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關燈
小
中
大
【〔尤〕】此治寒多而血虛者之法。
血虛則脈不榮。
寒多則脈绌急。
故腹脅痛而裡急也。
當歸生姜。
溫血散寒。
羊肉。
補虛益血也。
【〔鑒〕】李雲。
疝屬肝病。
肝藏血。
其經布脅肋。
腹脅并痛者。
血氣寒而凝泣也。
當歸通經活血。
生姜溫中散寒。
裡急者内虛也。
用羊肉補之。
内經雲。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是也。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千金。
婦人門名當歸湯。
注雲。
胡洽名小羊肉湯。
) 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外台雲去脂) 上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若寒多者。
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二兩。
白術一兩。
加生姜者。
亦加水五升。
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千金。
用芍藥二兩。
注雲。
子母秘錄有甘草。
) 王氏古方選注雲。
寒疝為沉寒在下。
由陰虛得之。
陰虛則不得用辛烈熱燥之藥。
重劫其陰。
故仲景另立一法。
以當歸羊肉。
辛甘重濁。
溫暖下元。
而不傷陰。
佐以生姜五兩。
加至一斤。
随血肉有情之品。
引入下焦。
溫散冱寒。
若痛多而嘔。
加陳皮白水。
奠安中氣。
以禦寒逆。
本方三味。
非但治疝氣逆沖。
移治産後下焦虛寒。
亦稱神劑。
張氏千金衍義雲。
凡少腹痛。
用桂心等藥不應者。
用之辄效。
寇氏本草衍義雲。
張仲景治寒疝。
用生姜羊肉湯服之。
無不應驗。
有一婦人。
産當寒月。
寒氣入産門。
腹臍以下脹滿。
手不敢犯。
此寒疝也。
師将治之以抵當湯。
謂有瘀血。
非其治也。
可服張仲景羊肉湯。
二服遂愈。
外台。
短劇。
寒疝氣腹中虛痛。
及諸脅痛裡急。
當歸生姜等四味主之。
于本方内。
加芍藥。
聖濟總錄。
四味當歸湯。
治卒疝腹痛裡急。
(即本方。
) 【寒疝腹中痛。
逆冷手足不仁。
若身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治。
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千金。
程本無抵當二字。
) 【〔徐〕】起于寒疝腹痛。
而至逆冷手足不仁。
則陽氣大痹。
加以身疼痛。
榮衛俱不和。
更灸刺諸藥不能治。
是或攻其内。
或攻其外。
邪氣牽制不服。
故以烏頭攻寒為主。
而合桂枝全湯。
以和榮衛。
所謂七分治裡。
三分治表也。
如醉狀。
則榮衛得溫而氣勝。
故曰知。
得吐則陰邪不為陽所客。
故上出。
而為中病。
【〔程〕】寒淫于内。
則腹中痛。
寒勝于外。
則手足逆冷。
甚則至于不仁。
而身疼痛。
此内外有寒也。
【〔鑒〕】抵當二字。
衍文也。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案千金雲。
秋幹烏頭實中者五枚除去角。
外台作實中大者十枚。
知本文脫枚數) 上一味。
以蜜二斤。
煎減半。
去滓。
以桂枝湯五合解之。
令得一升。
後初服二合。
不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複加至五合。
其知者。
如醉狀。
得吐者為中病。
】(二斤。
千金。
作一斤。
外台引仲景傷寒論作二斤。
雲。
一方。
一斤。
用桂心四兩雲。
上三味先以蜜。
微火煎烏頭。
減半去烏頭。
别一處以水二升半。
煮桂。
取一升。
去滓以桂汁和前蜜。
合煎之。
得一升許。
初服二合。
不知更服。
至三合雲雲。
範汪同。
而又出五味桂枝湯方雲。
仲景傷寒論。
千金同。
其既用單味桂心而合煎。
又出五味桂枝湯恐誤。
沈雲。
解之。
恐是煎之。
非也。
金鑒。
删後字。
) 【〔程〕】烏頭煎。
熱藥也。
能散腹中寒痛。
桂枝湯表藥也。
能解外證身腹。
二方相合。
則能達髒腑。
而利榮衛和血氣。
而播陰陽。
其藥勢翕翕。
行于肌肉之間。
恍如醉狀。
如此則外之凝寒已行。
得吐則内之冷結将去。
故為中病。
【〔徐〕】解之。
恐是合煎。
【〔鑒〕】以桂枝湯五合解之者。
溶化也。
令得一升。
謂以烏頭所煎之蜜五合。
加桂枝湯五合。
溶化令得一升也。
不知。
不效也。
其知者。
已效也。
如醉狀。
外寒方散。
得吐者。
内寒已伸。
故為中病也。
案如醉狀也。
得吐也。
乃烏頭之瞑眩使然。
程注是。
【桂枝湯方(程尤金鑒。
并不載。
)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锉。
以水七升。
微火煮。
取三升。
去滓。
】 三因。
大烏頭桂枝湯。
治風寒疝腹中痛。
逆冷手足不仁。
身體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療。
及賊風入腹。
攻刺五髒。
拘急不得轉側。
發作叫呼陰縮悉主之。
即本方。
一法。
用附子一個。
不使烏頭。
為蜜附湯。
(易簡雲。
疝氣發作。
當于附子建中湯。
煎時加蜜一箸頭許。
名蜜附子湯。
) 【其脈數而緊乃弦。
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
必心下堅。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
可下之。
】(其脈數。
脈經。
作其脈浮。
案可下篇。
緊大。
作雙弦。
可下之下。
有宜大承氣湯五字。
不載其脈數以下二十三字。
知是别為一條。
) 【〔尤〕】脈數為陽。
緊弦為陰。
陰陽參見。
是寒熱交至也。
然就寒疝言。
則數反從弦。
故其數為陰。
疑于陽之數。
非陽氣生熱之數矣。
如就風瘧言。
則弦反從數。
故其弦為風。
從熱發之弦。
而非陰氣生寒之弦者。
與此适相發明也。
故曰。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緊而遲。
大而緊亦然。
大雖陽脈。
不得為熱。
正以形其陰之實也。
故曰。
陽中有陰可下之。
案辨脈法雲。
脈浮而緊者。
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也。
是與脈經合。
則此條數作浮為是。
金鑒自其脈數至脈弦數者十九字為衍文。
以當下其寒之四字。
移必心下堅之下。
未知是否。
【附方】 【外台。
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
賊風入攻五髒。
拘急不得轉恻。
發作有時。
使人陰縮。
手足厥逆。
】(方見上○案此本出于千金賊風門。
轉側下。
有叫呼二字。
外台。
引千金即烏頭桂枝湯也。
徐沈魏尤。
以為大烏頭煎何不檢之于外台。
誤甚。
) 【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無卒字。
)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生姜(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魏〕】有表邪而挾内
血虛則脈不榮。
寒多則脈绌急。
故腹脅痛而裡急也。
當歸生姜。
溫血散寒。
羊肉。
補虛益血也。
【〔鑒〕】李雲。
疝屬肝病。
肝藏血。
其經布脅肋。
腹脅并痛者。
血氣寒而凝泣也。
當歸通經活血。
生姜溫中散寒。
裡急者内虛也。
用羊肉補之。
内經雲。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是也。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千金。
婦人門名當歸湯。
注雲。
胡洽名小羊肉湯。
) 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外台雲去脂) 上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若寒多者。
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二兩。
白術一兩。
加生姜者。
亦加水五升。
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千金。
用芍藥二兩。
注雲。
子母秘錄有甘草。
) 王氏古方選注雲。
寒疝為沉寒在下。
由陰虛得之。
陰虛則不得用辛烈熱燥之藥。
重劫其陰。
故仲景另立一法。
以當歸羊肉。
辛甘重濁。
溫暖下元。
而不傷陰。
佐以生姜五兩。
加至一斤。
随血肉有情之品。
引入下焦。
溫散冱寒。
若痛多而嘔。
加陳皮白水。
奠安中氣。
以禦寒逆。
本方三味。
非但治疝氣逆沖。
移治産後下焦虛寒。
亦稱神劑。
張氏千金衍義雲。
凡少腹痛。
用桂心等藥不應者。
用之辄效。
寇氏本草衍義雲。
張仲景治寒疝。
用生姜羊肉湯服之。
無不應驗。
有一婦人。
産當寒月。
寒氣入産門。
腹臍以下脹滿。
手不敢犯。
此寒疝也。
師将治之以抵當湯。
謂有瘀血。
非其治也。
可服張仲景羊肉湯。
二服遂愈。
外台。
短劇。
寒疝氣腹中虛痛。
及諸脅痛裡急。
當歸生姜等四味主之。
于本方内。
加芍藥。
聖濟總錄。
四味當歸湯。
治卒疝腹痛裡急。
(即本方。
) 【寒疝腹中痛。
逆冷手足不仁。
若身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治。
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千金。
程本無抵當二字。
) 【〔徐〕】起于寒疝腹痛。
而至逆冷手足不仁。
則陽氣大痹。
加以身疼痛。
榮衛俱不和。
更灸刺諸藥不能治。
是或攻其内。
或攻其外。
邪氣牽制不服。
故以烏頭攻寒為主。
而合桂枝全湯。
以和榮衛。
所謂七分治裡。
三分治表也。
如醉狀。
則榮衛得溫而氣勝。
故曰知。
得吐則陰邪不為陽所客。
故上出。
而為中病。
【〔程〕】寒淫于内。
則腹中痛。
寒勝于外。
則手足逆冷。
甚則至于不仁。
而身疼痛。
此内外有寒也。
【〔鑒〕】抵當二字。
衍文也。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案千金雲。
秋幹烏頭實中者五枚除去角。
外台作實中大者十枚。
知本文脫枚數) 上一味。
以蜜二斤。
煎減半。
去滓。
以桂枝湯五合解之。
令得一升。
後初服二合。
不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複加至五合。
其知者。
如醉狀。
得吐者為中病。
】(二斤。
千金。
作一斤。
外台引仲景傷寒論作二斤。
雲。
一方。
一斤。
用桂心四兩雲。
上三味先以蜜。
微火煎烏頭。
減半去烏頭。
别一處以水二升半。
煮桂。
取一升。
去滓以桂汁和前蜜。
合煎之。
得一升許。
初服二合。
不知更服。
至三合雲雲。
範汪同。
而又出五味桂枝湯方雲。
仲景傷寒論。
千金同。
其既用單味桂心而合煎。
又出五味桂枝湯恐誤。
沈雲。
解之。
恐是煎之。
非也。
金鑒。
删後字。
) 【〔程〕】烏頭煎。
熱藥也。
能散腹中寒痛。
桂枝湯表藥也。
能解外證身腹。
二方相合。
則能達髒腑。
而利榮衛和血氣。
而播陰陽。
其藥勢翕翕。
行于肌肉之間。
恍如醉狀。
如此則外之凝寒已行。
得吐則内之冷結将去。
故為中病。
【〔徐〕】解之。
恐是合煎。
【〔鑒〕】以桂枝湯五合解之者。
溶化也。
令得一升。
謂以烏頭所煎之蜜五合。
加桂枝湯五合。
溶化令得一升也。
不知。
不效也。
其知者。
已效也。
如醉狀。
外寒方散。
得吐者。
内寒已伸。
故為中病也。
案如醉狀也。
得吐也。
乃烏頭之瞑眩使然。
程注是。
【桂枝湯方(程尤金鑒。
并不載。
)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锉。
以水七升。
微火煮。
取三升。
去滓。
】 三因。
大烏頭桂枝湯。
治風寒疝腹中痛。
逆冷手足不仁。
身體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療。
及賊風入腹。
攻刺五髒。
拘急不得轉側。
發作叫呼陰縮悉主之。
即本方。
一法。
用附子一個。
不使烏頭。
為蜜附湯。
(易簡雲。
疝氣發作。
當于附子建中湯。
煎時加蜜一箸頭許。
名蜜附子湯。
) 【其脈數而緊乃弦。
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
必心下堅。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
可下之。
】(其脈數。
脈經。
作其脈浮。
案可下篇。
緊大。
作雙弦。
可下之下。
有宜大承氣湯五字。
不載其脈數以下二十三字。
知是别為一條。
) 【〔尤〕】脈數為陽。
緊弦為陰。
陰陽參見。
是寒熱交至也。
然就寒疝言。
則數反從弦。
故其數為陰。
疑于陽之數。
非陽氣生熱之數矣。
如就風瘧言。
則弦反從數。
故其弦為風。
從熱發之弦。
而非陰氣生寒之弦者。
與此适相發明也。
故曰。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緊而遲。
大而緊亦然。
大雖陽脈。
不得為熱。
正以形其陰之實也。
故曰。
陽中有陰可下之。
案辨脈法雲。
脈浮而緊者。
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也。
是與脈經合。
則此條數作浮為是。
金鑒自其脈數至脈弦數者十九字為衍文。
以當下其寒之四字。
移必心下堅之下。
未知是否。
【附方】 【外台。
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
賊風入攻五髒。
拘急不得轉恻。
發作有時。
使人陰縮。
手足厥逆。
】(方見上○案此本出于千金賊風門。
轉側下。
有叫呼二字。
外台。
引千金即烏頭桂枝湯也。
徐沈魏尤。
以為大烏頭煎何不檢之于外台。
誤甚。
) 【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無卒字。
)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生姜(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魏〕】有表邪而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