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小
中
大
中惡寒不足。
故用參術茯苓。
健脾安土。
同幹姜溫中補氣。
以菊花防風。
能驅表裡之風。
芎宣血養血為助。
桂枝導引諸藥。
而開痹着。
以礬石化痰除濕。
牡蛎收陰養正。
桔梗開提邪氣。
而使大氣得轉。
風邪得去。
黃芩專清風化之熱。
細辛祛風。
而通心腎之氣相交。
以酒引群藥。
至周身經絡為使也。
案此方主療文法。
與前後諸條異。
先揭方名。
而後治雲雲者。
全似後世經方之例。
故程氏尤氏金鑒并雲。
宋人所附。
然巢源。
寒食散發候雲。
仲景經有侯氏黑散。
外台風癫門。
載本方。
引古今錄驗。
無桔梗。
有鐘乳礬石。
方後雲。
張仲景此方。
更有桔梗八分。
無鐘乳礬石。
乃知此方隋唐之人。
以為仲景方。
則非宋人所附較然矣。
又案根據外台。
方中有礬石鐘乳。
而後方雲。
冷食自能助藥力。
後人因謂仲景始制五石散。
信乎。
【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為寒。
緩則為虛。
營緩則為亡血。
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
則身癢而瘾疹。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胸滿而短氣。
】(中經。
沈本作入經。
) 【〔尤〕】遲者行之不及。
緩者至而無力。
不及為寒。
而無力為虛也。
沉而緩者為營不足。
浮而緩者為衛中風。
衛在表而營在裡也。
經不足而風入之。
血為風動。
則身癢而瘾疹。
心不足而風中之。
陽用不布。
則胸滿而短氣。
經行肌中。
而心處胸間也。
【〔沈〕】營衛未緻大虛。
邪氣不能内入。
持于經絡。
風血相搏。
風邪主病。
則發身癢瘾疹。
邪機外出之征。
若心氣不足。
正不禦邪。
進而擾亂于胸。
大氣不轉。
津液化為痰涎。
則胸滿短氣。
蓋賊風内入。
最怕入心乘胃。
而成死證。
案遲者數之反。
緩者急之反。
金鑒改遲作浮雲。
遲緩二脈。
不能并見。
必是傳寫之訛。
此卻非也。
醫方集成雲。
有中之輕者。
在皮膚之間。
言語微蹇。
眉角牽引。
遍身瘡癬。
狀如蟲行。
目旋耳鳴。
亦謂邪氣中經也。
【風引湯除熱癱痫。
大黃幹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蛎(各三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
杵粗篩。
以韋囊盛之。
取三指撮。
井花水三升。
煮三沸。
溫服一升。
】(〔原注〕治大人風引。
少小驚痫。
螈日數十發。
醫所不療。
除熱方。
巢氏雲。
腳經宜風引湯。
○案巢源。
腳經候雲。
脈微而弱。
宜服風引湯。
) 【〔尤〕】此下熱清熱之劑。
孫奇以中風多從熱起。
故特附于此欤。
中有姜桂石脂龍蛎者。
蓋以澀馭洩。
以熱監寒也。
然亦猛劑。
用者審之。
案此方。
亦非宋人所附。
外台風痫門引崔氏甚詳。
雲。
療大人風引。
少小驚痫螈。
日數十發。
醫所不能療。
除熱鎮心。
紫石湯。
(方。
與本方同。
)上十二味。
搗篩。
盛以韋囊。
置于高涼處。
大人欲服。
乃取水二升。
先煮兩沸。
便納藥方寸匕。
又煮取一升二合。
濾去滓。
頓服之。
少小未滿百日。
服一合。
熱多者。
日二三服。
每以意消息之。
永嘉二年。
大人小兒。
頻行風痫之病。
得發例不能言。
或發熱。
半身掣縮。
或五六日。
或七八日死。
張思惟合此散。
所療皆愈。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古今錄驗。
範汪同。
(千金風癫門。
紫石散。
即本方。
主療服法并同。
)由此觀之。
風引。
即風痫掣引之謂。
而為仲景之方甚明。
程氏尤氏輩亦何不考也。
但除熱癱痫四字。
義未允。
劉氏幼幼新書。
作除熱去癱痫。
樓氏綱目。
作除熱癫痫。
(王氏準繩同。
)其改癱作癫。
于理為得矣。
汪氏醫方集解雲。
侯氏黑散風引湯。
喻氏雖深贊之。
亦未知其果當。
以此治風而獲實驗乎。
抑亦門外之揣摩雲爾也。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
妄行獨語不休。
無寒熱。
其脈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一分○趙本。
分并作錢。
非。
) 上四味。
以酒一杯。
漬之一宿。
絞取汁。
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
如鬥米飯久。
以銅器盛其汁。
更絞地黃汁。
和分再服。
】 【〔尤〕】趙氏雲。
狂走谵語。
身熱脈大者。
屬陽明也。
此無寒熱。
其脈浮者。
乃血虛生熱。
邪并于陽而然。
桂枝防風防己甘草。
酒浸取汁。
用是輕清。
歸之于陽。
以散其邪。
用生地黃之甘寒。
熟蒸使歸于陰。
以養血除熱。
蓋藥生則散表。
熟則補衰。
此煎煮法。
亦表裡法也。
蘭台軌範雲。
此方他藥輕。
而生地獨重。
乃治血中之風也。
此等法最宜細玩。
案此方程氏金鑒。
并不載。
蓋以為宋人所附也。
未知果然否。
千金風眩門所收。
卻似古之制。
今錄于下以備考。
【防己地黃湯】治言語狂錯。
眼目霍霍。
或言見鬼。
精神昏亂。
防己甘草(各二兩)桂心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别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 上五味咀。
以水一升。
漬一宿。
絞汁着一面。
取滓着竹箦上。
以地黃。
着藥滓上。
于五鬥米下蒸之。
以銅器承取汁。
飯熟。
以向前藥汁。
合絞取之。
分再服。
【頭風摩散方(千金。
作頭風散方。
) 大附子(一枚炮○千金雲中形者炮裂)鹽(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 上二味為散。
沐了。
以方寸匕。
已摩上。
令藥力行。
】(已。
徐沈作以。
尤本無。
。
趙本作疾。
千金無已字。
作頂。
) 案本草藏器雲。
鹽去皮膚風。
此方外台。
引千金。
故用參術茯苓。
健脾安土。
同幹姜溫中補氣。
以菊花防風。
能驅表裡之風。
芎宣血養血為助。
桂枝導引諸藥。
而開痹着。
以礬石化痰除濕。
牡蛎收陰養正。
桔梗開提邪氣。
而使大氣得轉。
風邪得去。
黃芩專清風化之熱。
細辛祛風。
而通心腎之氣相交。
以酒引群藥。
至周身經絡為使也。
案此方主療文法。
與前後諸條異。
先揭方名。
而後治雲雲者。
全似後世經方之例。
故程氏尤氏金鑒并雲。
宋人所附。
然巢源。
寒食散發候雲。
仲景經有侯氏黑散。
外台風癫門。
載本方。
引古今錄驗。
無桔梗。
有鐘乳礬石。
方後雲。
張仲景此方。
更有桔梗八分。
無鐘乳礬石。
乃知此方隋唐之人。
以為仲景方。
則非宋人所附較然矣。
又案根據外台。
方中有礬石鐘乳。
而後方雲。
冷食自能助藥力。
後人因謂仲景始制五石散。
信乎。
【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為寒。
緩則為虛。
營緩則為亡血。
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
則身癢而瘾疹。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胸滿而短氣。
】(中經。
沈本作入經。
) 【〔尤〕】遲者行之不及。
緩者至而無力。
不及為寒。
而無力為虛也。
沉而緩者為營不足。
浮而緩者為衛中風。
衛在表而營在裡也。
經不足而風入之。
血為風動。
則身癢而瘾疹。
心不足而風中之。
陽用不布。
則胸滿而短氣。
經行肌中。
而心處胸間也。
【〔沈〕】營衛未緻大虛。
邪氣不能内入。
持于經絡。
風血相搏。
風邪主病。
則發身癢瘾疹。
邪機外出之征。
若心氣不足。
正不禦邪。
進而擾亂于胸。
大氣不轉。
津液化為痰涎。
則胸滿短氣。
蓋賊風内入。
最怕入心乘胃。
而成死證。
案遲者數之反。
緩者急之反。
金鑒改遲作浮雲。
遲緩二脈。
不能并見。
必是傳寫之訛。
此卻非也。
醫方集成雲。
有中之輕者。
在皮膚之間。
言語微蹇。
眉角牽引。
遍身瘡癬。
狀如蟲行。
目旋耳鳴。
亦謂邪氣中經也。
【風引湯除熱癱痫。
大黃幹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蛎(各三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
杵粗篩。
以韋囊盛之。
取三指撮。
井花水三升。
煮三沸。
溫服一升。
】(〔原注〕治大人風引。
少小驚痫。
螈日數十發。
醫所不療。
除熱方。
巢氏雲。
腳經宜風引湯。
○案巢源。
腳經候雲。
脈微而弱。
宜服風引湯。
) 【〔尤〕】此下熱清熱之劑。
孫奇以中風多從熱起。
故特附于此欤。
中有姜桂石脂龍蛎者。
蓋以澀馭洩。
以熱監寒也。
然亦猛劑。
用者審之。
案此方。
亦非宋人所附。
外台風痫門引崔氏甚詳。
雲。
療大人風引。
少小驚痫螈。
日數十發。
醫所不能療。
除熱鎮心。
紫石湯。
(方。
與本方同。
)上十二味。
搗篩。
盛以韋囊。
置于高涼處。
大人欲服。
乃取水二升。
先煮兩沸。
便納藥方寸匕。
又煮取一升二合。
濾去滓。
頓服之。
少小未滿百日。
服一合。
熱多者。
日二三服。
每以意消息之。
永嘉二年。
大人小兒。
頻行風痫之病。
得發例不能言。
或發熱。
半身掣縮。
或五六日。
或七八日死。
張思惟合此散。
所療皆愈。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古今錄驗。
範汪同。
(千金風癫門。
紫石散。
即本方。
主療服法并同。
)由此觀之。
風引。
即風痫掣引之謂。
而為仲景之方甚明。
程氏尤氏輩亦何不考也。
但除熱癱痫四字。
義未允。
劉氏幼幼新書。
作除熱去癱痫。
樓氏綱目。
作除熱癫痫。
(王氏準繩同。
)其改癱作癫。
于理為得矣。
汪氏醫方集解雲。
侯氏黑散風引湯。
喻氏雖深贊之。
亦未知其果當。
以此治風而獲實驗乎。
抑亦門外之揣摩雲爾也。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
妄行獨語不休。
無寒熱。
其脈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一分○趙本。
分并作錢。
非。
) 上四味。
以酒一杯。
漬之一宿。
絞取汁。
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
如鬥米飯久。
以銅器盛其汁。
更絞地黃汁。
和分再服。
】 【〔尤〕】趙氏雲。
狂走谵語。
身熱脈大者。
屬陽明也。
此無寒熱。
其脈浮者。
乃血虛生熱。
邪并于陽而然。
桂枝防風防己甘草。
酒浸取汁。
用是輕清。
歸之于陽。
以散其邪。
用生地黃之甘寒。
熟蒸使歸于陰。
以養血除熱。
蓋藥生則散表。
熟則補衰。
此煎煮法。
亦表裡法也。
蘭台軌範雲。
此方他藥輕。
而生地獨重。
乃治血中之風也。
此等法最宜細玩。
案此方程氏金鑒。
并不載。
蓋以為宋人所附也。
未知果然否。
千金風眩門所收。
卻似古之制。
今錄于下以備考。
【防己地黃湯】治言語狂錯。
眼目霍霍。
或言見鬼。
精神昏亂。
防己甘草(各二兩)桂心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别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 上五味咀。
以水一升。
漬一宿。
絞汁着一面。
取滓着竹箦上。
以地黃。
着藥滓上。
于五鬥米下蒸之。
以銅器承取汁。
飯熟。
以向前藥汁。
合絞取之。
分再服。
【頭風摩散方(千金。
作頭風散方。
) 大附子(一枚炮○千金雲中形者炮裂)鹽(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 上二味為散。
沐了。
以方寸匕。
已摩上。
令藥力行。
】(已。
徐沈作以。
尤本無。
。
趙本作疾。
千金無已字。
作頂。
) 案本草藏器雲。
鹽去皮膚風。
此方外台。
引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