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論二首、脈證十七條)
關燈
小
中
大
【肺中風者。
口燥而喘。
身運而重。
冒而腹脹。
】 【〔尤〕】肺中風者。
津結而氣塞。
津結則不上潮而口燥。
氣壅則不下行而喘也。
身運而重者。
肺居上焦。
治節一身。
肺受風邪。
大氣則傷。
故身欲動。
而彌覺其重也。
冒者。
清肅失降。
濁氣反上。
為蒙冒也。
腫脹者。
輸化無權。
水聚而氣停也。
【〔徐〕】運者。
如在車船之上。
不能自主也。
重者。
肌中氣滞不活動。
故重也。
【肺中寒。
吐濁涕。
】 【〔鑒〕】肺中寒邪。
胸中之陽氣不治。
則津液聚而不行。
故吐濁涎如涕也。
李曰。
五液入肺為涕。
肺合皮毛。
開竅于鼻。
寒邪從皮毛。
而入于肺。
則肺竅不利。
而鼻塞。
涕唾濁涎。
壅遏不通。
吐出于口也。
【肺死髒。
浮之虛。
按之弱。
如蔥葉。
下無根者死。
】 【〔程〕】内經曰。
真髒脈見者死。
此五髒之死脈也。
肺髒死。
浮而虛。
肝髒死。
浮而弱。
心髒死。
浮而實。
脾髒死。
浮而大。
腎髒死。
浮而堅。
五髒俱兼浮者。
以真氣渙散。
不收無根之謂也。
内經曰。
真肺脈至。
如以羽毛中人膚。
非浮之虛乎。
蔥葉。
中空草也。
若按之弱。
如蔥葉之中空。
下又無根。
則浮毛虛弱。
無胃氣。
此真髒已見。
故死。
【肝中風者。
頭目。
兩脅痛。
行常伛。
令人嗜甘。
】(千金。
甘下。
有如阻婦狀四字。
) 【〔程〕】肝主風。
風勝則動。
故頭目動也。
肝脈布脅肋。
故兩脅痛也。
風中于肝。
則筋脈急引。
故行常伛。
伛者不得伸也。
淮南子曰。
木氣多伛。
伛之義。
正背曲肩垂之狀。
以筋脈急引于前故也。
此肝正苦于急。
急食甘以緩之。
是以令人嗜甘也。
【肝中寒者。
兩臂不舉。
舌本燥。
喜太息。
胸中痛不得轉側。
食則吐而汗出也。
】(〔原注〕脈經。
千金雲。
時盜汗咳。
食已吐汁。
○千金。
舌本。
作舌大。
) 【〔魏〕】肝中寒者。
兩臂不舉。
筋骨得寒邪。
必拘縮不伸也。
舌本燥。
寒郁而内熱生也。
喜太息。
胸中痛者。
肝為寒郁。
則條達之令失。
而胸膈格阻。
氣不流暢也。
不得轉側者。
兩脅痛滿急。
輾轉不安也。
食則吐而汗出。
肝木侮土。
厥陰之寒侵胃。
胃不受食。
食已則吐。
如傷寒論中。
厥陰病所雲也。
汗出者。
胃之津液。
為肝邪所乘。
侵逼外越也。
此俱肝髒外感之證也。
案金鑒雲。
兩臂不舉。
舌本燥二句。
而汗出三字。
文義不屬。
必是錯簡。
不釋。
未知果然否。
姑仍魏注。
【肝死髒。
浮之弱。
按之如索不來。
或曲如蛇行者死。
】 【〔程〕】肝髒死。
浮之弱。
失肝之職。
而兼肺之刑。
按之不如弓弦而如索。
如索。
則肝之本脈已失。
不來。
則肝之真氣已絕。
或有蛇行之狀。
蛇行者。
曲折逶迤。
此脈欲作弦而不能。
故曲如蛇行。
其死宜矣。
【〔尤〕】按内經雲。
真肝脈至。
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與此稍異。
而其勁直則一也。
【肝着。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時。
但欲飲熱。
旋複花湯主之。
】(〔原注〕臣億等。
校諸本。
旋複花湯皆同。
○案注十二字。
程作方見婦人雜病六字。
非也。
同恐缺字訛。
千金。
無旋複花湯主之六字。
徐沈改蹈作非。
) 【〔尤〕】肝髒氣血郁滞。
着而不行。
故名肝着。
然肝雖着。
而氣反注于肺。
所謂橫之病也。
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胸者肺之位。
蹈之欲使氣内鼓而出肝邪。
以肺猶橐龠。
抑之則氣反出也。
先未苦時。
但欲飲熱者。
欲着之氣。
得熱則行。
迨既着則亦無益矣。
【〔鑒〕】旋複花湯主之六字。
與肝着之病不合。
當是衍文。
案旋複花湯。
徐程諸家。
為婦人雜病中方。
然千金不載。
金鑒為衍文。
今從之。
【心中風者。
翕翕發熱。
不能起。
心中饑。
食即嘔吐。
】(千金。
饑下。
有則飲二字。
即上。
有飲食二字。
) 【〔程〕】心主熱。
中于風則風熱相搏。
而翕翕發熱不能起。
心中雖饑。
以風擁逆于上。
即食亦嘔吐也。
【〔徐〕】翕翕。
言驟起而均齊。
即論語所謂始作翕如也。
【心中寒者。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
劇者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譬如蠱注。
其脈浮者。
自吐乃愈。
】(蒜下。
千金。
有齑字。
蠱。
徐作蟲雲。
注恐是蛀字。
口燥而喘。
身運而重。
冒而腹脹。
】 【〔尤〕】肺中風者。
津結而氣塞。
津結則不上潮而口燥。
氣壅則不下行而喘也。
身運而重者。
肺居上焦。
治節一身。
肺受風邪。
大氣則傷。
故身欲動。
而彌覺其重也。
冒者。
清肅失降。
濁氣反上。
為蒙冒也。
腫脹者。
輸化無權。
水聚而氣停也。
【〔徐〕】運者。
如在車船之上。
不能自主也。
重者。
肌中氣滞不活動。
故重也。
【肺中寒。
吐濁涕。
】 【〔鑒〕】肺中寒邪。
胸中之陽氣不治。
則津液聚而不行。
故吐濁涎如涕也。
李曰。
五液入肺為涕。
肺合皮毛。
開竅于鼻。
寒邪從皮毛。
而入于肺。
則肺竅不利。
而鼻塞。
涕唾濁涎。
壅遏不通。
吐出于口也。
【肺死髒。
浮之虛。
按之弱。
如蔥葉。
下無根者死。
】 【〔程〕】内經曰。
真髒脈見者死。
此五髒之死脈也。
肺髒死。
浮而虛。
肝髒死。
浮而弱。
心髒死。
浮而實。
脾髒死。
浮而大。
腎髒死。
浮而堅。
五髒俱兼浮者。
以真氣渙散。
不收無根之謂也。
内經曰。
真肺脈至。
如以羽毛中人膚。
非浮之虛乎。
蔥葉。
中空草也。
若按之弱。
如蔥葉之中空。
下又無根。
則浮毛虛弱。
無胃氣。
此真髒已見。
故死。
【肝中風者。
頭目。
兩脅痛。
行常伛。
令人嗜甘。
】(千金。
甘下。
有如阻婦狀四字。
) 【〔程〕】肝主風。
風勝則動。
故頭目動也。
肝脈布脅肋。
故兩脅痛也。
風中于肝。
則筋脈急引。
故行常伛。
伛者不得伸也。
淮南子曰。
木氣多伛。
伛之義。
正背曲肩垂之狀。
以筋脈急引于前故也。
此肝正苦于急。
急食甘以緩之。
是以令人嗜甘也。
【肝中寒者。
兩臂不舉。
舌本燥。
喜太息。
胸中痛不得轉側。
食則吐而汗出也。
】(〔原注〕脈經。
千金雲。
時盜汗咳。
食已吐汁。
○千金。
舌本。
作舌大。
) 【〔魏〕】肝中寒者。
兩臂不舉。
筋骨得寒邪。
必拘縮不伸也。
舌本燥。
寒郁而内熱生也。
喜太息。
胸中痛者。
肝為寒郁。
則條達之令失。
而胸膈格阻。
氣不流暢也。
不得轉側者。
兩脅痛滿急。
輾轉不安也。
食則吐而汗出。
肝木侮土。
厥陰之寒侵胃。
胃不受食。
食已則吐。
如傷寒論中。
厥陰病所雲也。
汗出者。
胃之津液。
為肝邪所乘。
侵逼外越也。
此俱肝髒外感之證也。
案金鑒雲。
兩臂不舉。
舌本燥二句。
而汗出三字。
文義不屬。
必是錯簡。
不釋。
未知果然否。
姑仍魏注。
【肝死髒。
浮之弱。
按之如索不來。
或曲如蛇行者死。
】 【〔程〕】肝髒死。
浮之弱。
失肝之職。
而兼肺之刑。
按之不如弓弦而如索。
如索。
則肝之本脈已失。
不來。
則肝之真氣已絕。
或有蛇行之狀。
蛇行者。
曲折逶迤。
此脈欲作弦而不能。
故曲如蛇行。
其死宜矣。
【〔尤〕】按内經雲。
真肝脈至。
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與此稍異。
而其勁直則一也。
【肝着。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時。
但欲飲熱。
旋複花湯主之。
】(〔原注〕臣億等。
校諸本。
旋複花湯皆同。
○案注十二字。
程作方見婦人雜病六字。
非也。
同恐缺字訛。
千金。
無旋複花湯主之六字。
徐沈改蹈作非。
) 【〔尤〕】肝髒氣血郁滞。
着而不行。
故名肝着。
然肝雖着。
而氣反注于肺。
所謂橫之病也。
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胸者肺之位。
蹈之欲使氣内鼓而出肝邪。
以肺猶橐龠。
抑之則氣反出也。
先未苦時。
但欲飲熱者。
欲着之氣。
得熱則行。
迨既着則亦無益矣。
【〔鑒〕】旋複花湯主之六字。
與肝着之病不合。
當是衍文。
案旋複花湯。
徐程諸家。
為婦人雜病中方。
然千金不載。
金鑒為衍文。
今從之。
【心中風者。
翕翕發熱。
不能起。
心中饑。
食即嘔吐。
】(千金。
饑下。
有則飲二字。
即上。
有飲食二字。
) 【〔程〕】心主熱。
中于風則風熱相搏。
而翕翕發熱不能起。
心中雖饑。
以風擁逆于上。
即食亦嘔吐也。
【〔徐〕】翕翕。
言驟起而均齊。
即論語所謂始作翕如也。
【心中寒者。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
劇者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譬如蠱注。
其脈浮者。
自吐乃愈。
】(蒜下。
千金。
有齑字。
蠱。
徐作蟲雲。
注恐是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