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論三首、脈證四條、方十五首)
關燈
小
中
大
一行微利。
如不利。
時細細量。
加以微利為度。
日止一服。
【咳而脈浮者。
濃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
澤漆湯主之。
】(脈沉上。
尤補咳而二字。
原本脈沉以下。
别列于濃樸麻黃湯方後。
今根據徐程諸家注本移于此。
) 【〔尤〕】此不詳見證。
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
而異其治。
按濃樸麻黃湯。
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
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
而濃樸辛溫。
亦能助表。
小麥甘平。
則同五味斂安正氣者也。
澤漆湯。
以澤漆為主。
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
則下趨之力較猛。
雖生姜桂枝之辛。
亦隻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
不能發表也。
仲景之意。
蓋以咳皆肺邪。
而脈浮者氣多居表。
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
脈沉者氣多居裡。
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
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鑒〕】李曰。
咳者水寒射肺也。
脈浮者停水。
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
去風散肺逆。
與半夏細辛幹姜五味子石膏同用。
即前小青龍加石膏。
為解表行水之劑也。
然土能制水。
而地道壅塞。
則水亦不行。
故用濃樸。
疏敦阜之土。
使脾氣健運。
而水自下洩矣。
杏仁。
下氣去逆。
小麥。
入心經。
能通火氣。
以火能生脾。
助脾而去成決水之功也。
又雲。
脈沉為水。
澤漆為君者。
因其功專于消痰行水也。
水性陰寒。
桂枝。
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
以脾土衰不能制水。
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
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
補脾順肺。
同為制水利水之方也。
黃芩。
苦以洩之。
半夏生姜。
辛以散之也。
【濃樸麻黃湯方 濃樸(五兩)麻黃(四兩)杏仁(半升)石膏(如雞子大○千金作三兩)半夏(半升)幹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小麥熟。
去滓。
納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千金濃樸麻黃湯】治咳而大逆上氣。
胸滿喉中不利。
如水雞聲。
其脈浮者。
方與本篇同。
案本篇唯雲咳而脈浮。
恐是脫遺。
千金所載。
卻是舊文。
外台。
深師。
投湯。
療久逆上氣。
胸滿。
喉中如水雞鳴。
于本方。
去半夏幹姜細辛小麥五味子。
方後雲。
咳嗽甚者。
加五味子半夏。
洗。
各半升。
幹姜三累。
經用甚良。
(千金。
名麻黃石膏湯。
主療加味并同。
)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生姜(五兩)白前(五兩)紫參(五兩一作紫菀○案千金作紫菀)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 上九味。
咀。
納澤漆汁中。
煮取五升。
溫服五合。
至夜盡。
】 案千金澤漆湯。
治上氣其脈沉者。
本篇亦似脫上氣二字。
且考本草。
紫參不載治嗽之能。
其作紫菀者。
似是。
白前。
本草别錄雲。
甘微溫無毒。
治胸脅逆氣。
咳嗽上氣呼吸欲絕。
【大逆上氣。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氣者。
麥門冬湯主之。
】(徐以下諸注大逆。
改作火逆。
唯程仍原文。
案大作火。
原見于樓氏綱目。
) 【〔程〕】大逆上氣。
則為喘為咳。
咽喉為之不利。
麥門冬半夏。
以下氣。
粳米大棗。
以補脾。
甘草人參。
以補肺。
脾肺相生。
則氣得歸原。
而大逆上氣自止。
【〔沈〕】餘竊拟為肺痿之主方也。
巢源。
上氣鳴息候雲。
肺主于氣。
邪乘于肺。
則肺脹。
脹則肺管不利。
不利則氣道澀。
故氣上喘逆。
鳴息不通。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千金外台三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外台半夏下有洗字甘草下有炙字) 上六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 案外台。
引千金。
方同。
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玉函經。
傷寒瘥後病篇雲。
病後勞複發熱者。
麥門冬湯主之。
方同。
肘後方。
麥門冬湯。
治肺痿咳唾。
涎沫不止。
喉燥而渴。
方同。
聖濟總錄。
麥門冬湯。
治肺胃氣壅。
風客傳咽喉妨悶。
方同。
喻氏法律雲。
此胃中津液幹枯。
虛火上炎之證。
治本之良法也。
于麥門人參甘草粳米大棗。
大補中氣。
大生津液隊中。
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
其利咽下氣。
非半夏之功。
實善用半夏之功。
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張氏醫通雲。
此胃中津液幹枯。
虛火上炎之證。
凡肺病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
胃氣者。
肺氣之母氣也。
故于竹葉石膏湯中。
偏除方名二味。
而用麥冬數倍為君。
兼參草粳米。
以滋肺母。
使水谷之清微。
皆得上注于肺。
自然沃澤無虞。
當知火逆上氣。
皆是胃中痰氣不清。
上溢肺隧。
占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
是以倍用半夏。
更加大棗。
通津滌飲為先。
奧義全在乎此。
若濁飲不除。
津液不緻。
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
烏能建止逆下氣之哉。
俗以半夏性燥不用。
殊失仲景立方之旨。
外台。
麥門冬湯。
治傷寒下後。
除熱止渴。
于本方。
去半夏大棗粳米。
加石膏五味子。
活人。
麥門冬湯。
治勞氣欲絕。
于本方。
無半夏人參。
加竹葉。
【肺癰。
喘不得卧。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 【〔尤〕】肺癰。
喘不得卧。
肺氣被迫。
亦已甚矣。
故須峻藥頓服。
以逐其邪。
葶苈苦寒。
入肺洩氣閉。
加大棗甘溫。
以和藥力。
亦猶皂莢丸之飲以棗膏也。
【〔鑒〕】趙良曰。
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肺中生癰。
不瀉何待。
恐日久癰膿已成。
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
瀉之轉傷。
乘其血結。
而膿未成。
當急以瀉之之法奪之。
況喘不得卧。
不亦甚乎。
【葶苈大棗瀉肺湯方(千金。
作瀉肺湯。
) 葶苈(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案本綱附方搗下有末密二字義始通)大棗(十二枚
如不利。
時細細量。
加以微利為度。
日止一服。
【咳而脈浮者。
濃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
澤漆湯主之。
】(脈沉上。
尤補咳而二字。
原本脈沉以下。
别列于濃樸麻黃湯方後。
今根據徐程諸家注本移于此。
) 【〔尤〕】此不詳見證。
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
而異其治。
按濃樸麻黃湯。
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
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
而濃樸辛溫。
亦能助表。
小麥甘平。
則同五味斂安正氣者也。
澤漆湯。
以澤漆為主。
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
則下趨之力較猛。
雖生姜桂枝之辛。
亦隻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
不能發表也。
仲景之意。
蓋以咳皆肺邪。
而脈浮者氣多居表。
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
脈沉者氣多居裡。
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
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鑒〕】李曰。
咳者水寒射肺也。
脈浮者停水。
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
去風散肺逆。
與半夏細辛幹姜五味子石膏同用。
即前小青龍加石膏。
為解表行水之劑也。
然土能制水。
而地道壅塞。
則水亦不行。
故用濃樸。
疏敦阜之土。
使脾氣健運。
而水自下洩矣。
杏仁。
下氣去逆。
小麥。
入心經。
能通火氣。
以火能生脾。
助脾而去成決水之功也。
又雲。
脈沉為水。
澤漆為君者。
因其功專于消痰行水也。
水性陰寒。
桂枝。
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
以脾土衰不能制水。
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
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
補脾順肺。
同為制水利水之方也。
黃芩。
苦以洩之。
半夏生姜。
辛以散之也。
【濃樸麻黃湯方 濃樸(五兩)麻黃(四兩)杏仁(半升)石膏(如雞子大○千金作三兩)半夏(半升)幹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小麥熟。
去滓。
納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 【千金濃樸麻黃湯】治咳而大逆上氣。
胸滿喉中不利。
如水雞聲。
其脈浮者。
方與本篇同。
案本篇唯雲咳而脈浮。
恐是脫遺。
千金所載。
卻是舊文。
外台。
深師。
投湯。
療久逆上氣。
胸滿。
喉中如水雞鳴。
于本方。
去半夏幹姜細辛小麥五味子。
方後雲。
咳嗽甚者。
加五味子半夏。
洗。
各半升。
幹姜三累。
經用甚良。
(千金。
名麻黃石膏湯。
主療加味并同。
)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生姜(五兩)白前(五兩)紫參(五兩一作紫菀○案千金作紫菀)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 上九味。
咀。
納澤漆汁中。
煮取五升。
溫服五合。
至夜盡。
】 案千金澤漆湯。
治上氣其脈沉者。
本篇亦似脫上氣二字。
且考本草。
紫參不載治嗽之能。
其作紫菀者。
似是。
白前。
本草别錄雲。
甘微溫無毒。
治胸脅逆氣。
咳嗽上氣呼吸欲絕。
【大逆上氣。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氣者。
麥門冬湯主之。
】(徐以下諸注大逆。
改作火逆。
唯程仍原文。
案大作火。
原見于樓氏綱目。
) 【〔程〕】大逆上氣。
則為喘為咳。
咽喉為之不利。
麥門冬半夏。
以下氣。
粳米大棗。
以補脾。
甘草人參。
以補肺。
脾肺相生。
則氣得歸原。
而大逆上氣自止。
【〔沈〕】餘竊拟為肺痿之主方也。
巢源。
上氣鳴息候雲。
肺主于氣。
邪乘于肺。
則肺脹。
脹則肺管不利。
不利則氣道澀。
故氣上喘逆。
鳴息不通。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千金外台三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外台半夏下有洗字甘草下有炙字) 上六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 案外台。
引千金。
方同。
雲。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玉函經。
傷寒瘥後病篇雲。
病後勞複發熱者。
麥門冬湯主之。
方同。
肘後方。
麥門冬湯。
治肺痿咳唾。
涎沫不止。
喉燥而渴。
方同。
聖濟總錄。
麥門冬湯。
治肺胃氣壅。
風客傳咽喉妨悶。
方同。
喻氏法律雲。
此胃中津液幹枯。
虛火上炎之證。
治本之良法也。
于麥門人參甘草粳米大棗。
大補中氣。
大生津液隊中。
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
其利咽下氣。
非半夏之功。
實善用半夏之功。
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張氏醫通雲。
此胃中津液幹枯。
虛火上炎之證。
凡肺病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
胃氣者。
肺氣之母氣也。
故于竹葉石膏湯中。
偏除方名二味。
而用麥冬數倍為君。
兼參草粳米。
以滋肺母。
使水谷之清微。
皆得上注于肺。
自然沃澤無虞。
當知火逆上氣。
皆是胃中痰氣不清。
上溢肺隧。
占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
是以倍用半夏。
更加大棗。
通津滌飲為先。
奧義全在乎此。
若濁飲不除。
津液不緻。
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
烏能建止逆下氣之哉。
俗以半夏性燥不用。
殊失仲景立方之旨。
外台。
麥門冬湯。
治傷寒下後。
除熱止渴。
于本方。
去半夏大棗粳米。
加石膏五味子。
活人。
麥門冬湯。
治勞氣欲絕。
于本方。
無半夏人參。
加竹葉。
【肺癰。
喘不得卧。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 【〔尤〕】肺癰。
喘不得卧。
肺氣被迫。
亦已甚矣。
故須峻藥頓服。
以逐其邪。
葶苈苦寒。
入肺洩氣閉。
加大棗甘溫。
以和藥力。
亦猶皂莢丸之飲以棗膏也。
【〔鑒〕】趙良曰。
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肺中生癰。
不瀉何待。
恐日久癰膿已成。
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
瀉之轉傷。
乘其血結。
而膿未成。
當急以瀉之之法奪之。
況喘不得卧。
不亦甚乎。
【葶苈大棗瀉肺湯方(千金。
作瀉肺湯。
) 葶苈(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案本綱附方搗下有末密二字義始通)大棗(十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