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論一首、證一首、方十首)
關燈
小
中
大
循脈而溢于背。
背者胸之府。
故于前藥。
但加半夏。
以祛痰積之痹逆也。
【栝蒌薤白半夏湯方 栝蒌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鬥○外台作白漿雲古今錄驗範汪同) 上四味同煮。
取四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聖惠方】治胸痹不得卧。
心痛徹背方。
栝蒌(一枚)桂心(三分)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漿水一中盞。
入薤白七莖。
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稍熱頻服。
【胸痹心中痞氣。
氣結在胸。
胸滿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趙本。
作心中痞留氣結在胸。
徐沈同。
外台作心中痞堅留氣結于胸。
逆下。
有氣字。
) 【〔魏〕】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
心中痞氣。
氣結在胸。
正胸痹之病狀也。
再連脅下之氣。
俱逆而搶心。
則痰飲水氣。
俱乘陰寒之邪。
動而上逆。
胸胃之陽氣。
全難支拒矣。
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
行陽開郁。
溫中降氣。
猶必先後煮治。
以融和其氣味。
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
再或虛寒已甚。
無敢恣為開破者。
故人參湯亦主之。
以溫補其陽。
使正氣旺。
而邪氣自消。
又治胸痹從本治之一法也。
張氏醫通雲。
二湯。
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
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
一以治胸中虛痰内結。
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
一病二治。
因人素禀而施。
兩不移易之法也。
案千金治中湯。
胸痹方。
别标為一條。
外台亦引仲景傷寒論。
療胸痹理中湯。
即并人參湯。
方後注雲。
張仲景曰。
胸痹心中痞堅。
留氣結于胸。
胸滿。
脅下逆氣搶心。
理中湯亦主之。
而引範汪。
出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名枳實湯。
方後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濃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蒌實(一枚搗) 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濃樸。
取二升。
去滓。
内諸藥。
煮數沸。
分溫三服。
】(千金。
用濃樸三兩。
薤白一斤。
) 【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幹姜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程〕】此即理中湯也。
中氣強則痞氣能散。
胸滿能消。
脅氣能下。
人參白術所以益脾。
甘草幹姜所以溫胃。
脾胃得其和。
則上焦之氣開發。
而胸痹亦愈。
【胸痹。
胸中氣塞。
短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橘枳姜湯亦主之。
】(千金。
外台。
無橘枳姜湯亦主之七字。
) 【〔鑒〕】胸痹。
胸中急痛。
胸痹之重者也。
胸中氣塞。
胸痹之輕者也。
【〔程〕】膻中為氣之海。
痹在胸中。
則氣塞短氣也。
神農經曰。
茯苓主胸脅逆氣。
杏仁主下氣。
甘草主寒熱邪氣。
為治胸痹之輕劑。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千金。
名茯苓湯。
外台。
引千金。
方後雲。
仲景傷寒論同。
)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更服。
】 外台。
古今錄驗。
療氣忽發滿胸急方。
于本方中。
去甘草。
加橘皮。
【橘皮枳實生姜湯方(千金。
無方名。
外台。
作橘皮枳實湯。
) 橘皮(一斤○外台作半斤)枳實(三兩○外台作四枚)生姜(半斤) 上三味。
以水五斤。
煮取二斤。
分溫再服。
】 (〔原注〕肘後。
千金雲。
治胸痹。
胸中如滿噎塞。
習習如癢。
喉中澀燥唾沫○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主療與肘後千金同。
方後雲。
肘後短劇。
文仲。
深師。
範汪。
古今錄驗。
經心錄。
千金同。
) 【〔程〕】氣塞氣短。
非辛溫之藥。
不足以行之。
橘皮枳實生姜辛溫。
同為下氣藥也。
内經曰。
病有緩急。
方有大小。
此胸痹之緩者。
故用君一臣二之小方也。
【胸痹緩急者。
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外台。
引古今錄驗痹下。
有偏字。
) 【〔程〕】寒邪客于上焦則痛急。
痛急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氣聚。
氣聚則寒邪散。
寒邪散則痛緩。
此胸痹之所以有緩急者。
亦心痛去來之義也。
薏苡仁以除痹下氣。
大附子以溫中散寒。
【〔鑒〕】李曰。
緩急者。
或緩而痛暫止。
或急而痛複作也。
薏苡仁入肺利氣。
附子溫中行陽。
為散服。
則其效更速矣
背者胸之府。
故于前藥。
但加半夏。
以祛痰積之痹逆也。
【栝蒌薤白半夏湯方 栝蒌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鬥○外台作白漿雲古今錄驗範汪同) 上四味同煮。
取四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聖惠方】治胸痹不得卧。
心痛徹背方。
栝蒌(一枚)桂心(三分)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漿水一中盞。
入薤白七莖。
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稍熱頻服。
【胸痹心中痞氣。
氣結在胸。
胸滿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趙本。
作心中痞留氣結在胸。
徐沈同。
外台作心中痞堅留氣結于胸。
逆下。
有氣字。
) 【〔魏〕】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
心中痞氣。
氣結在胸。
正胸痹之病狀也。
再連脅下之氣。
俱逆而搶心。
則痰飲水氣。
俱乘陰寒之邪。
動而上逆。
胸胃之陽氣。
全難支拒矣。
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
行陽開郁。
溫中降氣。
猶必先後煮治。
以融和其氣味。
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
再或虛寒已甚。
無敢恣為開破者。
故人參湯亦主之。
以溫補其陽。
使正氣旺。
而邪氣自消。
又治胸痹從本治之一法也。
張氏醫通雲。
二湯。
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
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
一以治胸中虛痰内結。
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
一病二治。
因人素禀而施。
兩不移易之法也。
案千金治中湯。
胸痹方。
别标為一條。
外台亦引仲景傷寒論。
療胸痹理中湯。
即并人參湯。
方後注雲。
張仲景曰。
胸痹心中痞堅。
留氣結于胸。
胸滿。
脅下逆氣搶心。
理中湯亦主之。
而引範汪。
出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名枳實湯。
方後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濃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蒌實(一枚搗) 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濃樸。
取二升。
去滓。
内諸藥。
煮數沸。
分溫三服。
】(千金。
用濃樸三兩。
薤白一斤。
) 【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幹姜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程〕】此即理中湯也。
中氣強則痞氣能散。
胸滿能消。
脅氣能下。
人參白術所以益脾。
甘草幹姜所以溫胃。
脾胃得其和。
則上焦之氣開發。
而胸痹亦愈。
【胸痹。
胸中氣塞。
短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橘枳姜湯亦主之。
】(千金。
外台。
無橘枳姜湯亦主之七字。
) 【〔鑒〕】胸痹。
胸中急痛。
胸痹之重者也。
胸中氣塞。
胸痹之輕者也。
【〔程〕】膻中為氣之海。
痹在胸中。
則氣塞短氣也。
神農經曰。
茯苓主胸脅逆氣。
杏仁主下氣。
甘草主寒熱邪氣。
為治胸痹之輕劑。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千金。
名茯苓湯。
外台。
引千金。
方後雲。
仲景傷寒論同。
)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更服。
】 外台。
古今錄驗。
療氣忽發滿胸急方。
于本方中。
去甘草。
加橘皮。
【橘皮枳實生姜湯方(千金。
無方名。
外台。
作橘皮枳實湯。
) 橘皮(一斤○外台作半斤)枳實(三兩○外台作四枚)生姜(半斤) 上三味。
以水五斤。
煮取二斤。
分溫再服。
】 (〔原注〕肘後。
千金雲。
治胸痹。
胸中如滿噎塞。
習習如癢。
喉中澀燥唾沫○外台。
引仲景傷寒論。
主療與肘後千金同。
方後雲。
肘後短劇。
文仲。
深師。
範汪。
古今錄驗。
經心錄。
千金同。
) 【〔程〕】氣塞氣短。
非辛溫之藥。
不足以行之。
橘皮枳實生姜辛溫。
同為下氣藥也。
内經曰。
病有緩急。
方有大小。
此胸痹之緩者。
故用君一臣二之小方也。
【胸痹緩急者。
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外台。
引古今錄驗痹下。
有偏字。
) 【〔程〕】寒邪客于上焦則痛急。
痛急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氣聚。
氣聚則寒邪散。
寒邪散則痛緩。
此胸痹之所以有緩急者。
亦心痛去來之義也。
薏苡仁以除痹下氣。
大附子以溫中散寒。
【〔鑒〕】李曰。
緩急者。
或緩而痛暫止。
或急而痛複作也。
薏苡仁入肺利氣。
附子溫中行陽。
為散服。
則其效更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