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論二首、方三首)
關燈
小
中
大
【師曰。
病有奔豚。
有吐膿。
有驚怖。
有火邪。
此四部病。
皆從驚發得之。
師曰。
奔豚病。
從少腹起。
上沖咽喉。
發作欲死複還止。
皆從驚恐得之。
】 【〔程〕】篇目止有奔豚一證。
而吐膿驚怕火邪。
皆簡脫。
必有缺文。
經曰。
太陽傷寒者。
加溫針必驚也。
若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作奔豚。
發汗後。
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故奔豚病從驚發而得。
【〔尤〕】吐膿有咳與嘔之别。
其從驚得之。
旨未詳。
驚怖即驚恐。
蓋病從驚得。
而驚氣即為病氣也。
火邪。
見後驚悸部。
及傷寒太陽篇。
雲。
太陽病。
以火熏之。
不得汗。
其人必躁。
到經不解。
必圊血。
名為火邪。
然未嘗雲從驚發也。
驚悸篇雲。
火邪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亦是因火邪而發驚。
非因驚而發火邪也。
即後奔豚證治三條。
亦不必定從驚恐而得。
蓋是證有雜病傷寒之異。
從驚恐得者。
雜病也。
從發汗及燒針被寒者。
傷寒也。
其吐膿火邪二病。
仲景必别有謂。
姑阙之以俟知者。
前雲驚發。
後兼言恐者。
腎傷于恐。
而奔豚為腎病也。
水畜也。
腎水髒也。
腎氣内動。
上沖咽喉。
如豕之突。
故名奔豚。
亦有從肝病得者。
以腎肝同處下焦。
而其氣并善上逆也。
【〔鑒〕】張從政曰。
驚者為自不知故也。
恐者為自知也。
巢源雲。
夫奔豚氣者。
腎之積氣。
起于驚恐憂思所生。
若驚恐。
則傷神。
心藏神也。
憂思則傷志。
腎藏志也。
神志傷動。
氣積于腎。
而氣下上遊走。
如豚之奔。
故曰奔豚。
其氣乘心。
若心中踴踴。
如車所驚。
如入所恐。
五髒不定。
食飲辄嘔。
氣滿胸中。
狂癡不定。
妄言妄見。
此驚恐奔豚之狀。
若氣滿支心。
心下悶亂。
不欲聞人聲。
休作有時。
乍瘥乍極。
吸吸短氣。
手足厥逆。
内煩結痛。
溫溫欲嘔。
此憂思奔豚之狀。
診其脈。
來觸祝。
觸祝者(外台。
無兩觸字。
)病贲豚也。
案靈邪氣髒腑病形篇雲。
沉厥奔豚。
足不收不得前後。
蓋本篇所論即是也。
而難經。
名腎積為奔豚。
然與此自别。
故楊玄操注難經雲。
又有奔豚之氣。
非此積病也。
名同而病異。
可以見耳。
後世有奔豚疝氣之稱。
(見于和劑指南。
直指方等。
)即内經所謂沖疝。
(出于骨空論。
)疝病而為奔豚氣者。
張氏醫說雲。
以腎氣奔沖為奔豚。
謂豚能奔逸。
而不能遠也。
此解得之。
沈注雲。
狀如江豚。
此說本于丹溪心法。
決不可從。
【奔豚氣。
上沖胸腹痛。
往來寒熱。
奔豚湯主之。
】 【〔徐〕】此乃奔豚之氣。
與在表之外邪相當者也。
故狀如奔豚。
而氣上沖胸。
雖未至咽喉。
亦如驚發之奔豚矣。
但兼腹痛。
是客邪有在腹也。
且往來寒熱。
是客邪有在半表裡也。
【〔沈〕】是以芎歸姜芍。
疏養厥陰少陽氣血之正。
而驅邪外出。
以生葛李根。
專解表裡風熱。
而清奔豚逆上之邪。
黃芩。
能清風化之熱。
半夏以和脾胃。
而化客痰。
【〔尤〕】桂苓為奔豚主藥。
而不用者。
病由腎發也。
【奔豚湯方(外台。
引集驗。
主療藥味并同。
) 甘草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
以水二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
夜一服。
】 案本草别錄雲。
李根皮。
大寒無毒。
治消渴。
止心煩逆奔豚氣。
知是李根皮。
乃本方之主藥。
外台。
短劇奔豚湯。
療虛勞五髒氣乏損。
遊氣歸上。
上走時。
若群豚相逐憧憧。
時氣來便自如。
坐驚夢精。
光竭不澤。
陰痿上引少腹急痛。
面乍熱赤色。
喜怒無常。
耳聾目視無精光。
于本方内。
去芎黃芩。
加桂心人參。
又廣濟。
奔豚氣在心。
吸吸短氣。
不欲聞人語聲。
心下煩亂不安。
發作有時。
四肢煩疼。
手足逆冷。
于本方内。
去芎當歸黃芩生葛芍藥生姜。
加幹姜茯苓人參附子桂心。
(案本方奔豚湯證。
而屬虛寒者。
宜用此方。
) 又集驗。
奔豚茯苓湯。
療短氣五髒不足。
寒氣厥逆。
腹脹滿。
氣奔走沖胸膈。
發作氣欲絕。
不識人。
氣力羸瘦。
少腹起騰踴。
如豚子走上走下。
馳往馳來。
寒熱。
拘引陰器。
手足逆冷。
或煩熱者。
于本方内。
去黃芩芍藥。
加茯苓人參。
又療奔豚氣。
從下上者湯方。
于本方内。
去甘草芎當歸。
加人參桂心。
又短劇奔豚湯。
療手足逆冷。
胸滿氣促。
從臍左右起郁冒者。
于本方内。
去當歸芍藥半夏生姜。
加桂心栝蒌人參。
又牡蛎奔豚湯。
療奔豚
病有奔豚。
有吐膿。
有驚怖。
有火邪。
此四部病。
皆從驚發得之。
師曰。
奔豚病。
從少腹起。
上沖咽喉。
發作欲死複還止。
皆從驚恐得之。
】 【〔程〕】篇目止有奔豚一證。
而吐膿驚怕火邪。
皆簡脫。
必有缺文。
經曰。
太陽傷寒者。
加溫針必驚也。
若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作奔豚。
發汗後。
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故奔豚病從驚發而得。
【〔尤〕】吐膿有咳與嘔之别。
其從驚得之。
旨未詳。
驚怖即驚恐。
蓋病從驚得。
而驚氣即為病氣也。
火邪。
見後驚悸部。
及傷寒太陽篇。
雲。
太陽病。
以火熏之。
不得汗。
其人必躁。
到經不解。
必圊血。
名為火邪。
然未嘗雲從驚發也。
驚悸篇雲。
火邪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亦是因火邪而發驚。
非因驚而發火邪也。
即後奔豚證治三條。
亦不必定從驚恐而得。
蓋是證有雜病傷寒之異。
從驚恐得者。
雜病也。
從發汗及燒針被寒者。
傷寒也。
其吐膿火邪二病。
仲景必别有謂。
姑阙之以俟知者。
前雲驚發。
後兼言恐者。
腎傷于恐。
而奔豚為腎病也。
水畜也。
腎水髒也。
腎氣内動。
上沖咽喉。
如豕之突。
故名奔豚。
亦有從肝病得者。
以腎肝同處下焦。
而其氣并善上逆也。
【〔鑒〕】張從政曰。
驚者為自不知故也。
恐者為自知也。
巢源雲。
夫奔豚氣者。
腎之積氣。
起于驚恐憂思所生。
若驚恐。
則傷神。
心藏神也。
憂思則傷志。
腎藏志也。
神志傷動。
氣積于腎。
而氣下上遊走。
如豚之奔。
故曰奔豚。
其氣乘心。
若心中踴踴。
如車所驚。
如入所恐。
五髒不定。
食飲辄嘔。
氣滿胸中。
狂癡不定。
妄言妄見。
此驚恐奔豚之狀。
若氣滿支心。
心下悶亂。
不欲聞人聲。
休作有時。
乍瘥乍極。
吸吸短氣。
手足厥逆。
内煩結痛。
溫溫欲嘔。
此憂思奔豚之狀。
診其脈。
來觸祝。
觸祝者(外台。
無兩觸字。
)病贲豚也。
案靈邪氣髒腑病形篇雲。
沉厥奔豚。
足不收不得前後。
蓋本篇所論即是也。
而難經。
名腎積為奔豚。
然與此自别。
故楊玄操注難經雲。
又有奔豚之氣。
非此積病也。
名同而病異。
可以見耳。
後世有奔豚疝氣之稱。
(見于和劑指南。
直指方等。
)即内經所謂沖疝。
(出于骨空論。
)疝病而為奔豚氣者。
張氏醫說雲。
以腎氣奔沖為奔豚。
謂豚能奔逸。
而不能遠也。
此解得之。
沈注雲。
狀如江豚。
此說本于丹溪心法。
決不可從。
【奔豚氣。
上沖胸腹痛。
往來寒熱。
奔豚湯主之。
】 【〔徐〕】此乃奔豚之氣。
與在表之外邪相當者也。
故狀如奔豚。
而氣上沖胸。
雖未至咽喉。
亦如驚發之奔豚矣。
但兼腹痛。
是客邪有在腹也。
且往來寒熱。
是客邪有在半表裡也。
【〔沈〕】是以芎歸姜芍。
疏養厥陰少陽氣血之正。
而驅邪外出。
以生葛李根。
專解表裡風熱。
而清奔豚逆上之邪。
黃芩。
能清風化之熱。
半夏以和脾胃。
而化客痰。
【〔尤〕】桂苓為奔豚主藥。
而不用者。
病由腎發也。
【奔豚湯方(外台。
引集驗。
主療藥味并同。
) 甘草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
以水二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
夜一服。
】 案本草别錄雲。
李根皮。
大寒無毒。
治消渴。
止心煩逆奔豚氣。
知是李根皮。
乃本方之主藥。
外台。
短劇奔豚湯。
療虛勞五髒氣乏損。
遊氣歸上。
上走時。
若群豚相逐憧憧。
時氣來便自如。
坐驚夢精。
光竭不澤。
陰痿上引少腹急痛。
面乍熱赤色。
喜怒無常。
耳聾目視無精光。
于本方内。
去芎黃芩。
加桂心人參。
又廣濟。
奔豚氣在心。
吸吸短氣。
不欲聞人語聲。
心下煩亂不安。
發作有時。
四肢煩疼。
手足逆冷。
于本方内。
去芎當歸黃芩生葛芍藥生姜。
加幹姜茯苓人參附子桂心。
(案本方奔豚湯證。
而屬虛寒者。
宜用此方。
) 又集驗。
奔豚茯苓湯。
療短氣五髒不足。
寒氣厥逆。
腹脹滿。
氣奔走沖胸膈。
發作氣欲絕。
不識人。
氣力羸瘦。
少腹起騰踴。
如豚子走上走下。
馳往馳來。
寒熱。
拘引陰器。
手足逆冷。
或煩熱者。
于本方内。
去黃芩芍藥。
加茯苓人參。
又療奔豚氣。
從下上者湯方。
于本方内。
去甘草芎當歸。
加人參桂心。
又短劇奔豚湯。
療手足逆冷。
胸滿氣促。
從臍左右起郁冒者。
于本方内。
去當歸芍藥半夏生姜。
加桂心栝蒌人參。
又牡蛎奔豚湯。
療奔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