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論一首、證一首、方十首)
關燈
小
中
大
。
案緩急之緩。
或謂絞字之訛。
此說似是而卻非。
外台。
載胸痹心下堅痞緩急方四首。
聖惠亦同。
故知程李之解是也。
【薏苡仁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 案外台。
引古今錄驗。
載薏苡仁散二方。
初一方。
用薏苡仁五百枚。
甘草三兩。
後一方。
與本方同。
唯用薏苡仁一千五百枚。
雲此方出僧深。
範汪同。
仲景方。
用薏苡仁十五兩。
【聖惠方】薏苡仁散。
治胸痹心下堅痞緩急。
薏苡仁(二兩)附子(二兩炮)甘草(一兩炙) 上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稍熱頻服之。
【心中痞。
諸逆心懸痛。
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肘後痛下。
有心下牽急懊痛六字。
) 【〔程〕】心中痞。
即胸痹也。
諸逆。
如脅下逆搶心之類。
邪氣獨留于上。
則心懸痛。
枳實以洩痞。
桂枝以下逆。
生姜以散氣。
【〔尤〕】諸逆。
該痰飲客氣而言。
心懸痛。
謂如懸物動搖而痛。
逆氣使然也。
【〔鑒〕】心懸而空痛。
如空中懸物。
動搖而痛也。
用桂枝生姜枳實湯。
通陽氣破逆氣。
痛止痞開矣。
潘氏續焰雲。
懸者懸閣之義。
不在胃。
而懸留于腹脅間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外台。
載仲景傷寒論。
心下懸痛。
諸逆大虛者桂心生姜枳實湯。
方同。
) 桂枝生姜(各三兩)枳實(五枚○徐沈尤枚作兩外台有炙字)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 【千金桂心三物湯】治心下痞諸逆懸痛。
桂心(二兩)膠饴(半斤)生姜(二兩) 上藥切。
以水四升。
煮二味。
取三升。
去滓。
内饴。
分三服。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 【〔鑒〕】心痛徹背。
尚有休止之時。
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
此條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是連連痛而不休。
則為陰寒邪甚。
浸浸乎陽光欲熄。
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
故以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方中烏附椒姜一派。
大辛大熱。
别無他顧。
峻逐陰邪而已。
李曰。
心痛在内而徹背。
則内而達于外矣。
背痛在外而徹心。
則外而入于内矣。
故既有附子之溫。
而複用烏頭之迅。
佐幹姜行陽。
大散其寒。
佐蜀椒下氣。
大開其郁。
恐過于大散大開。
故複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
而收陽氣也。
【赤石脂丸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雲。
千金。
必效。
文仲。
範汪。
經心錄等同。
)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外台作二分)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外台作一分)幹姜(一兩一法一分○外台作二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外台作二分) 上五味。
末之。
蜜丸。
如梧子大。
先食服一丸。
日三服。
不知。
稍加服。
】(千金。
名烏頭丸用烏頭六铢。
附子蜀椒各半兩。
注雲。
範汪。
不用附子。
崔氏。
用桂半兩為六味。
) 外台雲。
此方丹陽有隐士。
出山雲。
得華佗法。
若久心痛。
每旦服三丸。
稍加至十丸。
盡一劑。
遂終身不發。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外台。
引千金。
名附子丸。
○徐本。
标附方二字。
沈同。
程雲。
非仲景方。
并是。
) 附子(三兩○千金用二兩)生野狼牙(一兩炙香○千金用生野狼毒四兩外台同)人參幹姜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吳茱萸(各一兩○千金用幹姜二兩) 上六味。
末之。
煉蜜丸。
如梧子大。
酒下。
強人初服三丸。
日三服。
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惡。
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痛。
并冷沖上氣。
落馬墜車血疾等。
皆主之。
忌口如常法。
】(沖。
趙本。
作腫非。
) 【〔程〕】九痛者。
一蟲心痛。
二注心痛。
三風心痛。
四悸心痛。
五食心痛。
六飲心痛。
七冷心痛。
八熱心痛。
九去來心痛。
(案以上。
見千金本方主療。
)雖分九種。
不外積聚痰飲結血蟲注寒冷而成。
附子巴豆。
散寒冷而破堅積。
野狼牙茱萸。
殺蟲注而除痰飲。
幹姜人參。
理中氣而和胃脘。
相将治九種之心痛巴豆除邪殺鬼。
故治中惡腹脹痛。
口不能言。
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痛。
冷氣上沖。
皆宜于辛熱。
辛熱能行血破血。
落馬墜車。
血凝血積者。
故并宜之。
案緩急之緩。
或謂絞字之訛。
此說似是而卻非。
外台。
載胸痹心下堅痞緩急方四首。
聖惠亦同。
故知程李之解是也。
【薏苡仁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 案外台。
引古今錄驗。
載薏苡仁散二方。
初一方。
用薏苡仁五百枚。
甘草三兩。
後一方。
與本方同。
唯用薏苡仁一千五百枚。
雲此方出僧深。
範汪同。
仲景方。
用薏苡仁十五兩。
【聖惠方】薏苡仁散。
治胸痹心下堅痞緩急。
薏苡仁(二兩)附子(二兩炮)甘草(一兩炙) 上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稍熱頻服之。
【心中痞。
諸逆心懸痛。
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肘後痛下。
有心下牽急懊痛六字。
) 【〔程〕】心中痞。
即胸痹也。
諸逆。
如脅下逆搶心之類。
邪氣獨留于上。
則心懸痛。
枳實以洩痞。
桂枝以下逆。
生姜以散氣。
【〔尤〕】諸逆。
該痰飲客氣而言。
心懸痛。
謂如懸物動搖而痛。
逆氣使然也。
【〔鑒〕】心懸而空痛。
如空中懸物。
動搖而痛也。
用桂枝生姜枳實湯。
通陽氣破逆氣。
痛止痞開矣。
潘氏續焰雲。
懸者懸閣之義。
不在胃。
而懸留于腹脅間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外台。
載仲景傷寒論。
心下懸痛。
諸逆大虛者桂心生姜枳實湯。
方同。
) 桂枝生姜(各三兩)枳實(五枚○徐沈尤枚作兩外台有炙字)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 【千金桂心三物湯】治心下痞諸逆懸痛。
桂心(二兩)膠饴(半斤)生姜(二兩) 上藥切。
以水四升。
煮二味。
取三升。
去滓。
内饴。
分三服。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 【〔鑒〕】心痛徹背。
尚有休止之時。
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
此條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是連連痛而不休。
則為陰寒邪甚。
浸浸乎陽光欲熄。
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
故以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方中烏附椒姜一派。
大辛大熱。
别無他顧。
峻逐陰邪而已。
李曰。
心痛在内而徹背。
則内而達于外矣。
背痛在外而徹心。
則外而入于内矣。
故既有附子之溫。
而複用烏頭之迅。
佐幹姜行陽。
大散其寒。
佐蜀椒下氣。
大開其郁。
恐過于大散大開。
故複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
而收陽氣也。
【赤石脂丸方(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雲。
千金。
必效。
文仲。
範汪。
經心錄等同。
)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外台作二分)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外台作一分)幹姜(一兩一法一分○外台作二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外台作二分) 上五味。
末之。
蜜丸。
如梧子大。
先食服一丸。
日三服。
不知。
稍加服。
】(千金。
名烏頭丸用烏頭六铢。
附子蜀椒各半兩。
注雲。
範汪。
不用附子。
崔氏。
用桂半兩為六味。
) 外台雲。
此方丹陽有隐士。
出山雲。
得華佗法。
若久心痛。
每旦服三丸。
稍加至十丸。
盡一劑。
遂終身不發。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外台。
引千金。
名附子丸。
○徐本。
标附方二字。
沈同。
程雲。
非仲景方。
并是。
) 附子(三兩○千金用二兩)生野狼牙(一兩炙香○千金用生野狼毒四兩外台同)人參幹姜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吳茱萸(各一兩○千金用幹姜二兩) 上六味。
末之。
煉蜜丸。
如梧子大。
酒下。
強人初服三丸。
日三服。
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惡。
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痛。
并冷沖上氣。
落馬墜車血疾等。
皆主之。
忌口如常法。
】(沖。
趙本。
作腫非。
) 【〔程〕】九痛者。
一蟲心痛。
二注心痛。
三風心痛。
四悸心痛。
五食心痛。
六飲心痛。
七冷心痛。
八熱心痛。
九去來心痛。
(案以上。
見千金本方主療。
)雖分九種。
不外積聚痰飲結血蟲注寒冷而成。
附子巴豆。
散寒冷而破堅積。
野狼牙茱萸。
殺蟲注而除痰飲。
幹姜人參。
理中氣而和胃脘。
相将治九種之心痛巴豆除邪殺鬼。
故治中惡腹脹痛。
口不能言。
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痛。
冷氣上沖。
皆宜于辛熱。
辛熱能行血破血。
落馬墜車。
血凝血積者。
故并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