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關燈
脹雷鳴。

    ) 【〔程〕】靈樞經曰。

    邪在脾胃。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腸鳴腹痛。

    蓋脾胃喜溫。

    而惡寒。

    寒氣客于中。

    奔迫于腸胃之間。

    故作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嘔吐也。

    附子粳米湯。

    散寒止逆。

    張氏醫通雲。

    腹中寒氣。

    奔迫上攻胸脅。

    以及于胃。

    而增嘔逆。

    頃之胃氣空虛。

    邪無所砥。

    辄入陽位則殆矣。

    是以除患之機。

    所重全在胃氣。

    乘其邪初犯胃。

    尚自能食。

    而用附子粳米之法。

    溫飽其胃。

    胃氣溫飽。

    則土濃而邪難上越。

    胸脅逆滿之濁陰。

    得溫無敢留戀。

    必還從下竅而出矣。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外台。

    作以水八升煮米取熟。

    去米内藥。

    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溫。

    飲之。

    與仲景傷寒論同。

    集驗。

    加幹姜二兩。

    案本條煮法。

    必有脫文。

    ) 【〔程〕】療寒以熱藥。

    腹中寒氣。

    非附子辛熱。

    不足以溫之。

    雷鳴切痛。

    非甘草大棗粳米之甘。

    不足以和之。

    逆滿嘔吐。

    非半夏之辛。

    不足以散之。

    五物相需。

    而為佐使。

    外台。

    仲景論。

    霍亂四逆。

    吐少嘔多者。

    附子粳米湯主之。

    方與本條同。

    (千金同。

    ) 又删繁。

    附子湯。

    療肺虛勞損。

    腹中寒鳴切痛。

    胸脅逆滿氣喘。

    于本方内。

    加宿姜白術。

    (粳米。

    作倉米。

    ) 又短劇。

    解急蜀椒湯。

    主寒疝氣心痛如刺。

    繞臍腹中盡痛。

    白汗出欲絕。

    又療心腹痛。

    困急欲死。

    解結逐寒。

    上下痛良。

    于本方内。

    加蜀椒幹姜。

    三因脹滿門。

    附子粳米湯。

    治憂怒相乘。

    神志不守。

    思慮兼并擾亂。

    髒氣不主傳導。

    使諸陽不舒。

    反順為逆。

    中寒氣脹。

    腸鳴切痛。

    胸脅逆滿。

    嘔吐不食。

    即于本方。

    加幹姜。

    百一選方。

    附子粳米湯。

    補虛生胃氣。

    逐冷痰和五髒。

    快胸膈止瀉利。

    于本方内。

    加人參黃白術川姜木香。

    去大棗。

    用陳倉米。

    (活人事證方。

    名附子倉廪湯。

    ) 證治要訣。

    翻胃門。

    若胃寒甚。

    服藥而翻者。

    宜附子粳米湯。

    加丁香十粒。

    砂仁半錢。

    大便秘者。

    更加枳殼半錢。

    又呃逆門。

    若胃中寒甚。

    呃逆不已。

    或複嘔吐。

    輕劑不能取效。

    宜附子粳米湯。

    加炒川椒丁香。

    每服各三十五粒。

     【痛而閉者。

    濃樸三物湯主之。

    】(痛而閉。

    脈經作腹滿痛。

    ) 【〔魏〕】閉者。

    即胃脹便難之證也。

     【〔尤〕】痛而閉。

    六腑之氣不行矣。

    濃樸三物湯。

    與小承氣同。

    但承氣意在蕩實。

    故君大黃。

    三物意在行氣。

    故君濃樸。

     【濃樸三物湯方 濃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二味。

    取五升。

    内大黃。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以利為度。

    】(三升下。

    千金。

    有去滓二字。

    ) 千金雲。

    腹中轉動者勿服。

    不動者更服。

     【按之心下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脈經。

    無宜大柴胡湯五字。

    接前七物湯三物湯為一條。

    傷寒論可下編。

    作病腹中滿痛者。

    宜下有大承氣三字。

    ) 【〔尤〕】按之而滿痛者。

    為有形之實。

    邪實則可下。

    而心下滿痛。

    則結處尚高。

    與腹中滿痛不同。

    故不宜大承氣。

    而宜大柴胡。

     【〔魏〕】此為邪實。

    而且挾熱者言也。

    仲景已叙之傷寒論中太陽篇矣。

    雲。

    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者。

    與大柴胡湯主之。

    宜下之。

    而不用大承氣。

    乃出大柴胡者。

    正與傷寒論篇中所言相符也。

    張氏醫通雲。

    邪從胸脅而入于陽位。

    合用大柴胡兩解之。

    與臍腹硬痛。

    承氣證不同。

    ○案數說如是。

    而金鑒謂滿痛之下。

    當有有潮熱之三字。

    若無此三字。

    則不當與大柴胡湯。

    此尤有理。

    然今據脈經。

    而味經旨。

    此亦濃樸三物湯之證。

    宜大柴胡湯五字。

    恐是衍文。

    其方亦錯出。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二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姜(五兩) 上八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

    】(不足言。

    千金。

    作不驚人。

    ) 【〔鑒〕】腹滿時減時滿。

    虛滿也。

    腹滿常常而滿。

    實滿也。

    腹滿不減。

    雖減不過稍減。

    不足言減也。

    虛滿當溫。

    實滿當下。

    故宜大承氣湯下之。

     【〔尤〕】減不足言。

    謂雖減。

    而不足雲減。

    所以形其滿之至也。

    故宜大下。

    以上三方。

    雖緩急不同。

    而攻洩則一。

    所謂中滿者。

    瀉之于内也。

     【大承氣湯方】(見前病中。

    )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飲食。

    腹中寒上沖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大建中湯主之。

    】(千金。

    作心脅中大寒大痛。

    嘔不能飲食。

    飲食下咽。

    自知偏從一面下流。

    有聲決決然。

    若腹中寒氣上沖。

    皮起出見。

    有頭足上下。

    而痛。

    其頭不可觸近。

    程本金鑒。

    無痛而之而。

    ) 【〔鑒〕】心胸中大寒痛。

    謂腹中上連心胸大痛也。

    而名大寒痛者。

    以有厥逆脈伏等。

    大寒證之意也。

    嘔逆不能飲食者。

    是寒甚。

    拒格于中也。

    上沖皮起。

    出見頭足者。

    是寒甚聚堅于外也。

    上下痛不可觸近。

    是内而髒腑。

    外而經絡。

    痛之甚。

    亦由寒之甚也。

    主之以大建中湯。

    蜀椒幹姜。

    大散寒邪。

    人參膠饴。

    大建中虛。

    服後溫覆。

    令有微汗。

    則寒去而痛止。

    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程〕】寒氣搏于腸胃之外。

    沖突出見于皮膚膜原之分。

    如有頭足。

    其痛則近于外。

    故不可以手觸近也。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去汗)幹姜(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膠饴一升。

    微火煎。

    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如一炊頃。

    如飲粥二升。

    後更服。

    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一炊頃。

    千金。

    作炊三升米。

    ) 張氏千金衍義雲。

    虛寒積聚之治。

    此方最力。

    其方中人參輔椒姜。

    溫散之法。

    人皆得之。

    至于膠饴。

    為助滿之首。

    列而反用。

    以治痛嘔不能食。

    是專用助滿之味。

    引領椒姜人參。

    為洩滿之通使也。

     【千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