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論三首、脈證四條、方十五首)

關燈
散于上也。

    肩息者。

    至人之息。

    息以踵。

    今息以肩。

    氣元已鏟其根。

    而浮遊之氣。

    呼吸于胸膈之上也。

    診之脈浮大。

    必浮大而沉微。

    且欲絕也。

    俱為上盛下絕。

    加以下利。

    陰又下洩。

    陽必上越。

    其死尤速也。

    此上氣之陽虛。

    氣脫之重者。

    案上氣。

    諸家不釋。

    考周禮天官疾醫職雲。

    嗽上氣。

    鄭玄注。

    上氣。

    逆喘也。

    此一節。

    即是肺脹不治之證。

     【上氣喘而躁者。

    屬肺脹。

    欲作風水。

    發汗則愈。

    】 【〔沈〕】此見肺癰當有肺脹之辨也。

    邪傷于衛後入于營。

    而為肺癰。

    此風傷于衛。

    内挾痰涎。

    壅逆肺氣。

    上逆奔迫。

    故喘而躁。

    是為肺脹。

    然有肺氣壅逆。

    不得通調水道。

    水即泛濫皮膚。

    故曰欲作風水。

    治宜發汗驅風。

    從表而出。

    水即下滲。

    即下條小青龍之證也。

    案肺脹一證。

    諸家未有雲後世某證者。

    考下文雲。

    肺脹咳而上氣。

    又雲。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由此觀之。

    即後世所謂呷嗽哮嗽之屬。

    巢源雲。

    痰氣相擊。

    随嗽動息。

    呼呷有聲。

    謂之呷嗽。

    本事續方雲。

    哮嗽如拽鋸。

    是也。

     【肺痿吐涎沫。

    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數。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幹姜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者。

    屬消渴。

    】(若以下九字。

    脈經無。

    千金作若渴者屬消渴法六字。

    為細注。

    ) 【〔魏〕】肺痿為虛熱之證矣。

    然又有肺痿而屬之虛寒者。

    則不可不辨也。

    乃吐涎沫而不咳。

    其人既不渴。

    又遺尿。

    小便數者。

    以上虛不能制水故也。

    肺氣既虛。

    而無收攝之力。

    但趨脫洩之勢。

    膀胱之陽氣下脫。

    而肺金益清冷。

    幹燥以成痿也。

    肺葉如草木之花葉。

    有熱之痿。

    如日炙之則枯。

    有冷之痿。

    如霜殺之則幹矣。

    此肺冷之所以成痿也。

     【〔尤〕】頭眩多涎唾者。

    經雲。

    上虛則眩。

    又雲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也。

    甘草幹姜。

    甘辛合用。

    為溫肺複氣之劑。

    服後病不去。

    而加渴者。

    則屬消渴。

    蓋小便數而渴者。

    為消。

    不渴者。

    非下虛。

    即肺冷也。

     【甘草幹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幹姜(二兩炮) 上咀。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千金注雲。

    集驗肘後。

    有大棗十二枚。

    ) 案此即用傷寒得之便厥者。

    以複其陽之甘草幹姜湯。

    取理中之半。

    而回其陽者。

    此證雖雲肺中冷。

    其源未曾不由胃陽虛乏。

    故主以此方。

    蓋與大病瘥後喜唾者。

    主以理中湯意略同。

     【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幹麻黃湯主之。

    】(外台。

    引短劇。

    水上有如字。

    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 【〔鑒〕】咳逆上氣。

    謂咳則氣上沖逆也。

    水雞聲者。

    謂水與氣相觸之聲。

    在喉中連連不絕也。

     【〔徐〕】凡咳之上氣者。

    皆為有邪也。

    其喉中水雞聲。

    乃痰為火所吸不能下。

    然火乃風所生。

    水從風戰。

    而作聲耳。

    故以麻黃細辛。

    驅其外邪為主。

    以射幹開結熱氣。

    行水濕毒。

    尤善清肺氣者為臣。

    而餘皆降逆消痰。

    宣散藥。

    唯五味一品。

    以收其既耗之氣。

    令正氣自斂。

    邪氣自去。

    恐肺氣久虛。

    不堪劫散也。

    巢源雲。

    肺病令人上氣。

    兼胸膈痰滿。

    氣行壅滞。

    喘息不調。

    緻咽喉有聲。

    如水雞之鳴也。

    案水雞二種。

    本草蘇頌雲。

    蛙。

    即今水雞是也。

    又司馬相如傳顔注。

    庸渠。

    一名水雞。

    即本草所謂也。

    此雲水雞。

    蓋指蛙而言。

    取其鳴聲連連不絕耳。

     【射幹麻黃湯方 射幹(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千金。

    用射幹三兩。

    半夏半升。

    外台。

    水上。

    有東流二字。

    ) 案此治肺脹之方。

    凡本篇諸條。

    肺痿肺癰之外。

    悉屬肺脹。

    讀者宜自知耳。

     【千金麻黃湯】治上氣脈浮。

    咳逆喉中水雞聲。

    喘急不通。

    呼吸欲死。

    (外台。

    引深師。

    同。

    ) 于本方内。

    去生姜細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半夏。

     【聖惠射幹散】治小兒咳嗽。

    心胸痰壅。

    攻咽喉作呀呷聲。

    于本方。

    去大棗細辛款冬五味。

    加桂心。

    臨用入蜜。

     【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

    】(唾。

    趙本。

    作吐。

    ) 【〔徐〕】此比水雞聲。

    乃咳而上氣中之逆甚者也。

     【〔尤〕】濁。

    濁痰也。

    時時吐濁者。

    肺中之痰。

    随上氣而時出也。

    然痰雖出。

    而滿不減。

    則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勢。

    不迅而掃之不去也。

    皂莢味辛入肺。

    除痰之力最猛。

    飲以棗膏。

    安其正也。

     【〔魏〕】皂莢驅風理痹。

    正為其有除瘀滌垢之能也。

    如今用皂莢澡浴。

    以除垢膩。

    即此理也。

     【〔沈〕】皂莢能開諸竅。

    而驅風痰最疾。

    服三丸者。

    是取峻藥緩散之意也。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外台引深師作長大皂莢一挺去皮子炙不用酥炙) 上一味。

    末之。

    蜜丸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

    服三丸。

    日三夜─服。

    】(外台。

    三丸。

    作一丸雲。

    千金。

    經心錄。

    延年同。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一名棗膏丸。

    ○案酥。

    本草。

    除胸中客熱。

    ) 蘭台軌範雲。

    稠痰粘肺。

    不能清滌。

    非此不可。

    外台。

    必效。

    療病喘息氣急。

    喉中如水雞聲者。

    無問年月遠近方。

    肥皂莢(兩挺)好酥(一兩) 上二味。

    于火上炙。

    去火高一尺許。

    以酥細細塗之。

    數翻覆令得所。

    酥盡止。

    以刀輕刮去黑皮。

    然後破之。

    去子皮筋脈。

    搗篩蜜和為丸。

    每日食後服一丸。

    如熟豆。

    日一服訖。

    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