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小
中
大
程氏金鑒。
并為宋人附方。
是。
【三因附子摩頭散】治因沐頭中風。
多汗惡風。
當先風一日而病甚。
頭痛不可以出。
至日則少愈。
名曰首風。
(即本方。
)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黃汗出。
故曰曆節。
】 【〔程〕】聖濟總錄曰。
曆節風者。
由血氣衰弱。
為風寒所侵。
血氣凝澀。
不得流通。
關節諸筋。
無以滋養。
真邪相搏。
所曆之節。
悉皆疼痛。
或晝靜夜發。
痛徹骨髓。
謂之曆節風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
十二筋。
皆結于骨節之間。
筋骨為肝腎所主。
今肝腎并虛。
則脈沉弱。
風邪乘虛。
淫于骨節之間。
緻腠理疏。
而汗易出。
汗者心之液。
汗出而入水浴。
則水氣傷心。
又從流于關節交會之處。
風與濕相搏。
故令曆節黃汗。
而疼痛也。
【〔鑒〕】趙良曰。
腎主水。
骨與之合。
故脈沉者病在骨也。
肝藏血。
筋與之合。
血虛則脈弱。
故病在筋也。
心主汗。
汗出入水。
其汗為水所阻。
水汗相搏。
聚以成濕。
久變為熱。
濕熱相蒸。
是以曆節發出黃汗也。
【〔尤〕】案後水氣篇中雲。
黃汗之病。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合觀二條。
知曆節黃汗。
為同源異流之病。
其瘀郁上焦者。
則為黃汗。
其并傷筋骨者。
則為曆節也。
案寸口脈沉以下。
止即為肝二十二字。
脈經。
移于下文味酸則傷筋之首。
文脈貫通。
旨趣明顯。
蓋古本當如是矣。
【趺陽脈浮而滑。
滑則谷氣實。
浮則汗自出。
】 【〔沈〕】此診趺陽。
則知胃家内濕招風為病也。
趺陽脈浮。
浮為風邪入胃。
滑為水谷為病。
此顯脈浮而滑者。
乃素積酒谷濕熱招風。
為谷氣實。
然内濕外風相蒸。
風熱外越。
津液随之。
故汗自出也。
【〔程〕】亦曆節之脈。
【少陰脈浮而弱。
弱則血不足。
浮則為風。
風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
】 【〔程〕】少陰腎脈也。
胗在太溪。
若脈浮而弱。
弱則血虛。
虛則邪從之。
故令浮弱。
風血相搏。
則邪正交争于筋骨之間。
則疼痛如掣。
【〔尤〕】趺陽少陰二條合看。
知陽明谷氣盛者。
風入必與汗偕出。
少陰血不足者。
風入遂着而成病也。
【盛人脈澀小。
短氣自汗出。
曆節疼不可屈伸。
此皆飲酒。
汗出當風所緻。
】(自。
原本作血。
今根據諸本改之。
) 【〔魏〕】盛人者。
肥盛而豐濃之人也。
外盛者中必虛。
所以肥人多氣虛也。
氣虛必短氣。
氣虛必多汗。
汗出而風入筋骨之間。
遂曆節疼痛之證見矣。
【〔尤〕】緣酒客濕本内積。
而汗出當風。
則濕複外郁。
内外相召。
流入關節。
故曆節痛不可屈伸也。
合三條觀之。
汗出入水者。
熱為濕郁也。
風血相搏者。
血為風動也。
飲酒汗出當風者。
風濕相合也。
曆節病因。
有是三者不同。
其為從虛所得。
則一也。
【諸肢節疼痛。
身體HT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HT。
趙本。
作。
沈尤金鑒同。
魏作HT。
案此當作。
脈經。
作瘰。
非。
) 【〔魏〕】濕熱在體。
風邪乘之。
而曆節成矣。
于是掣痛之勢如脫。
甚不可奈。
濕上甚而為熱。
熱上甚而引風。
風上甚而耗氣沖胸。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皆風邪熱邪濕邪。
合為患者也。
主之以桂枝芍藥知母湯。
以桂枝防風麻黃生姜之辛燥。
治風治濕。
白術甘草之甘平。
補中。
芍藥知母之酸寒苦寒。
生血清熱。
是風濕熱三邪。
并除之法也。
其間加附子。
走濕邪于經隊中。
助麻桂為驅逐。
非以溫經也。
況此方。
乃通治風濕熱三邪之法。
非為瘦人出治也。
肥人平日。
陽虛于内者多。
非扶助其陽氣。
則邪之入筋骨間者。
難于輕使之出。
用附子于肥人。
尤所宜也。
勿嫌其辛溫。
而雲不可治血虛内熱之證也。
瘦人陰虛。
火盛之甚。
加芍藥。
減附子。
又可臨時善其化裁矣。
案曆節。
即痹論所謂行痹痛痹之類。
後世呼為痛風。
(丹溪有痛風論。
見于格緻餘論。
知是元以降之稱。
) 三因直指。
稱白虎曆節風是也。
(白虎病。
見于外台。
引近效雲。
其疾晝靜而夜發。
發即徹髓酸疼。
乍歇。
其疾如虎之齧。
故曰白虎病。
此即曆節風也。
而别為一證恐非。
)蓋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所發。
痛久則邪盛正弱。
身體即羸也。
痹氣下注。
腳腫如脫。
上行則頭眩短氣。
擾胃則溫溫欲吐。
表裡上下皆痹。
故其治亦雜揉。
桂麻防風。
發表行痹。
甘草生姜。
和胃調中。
芍藥知母和陰清熱。
而附子用知母之半。
行陽除寒。
白術合于桂麻。
則能祛表裡之濕。
而生姜多用。
以其辛溫。
又能使諸藥宣行也。
與越婢加術附湯。
其意略同。
沈氏則謂脾胃肝腎俱虛非也。
溫溫。
金鑒。
改作。
不必然。
(詳見于傷寒論證義。
)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兩炮。
二兩趙作一枚) 上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案千金外台。
防風湯七升。
作一鬥。
二升。
作三升。
) 外台古今錄驗。
防風湯。
主身體四肢節解。
疼痛如堕脫腫。
案之皮急。
頭眩
并為宋人附方。
是。
【三因附子摩頭散】治因沐頭中風。
多汗惡風。
當先風一日而病甚。
頭痛不可以出。
至日則少愈。
名曰首風。
(即本方。
)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曆節黃汗出。
故曰曆節。
】 【〔程〕】聖濟總錄曰。
曆節風者。
由血氣衰弱。
為風寒所侵。
血氣凝澀。
不得流通。
關節諸筋。
無以滋養。
真邪相搏。
所曆之節。
悉皆疼痛。
或晝靜夜發。
痛徹骨髓。
謂之曆節風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
十二筋。
皆結于骨節之間。
筋骨為肝腎所主。
今肝腎并虛。
則脈沉弱。
風邪乘虛。
淫于骨節之間。
緻腠理疏。
而汗易出。
汗者心之液。
汗出而入水浴。
則水氣傷心。
又從流于關節交會之處。
風與濕相搏。
故令曆節黃汗。
而疼痛也。
【〔鑒〕】趙良曰。
腎主水。
骨與之合。
故脈沉者病在骨也。
肝藏血。
筋與之合。
血虛則脈弱。
故病在筋也。
心主汗。
汗出入水。
其汗為水所阻。
水汗相搏。
聚以成濕。
久變為熱。
濕熱相蒸。
是以曆節發出黃汗也。
【〔尤〕】案後水氣篇中雲。
黃汗之病。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合觀二條。
知曆節黃汗。
為同源異流之病。
其瘀郁上焦者。
則為黃汗。
其并傷筋骨者。
則為曆節也。
案寸口脈沉以下。
止即為肝二十二字。
脈經。
移于下文味酸則傷筋之首。
文脈貫通。
旨趣明顯。
蓋古本當如是矣。
【趺陽脈浮而滑。
滑則谷氣實。
浮則汗自出。
】 【〔沈〕】此診趺陽。
則知胃家内濕招風為病也。
趺陽脈浮。
浮為風邪入胃。
滑為水谷為病。
此顯脈浮而滑者。
乃素積酒谷濕熱招風。
為谷氣實。
然内濕外風相蒸。
風熱外越。
津液随之。
故汗自出也。
【〔程〕】亦曆節之脈。
【少陰脈浮而弱。
弱則血不足。
浮則為風。
風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
】 【〔程〕】少陰腎脈也。
胗在太溪。
若脈浮而弱。
弱則血虛。
虛則邪從之。
故令浮弱。
風血相搏。
則邪正交争于筋骨之間。
則疼痛如掣。
【〔尤〕】趺陽少陰二條合看。
知陽明谷氣盛者。
風入必與汗偕出。
少陰血不足者。
風入遂着而成病也。
【盛人脈澀小。
短氣自汗出。
曆節疼不可屈伸。
此皆飲酒。
汗出當風所緻。
】(自。
原本作血。
今根據諸本改之。
) 【〔魏〕】盛人者。
肥盛而豐濃之人也。
外盛者中必虛。
所以肥人多氣虛也。
氣虛必短氣。
氣虛必多汗。
汗出而風入筋骨之間。
遂曆節疼痛之證見矣。
【〔尤〕】緣酒客濕本内積。
而汗出當風。
則濕複外郁。
内外相召。
流入關節。
故曆節痛不可屈伸也。
合三條觀之。
汗出入水者。
熱為濕郁也。
風血相搏者。
血為風動也。
飲酒汗出當風者。
風濕相合也。
曆節病因。
有是三者不同。
其為從虛所得。
則一也。
【諸肢節疼痛。
身體HT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HT。
趙本。
作。
沈尤金鑒同。
魏作HT。
案此當作。
脈經。
作瘰。
非。
) 【〔魏〕】濕熱在體。
風邪乘之。
而曆節成矣。
于是掣痛之勢如脫。
甚不可奈。
濕上甚而為熱。
熱上甚而引風。
風上甚而耗氣沖胸。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皆風邪熱邪濕邪。
合為患者也。
主之以桂枝芍藥知母湯。
以桂枝防風麻黃生姜之辛燥。
治風治濕。
白術甘草之甘平。
補中。
芍藥知母之酸寒苦寒。
生血清熱。
是風濕熱三邪。
并除之法也。
其間加附子。
走濕邪于經隊中。
助麻桂為驅逐。
非以溫經也。
況此方。
乃通治風濕熱三邪之法。
非為瘦人出治也。
肥人平日。
陽虛于内者多。
非扶助其陽氣。
則邪之入筋骨間者。
難于輕使之出。
用附子于肥人。
尤所宜也。
勿嫌其辛溫。
而雲不可治血虛内熱之證也。
瘦人陰虛。
火盛之甚。
加芍藥。
減附子。
又可臨時善其化裁矣。
案曆節。
即痹論所謂行痹痛痹之類。
後世呼為痛風。
(丹溪有痛風論。
見于格緻餘論。
知是元以降之稱。
) 三因直指。
稱白虎曆節風是也。
(白虎病。
見于外台。
引近效雲。
其疾晝靜而夜發。
發即徹髓酸疼。
乍歇。
其疾如虎之齧。
故曰白虎病。
此即曆節風也。
而别為一證恐非。
)蓋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所發。
痛久則邪盛正弱。
身體即羸也。
痹氣下注。
腳腫如脫。
上行則頭眩短氣。
擾胃則溫溫欲吐。
表裡上下皆痹。
故其治亦雜揉。
桂麻防風。
發表行痹。
甘草生姜。
和胃調中。
芍藥知母和陰清熱。
而附子用知母之半。
行陽除寒。
白術合于桂麻。
則能祛表裡之濕。
而生姜多用。
以其辛溫。
又能使諸藥宣行也。
與越婢加術附湯。
其意略同。
沈氏則謂脾胃肝腎俱虛非也。
溫溫。
金鑒。
改作。
不必然。
(詳見于傷寒論證義。
)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兩炮。
二兩趙作一枚) 上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案千金外台。
防風湯七升。
作一鬥。
二升。
作三升。
) 外台古今錄驗。
防風湯。
主身體四肢節解。
疼痛如堕脫腫。
案之皮急。
頭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