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短氣。

    溫溫悶亂如欲吐。

    即本方。

    去麻黃。

     【千金防風湯】主療與外台同。

    于本方。

    無麻黃附子。

    有半夏杏仁芎。

     【味酸則傷筋。

    筋傷則緩。

    名曰洩。

    鹹則傷骨。

    骨傷則痿。

    名曰枯。

    枯洩相搏。

    名曰斷洩。

    營氣不通。

    衛不獨行。

    營衛俱微。

    三焦無所禦。

    四屬斷絕。

    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

    黃汗出胫冷。

    假令發熱。

    便為曆節也。

    】(四屬。

    程作四肢。

    此條程魏接下烏頭溥為一條。

    非。

    ) 【〔徐〕】此論飲食傷陰。

    緻營衛俱痹。

    足腫胫冷。

    有類曆節。

    但當以發熱别之也。

    謂飲食既傷陰。

    然味各歸其所喜。

    政酸為肝之味。

    過酸則傷筋。

    筋所以束骨。

    而利機關。

    傷則緩漫不收。

    肝氣不斂。

    故名曰洩。

    鹹為腎之味。

    過鹹則傷腎。

    腎所以華發而充骨。

    傷則髓竭精虛。

    腎氣痿憊。

    故名曰枯。

    肝腎者人之本也。

    腎不榮。

    而肝不斂。

    根銷源斷。

    故曰斷洩。

    飲食傷陰。

    營先受之。

    乃營氣不通。

    營衛本相根據。

    營傷衛不獨治。

    因循既久。

    營衛俱微。

    三焦所以統領内氣。

    而充貫四肢者也。

    失營衛之養。

    而無所恃以為禦。

    禦者攝也。

    四屬之氣。

    不相統攝而斷絕。

    四屬者。

    四肢也。

    元氣既憊。

    身體羸瘦。

    足尤在下陽氣不及。

    腫大胫冷。

    榮中氣郁。

    則熱而黃汗。

    然此皆陰分病。

    非曆節。

    曆節挾外之濕邪。

    而重且痛也。

    唯外邪必發熱。

    故曰假令發熱。

    是表分亦有邪。

    從肌肉而曆關節。

    使為曆節。

     【〔尤〕】虛病不能發熱。

    曆節則未有不熱者。

    故曰假令發熱。

    便為曆節。

    後水氣篇中又雲。

    黃汗之病。

    兩胫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曆節。

    蓋即黃汗曆節。

    而又緻其辨也。

     【〔鑒〕】名曰斷洩之洩字。

    當是絕字。

    始與下文相屬。

    必是傳寫之訛。

    案平脈法。

    林億注。

    四屬者。

    謂皮肉脂髓。

    成注亦同。

     【病曆節。

    不可屈伸疼痛。

    烏頭湯主之。

    】(脈經作疼。

    痛不可屈伸。

    是。

    ) 【〔沈〕】此寒濕曆節之方也。

    經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此風少寒濕居多。

    痹于筋脈關節肌肉之間。

    以故不可屈伸疼痛。

    即寒氣勝者。

    為痛痹是也。

    所以麻黃通陽出汗散邪。

    而開痹着。

    烏頭驅寒而燥風濕。

    芍藥收陰之正。

    以蜜潤燥。

    兼制烏頭之毒。

    黃甘草。

    固表培中。

    使痹着開而病自愈。

    謂治腳氣疼痛者。

    亦風寒濕邪所緻也。

     【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節。

    (尤本治上有亦字。

    程金鑒删治以下九字。

    案此後人所添。

    今從之。

    ) 麻黃芍藥黃(各三兩)甘草(炙)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案甘草原本及趙程魏金鑒并欠兩數俞徐沈尤并雲三兩未知何據) 上五味。

    咀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納蜜煎中。

    更煎之。

    服七合。

    不知。

    盡服之。

    】 張氏醫通雲。

    烏頭善走入肝。

    逐風寒。

    故筋脈之急者。

    必以烏頭治之。

    然以蜜煎。

    取緩其性。

    使之留連筋骨。

    以利其屈伸。

    且蜜之潤。

    又可益血養筋。

    兼制烏頭燥熱之毒。

    千金大棗湯。

    治曆節疼痛。

    于本方。

    去芍藥附子。

    加烏頭大棗生姜。

     【礬石湯治腳氣沖心。

    (趙作沖。

    程本金鑒。

    不載此方。

    至篇末五方并删。

    ) 礬石(二兩○雜療方作半斤) 上一味。

    以漿水一鬥五升。

    煎三五沸。

    浸腳良。

    】(此方雜療救卒死篇。

    無漿字。

    千金翼浸下。

    有洗字。

    ) 【〔尤〕】腳氣之病。

    濕傷于下。

    而氣沖于上。

    礬石味酸澀性燥。

    能卻水收濕解毒。

    毒解濕收。

    上沖自止。

    案千金論腳氣雲。

    魏周之代。

    蓋無此疾。

    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

    徐王撰錄。

    未以為意。

    外台蘇長史雲。

    晉宋以前。

    名為緩風。

    古來無腳氣名。

    由此觀之。

    此方亦是宋以前人所附。

    非仲景原方明矣。

    程雲凡仲景方經。

    證在前而方在後。

    未有方在前而證在後者。

    固然。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

    身體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處。

    或拘急不得轉側。

    (〔原注〕姚雲與大續命同。

    兼治婦人産後去血者。

    及老人小兒。

    ○案外台風痱門。

    載古今錄驗。

    西州續命湯。

    即是。

    冒昧下。

    有不識人三字。

    千金名大續命湯。

    而西州續命湯。

    主療與此同。

    無人參有黃芩。

    分兩亦異。

    主療與姚同。

    )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幹姜甘草(各三兩)芎杏仁(四十枚千金用芎三兩。

    外台麻黃三兩。

    芎一兩。

    餘各二兩。

    杏仁與本方同。

    俞本芎一兩五錢。

    非) 上九味。

    以水一鬥。

    煮取四升。

    溫服一升。

    當小汗。

    薄覆脊憑幾坐。

    汗出則愈。

    不汗更服。

    無所禁。

    勿當風。

    并治但伏不得卧。

    咳逆上氣。

    面目浮腫。

    】(浮。

    外台作洪。

    ) 【〔沈〕】靈樞雲。

    痱之為病。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

    故後人仿此而出方也。

     【〔尤〕】痱者。

    廢也。

    精神不持。

    筋骨不用。

    非特邪氣之擾。

    亦真氣之衰也。

    麻黃桂枝。

    所以散邪。

    人參當歸。

    所以養正。

    石膏合杏仁。

    助散邪之力。

    甘草合幹姜。

    為複氣之需。

    乃攻補兼行之法也。

    案漢賈誼傳雲。

    辟者一面病。

    痱者一方病。

    師古注。

    辟足病。

    痱風病也。

    聖濟總錄雲。

    痱。

    字書病痱而發。

    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

    四肢不收。

    而無所用也。

    樓氏綱目雲。

    痱。

    廢也。

    痱。

    即偏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