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論三首、脈證四條、方十五首)

關燈
(脈經合下飲病咳嗽為一篇) 【問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曰。

    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

    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隐隐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脈經曰上。

    有問字。

    分為二條。

    快藥。

    作藥。

    咳唾膿血。

    脈經。

    千金。

    分為另條。

    程本金鑒。

    接上肺癰為是。

    ) 【〔尤〕】此設為問答。

    以辨肺痿肺癰之異。

    熱在上焦二句。

    見五髒風寒積聚篇。

    蓋師有是語而因之以為問也。

    汗出。

    嘔吐。

    消渴。

    二便下多。

    皆足以亡津液。

    而生燥熱。

    肺虛且熱。

    則為痿矣。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

    肺中津液。

    為熱所迫。

    而上行也。

    或雲。

    肺既痿而不用。

    則飲食遊溢之精氣。

    不能分布諸經。

    而但上溢口。

    亦通。

    (案此徐注。

    )口中辟辟燥者。

    魏氏以為肺癰之痰涎膿血。

    俱蘊蓄結聚于肺髒之内。

    故口中反幹燥。

    而但辟辟作空響燥咳而已。

    然按下肺癰條亦雲。

    其人咳。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則肺痿肺癰二證多同。

    惟胸中痛。

    脈滑數唾膿血。

    則肺癰所獨也。

    比而論之。

    痿者萎也。

    (案巢源。

    作肺萎。

    )如草木之萎。

    而不榮。

    為津爍而肺焦也。

    癰者。

    壅也。

    如土之壅而不通。

    為熱聚而肺也。

    (案急就篇顔注。

    癰之言壅也。

    氣壅痞結。

    重腫而潰也。

    是。

    )故其脈有虛實不同。

    而其數則一也。

     【〔徐〕】實者。

    即上滑字。

    義自見。

    案肺痿非此别一病。

    即是後世所謂勞嗽耳。

    外台蘇遊傳屍論雲。

    其初得半卧半起。

    号為。

    氣急咳者。

    名曰肺痿。

    許仁則論雲肺氣嗽者。

    不限老少。

    宿多上熱。

    後因飲食将息傷熱。

    則常嗽不斷。

    積年累歲。

    肺氣衰。

    便成氣嗽。

    此嗽不早療。

    遂成肺痿。

    若此将成。

    多不救矣。

    又雲。

    肺氣嗽。

    經久将成肺痿。

    其狀不限四時冷熱。

    晝夜嗽常不斷。

    唾白如雪。

    細沫稠粘。

    喘息氣上。

    乍寒乍熱。

    發作有時。

    唇口喉舌幹焦。

    亦有時唾血者。

    漸覺瘦悴。

    小便赤。

    顔色青白毛聳。

    此亦成蒸。

    又雲。

    肺氣嗽。

    經久有成肺癰者。

    其狀與前肺痿不多異。

    但唾悉成膿出。

    陳氏婦人良方。

    劫勞散證治雲。

    勞嗽寒熱盜汗。

    唾中有紅線。

    名曰肺痿。

    注家俱為别病。

    而诠釋之者何。

    快。

    與同。

    梁書姚僧垣曰。

    大黃快藥是也。

    魏雲。

    辟辟唾聲。

    恐非。

    蓋辟辟。

    幹燥貌。

    張氏醫通雲。

    言咳者。

    口中不幹燥也。

    若咳而口中辟辟燥。

    則是肺已結癰。

    火熱之毒。

    出見于口。

    此說近是。

    程氏醫徑句測雲。

    氣虛不能化血。

    故血幹不流。

    隻随火勢沸上。

    火亢乘金。

    不生氣血。

    而生痰。

    可知無血無液。

    而枯金被火。

    肺葉安得不焦。

    故欲退彼之火。

    須是補我之金。

    金得補而生液。

    則水從液滋。

    火從液化也。

    蓋肺處髒之最高。

    葉間布有細竅。

    此竅名泉眼。

    凡五髒之蒸溽。

    從肺吸入之。

    隻是氣從泉眼呼出之。

    便成液。

    息息不窮。

    以灌溉周身者。

    皆從此出。

    此即人身之星宿海也。

    一受火炎。

    呼處成吸。

    有血即從此眼滲入。

    礙去竅道。

    便令人咳。

    咳則見血。

    愈咳愈滲。

    愈滲愈嗽。

    久則泉眼俱閉。

    吸時徒引火升喉間。

    或癢或嗆。

    呼時并無液出。

    六葉遂枯遂焦。

    此肺痿之由也。

     【問曰。

    病咳逆。

    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

    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

    風則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于榮。

    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

    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

    血為之凝滞。

    蓄結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多唾濁沫之多字。

    趙本。

    作時。

    脈經。

    無血為之凝滞之之字。

    ) 【〔尤〕】此原肺癰之由。

    為風熱蓄結不解也。

    凡言風脈多浮或緩。

    此雲微者。

    風入營而增熱。

    故脈不浮而反微。

    且與數俱見也。

    微則汗出者。

    氣傷于熱也。

    數則惡寒者。

    陰反在外也。

    呼氣不入者。

    氣得風而浮。

    利出而艱入也。

    吸而不出者。

    血得熱而壅。

    氣亦為之不伸也。

    肺熱而壅。

    故口幹而喘滿。

    熱在血中。

    故咽燥而不渴。

    且肺被熱迫。

    而反從熱化。

    為多唾濁沫。

    熱盛于裡。

    而外反無氣。

    為時時振寒。

    由是熱蓄不解。

    血凝不通。

    而癰膿成矣。

    吐如米粥。

    未必便是死證。

    至浸淫不已。

    肺葉腐敗。

    則不可治矣。

    故曰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案金鑒雲。

    肺癰之上。

    當有肺痿二字。

    不然。

    本文論肺痿之義。

    則無着落。

    必是脫簡。

    蓋多唾濁沫。

    肺痿肺癰俱有之。

    而金鑒以為獨肺痿有之。

    而肺癰所無。

    因為脫文。

    誤甚。

    又雲。

    脈微之三微字。

    當是三浮字。

    微字文氣不屬。

    必是傳寫之訛。

    雖未知原文果然否。

    此可以備一說也。

    危氏得效方雲。

    始萌易治。

    膿成難治。

    診其脈數而實已成。

    微而澀漸愈。

    面色白。

    嘔膿而止者自愈。

    有膿而嘔食。

    面色赤。

    吐膿如糯米粥者不治。

    男子以氣為主。

    得之十救二三。

    婦女以血為主。

    得之十全七八。

    曆試屢驗。

    李氏入門雲。

    肺癰脈數而虛。

    口燥咽幹。

    胸脅隐痛。

    二便赤澀。

    咳唾膿血腥臭。

    置之水中則沉。

    潘氏續焰雲。

    試肺癰法。

    凡人覺胸中隐隐痛。

    咳嗽有臭痰。

    吐在水内。

    沉者是癰膿。

    浮者是痰。

    案今驗果如其言。

    又以雙箸斷之。

    其斷為兩段者是膿。

    其粘着不斷者是痰。

    亦一試法也。

    蘭台軌範雲。

    肺癰之疾。

    膿成亦有愈者。

    全在用藥變化。

    漢時治法。

    或未全耳。

     【上氣面浮腫肩息。

    其脈浮大不治。

    又加利尤甚。

    】 【〔魏〕】面浮腫。

    陽衰于中。

    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