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論一首、脈證二十一條、方十九首)

關燈
(此篇脈經接前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為一篇。

    痰飲。

    作淡飲。

    下并同。

    ) 【問曰。

    夫飲有四。

    何謂也。

    師曰。

    有痰飲。

    有懸飲。

    有溢飲。

    有支飲。

    問曰。

    四飲。

    何以為異。

    師曰。

    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飲後水流在脅下。

    咳唾引痛。

    謂之懸飲。

    飲水流行。

    歸于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

    謂之溢飲。

    咳逆倚息。

    氣短不得卧。

    其形如腫。

    謂之支飲。

    】(瀝瀝。

    巢源。

    作漉漉。

    氣短。

    諸本。

    作短氣。

    ) 【〔程〕】聖濟總錄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調适。

    氣脈平勻。

    則能宣通水液。

    行入于經。

    化而為血。

    灌溉周身。

    若三焦氣塞。

    脈道壅閉。

    則水飲停滞。

    不得宣行。

    聚成痰飲。

    為病多端。

    又因脾土不能宣達。

    緻水飲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甚則五髒受病也。

    痰飲者何。

    以平人水谷之氣。

    入于胃變化精微。

    以充肌肉。

    則形盛。

    今不能變化精微。

    但化而為痰飲。

    此其人所以素盛今瘦。

    故水走腸間。

    瀝瀝作聲也。

     【〔沈〕】飲後水流在脅下者。

    乃飲積于胃。

    腠理不密。

    如汗。

    橫溢胃外。

    流于脅下。

    而為懸飲。

    懸飲者。

    猶物懸挂其處之義也。

    脅乃陰陽之道路。

    懸飲阻抑往來之氣。

    咳則氣吸吊動于脅。

    咳唾則引痛矣。

    蓋脾肺之氣。

    不能轉運。

    飲水流行。

    泛于四肢皮膚肌肉之間。

    即當汗出而散。

    設不汗出。

    凝逆經隧。

    身體疼重。

    而為溢飲。

    經謂溢飲者。

    渴暴多飲。

    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

    是也。

    若溢出于胃。

    從下注上。

    貯于胸膈之間。

    壅遏肺氣。

    上逆而内則咳逆倚息。

    短氣不得卧。

    外應皮毛。

    肺氣壅而不行。

    則如腫。

    故為支飲也。

     【〔鑒〕】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言飲病之情狀也。

    四飲亦不外乎留飲伏飲之理。

    但因其流水之處。

    特分之為四耳。

    由其狀而命之名。

    故有四也。

    李曰。

    夫飲有四。

    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

    水積陰或為飲。

    飲凝陽或為痰。

    則分而言之飲有四。

    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案痰本作淡。

    王羲之初月帖。

    淡悶幹嘔。

    宋黃伯思法帖刊誤雲。

    淡古淡液之淡。

    幹古幹濕之幹。

    今人以淡作痰。

    以幹作幹。

    非也。

    而肘後方。

    有治痰諸方。

    即痰飲也。

    考唐惠琳一切經音義雲。

    淡陰。

    謂胸上液也。

    醫方多作淡飲。

    又雲。

    痰。

    上音談。

    下陰禁反。

    案痰字無定體。

    胸膈中氣病也。

    津液因氣凝結不散。

    如筋膠引挽不斷。

    名為痰。

    蓋痰字。

    始見于神農本經巴豆條雲。

    留飲痰癖。

    而飲字。

    則見于内經刺志論雲。

    脈小血多者。

    飲中熱也。

    王注。

    溜飲也。

    又溢飲。

    見于脈要精微論。

    根據以上數義而考之。

    痰飲。

    即津液為病之總稱。

    故本經以題篇目。

    而又以腸間瀝瀝有聲為痰飲者。

    猶傷寒外邪之統名。

    而又以麻黃湯一證。

    呼為傷寒之類。

    本條痰飲。

    又與稀則曰飲。

    稠則曰痰之義亦自異。

    程雲。

    痰飲。

    脈經千金翼。

    俱作淡飲。

    當以淡飲為是。

    若痰飲則稠粘。

    不能走腸間瀝瀝作聲也。

    此說似是而卻非。

    不知痰乃淡從者。

    沈千金翼。

    淡飲。

    五飲之一。

    與本條所謂頗異。

    雲。

    大五飲丸。

    主五種飲。

    一曰留飲。

    停水在心下。

    二曰飲。

    水在兩脅下。

    三曰淡飲。

    水在胃中。

    四曰溢飲。

    水溢在膈上五髒間。

    五曰流飲。

    水在腸間。

    動搖有聲。

    (千金同。

    )所謂流飲。

    乃似本條之痰飲。

    巢源雲。

    流飲者。

    由飲水多。

    水流走于腸胃之間。

    漉漉有聲。

    謂之流飲。

    亦本條之痰飲也。

    巢源雲。

    懸飲。

    謂飲水過多。

    留注脅下。

    令脅間懸痛。

    咳唾引脅痛。

    故雲懸飲。

    又雲。

    支飲。

    謂飲水過多。

    停積于胸膈之間。

    支乘于心。

    故雲支飲。

    案支字。

    徐為肺之支脈。

    程為支散之義。

    魏雲。

    分也。

    尤雲。

    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

    并不通。

    今根據巢源。

    支。

    枝同。

    謂支撐于心膈之間。

    支滿支結義皆同。

    王注六元正紀支痛雲。

    支。

    拄妨也。

    為是。

     【水在心。

    心下堅築。

    短氣。

    惡水不欲飲。

    】(千金。

    作心下堅築築。

    ) 【〔尤〕】水。

    即飲也。

    堅築。

    悸動有力。

    築築然也。

    短氣者。

    心屬火而畏水。

    水氣上逼。

    則火氣不伸也。

     【〔徐〕】髒中非真能蓄有形之水。

    不過飲氣侵之。

    不可泥。

     【水在肺。

    吐涎沫。

    欲飲水。

    】 【〔程〕】聯綿不斷者曰涎。

    輕浮而白者曰沫。

    涎者津液所化。

    沫者水飲所内。

    釀于肺經則吐。

    吐多則津液亦幹。

    故欲飲水。

     【水在脾。

    少氣身重。

    】 【〔徐〕】脾主肌肉。

    且惡濕。

    得水氣。

    則濡滞而重。

    脾精不運。

    則中氣不足。

    而倦怠少氣。

     【水在肝。

    脅下支滿。

    嚏而痛。

    】 【〔程〕】肝脈布脅肋。

    故脅下支滿。

    水在肝。

    則條達之性為水郁。

    其氣上走颃颡。

    至蓄門而出鼻孔。

    因作嚏也。

    嚏則痛引脅肌。

    故嚏而痛。

     【水在腎。

    心下悸。

    】 【〔程〕】水在腎。

    則腎氣淩心。

    故築築然悸也。

     【夫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手。

    原本。

    作水。

    今根據諸本改訂。

    徐沈尤。

    作掌。

    ) 【〔尤〕】留飲。

    即痰飲之留而不去者也。

    背寒冷如掌大者。

    飲留之處。

    陽氣所不入也。

     【〔程〕】諸陽受氣于胸中。

    而轉行于背。

    心下有留飲。

    則陽氣抑遏而不行。

    故背寒冷如手大者。

    言其不盡寒也。

    醫學六要。

    仲景曰。

    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惡寒。

    冷如冰。

    茯苓丸。

    (茯苓一兩。

    半夏二兩。

    枳殼五錢。

    風化硝二錢半。

    共末。

    姜汁糊丸桐子大。

    姜湯下三十丸。

    )案此指迷茯苓丸也。

    而引仲景者何。

    又王隐君滾痰丸主療。

    有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證。

    亦與此同。

     【留飲者。

    脅下痛引缺盆。

    咳嗽則辄已。

    】(〔原注〕一作轉甚。

    ○案脈經。

    千金。

    作轉甚。

    程金鑒從之。

    ) 【〔程〕】缺盆者。

    五髒六腑之道。

    故飲留于脅下。

    而痛上引缺盆。

    引缺盆則咳嗽。

    咳嗽則痛引脅下而轉甚。

    此屬懸飲。

    轉甚。

    一本作辄已。

    未有咳嗽而脅下痛。

    引缺盆辄愈也。

     【胸中有留飲。

    其人短氣而渴。

    四肢曆節痛。

    脈沉者有留飲。

    】(脈沉以下。

    程為另條。

    ) 【〔程〕】胸中者。

    屬上焦也。

    今為留飲隔礙。

    則氣為之短。

    津液不能上潮。

    則口為之渴也。

    飲者濕類也。

    流于關節。

    故四肢曆節痛也。

    經曰。

    脈得諸沉者。

    當責有水。

    故脈沉者為水飲。

     【〔尤〕】四肢曆節痛。

    為風寒濕在關節。

    若脈不浮而沉。

    而又短氣而渴。

    則知是留飲為病。

    而非外入之邪矣。

     【膈上病痰。

    滿喘咳吐。

    發則寒熱。

    背痛腰疼。

    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劇。

    必有伏飲。

    】(病痰。

    脈經。

    千金。

    作之病。

    脈經注雲。

    目泣自出。

    一作目眩。

    ) 【〔尤〕】伏飲。

    亦即痰飲之伏而不覺者。

    發則始見也。

    身熱背疼腰疼。

    有似外感。

    而兼見喘滿咳唾。

    則是活人所謂痰之為病。

    能令人憎寒發熱。

    狀類傷寒者也。

    目泣自出。

    振振身動者。

    飲發而上逼液道。

    外攻經隧也。

    案金鑒雲。

    即今之或值秋寒。

    或感春風。

    發則必喘滿咳吐。

    痰盛寒熱。

    背痛腰疼。

    咳劇則目泣自出。

    咳甚則振振身動。

    世俗所謂吼喘病也。

    今驗吼喘。

    未見振振身者。

    故欠字不解。

    蓋以其有所不妥者乎。

    況吼喘。

    乃前篇肺脹中之一證。

    與此自異。

     【夫病患飲水。

    多必暴喘滿。

    凡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

    皆大下後喜虛。

    脈偏弦者飲也。

    】(千金。

    外台。

    虛下。

    有耳字。

    脈雙弦以下。

    程為别條。

    金鑒同。

    是。

    沈徐。

    無喜字。

    程魏金鑒。

    作大下後裡虛。

    ) 【〔程〕】飲水多。

    則水氣泛溢于胸膈。

    必暴喘滿也。

    凡人食少飲多。

    則胃土不能遊溢精氣。

    甚者必停于心下而為悸。

    微者則填于胸膈。

    而為短氣也。

     【〔鑒〕】凡病患食少飲多者。

    為消渴病。

    小便不利者。

    為留飲。

    留飲者。

    即今之停水飲病也。

     【〔尤〕】水溢入肺者。

    則為喘滿。

    水停心下者。

    甚則水氣淩心而悸。

    微則氣被飲抑而短也。

    雙弦者。

    兩手皆弦。

    寒氣周體也。

    偏弦者。

    一手獨弦。

    飲氣偏注也。

    案徐雲。

    有一手兩條脈。

    亦曰雙弦。

    此乃元氣不壯之人。

    往往多見此脈。

    亦屬虛。

    适愚概溫補中氣。

    兼化痰。

    應手而愈。

    此本于吳氏脈語雲雙弦者。

    脈來如引二線也。

    然與經文雙弦義遞别。

     【肺飲不弦。

    但苦喘短氣。

    】(苦。

    脈經千金。

    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