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關燈
【問曰。

    血痹病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

    骨弱肌膚盛。

    重因疲勞。

    汗出。

    卧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

    在寸口關上小緊。

    宜針引陽氣。

    令脈和。

    緊去則愈。

    】(因。

    趙本。

    作困。

    卧上。

    脈經。

    有起字。

    加作如。

    關上下。

    沈本有尺中二字。

    千金。

    但上。

    有形如風狀四字。

    緊上無小字。

    脈經并同。

    ) 【〔鑒〕】曆節。

    屬傷氣也。

    氣傷痛。

    故疼痛也。

    血痹。

    屬傷血也。

    血傷腫。

    故麻木也。

    前以明邪氣聚于氣分。

    此以明邪氣凝于血分。

    故以血痹名之也。

    尊榮人。

    謂膏粱之人。

    素食甘肥。

    故骨弱肌膚盛重。

    是以不任疲勞。

    則汗出。

    汗出則腠理開。

    亦不勝久卧。

    卧則不時動搖。

    動搖即加被微風。

    亦遂得以幹之。

    此言膏粱之人。

    外盛内虛。

    雖微風小邪。

    易為病也。

    然何以知病血痹也。

    但以身體不仁。

    脈自微澀。

    則知邪凝于血故也。

    寸口關上小緊。

    亦風寒微邪。

    應得之脈也。

    針能導引經絡。

    取諸痹。

    故宜針引氣血。

    以瀉其邪。

    令脈不澀而和。

    緊去邪散。

    血痹自通也。

    醫通雲。

    血痹者。

    寒濕之邪。

    痹着于血分也。

    辛苦勞之人。

    皮腠緻密。

    筋骨堅強。

    雖有風寒濕邪。

    莫之能客。

    惟尊榮奉養之人。

    肌肉豐滿。

    筋骨柔脆。

    素常不勝疲勞。

    行卧動搖。

    或遇微風。

    則能痹着為患。

    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

    而為病也。

    夫血痹者。

    即内經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

    仲景直發其所以不流之故。

    言血既痹。

    脈自微澀。

    然或寸或關或尺。

    其脈見小急之處。

    即風入之處也。

    故其針藥所施。

    皆引風外出之法也。

    案五髒生成篇曰。

    卧出而風吹之。

    血凝于膚者為痹。

    王注。

    痹。

    謂痹也。

    (廣韻。

    音頑。

    巢源千金。

    間有頑痹之文。

    知頑麻之頑。

    原是字。

    )此即血痹也。

    而易通卦驗曰。

    太陽脈虛。

    多病血痹。

    鄭玄注。

    痹者氣不達。

    未當至為病。

    蓋血痹之稱。

    見于此。

    千金雲。

    風痹遊走無定處。

    名曰血痹。

    後世呼麻木者。

    即是。

    活人書雲。

    痹者。

    閉也。

    閉而不仁。

    故曰痹也。

    本出于中藏經。

     【血痹。

    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痹狀。

    黃桂枝五物湯主之。

    】(千金。

    作如風狀。

    脈經作如風落狀。

    并非。

    ) 【〔鑒〕】此承上條。

    互詳脈證。

    以明其治也。

    上條言六脈微澀。

    寸口關上小緊。

    此條言陰陽。

    寸口關上俱微。

    尺中亦小緊。

    合而觀之。

    可知血痹之脈。

    浮沉寸口關上尺中。

    俱微俱澀俱小緊也。

    微者。

    虛也。

    澀者。

    滞也。

    小緊者。

    邪也。

    故血痹應有如是之診也。

    血痹外證。

    亦身體頑麻。

    不知痛癢。

    故曰如風痹狀。

     【〔沈〕】血痹。

    乃陰陽營衛俱微。

    邪入血分。

    而成血痹。

    中上二焦陽微。

    所以寸口關上脈。

    亦見微。

    微邪下連營血主病。

    故尺中小緊。

    是因氣虛受邪而成血痹也。

    用桂芍姜棗。

    調和營衛。

    而宣陽氣。

    雖然。

    邪痹于血。

    因表陽失護而受邪。

    故以黃。

    補其衛外之陽。

    陰陽平補。

    俾微邪去。

    而痹自開矣。

     【〔尤〕】不仁者。

    肌體頑痹。

    痛癢不覺。

    如風痹狀。

    而實非風也。

    以脈陰陽俱微。

    故不可針。

    而可藥。

    經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

    勿刺以針。

    而調以甘藥也。

    案血氣形志篇王注。

    不仁。

    謂不應用則痹矣。

    巢源血痹候雲。

    血痹者。

    由體虛邪入于陰經故也。

    血為陰。

    邪入于血。

    而痹。

    故為血痹也。

    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

    此形容頑痹之狀也。

    風痹諸家不注。

    唯金鑒雲。

    不似風痹曆關節流走疼痛也。

    此以風痹。

    為曆節。

    恐誤也。

    巢源風痹候雲。

    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成痹。

    其狀肌肉頑濃。

    或疼痛。

    由人體虛。

    腠理開。

    故受風邪也。

    據此則風痹。

    乃頑麻疼痛兼有。

    而血痹。

    則唯頑麻而無疼痛。

    曆節則唯疼痛。

    而不頑麻。

    三病各異。

    豈可混同乎。

     【黃桂枝五物湯方 黃(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趙本作十一枚非)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原注〕一方。

    有人參。

    ○案千金。

    用人參三兩。

    凡六味。

    故單名黃湯。

    無五物二字。

    ) 案據桂枝湯法。

    生姜當用三兩。

    而多至六兩者何。

    生姜味辛。

    專行痹之津液。

    而和營衛藥中用之。

    不獨專于發散也。

    成氏嘗論之。

    其意蓋亦在于此耶。

     【夫男子平人。

    脈大為勞。

    極虛亦為勞。

    】(尤本極上。

    有脈字。

    ) 【〔魏〕】虛勞者。

    因勞而虛。

    因虛而病也。

    人之氣通于呼吸。

    根于髒腑。

    靜則生陰。

    動則生陽。

    陰陽本氣之動靜所生。

    而動靜能生氣之陰陽。

    此二神兩化之道也。

    故一靜一動。

    互為其根。

    在天在人。

    俱貴和平。

    而無取于偏勝。

    偏則在天之陽愆陰伏。

    而化育乖。

    在人則陽亢陰獨。

    而疾病作。

    然則虛勞者過于動。

    而陽煩。

    失于靜而陰擾。

    陰日益耗。

    而陽日益盛也。

    是為因勞而虛。

    因虛而病之由然也。

    (虛勞必起于内熱。

    終于骨蒸。

    有熱者十有七八。

    其一二虛寒者。

    必邪熱先見。

    而其後日久。

    随正氣俱衰也。

    )夫脈大者。

    邪氣盛也。

    極虛者。

    精氣奪也。

    以二句揭虛勞之總。

    而未嘗言其大在何脈。

    虛則何經。

    是在主治者。

    随五勞七傷之故。

    而谛審之。

    豈數言可盡者乎。

     【〔鑒〕】李曰。

    平人者。

    形如無病之人。

    經雲。

    脈病患不病者是也。

    勞則體疲于外。

    氣耗于中。

    脈大非氣盛也。

    重按必空濡。

    乃外有餘。

    而内不足之象。

    脈極虛則精氣耗矣。

    蓋大者。

    勞脈之外暴者也。

    極虛者。

    勞脈之内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

    脈浮者。

    重虛也。

    】 【〔魏〕】仲景再為驗辨之于色于證于脈以決之。

    男子面色薄即不澤也。

    此五髒之精奪。

    而面色失其光潤也。

    然光必在面皮内蘊。

    潤必在面皮内敷。

    方為至濃。

    若夫見呈耀。

    則亦非正濃色矣。

    今言薄。

    則就無光潤者言也。

    其人必患消渴。

    及諸失亡其血之疾。

    因而喘于胸。

    而悸于心。

    卒者。

    忽見忽已之謂。

     【〔沈〕】陰血虛。

    而陽氣則盛。

    虛火上潛。

    津液不充則渴。

    氣傷而不攝血。

    則亡血。

    虛陽上逆。

    沖肺卒喘。

    心營虛而真氣不斂。

    則悸。

     【〔尤〕】脈浮為裡虛。

    以勞則真陰失守。

    孤陽無根。

    氣散于外。

    而精奪于内也。

     【男子脈虛沉弦。

    無寒熱。

    短氣裡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時目瞑兼衄。

    少腹滿。

    此為勞使之然。

    】(脈經。

    作時時目瞑。

    ) 【〔鑒〕】此複申虛極為勞。

    以詳其證之義也。

    脈虛沉弦。

    陰陽俱不足也。

    無寒熱。

    是陰陽雖不足。

    而不相乘也。

    短氣面白時瞑兼衄。

    乃上焦虛。

    而血不榮也。

    裡急小便不利少腹滿。

    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

    凡此脈證。

    皆因勞而病也。

    故曰。

    此為勞使之然。

     【〔程〕】白為肺色。

    鼻為肺竅。

    氣既不能下化。

    則上逆于頭。

    故目為之瞑。

    迫于血而鼻為之衄也。

    内經曰。

    勞則氣耗。

    其類是欤。

    案本篇。

    标男子二字者。

    凡五條。

    未詳其意。

    諸家亦置而無說。

    蓋婦人有帶下諸病。

    産乳衆疾。

    其證似虛勞而否者。

    不能與男子無異。

    故殊以男子二字别之欤。

     【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

    春夏劇。

    秋冬瘥。

    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脈經。

    酸上有足字。

    行下有少陰虛滿四字。

    酸削。

    巢源作。

    外台作削。

    ) 【〔徐〕】脈大既為勞矣。

    而更加浮。

    其證則手足煩。

    蓋陰既不足。

    而陽必盛也。

     【〔魏〕】邪本陰虧陽亢。

    内生之焰也。

    然亦随天時為衰旺。

    春夏者陽時也。

    陰虛之病必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