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論二首、方三首)
關燈
小
中
大
氣。
從少腹起憧胸。
手足逆冷。
牡蛎(三兩熬)桂心(八兩)李根白皮(一斤切)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
切。
以水一鬥。
煮取李根皮。
得七升。
去滓。
内餘藥。
煮取三升。
分服五合。
日三夜再。
活人李根湯。
治氣上沖。
正在心端。
于本方内。
去芎生葛。
加茯苓桂枝。
【發汗後。
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太陽中篇無發汗後三字。
心下。
有者字。
) 【〔鑒〕】燒針。
即溫針也。
燒針取汗。
亦汗法也。
針處宜當避寒。
若不知謹。
外被寒襲。
火郁脈中。
血不流行。
所以有結核腫赤之患也。
夫溫針取汗。
其法亦為迅烈矣。
既針而營不奉行作解。
必其人素寒陰盛也。
故雖有溫針之火。
但發核赤。
又被寒侵。
故不但不解。
反召陰邪。
而加針之時。
心既驚虛。
所以腎水陰邪。
得上淩心陽。
而發奔豚也。
奔豚者。
腎水陰邪之氣。
從少腹上沖于心。
若豚之奔也。
先灸核上各一壯者。
外祛其寒邪。
繼與桂枝加桂湯者。
内伐其腎邪也。
【〔魏〕】灸後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意取升陽散邪。
固衛補中。
所以為汗後感寒。
陽衰陰乘之奔豚立法也。
與前條心動氣馳。
氣結熱聚之奔豚。
源流大别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 柯氏方論雲。
更加桂者。
益火之陽。
而陰自平也。
桂枝更加桂。
治陰邪上攻。
隻在一味中加分兩。
不于本方外求他味。
不即不離之妙如此。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已在裡。
而奔豚未發。
此證尚在表。
而奔豚已發。
故有不同。
【發汗後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大棗湯主之。
】(太陽中篇後下。
有其人二字) 【〔鑒〕】周揚俊曰。
汗本心之液。
發汗而臍下病悸者。
心氣虛而腎氣動也。
【〔程〕】汗後臍下悸者。
陽氣虛。
而腎邪上逆也。
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
茯苓。
洩水以伐腎邪。
桂枝。
行陽以散逆氣。
甘草大棗。
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
煎用甘瀾水者。
揚之無力。
全無水性。
取其不助腎邪也。
【〔鑒〕】欲作奔豚者。
有似奔豚之狀。
而将作未作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桂枝(四兩) 上四味。
以甘爛水一鬥。
先煮茯苓。
減二升。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甘爛水法。
取水二鬥。
置大盆内。
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甘爛水法。
原文為細注。
今據傷寒論大書。
爛徐沈金鑒。
作瀾。
蓋本于玉函。
甘爛之義。
詳見于傷寒論輯義。
) 【〔徐〕】仲景論證。
每合數條。
以盡其變。
言奔豚由于驚。
又言其從少腹沖至咽喉。
又言其兼腹痛。
而往來寒熱。
又言其兼核起。
而無他病。
又言汗後臍下悸。
欲作奔豚。
而未成者。
其淺深了然。
用和解用伐腎。
用桂不用桂。
酌治微妙。
奔豚一證。
病因證治。
無複剩義。
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
則峻藥畏用。
平劑寡效。
豈古方不宜于今哉。
肘後。
治卒厥逆上氣。
氣支兩脅。
心下痛滿。
淹淹欲絕。
此謂奔豚病。
從卒驚怖憂迫得之。
氣從下上。
上沖心胸。
臍間築築發動。
有時不療。
殺人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吳茱萸(一升)生姜(一斤)半夏(一升)桂心(三兩) 上六味。
切。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三服。
○千金。
名奔氣湯。
治大氣上奔胸膈中。
諸病發時。
迫滿短氣不得卧。
劇者便欲死。
腹中冷濕氣。
腸鳴相逐成結氣。
用桂五兩。
甘草三兩。
(外台。
廣濟。
療奔豚氣在胸心迫滿支脅方。
用半夏四兩。
吳茱萸一兩。
) 【聖惠方】治奔豚氣上下沖走。
悶亂面青。
宜服此方。
甘李根皮(三兩)生姜(二兩炒幹)吳茱萸(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
每服一錢。
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熱服。
(案以上二方。
蓋奔豚之要藥。
品味亦單捷。
驗之頗效。
故附之備考。
) 又方槟榔(三枚搗羅為末)生姜汁(半合) 上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微過。
入前藥二味。
攪令勻。
分為三服。
如人行五六裡。
進一服。
須臾下利為效。
(案此外台。
廣濟療腳氣沖心悶欲死方。
今移以治奔豚氣。
正見運用之妙。
故亦附之。
)
從少腹起憧胸。
手足逆冷。
牡蛎(三兩熬)桂心(八兩)李根白皮(一斤切)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
切。
以水一鬥。
煮取李根皮。
得七升。
去滓。
内餘藥。
煮取三升。
分服五合。
日三夜再。
活人李根湯。
治氣上沖。
正在心端。
于本方内。
去芎生葛。
加茯苓桂枝。
【發汗後。
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發奔豚。
氣從少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太陽中篇無發汗後三字。
心下。
有者字。
) 【〔鑒〕】燒針。
即溫針也。
燒針取汗。
亦汗法也。
針處宜當避寒。
若不知謹。
外被寒襲。
火郁脈中。
血不流行。
所以有結核腫赤之患也。
夫溫針取汗。
其法亦為迅烈矣。
既針而營不奉行作解。
必其人素寒陰盛也。
故雖有溫針之火。
但發核赤。
又被寒侵。
故不但不解。
反召陰邪。
而加針之時。
心既驚虛。
所以腎水陰邪。
得上淩心陽。
而發奔豚也。
奔豚者。
腎水陰邪之氣。
從少腹上沖于心。
若豚之奔也。
先灸核上各一壯者。
外祛其寒邪。
繼與桂枝加桂湯者。
内伐其腎邪也。
【〔魏〕】灸後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意取升陽散邪。
固衛補中。
所以為汗後感寒。
陽衰陰乘之奔豚立法也。
與前條心動氣馳。
氣結熱聚之奔豚。
源流大别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 柯氏方論雲。
更加桂者。
益火之陽。
而陰自平也。
桂枝更加桂。
治陰邪上攻。
隻在一味中加分兩。
不于本方外求他味。
不即不離之妙如此。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已在裡。
而奔豚未發。
此證尚在表。
而奔豚已發。
故有不同。
【發汗後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大棗湯主之。
】(太陽中篇後下。
有其人二字) 【〔鑒〕】周揚俊曰。
汗本心之液。
發汗而臍下病悸者。
心氣虛而腎氣動也。
【〔程〕】汗後臍下悸者。
陽氣虛。
而腎邪上逆也。
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
茯苓。
洩水以伐腎邪。
桂枝。
行陽以散逆氣。
甘草大棗。
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
煎用甘瀾水者。
揚之無力。
全無水性。
取其不助腎邪也。
【〔鑒〕】欲作奔豚者。
有似奔豚之狀。
而将作未作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桂枝(四兩) 上四味。
以甘爛水一鬥。
先煮茯苓。
減二升。
内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甘爛水法。
取水二鬥。
置大盆内。
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甘爛水法。
原文為細注。
今據傷寒論大書。
爛徐沈金鑒。
作瀾。
蓋本于玉函。
甘爛之義。
詳見于傷寒論輯義。
) 【〔徐〕】仲景論證。
每合數條。
以盡其變。
言奔豚由于驚。
又言其從少腹沖至咽喉。
又言其兼腹痛。
而往來寒熱。
又言其兼核起。
而無他病。
又言汗後臍下悸。
欲作奔豚。
而未成者。
其淺深了然。
用和解用伐腎。
用桂不用桂。
酌治微妙。
奔豚一證。
病因證治。
無複剩義。
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
則峻藥畏用。
平劑寡效。
豈古方不宜于今哉。
肘後。
治卒厥逆上氣。
氣支兩脅。
心下痛滿。
淹淹欲絕。
此謂奔豚病。
從卒驚怖憂迫得之。
氣從下上。
上沖心胸。
臍間築築發動。
有時不療。
殺人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吳茱萸(一升)生姜(一斤)半夏(一升)桂心(三兩) 上六味。
切。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三服。
○千金。
名奔氣湯。
治大氣上奔胸膈中。
諸病發時。
迫滿短氣不得卧。
劇者便欲死。
腹中冷濕氣。
腸鳴相逐成結氣。
用桂五兩。
甘草三兩。
(外台。
廣濟。
療奔豚氣在胸心迫滿支脅方。
用半夏四兩。
吳茱萸一兩。
) 【聖惠方】治奔豚氣上下沖走。
悶亂面青。
宜服此方。
甘李根皮(三兩)生姜(二兩炒幹)吳茱萸(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
每服一錢。
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熱服。
(案以上二方。
蓋奔豚之要藥。
品味亦單捷。
驗之頗效。
故附之備考。
) 又方槟榔(三枚搗羅為末)生姜汁(半合) 上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微過。
入前藥二味。
攪令勻。
分為三服。
如人行五六裡。
進一服。
須臾下利為效。
(案此外台。
廣濟療腳氣沖心悶欲死方。
今移以治奔豚氣。
正見運用之妙。
故亦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