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論二首、脈證十七條)
關燈
小
中
大
非。
沈魏尤。
亦作蟲注。
) 【〔程〕】内經曰。
心惡寒。
寒邪幹心。
心火被斂而不得越。
則如啖蒜狀。
而辛辣愦愦然而無奈。
故甚則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如蠱注之狀也。
若其脈浮者。
邪在上焦。
得吐則寒邪越于上。
其病乃愈。
巢源雲。
蠱注。
氣力羸憊。
骨節沉重。
發則心腹煩懊而痛。
令人所食之物。
亦變化為蠱。
急者十數日。
緩者延引歲月。
漸侵食腑髒盡而死。
死則病流注。
染着旁人。
故為蠱注也。
案諸家不知蠱注為病名。
便解為蟲蛀不息。
為蟲之往來交注。
抑亦妄矣。
【心傷者。
其人勞倦。
即頭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煩發熱。
當臍跳。
其脈弦。
此為心髒傷所緻也。
】(跳下。
千金。
有手字。
) 【〔尤〕】其人若勞倦。
則頭面赤而下重。
蓋血虛者其陽易浮。
上盛者下必無氣也。
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者。
心虛失養。
而熱動于中也。
當臍跳者。
心虛于上。
而腎動于下也。
心之平脈。
累累如貫珠。
如循琅。
又胃多微曲曰心平。
今脈弦。
是變溫潤圓利之常。
而為長直勁強之形。
故曰。
此為心髒傷所緻也。
【心死髒。
浮之實如丸豆。
按之益躁疾者死。
】(丸。
趙徐沈尤。
并作麻。
千金。
豆下。
有擊手二字。
) 【〔程〕】内經曰。
真心脈至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即浮之實如丸豆。
按之益躁疾之脈。
案丸。
謂彈丸。
豆。
謂菽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
血氣少也。
血氣少者屬于心。
心氣虛者。
其人則畏。
合目欲眠。
夢遠行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
陰氣衰者為癫。
陽氣衰者為狂。
】(案徐雲。
哭恐是入字。
沈同。
金鑒雲。
癫狂互誤。
皆不可從。
) 【〔尤〕】邪哭者。
悲傷哭泣。
如邪所憑。
此其标有稠痰濁火之殊。
而其本則皆心虛。
而血氣少也。
于是寤寐恐怖。
精神不守。
魂魄不居。
為癫為狂。
勢有必至者矣。
【〔程〕】内經言重陽者狂。
重陰者癫。
此陰氣衰者為癫。
陽氣衰者為狂。
似與彼異。
然經亦有上實下虛。
為厥癫疾。
陽重脫者易狂。
則知陰陽俱虛。
皆可為癫為狂也。
【脾中風者。
翕翕發熱。
形如醉人。
腹中煩重。
皮目而短氣。
】(目。
千金。
作肉。
是。
) 【〔程〕】風為陽邪。
故中風必翕翕發熱。
脾主肌肉四肢。
風行于肌肉四肢之間。
則身懈惰四肢不收。
故形如醉人。
腹為陰。
陰中之至陰脾也。
故腹中煩重。
内經曰。
肌肉蠕動。
命曰微風。
以風入于中。
搖動于外。
故皮目為之動。
腹中煩重。
隔其息道。
不能達于腎肝。
故短氣也。
【〔尤〕】李氏曰。
風屬陽邪。
而氣疏洩。
形如醉人。
言其面赤。
而四肢軟也。
皮目。
上下眼胞也。
【脾死髒。
浮之大堅。
按之如覆杯。
潔潔狀如搖者死。
】(【〔原注〕】臣億等。
詳五髒各有中風中寒。
今脾隻載中風。
腎中風中寒。
俱不載者。
以古文簡亂極多。
去古既遠。
無文可以補綴也○潔潔。
千金。
作。
千金。
标脾中寒三字。
不載病狀。
知其缺遺已久也。
) 【〔鑒〕】李曰。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浮之大堅。
則胃氣絕。
真髒脈見矣。
覆杯則内空。
潔潔者。
空而無有之象也。
狀如搖者。
脈躁疾不甯。
氣将散也。
故死。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堅。
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
】(千金。
約下。
有脾約者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也十三字。
) 【〔鑒〕】趺陽。
胃脈也。
若脈澀而不浮。
脾陰虛也。
則胃氣亦不強。
不堪下矣。
今脈浮而澀。
胃陽實也。
則為胃氣強。
脾陰亦虛也。
脾陰虛。
不能為胃上輸精氣。
水獨下行。
故小便數也。
胃氣強。
約束其脾。
不化津液。
故大便難也。
以麻仁丸主之。
養液潤燥。
清熱通幽。
不敢恣行承氣者。
蓋因脈澀終是虛邪也。
【麻子仁丸方(明理論。
名脾約丸。
)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一斤)大黃(一斤)濃樸(一斤)杏仁(一升,陽明篇用枳實半斤,濃樸一尺) 上六味。
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
飲服十丸。
日三。
以知為度。
】 【〔程〕】内經曰。
脾為孤髒。
中央土。
以灌四旁。
為胃而行津液。
胃熱則津液枯。
而小便又偏滲。
大腸失傳送之職矣。
内經
沈魏尤。
亦作蟲注。
) 【〔程〕】内經曰。
心惡寒。
寒邪幹心。
心火被斂而不得越。
則如啖蒜狀。
而辛辣愦愦然而無奈。
故甚則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如蠱注之狀也。
若其脈浮者。
邪在上焦。
得吐則寒邪越于上。
其病乃愈。
巢源雲。
蠱注。
氣力羸憊。
骨節沉重。
發則心腹煩懊而痛。
令人所食之物。
亦變化為蠱。
急者十數日。
緩者延引歲月。
漸侵食腑髒盡而死。
死則病流注。
染着旁人。
故為蠱注也。
案諸家不知蠱注為病名。
便解為蟲蛀不息。
為蟲之往來交注。
抑亦妄矣。
【心傷者。
其人勞倦。
即頭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煩發熱。
當臍跳。
其脈弦。
此為心髒傷所緻也。
】(跳下。
千金。
有手字。
) 【〔尤〕】其人若勞倦。
則頭面赤而下重。
蓋血虛者其陽易浮。
上盛者下必無氣也。
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者。
心虛失養。
而熱動于中也。
當臍跳者。
心虛于上。
而腎動于下也。
心之平脈。
累累如貫珠。
如循琅。
又胃多微曲曰心平。
今脈弦。
是變溫潤圓利之常。
而為長直勁強之形。
故曰。
此為心髒傷所緻也。
【心死髒。
浮之實如丸豆。
按之益躁疾者死。
】(丸。
趙徐沈尤。
并作麻。
千金。
豆下。
有擊手二字。
) 【〔程〕】内經曰。
真心脈至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即浮之實如丸豆。
按之益躁疾之脈。
案丸。
謂彈丸。
豆。
謂菽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
血氣少也。
血氣少者屬于心。
心氣虛者。
其人則畏。
合目欲眠。
夢遠行而精神離散。
魂魄妄行。
陰氣衰者為癫。
陽氣衰者為狂。
】(案徐雲。
哭恐是入字。
沈同。
金鑒雲。
癫狂互誤。
皆不可從。
) 【〔尤〕】邪哭者。
悲傷哭泣。
如邪所憑。
此其标有稠痰濁火之殊。
而其本則皆心虛。
而血氣少也。
于是寤寐恐怖。
精神不守。
魂魄不居。
為癫為狂。
勢有必至者矣。
【〔程〕】内經言重陽者狂。
重陰者癫。
此陰氣衰者為癫。
陽氣衰者為狂。
似與彼異。
然經亦有上實下虛。
為厥癫疾。
陽重脫者易狂。
則知陰陽俱虛。
皆可為癫為狂也。
【脾中風者。
翕翕發熱。
形如醉人。
腹中煩重。
皮目而短氣。
】(目。
千金。
作肉。
是。
) 【〔程〕】風為陽邪。
故中風必翕翕發熱。
脾主肌肉四肢。
風行于肌肉四肢之間。
則身懈惰四肢不收。
故形如醉人。
腹為陰。
陰中之至陰脾也。
故腹中煩重。
内經曰。
肌肉蠕動。
命曰微風。
以風入于中。
搖動于外。
故皮目為之動。
腹中煩重。
隔其息道。
不能達于腎肝。
故短氣也。
【〔尤〕】李氏曰。
風屬陽邪。
而氣疏洩。
形如醉人。
言其面赤。
而四肢軟也。
皮目。
上下眼胞也。
【脾死髒。
浮之大堅。
按之如覆杯。
潔潔狀如搖者死。
】(【〔原注〕】臣億等。
詳五髒各有中風中寒。
今脾隻載中風。
腎中風中寒。
俱不載者。
以古文簡亂極多。
去古既遠。
無文可以補綴也○潔潔。
千金。
作。
千金。
标脾中寒三字。
不載病狀。
知其缺遺已久也。
) 【〔鑒〕】李曰。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浮之大堅。
則胃氣絕。
真髒脈見矣。
覆杯則内空。
潔潔者。
空而無有之象也。
狀如搖者。
脈躁疾不甯。
氣将散也。
故死。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堅。
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
】(千金。
約下。
有脾約者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也十三字。
) 【〔鑒〕】趺陽。
胃脈也。
若脈澀而不浮。
脾陰虛也。
則胃氣亦不強。
不堪下矣。
今脈浮而澀。
胃陽實也。
則為胃氣強。
脾陰亦虛也。
脾陰虛。
不能為胃上輸精氣。
水獨下行。
故小便數也。
胃氣強。
約束其脾。
不化津液。
故大便難也。
以麻仁丸主之。
養液潤燥。
清熱通幽。
不敢恣行承氣者。
蓋因脈澀終是虛邪也。
【麻子仁丸方(明理論。
名脾約丸。
)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一斤)大黃(一斤)濃樸(一斤)杏仁(一升,陽明篇用枳實半斤,濃樸一尺) 上六味。
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
飲服十丸。
日三。
以知為度。
】 【〔程〕】内經曰。
脾為孤髒。
中央土。
以灌四旁。
為胃而行津液。
胃熱則津液枯。
而小便又偏滲。
大腸失傳送之職矣。
内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