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濕病脈證第二(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關燈
【太陽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

    】(〔原注〕一作痙餘同。

    ○沈柯魏并作痙是。

    玉函千金翼。

    反上有而字。

    ) 【〔徐〕】此條與下條。

    即傷寒論。

    辨寒傷榮風傷衛法也。

    取以為病剛柔之别。

    省文也。

    蓋。

    即痙。

    強直之謂也。

    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證。

    故曰。

    即省文不言。

    但治病。

    剛柔之辨。

    最為吃緊。

    故特首拈無汗反惡寒為剛。

    有汗不惡寒為柔。

    以示辨證之要領耳。

     【〔程〕】病者。

    以太陽病發汗太多。

    榮血已亡。

    風寒易中。

    故筋脈勁急。

    作剛柔二也。

    寒邪内入于營。

    郁于肌膚。

    則發熱。

    凝其血脈。

    則無汗。

    無汗為表實。

    不應惡寒。

    今反惡寒者。

    以寒邪嚴厲。

    從衛入營。

    衛亦因之而不阖。

    故反惡寒也。

    其故名曰剛。

    案成無己曰。

    當作痙。

    傳寫之誤也。

    。

    惡也。

    非強也。

    今考。

    。

    惡也。

    見張揖廣雅。

    而說文。

    痙。

    強急也。

    成說為是。

    聖濟總錄雲。

    又謂之痙者。

    痙一類。

    古人特以強直名之。

    郭白雲。

    是病名。

    痙是病證。

    楊氏直指方。

    李氏永類钤方。

    遂立痙門。

    皆不考耳。

    金鑒雲。

    反惡寒之反字。

    衍文也。

    玩痙病之條。

    自知當惡寒也。

    今考甲乙經。

    引本條文。

    無反字。

    則知金鑒之說。

    有所據也。

    然錢氏溯源集雲。

    發熱無汗。

    本應惡寒。

    而曰反惡寒者。

    不當惡之詞也。

    然而非也。

    以時頭熱面赤。

    目脈皆赤之見證。

    似乎熱甚。

    而仍身熱足寒。

    頭項強急而惡寒。

    故曰反也。

    反者。

    甚之之詞。

    根據此解。

    則反字不必删。

    而義自通。

    龐安時。

    作反不惡寒。

    亦不可從。

     【太陽病。

    發熱汗出。

    而不惡寒。

    名曰柔。

    】 【〔程〕】風傷于衛。

    則發熱。

    開其腠理則汗出。

    汗出當惡寒。

    今不惡寒者。

    以風為陽邪。

    木性曲直和。

    雖汗出。

    亦不惡寒。

    其故名曰柔。

    案程剛柔之解誤。

    徐則為柔軟之義。

    痙病以強急得名。

    豈有柔軟者乎。

    其說尤非。

    金鑒雲。

    太陽病。

    發熱無汗惡寒。

    為實邪。

    名曰剛痙者。

    強而有力也。

    發熱汗出不惡寒為虛邪。

    名曰柔痙者。

    強而無力也。

    此注近是。

    然以有力無力。

    分剛柔者。

    未為得矣。

    蓋剛柔。

    乃陰陽之義。

    陰陽。

    乃虛實之謂。

    表實故稱以剛。

    表虛故稱以柔。

    神巧萬全方雲。

    太陽病。

    發熱不惡寒無汗。

    為陽痙。

    發熱不惡寒汗出。

    為陰痙。

    又活人書雲。

    剛痙屬陽痙。

    柔痙屬陰痙。

    活人續集解惑論雲。

    合面而卧。

    為陰痙。

    仰目者。

    為陽痙。

    其義可見耳。

     【太陽病。

    發熱脈沉而細者。

    名曰。

    為難治。

    】(傷寒論玉函經脈經并無為難治三字。

    ) 【〔徐〕】古人以強直為。

    外證與傷寒相似。

    但其脈沉細。

    而項背反張。

    強硬如發痫狀為異耳。

    如前二條既以無汗有汗。

    分剛柔為辨。

    此複以脈沉細為辨。

    溯源集雲。

    邪在太陽。

    若中風之脈。

    則當浮緩。

    傷寒之脈。

    則當浮緊。

    此則同是太陽發熱之表症。

    而其脈與中風傷寒特異。

    反見沉細者。

    因邪不獨在太陽之表也。

    則表裡皆有風寒邪氣。

    浸淫于皮膚筋骨。

    髒腑經絡之間。

    非若中風傷寒之邪。

    先表後裡。

    以次傳變之可比。

    乃邪之甚。

    而病之至者。

    乃難治危惡之證也。

    所以金匮此條之下。

    有為難治三字。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緻。

    】 【〔鑒〕】太陽病。

    當發汗。

    若發汗太過。

    腠理大開。

    表氣不固。

    邪氣乘虛而入。

    因成痙者。

    乃内虛所召入也。

    宜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固表溫經也。

    由此推之。

    凡病出汗過多。

    新産金瘡破傷。

    出血過多。

    而變生此證者。

    皆其類也。

    溯源集雲。

    生氣通天論雲。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陽氣衰微。

    不能噓養其筋骨。

    故筋脈勁急。

    而成。

    所以太陽篇雲。

    太陽病。

    醫發汗。

    遂漏不止。

    四肢拘急。

    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之見症。

    雖又甚焉。

    亦理之相似者也。

    張氏醫通雲。

    真武湯。

     【夫風病下之則。

    複發汗必拘急。

    】 【〔程〕】風傷于衛。

    若下之虛其陰血。

    風乘其虛而陷于營血之中。

    血不榮筋。

    因作。

    四肢為諸陽之本。

    複發汗以虛其陽。

    必令四肢拘急。

    張氏醫通雲。

    附子湯。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

    】 【〔鑒〕】瘡家初起。

    毒熱未成。

    法當汗散。

    已經潰後。

    血氣被傷。

    雖有身痛表證。

    亦不可發汗。

    恐汗出血液愈竭。

    筋失所養。

    因而成痙。

    或邪風乘之。

    亦令痙也。

     【〔徐〕】産後多緻痙。

    陰虛液脫之故。

    産後誤汗下而緻。

    或亦有之。

    故仲景不另出方。

    聽人消息。

    張氏醫通雲。

    芍藥甘草附子湯。

    巢源。

    金瘡中風痙候雲。

    夫金瘡痙者。

    此由血脈虛竭。

    飲食未複。

    未盈月日。

    營衛傷穿。

    風氣得入五髒受寒則痙。

    其狀口急背直。

    搖頭馬鳴。

    腰為反折。

    須臾大發。

    氣息如絕。

    汗出如雨。

    不及時救者。

    皆死。

    凡金瘡卒無汗者。

    中風也。

    邊自出黃汁者。

    中水也。

    并欲作痙。

    急治之。

    又腕折中風痙候雲。

    夫腕折傷皮肉作瘡者。

    慎不可當風及自扇。

    若風入瘡内。

    犯諸經絡所緻痙。

    痙者。

    脊背強直。

    口噤不能言也。

    案此後世所謂。

    破傷風也。

    其中水者。

    謂之破傷濕。

    (見三因方。

    )巢源。

    又有産後中風痙候。

    (附載于婦人産後病。

    ) 【病者。

    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

    惡寒時頭熱。

    面赤目赤。

    獨頭動搖。

    卒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

    若發其汗者。

    寒濕相得。

    其表益虛。

    即惡寒甚。

    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

    】(〔原注〕一雲。

    其脈。

    ○傷寒論。

    作目脈赤。

    獨頭面搖。

    無若發其汗以下二十五字。

    病也。

    作為也。

    玉函脈經。

    無若發其汗以下十七字。

    脈經作病發其汗已。

    其脈如蛇。

    相得。

    程徐作相搏。

    。

    趙本作滄滄。

    ) 【〔鑒〕】諸家以剛柔二痙。

    列為首條。

    今以此為第一條者。

    蓋剛柔之辨。

    俱從此條分出。

    痙病之最備者。

    宜冠諸首。

     【〔程〕】身熱頭熱。

    邪在太陽也。

    面赤目赤。

    (足陽明之正系目系。

    )邪在陽明也。

    頸屬陽明。

    項屬太陽。

    邪在二經。

    則頸項強急惡寒也。

    陽明之脈挾口。

    故卒口噤。

    太陽之脈。

    循背上頭。

    故頭獨搖。

    背反張也。

    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後。

    正氣已虛。

    而邪氣但勝于上。

    其足則寒。

    此痙病之證具見也。

     【〔鑒〕】李曰。

    手三陽之筋。

    結入于颔頰。

    足陽明之筋。

    上挾于口。

    風寒乘虛。

    入其筋則攣。

    故牙關急而口禁。

     【〔尤〕】寒濕相得者。

    汗液之濕。

    與外寒之氣。

    相得不解。

    而表氣以汗而益虛。

    寒氣得濕而轉增。

    則惡寒甚也。

     【〔沈〕】其脈堅勁。

    動猶如蛇。

    乃譬掙紐奔迫之狀。

    溯源集雲。

    上文有脈無證。

    此條有證無脈。

    合而觀之。

    病之脈證備矣。

    身熱者。

    風寒在表也。

    足寒者。

    陰邪在下也。

    頸項強急。

    背反張者。

    太陽之經脈四行。

    自巅下項。

    夾背脊。

    而行于兩旁。

    寒邪在經。

    諸寒收引。

    其性勁急。

    邪發則筋脈抽掣。

    故頸項強急。

    背如角弓之反張。

    所謂筋所生病也。

    惡寒者。

    寒邪在表。

    則當惡寒。

    在下焦而陽氣虛衰。

    亦所當惡也。

    時頭熱面赤目脈赤者。

    頭為諸陽之會。

    陽邪獨盛于上。

    所以足寒于下也。

    時者。

    時或熱炎于上。

    而作止有時也。

    頭面為諸陽之所聚。

    乃元首也。

    不宜動搖。

    因風火扇動于上。

    故獨頭面動搖。

    卒然口噤而不言也。

    案金鑒雲。

    若發其汗六句。

    與上文義不屬。

    與後之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句。

    文義相屬。

    宜分于彼。

    然今考此六句。

    其意不明晰。

    疑是他篇錯簡。

    傷寒論亦無之。

    宜删。

     【暴腹脹大者。

    為欲解。

    脈如故反伏弦者。

    】(沈本。

    脈上有其字。

    伏。

    玉函脈經。

    作複。

    ) 【〔程〕】暴腹脹大為欲解。

    于理不順。

    脈伏弦。

    即後條伏堅之意。

     【〔鑒〕】暴腹脹大者句。

    衍文也。

    當删之。

     【夫脈。

    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

    】(〔原注〕一作築築而弦。

    脈經雲。

    家。

    其脈伏堅。

    直上下。

    ○案脈經雲。

    十二字。

    舊本大書。

    與原文同。

    今根據趙本為細注。

    玉函脈經。

    作築築而弦。

    ) 【〔尤〕】緊如弦。

    即堅直之象。

    李氏曰。

    上下行者。

    自寸至尺。

    皆見緊直之脈也。

     【〔鑒〕】痙之為病。

    其狀勁急強直。

    故其脈亦勁急強直。

    按之緊。

    勁急之象也。

    如弦。

    直行之象也。

    案緊。

    不散也。

    弦。

    不緩也。

    如字。

    當讀為而。

    玉函脈經可證。

    病。

    有灸瘡難治。

     【〔徐〕】治。

    終以清表為主。

    有灸瘡者。

    經穴洞達。

    火熱内盛。

    陰氣素虧。

    即後栝蒌桂枝湯。

    葛根湯。

    嫌不遠熱。

    大承氣湯。

    更慮傷陰。

    故曰難治。

     【〔尤〕】有灸瘡者。

    膿血久潰。

    穴俞不閉。

    婁全善雲。

    即破傷風之意。

    蓋陰傷而不勝風熱。

    陽傷而不任攻伐也。

    故曰難治。

    玉函經。

    栝蒌桂枝湯後。

    出一條雲。

    脊強者。

    五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