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關燈
小
中
大
寒者。
烏頭桂枝湯證也。
有表邪而挾内熱者。
柴胡桂枝湯證也。
以柴胡桂枝生姜。
升陽透表。
人參半夏甘草大棗。
補中開郁。
黃芩芍藥。
治寒中有熱。
雜合此表裡兩解。
寒熱兼除之法也。
【〔沈〕】予以此方。
每于四時加減。
治胃脘心腹疼痛。
功效如神。
仁齋直指雲。
柴胡桂枝湯。
治腎氣冷熱不調證。
案腎氣。
即疝也。
【外台。
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
大便不通。
】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
以綿纏捶令碎。
熱湯二合。
撚取白汁飲之。
當下。
老小量之。
通治飛屍鬼擊病。
】 【〔沈〕】中惡之證。
俗謂絞腸烏痧。
即臭穢惡毒之氣。
直從口鼻。
入于心胸。
腸胃髒腑壅塞。
正氣不行。
故心痛腹脹。
大便不通。
是為實證。
非似六淫侵入。
而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
故用巴豆極熱大毒。
峻猛之劑。
急攻其邪。
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
使邪從後陰。
一掃盡除。
則病得愈。
若緩須臾。
正氣不通。
營衛陰陽。
機息則死。
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
肘後。
飛屍走馬湯。
通治諸飛屍鬼擊。
(即本方。
) 外台。
文仲。
療卒得諸疝。
少腹及陰中。
相引絞痛。
白汗出欲死。
此名寒疝。
亦名陰疝。
張仲景飛屍走馬湯。
方同。
案此為治寒疝。
附于本篇之末者。
而主療與外台異者何。
【問曰。
人病有宿食。
何以别之。
】 【師曰。
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澀。
尺中亦微而澀。
故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
】 【〔尤〕】寸口脈浮大者。
谷氣多也。
谷多不能益脾。
而反傷脾。
按之脈反澀者。
脾傷而滞。
血氣為之不利也。
尺中亦微而澀者。
中氣阻滞。
而水谷之精氣。
不能逮下也。
是因宿食為病。
則宜大承氣。
下其宿食。
案金鑒雲。
按尺中亦微而澀之微字。
當按傷寒論作大字是。
今考傷寒論可下編。
亦作微字。
而金鑒又雲。
微字當是大字。
若是微字。
斷無當下之理。
彼注如此。
今引以為證。
誤也。
巢源。
宿食不消候雲。
宿谷未消。
新谷又入。
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
則經宿而不消也。
令人腹脹氣急。
噫氣醋臭。
時複憎寒壯熱是也。
程知雲。
滑為有食結滞。
經宿則脈澀矣。
尺以候内。
沉以候裡。
故宿食之脈。
按之反澀。
尺中亦大而澀也。
【脈數而滑者實也。
此有宿食。
下之愈。
宜大承氣湯。
】 【〔鑒〕】腹滿而痛。
脈數而滑者實也。
此有宿食。
故當下之。
李曰。
滑者水谷之氣勝也。
若滑而兼數。
則實熱已入胃腑矣。
故雲有宿食可下之。
【〔魏〕】滑與澀相反。
何以俱為實宜下。
滑者澀之淺。
而實邪欲成未成者。
澀者滑之深。
而實邪已成者。
故不論為滑為澀。
兼大而見。
則有物積聚。
宜施攻治無二理也。
陽明篇雲。
脈滑而數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尤〕】谷多則傷脾。
而水谷不分。
谷停則傷胃。
而惡聞食臭。
故下利不欲食者。
知其有宿食。
當下也。
夫脾胃者。
所以化水谷。
而行津氣。
不可或止者也。
谷止則化絕。
氣止則機息。
化絕機息。
人事不其頓乎。
故必大承氣。
速去其停谷。
谷去則氣行。
氣行則化續。
而生以全矣。
若徒事消克。
将宿食未去。
而生氣已消。
豈徒無益而已哉。
【〔沈〕】驟傷宿食停滞。
胃中壅遏。
升降之機不轉。
腸中水谷不分。
而下奔則利。
宿食在胃。
故不欲食。
必當攻去宿食。
程應旄雲。
傷食惡食。
故不欲食。
與不能食者自别。
下利有此。
更無别樣虛證。
知非三陰之下利。
而為宿食之下利也。
故當下之。
【大承氣湯方(見前病中。
) 宿食在上脘。
當吐之。
宜瓜蒂散。
】 【〔鑒〕】胃有三脘。
宿食在上脘者。
膈間痛而吐。
可吐。
不可下也。
在中脘者。
心中痛而吐。
或痛不吐。
可吐可下也。
在下脘者。
臍上痛而不吐。
不可吐。
可下也。
今食在上脘。
故當以瓜蒂散吐之也。
千金雲。
凡病宿食。
在上脘。
當吐之。
脈數而滑者實也。
有宿食不消。
下之愈。
胃中有食冷物。
即痛不能食。
有熱物即欲食。
大腹有宿食。
寒栗發熱如瘧。
宿食在小腹者。
當暮發熱。
明旦複止。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煮○案煮字據傷寒論當删) 上二味。
杵為散。
以香豉七合。
煮取汁。
和散一錢匕。
溫服之。
不吐者。
少加之。
以快吐為度而止。
亡血及虛者。
不可與之。
】(亡血以下九字。
原本作細注。
今據傷寒論大書。
傷寒論。
作杵為散。
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
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取汁。
和散溫頓服之。
此當改補。
) 東垣試效方雲。
若有宿食而煩者。
仲景以栀子大黃湯主之。
氣口三盛。
則食傷太陰。
填塞悶亂。
極則心胃大疼。
兀兀欲吐。
得吐則已。
俗呼食迷風是也。
經雲。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宜瓜蒂散之類吐之。
經雲。
高者因而越之。
此之謂也。
案宿食在上脘。
心腹HT痛。
頓悶欲絕。
倉猝之際。
藥不及辦。
以極鹹鹽湯一盞頓服。
立吐。
此千金。
療幹霍亂之法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有宿食也。
】(脈經。
索下。
有左右二字。
) 【〔尤〕】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緊中兼有滑象。
不似風寒外感之緊。
為緊而帶弦也。
故寒氣所束者。
緊而不移。
食氣所發者。
乍緊乍滑。
如以指轉索之狀。
故曰無常。
【〔魏〕】轉索。
宿食中阻。
氣道艱于順行。
曲屈傍行之象。
案據脈經。
有左右二字。
魏注極是。
徐沈以轉索無常。
為緊脈之象。
此襲辨脈法之謬。
不可證也。
【脈緊。
頭痛風寒。
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原注〕一雲。
寸口脈緊。
○脈經。
作寸口脈緊頭上有即字。
腹上有或字。
) 【〔鑒〕】脈緊頭痛。
是外傷風寒病也。
脈緊腹痛。
是内傷宿食病也。
李曰。
按此脈與證似傷寒。
而非傷寒者。
以身不疼腰脊不強故也。
然脈緊亦有辨。
浮而緊者為傷寒。
沉而緊者為傷食。
案頭痛。
雖有宿食不化。
郁滞之氣上為頭痛者。
此則屬外傷于風寒。
與腹中有宿食。
自是兩截。
脈經。
腹上有或字。
義尤明顯。
烏頭桂枝湯證也。
有表邪而挾内熱者。
柴胡桂枝湯證也。
以柴胡桂枝生姜。
升陽透表。
人參半夏甘草大棗。
補中開郁。
黃芩芍藥。
治寒中有熱。
雜合此表裡兩解。
寒熱兼除之法也。
【〔沈〕】予以此方。
每于四時加減。
治胃脘心腹疼痛。
功效如神。
仁齋直指雲。
柴胡桂枝湯。
治腎氣冷熱不調證。
案腎氣。
即疝也。
【外台。
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
大便不通。
】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
以綿纏捶令碎。
熱湯二合。
撚取白汁飲之。
當下。
老小量之。
通治飛屍鬼擊病。
】 【〔沈〕】中惡之證。
俗謂絞腸烏痧。
即臭穢惡毒之氣。
直從口鼻。
入于心胸。
腸胃髒腑壅塞。
正氣不行。
故心痛腹脹。
大便不通。
是為實證。
非似六淫侵入。
而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
故用巴豆極熱大毒。
峻猛之劑。
急攻其邪。
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
使邪從後陰。
一掃盡除。
則病得愈。
若緩須臾。
正氣不通。
營衛陰陽。
機息則死。
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
肘後。
飛屍走馬湯。
通治諸飛屍鬼擊。
(即本方。
) 外台。
文仲。
療卒得諸疝。
少腹及陰中。
相引絞痛。
白汗出欲死。
此名寒疝。
亦名陰疝。
張仲景飛屍走馬湯。
方同。
案此為治寒疝。
附于本篇之末者。
而主療與外台異者何。
【問曰。
人病有宿食。
何以别之。
】 【師曰。
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澀。
尺中亦微而澀。
故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
】 【〔尤〕】寸口脈浮大者。
谷氣多也。
谷多不能益脾。
而反傷脾。
按之脈反澀者。
脾傷而滞。
血氣為之不利也。
尺中亦微而澀者。
中氣阻滞。
而水谷之精氣。
不能逮下也。
是因宿食為病。
則宜大承氣。
下其宿食。
案金鑒雲。
按尺中亦微而澀之微字。
當按傷寒論作大字是。
今考傷寒論可下編。
亦作微字。
而金鑒又雲。
微字當是大字。
若是微字。
斷無當下之理。
彼注如此。
今引以為證。
誤也。
巢源。
宿食不消候雲。
宿谷未消。
新谷又入。
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
則經宿而不消也。
令人腹脹氣急。
噫氣醋臭。
時複憎寒壯熱是也。
程知雲。
滑為有食結滞。
經宿則脈澀矣。
尺以候内。
沉以候裡。
故宿食之脈。
按之反澀。
尺中亦大而澀也。
【脈數而滑者實也。
此有宿食。
下之愈。
宜大承氣湯。
】 【〔鑒〕】腹滿而痛。
脈數而滑者實也。
此有宿食。
故當下之。
李曰。
滑者水谷之氣勝也。
若滑而兼數。
則實熱已入胃腑矣。
故雲有宿食可下之。
【〔魏〕】滑與澀相反。
何以俱為實宜下。
滑者澀之淺。
而實邪欲成未成者。
澀者滑之深。
而實邪已成者。
故不論為滑為澀。
兼大而見。
則有物積聚。
宜施攻治無二理也。
陽明篇雲。
脈滑而數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尤〕】谷多則傷脾。
而水谷不分。
谷停則傷胃。
而惡聞食臭。
故下利不欲食者。
知其有宿食。
當下也。
夫脾胃者。
所以化水谷。
而行津氣。
不可或止者也。
谷止則化絕。
氣止則機息。
化絕機息。
人事不其頓乎。
故必大承氣。
速去其停谷。
谷去則氣行。
氣行則化續。
而生以全矣。
若徒事消克。
将宿食未去。
而生氣已消。
豈徒無益而已哉。
【〔沈〕】驟傷宿食停滞。
胃中壅遏。
升降之機不轉。
腸中水谷不分。
而下奔則利。
宿食在胃。
故不欲食。
必當攻去宿食。
程應旄雲。
傷食惡食。
故不欲食。
與不能食者自别。
下利有此。
更無别樣虛證。
知非三陰之下利。
而為宿食之下利也。
故當下之。
【大承氣湯方(見前病中。
) 宿食在上脘。
當吐之。
宜瓜蒂散。
】 【〔鑒〕】胃有三脘。
宿食在上脘者。
膈間痛而吐。
可吐。
不可下也。
在中脘者。
心中痛而吐。
或痛不吐。
可吐可下也。
在下脘者。
臍上痛而不吐。
不可吐。
可下也。
今食在上脘。
故當以瓜蒂散吐之也。
千金雲。
凡病宿食。
在上脘。
當吐之。
脈數而滑者實也。
有宿食不消。
下之愈。
胃中有食冷物。
即痛不能食。
有熱物即欲食。
大腹有宿食。
寒栗發熱如瘧。
宿食在小腹者。
當暮發熱。
明旦複止。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煮○案煮字據傷寒論當删) 上二味。
杵為散。
以香豉七合。
煮取汁。
和散一錢匕。
溫服之。
不吐者。
少加之。
以快吐為度而止。
亡血及虛者。
不可與之。
】(亡血以下九字。
原本作細注。
今據傷寒論大書。
傷寒論。
作杵為散。
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
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取汁。
和散溫頓服之。
此當改補。
) 東垣試效方雲。
若有宿食而煩者。
仲景以栀子大黃湯主之。
氣口三盛。
則食傷太陰。
填塞悶亂。
極則心胃大疼。
兀兀欲吐。
得吐則已。
俗呼食迷風是也。
經雲。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宜瓜蒂散之類吐之。
經雲。
高者因而越之。
此之謂也。
案宿食在上脘。
心腹HT痛。
頓悶欲絕。
倉猝之際。
藥不及辦。
以極鹹鹽湯一盞頓服。
立吐。
此千金。
療幹霍亂之法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有宿食也。
】(脈經。
索下。
有左右二字。
) 【〔尤〕】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緊中兼有滑象。
不似風寒外感之緊。
為緊而帶弦也。
故寒氣所束者。
緊而不移。
食氣所發者。
乍緊乍滑。
如以指轉索之狀。
故曰無常。
【〔魏〕】轉索。
宿食中阻。
氣道艱于順行。
曲屈傍行之象。
案據脈經。
有左右二字。
魏注極是。
徐沈以轉索無常。
為緊脈之象。
此襲辨脈法之謬。
不可證也。
【脈緊。
頭痛風寒。
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原注〕一雲。
寸口脈緊。
○脈經。
作寸口脈緊頭上有即字。
腹上有或字。
) 【〔鑒〕】脈緊頭痛。
是外傷風寒病也。
脈緊腹痛。
是内傷宿食病也。
李曰。
按此脈與證似傷寒。
而非傷寒者。
以身不疼腰脊不強故也。
然脈緊亦有辨。
浮而緊者為傷寒。
沉而緊者為傷食。
案頭痛。
雖有宿食不化。
郁滞之氣上為頭痛者。
此則屬外傷于風寒。
與腹中有宿食。
自是兩截。
脈經。
腹上有或字。
義尤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