脾失健運。

    水濕釀成痰飲。

    其性屬濕。

    而為陰邪。

    故當溫藥和之。

    即助陽而勝脾濕。

    俾陽運化。

    濕自除矣。

     【〔魏〕】言和之。

    則不專事溫補。

    即有行消之品。

    亦概其義例于溫藥之中。

    方謂之和之。

    而不可謂之補之益之也。

    蓋痰飲之邪。

    因虛而成。

    而痰亦實物。

    必少有開導。

    總不出溫藥和之四字。

    其法盡矣。

    外台。

    引範汪。

    病痰者。

    當以溫藥和之。

    半夏湯。

    即千金小半夏湯。

    附于後。

     【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

    苓桂術甘湯主之。

    】(脈經。

    作甘草湯。

    ) 【〔徐〕】心下有痰飲。

    心下非即胃也。

    乃胃之上心之下。

    上焦所主。

    唯其氣挾寒濕陰邪。

    沖胸及脅。

    而為支滿。

    支者。

    撐定不去。

    如痞狀也。

    陰邪抑遏上升之陽。

    而目見玄色故眩。

    苓桂術甘湯。

    正所謂溫藥也。

    桂甘之溫化氣。

    術之溫健脾。

    苓之平而走下。

    以消飲氣。

    茯苓獨多。

    任以君也。

    靈經脈篇雲。

    包絡是動。

    則胸脅支滿。

    心中大動。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千金。

    名甘草湯。

    ) 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

    】 聖濟總錄。

    茯苓湯。

    治三焦有水氣。

    胸脅支滿目眩。

    (即本方。

    ) 【夫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

    苓桂術甘湯主之。

    (方見上。

    )腎氣丸亦主之。

    】(方見婦人雜病中。

    ) 【〔徐〕】短氣有微飲。

    即上文微者短氣也。

    然支飲留飲。

    水在心。

    皆短氣。

    總是水停心下。

    故曰當從小便去之。

     【〔尤〕】氣為飲抑則短。

    欲引其氣。

    必蠲其飲。

    飲水類也。

    治水必自小便去之。

    苓桂術甘。

    益土氣以行水。

    腎氣丸。

    養陽氣以化陰。

    雖所主不同。

    而利小便則一也。

    案喻氏法律雲。

    苓桂術甘湯。

    主飲在陽。

    呼氣之短。

    腎氣丸。

    主飲在陰。

    吸氣之短。

    蓋呼者出心肺。

    吸者入腎肝。

    此說甚鑿矣。

    蓋苓桂術甘。

    治腎陽不足。

    不能行水。

    而微飲停于心下以短氣。

    腎氣丸。

    治腎虛而不能收攝水。

    水泛于心下以短氣。

    必察其人之形體脈狀。

    而為施治。

    一證二方。

    各有所主。

    其别蓋在于斯耶。

    嚴氏濟生方雲。

    有病喜吐痰唾。

    服八味丸。

    而作效者。

    亦有意焉。

    王叔和雲。

    腎寒多唾。

    蓋腎為水之官。

    腎能攝水。

    腎氣溫和。

    則水液運下。

    腎氣虛寒。

    則邪水上溢。

    其間用山茱萸山藥輩。

    取其補。

    附子肉桂。

    取其溫。

    茯苓澤瀉。

    取其利。

    理亦當矣。

     【病者脈伏。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雖利心下續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湯主之。

    】(脈經千金外台。

    反上。

    有者字。

    ) 【〔魏〕】病者脈伏。

    為水邪壓溷。

    氣血不能通。

    故脈反伏而不見也。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水流濕而就下。

    以下為暫洩其勢。

    故暫安适也。

    然旋利而心下續堅滿。

    此水邪有根蒂。

    以維系之。

    不可以順其下利之勢。

    而為削滅也。

    故曰。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蓋陰寒之氣立其基。

    水飲之邪成其穴。

    非開破導利之。

    不可也。

    案金鑒雲。

    此為留飲。

    欲去故也句。

    當在利反快之下。

    必傳寫之訛。

    蓋此一句釋上文。

    必非傳寫之訛。

     【甘遂半夏湯方(外台。

    引千金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千金作二枚外台作一兩)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千金作一枚如指大。

    水一升煮取半升。

    案一本作無四字未詳) 上四味。

    以水二升。

    煮取半升。

    去滓。

    以蜜半升和藥汁。

    煎取八合頓服。

    】(千金。

    作上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藥汁。

    合得一升半。

    煎取八合頓服之。

    案千金近是。

    ) 【〔程〕】留者行之。

    用甘遂以決水飲。

    結者散之。

    用半夏以散痰飲。

    甘遂之性直達。

    恐其過于行水。

    緩以甘草白蜜之甘。

    收以芍藥之酸。

    雖甘草甘遂相反。

    而實有以相使。

    此(酸收甘緩。

    )約之之法也。

    靈樞經曰。

    約方猶約囊。

    其斯之謂與。

     【〔尤〕】甘草與甘遂相反。

    而同用之者。

    蓋欲其一戰。

    而留飲盡去。

    因相激而相成也。

    芍藥白蜜。

    不特安中。

    抑緩藥毒耳。

     【脈浮而細滑。

    傷飲。

    】 【〔鑒〕】凡飲病得脈浮而細滑者。

    為痰飲初病。

    水邪未深之診也。

    李曰。

    飲脈當沉。

    今脈浮者水在肺也。

     【〔徐〕】不曰有飲。

    而曰傷飲。

    見為外飲所驟傷。

    而非停積之水也。

     【脈弦數有寒飲。

    冬夏難治。

    】 【〔尤〕】脈弦數而有寒飲則病與脈相左。

    魏氏所謂飲自寒。

    而挾自熱是也。

    夫相左者。

    必相持冬。

    則時寒助飲。

    欲以熱攻。

    則脈數必甚。

    夏則時熱助脈。

    欲以寒治。

    則寒飲為礙。

    故曰難治。

    案此條難解。

    金鑒改數作遲。

    肆矣。

     【脈沉而弦者。

    懸飲内痛。

    ○病懸飲者。

    十棗湯主之。

    】 【〔鑒〕】趙良曰。

    脈沉病在裡也。

    凡弦者。

    為痛為飲為癖。

    懸飲結積。

    在内作痛。

    故脈見沉弦。

     【〔尤〕】脈沉而弦。

    飲氣内聚也。

    飲内聚。

    而氣擊之則痛。

     【〔徐〕】主十棗湯者。

    甘遂性苦寒。

    能瀉經隧水濕。

    而性更迅速直達。

    大戟性苦辛寒。

    能瀉髒腑之水濕。

    而為控涎之主。

    芫花性苦溫。

    能破水飲窠囊。

    故曰破癖須用芫花。

    合大棗用者。

    大戟得棗。

    即不損脾也。

    蓋懸飲原為驟得之證。

    故攻之不嫌峻而驟。

    若稍緩而為水氣喘息浮腫。

    三因方。

    以十棗湯藥為末。

    棗肉和丸以治之。

    可謂善于變通者矣。

     【十棗湯方(外台。

    引千金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

    搗篩。

    以水一升五合。

    先煮肥大棗十枚。

    取八合。

    去滓。

    内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

    羸人服半錢。

    平旦溫服之。

    不下者。

    明日更加半錢。

    得快下後。

    糜粥自養。

    】(搗篩。

    太陽下編。

    作各别為散。

    快下。

    原本。

    作快之。

    今改。

    ) 千金雲。

    十棗湯。

    治病懸飲者。

    若下後不可與也。

    凡上氣汗出而咳者。

    此為飲也。

    又雲。

    錢匕者。

    以大錢上全抄之。

    若雲半錢匕者。

    則是一錢抄取一邊爾。

    并用五铢錢也。

    外台。

    深師朱雀湯。

    療久病癖飲。

    停痰不消。

    在胸膈上液液。

    時頭眩痛苦攣。

    眼睛身體手足。

    十指甲盡黃。

    亦療脅下支滿。

    飲辄引脅下痛。

    即本方。

    用甘遂芫花各一分。

    大戟三分。

    大棗十二枚。

    聖濟總錄。

    三聖散。

    治久病飲癖停痰。

    及脅支滿。

    辄引脅下痛。

    (即本方。

    ) 又芫花湯。

    治水腫。

    及支滿飲。

    于本方。

    加大黃甘草五味各一兩。

    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

    水二盞。

    棗二枚。

    擘破。

    同煎至九分。

    下芒硝半錢。

    更煎一沸。

    去滓溫服。

    以利為度。

    宣明論雲。

    此湯兼下水腫腹脹。

    并酒食積腸垢積滞。

    癖堅積蓄熱。

    暴痛瘧氣久不已。

    或表之正氣與邪熱。

    并甚于裡。

    熱極似陰。

    反寒戰。

    表氣入裡。

    陽厥極深。

    脈微而絕。

    并風熱燥甚。

    結于下焦。

    大小便不通。

    實熱腰痛。

    及小兒熱結。

    乳癖積熱。

    作發風潮搐。

    斑疹熱毒。

    不能了絕者。

    宣明論。

    三花神丸。

    治壯實人。

    風痰郁熱。

    肢體麻痹。

    走注疼痛。

    濕熱腫滿。

    氣血壅滞。

    不得宣通。

    及積痰翻胃。

    服三丸後。

    轉加痛悶。

    此痰涎壅塞。

    頓攻不開。

    再加二丸。

    快利則止。

    本方。

    去大棗。

    加大黃黑醜輕粉。

    水丸。

    丹溪心法。

    小胃丹。

    治胸膈腸胃。

    熱痰濕痰。

    本方。

    加黃柏大黃。

    粥丸。

    嘉定縣志雲。

    唐杲字德明。

    善醫。

    太倉武指揮妻。

    起立如常。

    卧則氣絕欲死。

    杲言是為懸飲。

    飲在喉間。

    坐之則墜。

    故無害。

    卧則壅塞諸竅。

    不得出入。

    而欲死也。

    投以十棗湯而平。

     【病溢飲者。

    當發其汗。

    大青龍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