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小
中
大
邪氣深者。
以其半身無氣營運。
故名偏枯。
以其手足廢而不收。
或名痱。
或偏廢。
或全廢。
皆曰痱也。
知是痱。
即中風之謂。
脈解篇。
喑俳。
即喑痱也。
徐則謂痱者痹之别名。
此說本喻氏法律。
尤誤矣。
外台本方煎法後雲。
範汪方。
主病及用水升數。
煮取多少。
并同。
汪雲。
是仲景方。
本欠兩味。
汪為東晉人。
而其言如此。
正知此亦仲景舊方。
原本失載。
宋臣因而附之也。
虞氏醫學正傳雲。
金匮要略本方。
有石膏當歸。
無附子防風防己。
愚案本方。
石膏當歸。
固不可無。
而附子防風防己。
尤不可缺。
此恐傳寫者之脫簡耳。
簡案續命湯。
千金外台所載。
凡數十方。
唯外台。
風身體手足不随門。
古今錄驗。
小續命湯方中。
附子石膏并用。
虞氏之言。
不可從。
王氏古方選注雲。
古今錄驗者。
其方錄于竹簡。
從古至漢。
始刊于金匮附方中。
續命者。
有卻病延年之功。
案十六國春秋。
有盧循。
遺劉裕益智粽。
裕乃答以續命湯。
又歐陽修有細為續命絲之句。
可征二字之謂延年矣。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
百節疼痛。
煩熱心亂。
惡寒經日。
不欲飲食。
(千金賊風門雲。
仲景三黃湯。
拘急。
作拘攣。
○三因雲。
兼治賊風。
偏風。
猥退風。
半身不遂。
失喑不言。
)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一服小汗。
二服大汗。
心熱加大黃二分。
腹滿加枳實一枚。
氣逆加人參三分。
悸加牡蛎三分。
渴加栝蒌根三分。
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心熱。
千金作心中熱。
千金翼。
一枚下。
有此仲景方。
神秘不傳。
八字。
) 【〔魏〕】亦為中風正治。
而少為變通者也。
以獨活代桂枝。
為風入之深者設也。
以細辛代幹姜。
為邪入于經者設也。
以黃補虛。
以熄風也。
以黃芩代石膏。
清熱。
為濕郁于下。
熱甚于上者設也。
心熱加大黃。
以洩熱也。
腹滿加枳實。
以開郁行氣也。
氣逆加人參。
以補中益胃也。
悸加牡蛎。
防水邪也。
渴加栝蒌根。
以肅肺生津除熱也。
大約為虛而有熱者言治也。
先有寒。
即素有寒也。
素有寒則無熱可知。
縱有熱。
亦内真寒外假熱而已。
雲加附子。
則方中之黃芩。
亦應斟酌矣。
此又為虛而有寒者言治也。
【近效方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
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
益精氣。
(外台。
此下。
載甘草附子湯。
主療風濕相搏。
骨節疼痛。
雲雲。
三十餘字。
) 白術(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
锉每五錢匕。
姜五片。
棗一枚。
水盞半。
煎七分。
去滓溫服。
】 【〔徐〕】腎氣空虛。
風邪乘之。
漫無出路。
風挾腎中濁陰之氣。
厥逆上攻。
緻頭中眩苦至極。
兼以胃氣亦虛。
不知食味。
此非輕揚風劑可愈。
故用附子暖其水髒。
白術甘草。
暖其土髒。
水土一暖。
猶之冬月井中。
水土既暖。
陽和之氣。
可以立複。
而濁陰之氣。
不驅自下矣。
案外台風頭眩門。
所載近效白術附子湯。
有桂枝而無生姜大棗。
上四味。
切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為三服。
日三。
初服得微汗。
即解。
能食複煩者。
将服五合以上愈。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即是甘草附子湯也。
而此所載。
去桂加術附子湯。
且煎法及分兩。
宋人所改。
不知何以差謬如此。
蓋孫奇等失之不檢也。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
少腹不仁。
幹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蓣(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
日再服。
】 【〔尤〕】腎之脈起于足。
而入于腹。
腎氣不治。
濕寒之氣。
随經上入。
聚于少腹。
為之不仁。
是非驅濕散寒之劑。
所可治者。
須以腎氣丸。
補腎中之氣。
以為生陽化濕之用也。
案外台腳氣不随門。
載崔氏方。
凡五條。
第四條雲。
若腳氣上入少腹。
少腹不仁。
即服張仲景八味丸。
方用澤瀉四兩。
附子二兩。
桂枝三兩。
山茱萸五兩。
餘并同于本書。
舊唐經籍志。
崔氏纂要方十卷。
崔知悌撰。
(新唐藝文志。
崔行功撰。
)所謂崔氏其人也。
不知者或以為仲景收錄崔氏之方。
故詳及之。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治肉極。
熱則身體津脫。
腠理開汗大洩。
厲風氣。
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二兩)甘草(二兩)白術(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惡風。
加附子一枚炮。
】 案徐沈以厲風為癞。
甚誤矣。
外台引删繁肉極論曰。
凡肉極者。
主脾也。
脾應肉。
肉與脾合。
若脾病則肉變色。
雲雲脾風之狀。
多汗陰動傷寒。
寒則虛。
虛則體重怠惰。
四肢不欲舉。
不欲飲食。
食則咳。
咳則右脅下痛。
隐隐引肩背。
不可以動轉。
名曰厲風。
是也。
又案千金肉極門。
不見方雲。
方見七卷中。
而今考之七卷中。
腳氣門所載。
越婢湯。
有附子。
故外台肉極門。
引千金。
亦有附子。
煎法後雲。
一名起脾湯。
而腳氣門越婢湯方後注雲。
此仲景方。
本雲。
越婢加術湯。
又無附子。
胡洽雲。
若惡風者。
加附子一枚。
多冷痰者。
加白術。
蓋孫奇等。
彼是湊合所錄。
故與外台有少異焉。
以其半身無氣營運。
故名偏枯。
以其手足廢而不收。
或名痱。
或偏廢。
或全廢。
皆曰痱也。
知是痱。
即中風之謂。
脈解篇。
喑俳。
即喑痱也。
徐則謂痱者痹之别名。
此說本喻氏法律。
尤誤矣。
外台本方煎法後雲。
範汪方。
主病及用水升數。
煮取多少。
并同。
汪雲。
是仲景方。
本欠兩味。
汪為東晉人。
而其言如此。
正知此亦仲景舊方。
原本失載。
宋臣因而附之也。
虞氏醫學正傳雲。
金匮要略本方。
有石膏當歸。
無附子防風防己。
愚案本方。
石膏當歸。
固不可無。
而附子防風防己。
尤不可缺。
此恐傳寫者之脫簡耳。
簡案續命湯。
千金外台所載。
凡數十方。
唯外台。
風身體手足不随門。
古今錄驗。
小續命湯方中。
附子石膏并用。
虞氏之言。
不可從。
王氏古方選注雲。
古今錄驗者。
其方錄于竹簡。
從古至漢。
始刊于金匮附方中。
續命者。
有卻病延年之功。
案十六國春秋。
有盧循。
遺劉裕益智粽。
裕乃答以續命湯。
又歐陽修有細為續命絲之句。
可征二字之謂延年矣。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
百節疼痛。
煩熱心亂。
惡寒經日。
不欲飲食。
(千金賊風門雲。
仲景三黃湯。
拘急。
作拘攣。
○三因雲。
兼治賊風。
偏風。
猥退風。
半身不遂。
失喑不言。
)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一服小汗。
二服大汗。
心熱加大黃二分。
腹滿加枳實一枚。
氣逆加人參三分。
悸加牡蛎三分。
渴加栝蒌根三分。
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心熱。
千金作心中熱。
千金翼。
一枚下。
有此仲景方。
神秘不傳。
八字。
) 【〔魏〕】亦為中風正治。
而少為變通者也。
以獨活代桂枝。
為風入之深者設也。
以細辛代幹姜。
為邪入于經者設也。
以黃補虛。
以熄風也。
以黃芩代石膏。
清熱。
為濕郁于下。
熱甚于上者設也。
心熱加大黃。
以洩熱也。
腹滿加枳實。
以開郁行氣也。
氣逆加人參。
以補中益胃也。
悸加牡蛎。
防水邪也。
渴加栝蒌根。
以肅肺生津除熱也。
大約為虛而有熱者言治也。
先有寒。
即素有寒也。
素有寒則無熱可知。
縱有熱。
亦内真寒外假熱而已。
雲加附子。
則方中之黃芩。
亦應斟酌矣。
此又為虛而有寒者言治也。
【近效方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
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
益精氣。
(外台。
此下。
載甘草附子湯。
主療風濕相搏。
骨節疼痛。
雲雲。
三十餘字。
) 白術(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
锉每五錢匕。
姜五片。
棗一枚。
水盞半。
煎七分。
去滓溫服。
】 【〔徐〕】腎氣空虛。
風邪乘之。
漫無出路。
風挾腎中濁陰之氣。
厥逆上攻。
緻頭中眩苦至極。
兼以胃氣亦虛。
不知食味。
此非輕揚風劑可愈。
故用附子暖其水髒。
白術甘草。
暖其土髒。
水土一暖。
猶之冬月井中。
水土既暖。
陽和之氣。
可以立複。
而濁陰之氣。
不驅自下矣。
案外台風頭眩門。
所載近效白術附子湯。
有桂枝而無生姜大棗。
上四味。
切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為三服。
日三。
初服得微汗。
即解。
能食複煩者。
将服五合以上愈。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即是甘草附子湯也。
而此所載。
去桂加術附子湯。
且煎法及分兩。
宋人所改。
不知何以差謬如此。
蓋孫奇等失之不檢也。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
少腹不仁。
幹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蓣(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
日再服。
】 【〔尤〕】腎之脈起于足。
而入于腹。
腎氣不治。
濕寒之氣。
随經上入。
聚于少腹。
為之不仁。
是非驅濕散寒之劑。
所可治者。
須以腎氣丸。
補腎中之氣。
以為生陽化濕之用也。
案外台腳氣不随門。
載崔氏方。
凡五條。
第四條雲。
若腳氣上入少腹。
少腹不仁。
即服張仲景八味丸。
方用澤瀉四兩。
附子二兩。
桂枝三兩。
山茱萸五兩。
餘并同于本書。
舊唐經籍志。
崔氏纂要方十卷。
崔知悌撰。
(新唐藝文志。
崔行功撰。
)所謂崔氏其人也。
不知者或以為仲景收錄崔氏之方。
故詳及之。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治肉極。
熱則身體津脫。
腠理開汗大洩。
厲風氣。
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二兩)甘草(二兩)白術(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惡風。
加附子一枚炮。
】 案徐沈以厲風為癞。
甚誤矣。
外台引删繁肉極論曰。
凡肉極者。
主脾也。
脾應肉。
肉與脾合。
若脾病則肉變色。
雲雲脾風之狀。
多汗陰動傷寒。
寒則虛。
虛則體重怠惰。
四肢不欲舉。
不欲飲食。
食則咳。
咳則右脅下痛。
隐隐引肩背。
不可以動轉。
名曰厲風。
是也。
又案千金肉極門。
不見方雲。
方見七卷中。
而今考之七卷中。
腳氣門所載。
越婢湯。
有附子。
故外台肉極門。
引千金。
亦有附子。
煎法後雲。
一名起脾湯。
而腳氣門越婢湯方後注雲。
此仲景方。
本雲。
越婢加術湯。
又無附子。
胡洽雲。
若惡風者。
加附子一枚。
多冷痰者。
加白術。
蓋孫奇等。
彼是湊合所錄。
故與外台有少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