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關燈
小
中
大
【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
兩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脈經必下。
有下部閉塞大五字。
千金同。
千金。
作此虛寒氣從下向上。
趙。
脫當字。
) 【〔尤〕】趺陽胃脈也。
微弦陰象也。
以陰加陽。
脾胃受之。
則為腹滿。
設不滿則陰邪必旁攻脅。
而下閉谷道。
為便難為兩疼痛。
然其寒不從外入。
而從下上。
則病自内生。
所謂腎虛則寒動于中也。
故不當散而當溫。
【〔程〕】若寒實。
則用後條溫藥下之也。
【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為虛。
痛者為實。
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玉函病者。
作傷寒。
去下。
有宜大承氣湯五字。
) 【〔沈〕】此以手按。
辨腹滿虛實也。
按之不痛。
内無痰食燥屎壅滞。
即知虛寒而滿。
當以溫藥。
若按之痛。
乃以外手。
而就内結食痰燥屎。
則知内實。
是可下之。
而又以舌黃驗定虛實。
若舌有黃苔。
即是濕熱内蒸。
為未經下過。
必須下之。
則黃自去。
而脹滿自除。
舌無黃苔。
是近虛寒。
又非下法矣。
【〔魏〕】無形之虛氣作痞塞。
則按之無物。
何痛之有。
倘挾有形之實物為患。
如宿食在胃。
疝氣在少腹等是也。
按之有物。
阻礙于髒腑之側。
焉有不痛者乎。
是于按之痛否。
以決其虛實之法也。
張氏傷寒集注雲。
中胃按之而痛。
世醫便謂有食。
夫胃為水谷之海。
又為倉廪之官。
胃果有食。
按必不痛。
試将飽食之人按之痛否。
惟邪氣内結。
正氣不能從膈出入。
按之則痛。
又胃無谷神。
髒氣虛而外浮。
按之亦痛。
若不審邪正虛實。
概謂有食。
傷人必多。
又按者輕虛平按。
若不得法。
加以手力。
未有不痛者。
【腹滿時減。
複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脈經。
減下。
更有減字。
) 【〔徐〕】腹滿有增減。
則非髒真粘着之病。
所以得陽即減。
得陰加滿。
故曰此為寒。
當溫藥。
【〔程〕】腹滿不減。
故用承氣下之。
此腹滿時減。
則寒氣或聚或散。
當與溫藥以散其寒。
案金鑒雲。
此篇無治虛寒腹滿之方。
當與溫藥之下。
當有宜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十四字。
必是脫簡。
閱傷寒論太陰篇自知。
此說覺未允焉。
【病者痿黃。
躁而不渴。
胸中寒實。
而利不止者死。
】(徐沈尤金鑒。
躁作燥。
今從之。
) 【〔徐〕】痿者。
黃之黯淡者也。
【〔尤〕】痿黃。
脾虛而色敗也。
氣不至故燥。
中無陽故不渴。
氣竭陽衰。
中上已敗。
而複寒結于上。
髒脫于下。
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
故死。
案程魏以躁為陰躁。
不可從。
本條不言腹滿。
而徐注以為虛寒腹滿。
未詳然否。
脈經以此條。
列于嘔吐下利篇似是。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惡寒也。
】 【〔尤〕】寸口脈弦。
亦陰邪加陽之象。
故脅下拘急而痛。
而寒從外得。
與趺陽脈弦之兩疼痛有别。
故彼兼便難。
而此有惡寒也。
【夫中寒家善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色和者善嚏。
】 【〔程〕】雲寒則面慘而不和。
今發熱色和。
則寒郁于肺經。
而為熱也。
【〔鑒〕】中寒家。
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尤〕】陽欲上而陰引之則欠。
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嚏。
中寒者。
陽氣被抑。
故喜欠清涕出。
發熱色和。
則邪不能留。
故善嚏。
【〔魏〕】此諸證俱為外感寒邪者言也。
外感寒邪。
于脹滿病何與。
以脹滿病。
其中亦有内外合邪者。
故必明辨乎外中寒之證。
所以為内中寒之應也。
案千金。
此次一條雲。
凡觇病者。
未脈望之。
口燥清涕出喜嚏欠。
此人中寒。
乃接下條。
連此條而為一條。
知此條為下條欲嚏不能者發耳。
【中寒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原注〕一雲。
痛。
○千金。
作腹中痛。
) 【〔尤〕】中寒而下利者。
裡氣素虛。
無為捍蔽。
邪得直侵中髒也。
欲嚏不能者。
正為邪逼。
既不能卻。
又不甘受。
于是陽欲動而複止。
邪欲去而仍留也。
【〔沈〕】陽和則嚏。
而欲嚏不能。
乃陰寒凝滞于裡。
所以肚中痛也。
【夫瘦人繞臍痛。
必有風冷。
谷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
】 【〔程〕】瘦人。
虛弱人也。
若繞臍作痛。
必有風冷。
有谷氣着而不行。
瘦人未可劇下。
而反下之。
則風冷之氣必上沖。
如不上沖。
必乘虛而結于心下為痞也。
【〔尤〕】此有似裡實。
而實為虛冷。
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者也。
乃反下之。
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
正乃益虛。
邪乃無制。
勢必上沖。
若不沖者。
心下則痞。
【病腹滿。
發熱十日。
脈浮而數。
飲食如故。
濃樸七物湯主之。
】(脈經。
千金。
以此條為濃樸三物湯主療。
而本方主療雲。
治腹滿氣脹。
恐是互誤。
) 【〔徐〕】此有表複有裡。
但裡挾燥邪。
故小承氣為主。
而合桂甘姜棗。
以和其表。
蓋腹之滿。
初雖因微寒。
乃胃素強。
故表寒不入。
而飲食如故。
但腹滿發熱。
且脈浮數。
相持十日。
此表裡兩病。
故兩解之耳。
此即大柴胡之法也。
但脈浮數。
邪尚在太陽。
故用桂枝去芍藥。
合小承氣耳。
【濃樸七物湯方(外台。
引千金。
名濃樸七味湯。
主腹滿氣脹方。
) 濃樸(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四升。
溫服八合。
日三服。
○嘔者。
加半夏五合。
○下利。
去大黃。
○寒多者。
加生姜。
至半斤。
】(外台不用生姜。
用幹姜。
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張氏醫通雲。
較之桂枝加大黃湯。
多枳樸。
而少芍藥。
以枳樸專洩壅滞之氣。
故用之。
芍藥專收耗散之陰。
此腹但滿。
而不痛。
與陰血無預。
故去之。
三因。
七物濃樸湯。
治腹滿發熱。
以陽并陰。
則陽實而陰虛。
陽盛生外熱。
陰虛生内熱。
脈必浮數。
浮則為虛。
數則為熱。
陰虛不能宣導。
飲食如故。
緻脹滿者。
為熱脹。
(即本方。
) 【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粳米湯主之。
】(千金。
作腹中塞氣。
脹滿腸鳴切痛。
外台。
引範汪作腹中寒氣
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
兩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脈經必下。
有下部閉塞大五字。
千金同。
千金。
作此虛寒氣從下向上。
趙。
脫當字。
) 【〔尤〕】趺陽胃脈也。
微弦陰象也。
以陰加陽。
脾胃受之。
則為腹滿。
設不滿則陰邪必旁攻脅。
而下閉谷道。
為便難為兩疼痛。
然其寒不從外入。
而從下上。
則病自内生。
所謂腎虛則寒動于中也。
故不當散而當溫。
【〔程〕】若寒實。
則用後條溫藥下之也。
【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為虛。
痛者為實。
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玉函病者。
作傷寒。
去下。
有宜大承氣湯五字。
) 【〔沈〕】此以手按。
辨腹滿虛實也。
按之不痛。
内無痰食燥屎壅滞。
即知虛寒而滿。
當以溫藥。
若按之痛。
乃以外手。
而就内結食痰燥屎。
則知内實。
是可下之。
而又以舌黃驗定虛實。
若舌有黃苔。
即是濕熱内蒸。
為未經下過。
必須下之。
則黃自去。
而脹滿自除。
舌無黃苔。
是近虛寒。
又非下法矣。
【〔魏〕】無形之虛氣作痞塞。
則按之無物。
何痛之有。
倘挾有形之實物為患。
如宿食在胃。
疝氣在少腹等是也。
按之有物。
阻礙于髒腑之側。
焉有不痛者乎。
是于按之痛否。
以決其虛實之法也。
張氏傷寒集注雲。
中胃按之而痛。
世醫便謂有食。
夫胃為水谷之海。
又為倉廪之官。
胃果有食。
按必不痛。
試将飽食之人按之痛否。
惟邪氣内結。
正氣不能從膈出入。
按之則痛。
又胃無谷神。
髒氣虛而外浮。
按之亦痛。
若不審邪正虛實。
概謂有食。
傷人必多。
又按者輕虛平按。
若不得法。
加以手力。
未有不痛者。
【腹滿時減。
複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脈經。
減下。
更有減字。
) 【〔徐〕】腹滿有增減。
則非髒真粘着之病。
所以得陽即減。
得陰加滿。
故曰此為寒。
當溫藥。
【〔程〕】腹滿不減。
故用承氣下之。
此腹滿時減。
則寒氣或聚或散。
當與溫藥以散其寒。
案金鑒雲。
此篇無治虛寒腹滿之方。
當與溫藥之下。
當有宜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十四字。
必是脫簡。
閱傷寒論太陰篇自知。
此說覺未允焉。
【病者痿黃。
躁而不渴。
胸中寒實。
而利不止者死。
】(徐沈尤金鑒。
躁作燥。
今從之。
) 【〔徐〕】痿者。
黃之黯淡者也。
【〔尤〕】痿黃。
脾虛而色敗也。
氣不至故燥。
中無陽故不渴。
氣竭陽衰。
中上已敗。
而複寒結于上。
髒脫于下。
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
故死。
案程魏以躁為陰躁。
不可從。
本條不言腹滿。
而徐注以為虛寒腹滿。
未詳然否。
脈經以此條。
列于嘔吐下利篇似是。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惡寒也。
】 【〔尤〕】寸口脈弦。
亦陰邪加陽之象。
故脅下拘急而痛。
而寒從外得。
與趺陽脈弦之兩疼痛有别。
故彼兼便難。
而此有惡寒也。
【夫中寒家善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色和者善嚏。
】 【〔程〕】雲寒則面慘而不和。
今發熱色和。
則寒郁于肺經。
而為熱也。
【〔鑒〕】中寒家。
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尤〕】陽欲上而陰引之則欠。
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嚏。
中寒者。
陽氣被抑。
故喜欠清涕出。
發熱色和。
則邪不能留。
故善嚏。
【〔魏〕】此諸證俱為外感寒邪者言也。
外感寒邪。
于脹滿病何與。
以脹滿病。
其中亦有内外合邪者。
故必明辨乎外中寒之證。
所以為内中寒之應也。
案千金。
此次一條雲。
凡觇病者。
未脈望之。
口燥清涕出喜嚏欠。
此人中寒。
乃接下條。
連此條而為一條。
知此條為下條欲嚏不能者發耳。
【中寒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原注〕一雲。
痛。
○千金。
作腹中痛。
) 【〔尤〕】中寒而下利者。
裡氣素虛。
無為捍蔽。
邪得直侵中髒也。
欲嚏不能者。
正為邪逼。
既不能卻。
又不甘受。
于是陽欲動而複止。
邪欲去而仍留也。
【〔沈〕】陽和則嚏。
而欲嚏不能。
乃陰寒凝滞于裡。
所以肚中痛也。
【夫瘦人繞臍痛。
必有風冷。
谷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
】 【〔程〕】瘦人。
虛弱人也。
若繞臍作痛。
必有風冷。
有谷氣着而不行。
瘦人未可劇下。
而反下之。
則風冷之氣必上沖。
如不上沖。
必乘虛而結于心下為痞也。
【〔尤〕】此有似裡實。
而實為虛冷。
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者也。
乃反下之。
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
正乃益虛。
邪乃無制。
勢必上沖。
若不沖者。
心下則痞。
【病腹滿。
發熱十日。
脈浮而數。
飲食如故。
濃樸七物湯主之。
】(脈經。
千金。
以此條為濃樸三物湯主療。
而本方主療雲。
治腹滿氣脹。
恐是互誤。
) 【〔徐〕】此有表複有裡。
但裡挾燥邪。
故小承氣為主。
而合桂甘姜棗。
以和其表。
蓋腹之滿。
初雖因微寒。
乃胃素強。
故表寒不入。
而飲食如故。
但腹滿發熱。
且脈浮數。
相持十日。
此表裡兩病。
故兩解之耳。
此即大柴胡之法也。
但脈浮數。
邪尚在太陽。
故用桂枝去芍藥。
合小承氣耳。
【濃樸七物湯方(外台。
引千金。
名濃樸七味湯。
主腹滿氣脹方。
) 濃樸(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四升。
溫服八合。
日三服。
○嘔者。
加半夏五合。
○下利。
去大黃。
○寒多者。
加生姜。
至半斤。
】(外台不用生姜。
用幹姜。
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張氏醫通雲。
較之桂枝加大黃湯。
多枳樸。
而少芍藥。
以枳樸專洩壅滞之氣。
故用之。
芍藥專收耗散之陰。
此腹但滿。
而不痛。
與陰血無預。
故去之。
三因。
七物濃樸湯。
治腹滿發熱。
以陽并陰。
則陽實而陰虛。
陽盛生外熱。
陰虛生内熱。
脈必浮數。
浮則為虛。
數則為熱。
陰虛不能宣導。
飲食如故。
緻脹滿者。
為熱脹。
(即本方。
) 【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粳米湯主之。
】(千金。
作腹中塞氣。
脹滿腸鳴切痛。
外台。
引範汪作腹中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