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關燈
小
中
大
(案當十一首)
【論曰。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意欲食複不能食。
常默然。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日。
或一月微見者。
各随證治之。
】(默然。
趙本作默默。
不用聞食臭之用字。
徐沈作欲。
微見。
巢源。
作複見。
千金。
作後見。
魏快。
作怏。
非。
) 【〔尤〕】百脈一宗者。
分之則為百脈。
合之則為一宗。
悉緻其病。
則無之非病矣。
然詳其證。
意欲食矣。
而複不能食。
常默然靜矣。
而又躁不得卧。
飲食或有時美矣。
而複有不用聞食臭時。
如有寒如有熱矣。
而又不見為寒。
不見為熱。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矣。
而又身形如和。
全是恍惚去來。
不可為憑之象。
惟口苦小便赤。
脈微數。
則其常也。
所以者何。
熱邪散漫。
未統于經。
其氣遊走無定。
故其病亦去來無定。
而病之所以為熱者。
則征于脈。
見于口與便。
有不可掩然者矣。
夫膀胱者。
太陽之腑。
其脈上至巅頂。
而外行皮膚。
溺時頭痛者。
太陽乍虛。
而熱氣乘之也。
淅然快然。
則降序矣。
夫乍虛之氣。
溺已即複。
而熱淫之氣。
得陰乃解。
故其甚者。
必六十日之久。
諸陰盡集。
而後邪退而愈。
其次四十日。
又其次二十日。
熱瘥減者。
愈瘥速也。
此病多于傷寒熱病前後見之。
其未病而預見者。
熱氣先動也。
其病後四五日。
或二十日。
或一月見者。
遺熱不去也。
各随其證以治。
具如下文。
案魏氏以此證。
斷為氣病。
而今驗之于病者。
氣病多類此者。
然下條百合諸方。
并似與氣病不相幹。
故其說雖甚巧。
竟難信據。
千金雲。
傷寒虛勞。
大病已後。
不平複。
變成斯疾。
其狀惡寒而嘔者。
病在上焦也。
二十三日當愈。
其狀腹滿微喘。
大便堅。
三四日一大便。
時複小溏者。
病在中焦也。
六十三日當愈。
其狀小便淋瀝難者。
病在下焦也。
三十三日當愈。
各随其證治之。
思邈所論如此。
參之于本條。
明是百合病。
别是一種病。
尤注頗詳。
故今從之。
(張氏醫通。
有治百合病醫案一則。
當參考。
) 【百合病。
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千金。
作百合病。
已經發汗之後。
更發者。
下文例并同。
) 【〔尤〕】人之有百脈。
猶地之有衆水也。
衆水朝宗于海。
百脈朝宗于肺。
故百脈不可治。
而可治其肺。
百合。
味甘平微苦。
色白入肺。
治邪氣。
補虛清熱。
故諸方悉以之為主。
而随證加藥治之。
用知母者。
以發汗傷津液故也。
【〔魏〕】百合病。
用百合。
蓋古有百合病之名。
即因百合一味。
而瘳此疾。
因得名也。
如傷寒論條内雲。
太陽病桂枝證。
亦病因藥而得名之義也。
案本草蘇頌雲。
仲景治百合病。
凡四方。
病名百合。
而用百合治之。
不識其義。
今得魏注。
而義自明。
後世有病名河白者。
以河白草治之。
(出證治大還。
)即與此同義。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
煎知母。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外台。
滓别之間。
有置之一處四字。
) 【百合病。
下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主之。
】(外台。
滑石上。
有百合二字。
尤本仍之。
) 【〔魏〕】至下之後。
不用知母。
而以滑石代赭湯主之者。
以重墜之品。
随下藥之勢使邪自下洩也。
用代赭石之澀。
澀大便也。
用滑石之滑。
利小便也。
【〔徐〕】加之泉水。
以瀉陽而陰氣自調也。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
洗百合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
煎滑石代赭。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
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外台。
滓别間。
有置一廂三字。
别作又。
) 【百合病吐之後者。
用後方主之。
】 【〔鑒〕】百合病。
不應吐。
而吐之不解者。
則虛中。
以百合雞子湯。
清而補之也。
【〔尤〕】本草。
雞子。
安五髒治熱疾。
吐後髒氣傷。
而病不去。
用之不特安内。
亦且攘外也。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
洗百合。
漬一宿
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也。
意欲食複不能食。
常默然。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日。
或一月微見者。
各随證治之。
】(默然。
趙本作默默。
不用聞食臭之用字。
徐沈作欲。
微見。
巢源。
作複見。
千金。
作後見。
魏快。
作怏。
非。
) 【〔尤〕】百脈一宗者。
分之則為百脈。
合之則為一宗。
悉緻其病。
則無之非病矣。
然詳其證。
意欲食矣。
而複不能食。
常默然靜矣。
而又躁不得卧。
飲食或有時美矣。
而複有不用聞食臭時。
如有寒如有熱矣。
而又不見為寒。
不見為熱。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矣。
而又身形如和。
全是恍惚去來。
不可為憑之象。
惟口苦小便赤。
脈微數。
則其常也。
所以者何。
熱邪散漫。
未統于經。
其氣遊走無定。
故其病亦去來無定。
而病之所以為熱者。
則征于脈。
見于口與便。
有不可掩然者矣。
夫膀胱者。
太陽之腑。
其脈上至巅頂。
而外行皮膚。
溺時頭痛者。
太陽乍虛。
而熱氣乘之也。
淅然快然。
則降序矣。
夫乍虛之氣。
溺已即複。
而熱淫之氣。
得陰乃解。
故其甚者。
必六十日之久。
諸陰盡集。
而後邪退而愈。
其次四十日。
又其次二十日。
熱瘥減者。
愈瘥速也。
此病多于傷寒熱病前後見之。
其未病而預見者。
熱氣先動也。
其病後四五日。
或二十日。
或一月見者。
遺熱不去也。
各随其證以治。
具如下文。
案魏氏以此證。
斷為氣病。
而今驗之于病者。
氣病多類此者。
然下條百合諸方。
并似與氣病不相幹。
故其說雖甚巧。
竟難信據。
千金雲。
傷寒虛勞。
大病已後。
不平複。
變成斯疾。
其狀惡寒而嘔者。
病在上焦也。
二十三日當愈。
其狀腹滿微喘。
大便堅。
三四日一大便。
時複小溏者。
病在中焦也。
六十三日當愈。
其狀小便淋瀝難者。
病在下焦也。
三十三日當愈。
各随其證治之。
思邈所論如此。
參之于本條。
明是百合病。
别是一種病。
尤注頗詳。
故今從之。
(張氏醫通。
有治百合病醫案一則。
當參考。
) 【百合病。
發汗後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
】(千金。
作百合病。
已經發汗之後。
更發者。
下文例并同。
) 【〔尤〕】人之有百脈。
猶地之有衆水也。
衆水朝宗于海。
百脈朝宗于肺。
故百脈不可治。
而可治其肺。
百合。
味甘平微苦。
色白入肺。
治邪氣。
補虛清熱。
故諸方悉以之為主。
而随證加藥治之。
用知母者。
以發汗傷津液故也。
【〔魏〕】百合病。
用百合。
蓋古有百合病之名。
即因百合一味。
而瘳此疾。
因得名也。
如傷寒論條内雲。
太陽病桂枝證。
亦病因藥而得名之義也。
案本草蘇頌雲。
仲景治百合病。
凡四方。
病名百合。
而用百合治之。
不識其義。
今得魏注。
而義自明。
後世有病名河白者。
以河白草治之。
(出證治大還。
)即與此同義。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
煎知母。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外台。
滓别之間。
有置之一處四字。
) 【百合病。
下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主之。
】(外台。
滑石上。
有百合二字。
尤本仍之。
) 【〔魏〕】至下之後。
不用知母。
而以滑石代赭湯主之者。
以重墜之品。
随下藥之勢使邪自下洩也。
用代赭石之澀。
澀大便也。
用滑石之滑。
利小便也。
【〔徐〕】加之泉水。
以瀉陽而陰氣自調也。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
洗百合漬一宿。
當白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
煎滑石代赭。
取一升。
去滓。
後合和。
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外台。
滓别間。
有置一廂三字。
别作又。
) 【百合病吐之後者。
用後方主之。
】 【〔鑒〕】百合病。
不應吐。
而吐之不解者。
則虛中。
以百合雞子湯。
清而補之也。
【〔尤〕】本草。
雞子。
安五髒治熱疾。
吐後髒氣傷。
而病不去。
用之不特安内。
亦且攘外也。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
洗百合。
漬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