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小
中
大
【夫風之為病。
當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為痹。
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 【〔鑒〕】風病。
内經論之詳矣。
但往往與痹合論。
後人惑之。
故仲景複言之曰。
風之為病。
當半身不遂。
即經所謂偏枯也。
或但臂不遂者。
非中風也。
即痹病也。
蓋痹為陰病。
脈多沉澀。
風為陽病。
脈多浮緩。
今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其脈微者正氣虛也。
數者。
邪氣勝也。
故病風中之人。
因虛而召風者。
未有不見微弱之脈者也。
因熱而生風者。
未有不見數急之脈者也。
【〔沈〕】此分中風與痹也。
風之為病。
非傷于衛。
即侵于榮。
故當半身不遂。
謂半身之氣傷而不用也。
若但臂不遂。
此為痹。
痹者閉也。
謂一節之氣閉而不仁也。
于是診之于脈。
必微而數。
微者陽之微也。
數者風之數也。
此中風使然。
謂風乘虛入。
而後使半身不遂也。
【〔尤〕】風徹于上下。
故半身不遂。
痹閉于一處。
故但臂不遂。
以此見風重而痹輕。
風動而痹着也。
風從虛入。
故脈微。
風發而成熱。
故脈數。
曰中風使然者。
謂痹病亦是風病。
但以在陽者則為風。
而在陰者則為痹耳。
案字彙。
遂。
從志也。
不遂。
即不從志之謂。
案脈微而數可疑。
今驗風病。
多脈浮大而滑。
而或數或不數。
醫通雲。
此即内經風論。
所謂各入其門戶。
所中者之一證也。
千金補金匮之不逮。
立附子散。
治中風手臂不仁。
口面僻。
專以開痹舒筋為務也。
(方附于下。
) 【千金附子散】 附子(炮)桂心(各五兩)細辛防風人參幹姜(各六兩)上六味。
搗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
稍增之。
【寸口。
脈浮而緊。
緊則為寒。
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
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
正氣引邪。
僻不遂。
邪在于絡。
肌膚不仁。
邪在于經。
即重不勝。
邪入于腑。
即不識人。
邪入于髒。
舌即難言。
口吐涎。
】(脈經。
作淤涎。
案以上四字句。
此似是。
) 【〔尤〕】寒虛相搏者。
正不足而邪乘之。
為風寒初感之診也。
浮為血虛者。
氣行脈外而血行脈中。
脈浮者沉不足。
為血虛也。
血虛則無以充灌皮膚。
而絡脈空虛。
并無以捍禦外氣。
而賊邪不瀉。
由是或左或右。
随其空處而留着矣。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者。
受邪之處。
筋脈不用而緩。
無邪之處。
正氣獨治而急。
緩者為急者所引。
則口目為僻。
而肢體不遂。
是以左者。
邪反在右。
右者。
邪反在左。
然或左或右。
則有邪正緩急之殊。
而為表為裡。
亦有經絡髒腑之别。
經雲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小者為孫。
是則絡淺而經深。
絡小而經大。
故絡邪病于肌膚。
而經邪病連筋骨。
甚而入腑。
又甚而入髒。
則邪遞深矣。
蓋神藏于髒。
而通于腑。
腑病則神窒于内。
故不識人。
諸陰皆連舌本。
髒氣厥不至舌下。
則機息于上。
故舌難言。
而涎自出也。
【〔沈〕】僻者。
邪犯陽明少陽經絡。
口眼歪斜是也。
不遂者。
半身手足不用也。
周身之絡。
皆在肌肉皮膚之間。
風邪痹于絡脈。
氣血不行則為不仁。
羁持經氣。
不能周行通暢。
則重不勝。
邪入于腑。
堵塞胸間。
神機不能出入鑒照。
則不識人。
入于五髒。
并湊于心。
髒真不能溉灌于舌。
舌即難言。
【〔魏〕】僻不遂。
口眼僻。
心有所使。
而能給。
則心遂。
今舉手。
手不應。
舉足。
足不應。
故謂之不遂也。
【〔程〕】不識人者。
經所謂昧暴喑。
此邪入腑。
則昧不識人。
入髒。
則舌難言。
而為喑矣。
舌難言。
則唇吻不收。
而涎下也。
案僻不遂。
内經。
所謂偏風偏枯。
巢源。
有風口候。
又有風偏枯。
風身體手足不随。
風半身不随等候。
即外台以降所謂癱瘓風也。
肌膚不仁。
巢源。
有風不仁候雲。
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
是也。
重不勝。
巢源。
有風腿候雲。
四肢不收。
身體疼痛。
肌肉虛滿。
骨節懈怠。
腰腳緩弱。
不自覺知。
又有風曳候雲。
筋肉懈惰。
肢體弛緩不收攝。
蓋此之類也。
不識人。
内經。
所謂擊仆。
巢源。
有風候雲。
其狀奄忽不知人。
喉裡噫噫然有聲。
即卒中急風是也。
(詳見于醫說劉子儀論。
)舌難言。
内經。
所謂喑痱。
巢源。
有風舌強不得語候雲。
脾脈絡胃夾咽。
連舌本散舌下。
心之别脈。
系舌本。
今心脾二髒受風邪。
故舌強不得語也。
由以上數義觀之。
正知此條。
乃是中風諸證之一大綱領也。
張璐則以侯氏黑散主之。
誤甚。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者。
(〔原注〕外台治風癫。
) 菊花(四十分)白術(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三分)幹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
初服二十日。
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
熱食即下矣。
冷食曰能助藥力。
】(六十日止即藥積七字。
趙本作自能助藥力五字。
非。
食下。
曰字。
趙本作自。
是。
) 【〔徐〕】大風。
概指涎卒倒之後也。
【〔沈〕】直侵肌肉髒腑。
故為大風。
邪困于脾。
則四肢煩重。
陽氣虛而風未化熱。
則心
當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為痹。
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 【〔鑒〕】風病。
内經論之詳矣。
但往往與痹合論。
後人惑之。
故仲景複言之曰。
風之為病。
當半身不遂。
即經所謂偏枯也。
或但臂不遂者。
非中風也。
即痹病也。
蓋痹為陰病。
脈多沉澀。
風為陽病。
脈多浮緩。
今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其脈微者正氣虛也。
數者。
邪氣勝也。
故病風中之人。
因虛而召風者。
未有不見微弱之脈者也。
因熱而生風者。
未有不見數急之脈者也。
【〔沈〕】此分中風與痹也。
風之為病。
非傷于衛。
即侵于榮。
故當半身不遂。
謂半身之氣傷而不用也。
若但臂不遂。
此為痹。
痹者閉也。
謂一節之氣閉而不仁也。
于是診之于脈。
必微而數。
微者陽之微也。
數者風之數也。
此中風使然。
謂風乘虛入。
而後使半身不遂也。
【〔尤〕】風徹于上下。
故半身不遂。
痹閉于一處。
故但臂不遂。
以此見風重而痹輕。
風動而痹着也。
風從虛入。
故脈微。
風發而成熱。
故脈數。
曰中風使然者。
謂痹病亦是風病。
但以在陽者則為風。
而在陰者則為痹耳。
案字彙。
遂。
從志也。
不遂。
即不從志之謂。
案脈微而數可疑。
今驗風病。
多脈浮大而滑。
而或數或不數。
醫通雲。
此即内經風論。
所謂各入其門戶。
所中者之一證也。
千金補金匮之不逮。
立附子散。
治中風手臂不仁。
口面僻。
專以開痹舒筋為務也。
(方附于下。
) 【千金附子散】 附子(炮)桂心(各五兩)細辛防風人參幹姜(各六兩)上六味。
搗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
稍增之。
【寸口。
脈浮而緊。
緊則為寒。
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
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
正氣引邪。
僻不遂。
邪在于絡。
肌膚不仁。
邪在于經。
即重不勝。
邪入于腑。
即不識人。
邪入于髒。
舌即難言。
口吐涎。
】(脈經。
作淤涎。
案以上四字句。
此似是。
) 【〔尤〕】寒虛相搏者。
正不足而邪乘之。
為風寒初感之診也。
浮為血虛者。
氣行脈外而血行脈中。
脈浮者沉不足。
為血虛也。
血虛則無以充灌皮膚。
而絡脈空虛。
并無以捍禦外氣。
而賊邪不瀉。
由是或左或右。
随其空處而留着矣。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者。
受邪之處。
筋脈不用而緩。
無邪之處。
正氣獨治而急。
緩者為急者所引。
則口目為僻。
而肢體不遂。
是以左者。
邪反在右。
右者。
邪反在左。
然或左或右。
則有邪正緩急之殊。
而為表為裡。
亦有經絡髒腑之别。
經雲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小者為孫。
是則絡淺而經深。
絡小而經大。
故絡邪病于肌膚。
而經邪病連筋骨。
甚而入腑。
又甚而入髒。
則邪遞深矣。
蓋神藏于髒。
而通于腑。
腑病則神窒于内。
故不識人。
諸陰皆連舌本。
髒氣厥不至舌下。
則機息于上。
故舌難言。
而涎自出也。
【〔沈〕】僻者。
邪犯陽明少陽經絡。
口眼歪斜是也。
不遂者。
半身手足不用也。
周身之絡。
皆在肌肉皮膚之間。
風邪痹于絡脈。
氣血不行則為不仁。
羁持經氣。
不能周行通暢。
則重不勝。
邪入于腑。
堵塞胸間。
神機不能出入鑒照。
則不識人。
入于五髒。
并湊于心。
髒真不能溉灌于舌。
舌即難言。
【〔魏〕】僻不遂。
口眼僻。
心有所使。
而能給。
則心遂。
今舉手。
手不應。
舉足。
足不應。
故謂之不遂也。
【〔程〕】不識人者。
經所謂昧暴喑。
此邪入腑。
則昧不識人。
入髒。
則舌難言。
而為喑矣。
舌難言。
則唇吻不收。
而涎下也。
案僻不遂。
内經。
所謂偏風偏枯。
巢源。
有風口候。
又有風偏枯。
風身體手足不随。
風半身不随等候。
即外台以降所謂癱瘓風也。
肌膚不仁。
巢源。
有風不仁候雲。
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
是也。
重不勝。
巢源。
有風腿候雲。
四肢不收。
身體疼痛。
肌肉虛滿。
骨節懈怠。
腰腳緩弱。
不自覺知。
又有風曳候雲。
筋肉懈惰。
肢體弛緩不收攝。
蓋此之類也。
不識人。
内經。
所謂擊仆。
巢源。
有風候雲。
其狀奄忽不知人。
喉裡噫噫然有聲。
即卒中急風是也。
(詳見于醫說劉子儀論。
)舌難言。
内經。
所謂喑痱。
巢源。
有風舌強不得語候雲。
脾脈絡胃夾咽。
連舌本散舌下。
心之别脈。
系舌本。
今心脾二髒受風邪。
故舌強不得語也。
由以上數義觀之。
正知此條。
乃是中風諸證之一大綱領也。
張璐則以侯氏黑散主之。
誤甚。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者。
(〔原注〕外台治風癫。
) 菊花(四十分)白術(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三分)幹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
初服二十日。
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
熱食即下矣。
冷食曰能助藥力。
】(六十日止即藥積七字。
趙本作自能助藥力五字。
非。
食下。
曰字。
趙本作自。
是。
) 【〔徐〕】大風。
概指涎卒倒之後也。
【〔沈〕】直侵肌肉髒腑。
故為大風。
邪困于脾。
則四肢煩重。
陽氣虛而風未化熱。
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