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論十三首、脈證三條)
關燈
小
中
大
【問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師曰。
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
見肝之病。
不解實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
則水不行。
水不行。
則心火氣盛。
則傷肺。
肺被傷。
則金氣不行。
金氣不行。
則肝氣盛。
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
補不足損有餘。
是其義也。
餘髒準此。
】(趙本。
心火氣盛下。
更有心火氣盛四字。
肝氣盛下。
有故實脾三字。
并是。
) 【〔程〕】治未病者。
謂治未病之髒腑。
非治未病之人也。
愚謂見肝補脾則可。
若謂補脾則傷腎。
腎可傷乎。
火盛則傷肺。
肺可傷乎。
然則肝病雖愈。
又當準此法。
以治肺治腎。
五髒似無甯日也。
傷字當作制字看。
制之則五髒和平。
而諸病不作矣。
【〔尤〕】按素問雲。
邪氣之客于身也。
以勝相加。
肝應木而勝脾土。
以是知肝病當傳脾也。
實脾者。
助令氣旺使不受邪。
所謂治未病也。
設不知而徒治其肝。
則肝病未已。
脾病複起。
豈上工之事哉。
肝之病。
補用酸者。
肝不足則益之以其本味也。
與内經以辛補之之說不同。
然肝以陰髒。
而含生氣。
以辛補者。
所以助其用。
補用酸者。
所以益其體。
言雖異。
而理各當也。
助用苦焦者。
千金所謂心旺則氣感于肝也。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者。
越人所謂損其肝者。
緩其中也。
酸入肝以下十五句。
疑非仲景原文。
類後人謬添注腳。
編書者誤收之也。
蓋仲景治肝補脾之要。
在脾實而不受肝邪。
非補脾以傷腎。
縱火以刑金之謂。
果爾則是所全者少。
而所傷者反多也。
且脾得補。
而肺将自旺。
腎受傷必虛及其子。
何制金強木之有哉。
細按語意。
見肝之病以下九句。
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辭。
補用酸三句。
乃别出肝虛正治之法。
觀下文雲。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可以見矣。
蓋髒腑惟虛者受之。
而實者不受。
髒邪惟實。
則能傳。
而虛則不傳。
故治肝實者。
先實脾土。
以杜滋蔓之禍。
治肝虛者。
直補本宮。
以防外侮之端。
此仲景虛實并舉之要旨也。
後人不察肝病緩中之理。
謬執甘先入脾之語。
遂略酸與焦苦。
而獨于甘味。
曲窮其說。
以為是即治肝補脾之要妙。
昔賢雲。
辭知其所蔽。
此之謂耶。
【〔鑒〕】中工不曉虛實。
虛者瀉之。
是為虛虛。
實者補之。
是為實實。
非其義也。
上工知其虛實。
補其不足。
損其有餘。
是其義也。
案七十七難曰。
經言。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者。
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與脾。
故先實其脾氣。
無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雲雲。
八十一難曰。
經言無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并本條之義也。
傷腎。
三因。
引本經作制腎。
程注蓋本于此。
肝虛。
三因。
作虛肝。
今據尤注。
以十五句為注腳。
則文義相接。
旨趣明晰。
不必作虛肝也。
【夫人禀五常。
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髒元真通暢。
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
中人多死。
千般難。
不越三條。
一者。
經絡受邪入髒腑。
為内所因也。
二者。
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
房室金刃。
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
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
不令邪風幹忤經絡。
适中經絡。
未流傳腑髒。
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滞。
即導引吐納。
針灸膏摩。
勿令九竅閉塞。
更能無犯王法。
禽獸災傷房室。
勿令竭乏。
服食節其冷熱。
苦酸辛甘。
不遣形體有衰。
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
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為血氣所注。
理者。
是皮膚髒腑之紋理也。
】(禀。
徐彬本。
沈本。
金鑒。
作秉。
才。
趙本。
作才。
) 【〔沈〕】此條是書中大旨。
通部之綱領。
前人誤編次章。
茲冠于首以正頭緒。
不緻紛纭也。
五常者。
五行也。
夫人秉五常。
即秉天地五行陰陽之常氣。
氣。
即風也。
然風即東方甲乙。
生發之氣為四時六氣之首。
而天氣化生。
長養萬物。
必随八風動蕩之機而發。
發則寒暑燥濕火。
相随應時而化。
人感此氣而成。
謂因風氣而生長。
然風有邪正。
正風者。
即溫和之風。
生育萬物也。
邪風者。
乃飄HT之風。
肅殺萬物。
故以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之譬。
五髒元真通暢。
人即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師曰。
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
見肝之病。
不解實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
則水不行。
水不行。
則心火氣盛。
則傷肺。
肺被傷。
則金氣不行。
金氣不行。
則肝氣盛。
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
補不足損有餘。
是其義也。
餘髒準此。
】(趙本。
心火氣盛下。
更有心火氣盛四字。
肝氣盛下。
有故實脾三字。
并是。
) 【〔程〕】治未病者。
謂治未病之髒腑。
非治未病之人也。
愚謂見肝補脾則可。
若謂補脾則傷腎。
腎可傷乎。
火盛則傷肺。
肺可傷乎。
然則肝病雖愈。
又當準此法。
以治肺治腎。
五髒似無甯日也。
傷字當作制字看。
制之則五髒和平。
而諸病不作矣。
【〔尤〕】按素問雲。
邪氣之客于身也。
以勝相加。
肝應木而勝脾土。
以是知肝病當傳脾也。
實脾者。
助令氣旺使不受邪。
所謂治未病也。
設不知而徒治其肝。
則肝病未已。
脾病複起。
豈上工之事哉。
肝之病。
補用酸者。
肝不足則益之以其本味也。
與内經以辛補之之說不同。
然肝以陰髒。
而含生氣。
以辛補者。
所以助其用。
補用酸者。
所以益其體。
言雖異。
而理各當也。
助用苦焦者。
千金所謂心旺則氣感于肝也。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者。
越人所謂損其肝者。
緩其中也。
酸入肝以下十五句。
疑非仲景原文。
類後人謬添注腳。
編書者誤收之也。
蓋仲景治肝補脾之要。
在脾實而不受肝邪。
非補脾以傷腎。
縱火以刑金之謂。
果爾則是所全者少。
而所傷者反多也。
且脾得補。
而肺将自旺。
腎受傷必虛及其子。
何制金強木之有哉。
細按語意。
見肝之病以下九句。
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辭。
補用酸三句。
乃别出肝虛正治之法。
觀下文雲。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可以見矣。
蓋髒腑惟虛者受之。
而實者不受。
髒邪惟實。
則能傳。
而虛則不傳。
故治肝實者。
先實脾土。
以杜滋蔓之禍。
治肝虛者。
直補本宮。
以防外侮之端。
此仲景虛實并舉之要旨也。
後人不察肝病緩中之理。
謬執甘先入脾之語。
遂略酸與焦苦。
而獨于甘味。
曲窮其說。
以為是即治肝補脾之要妙。
昔賢雲。
辭知其所蔽。
此之謂耶。
【〔鑒〕】中工不曉虛實。
虛者瀉之。
是為虛虛。
實者補之。
是為實實。
非其義也。
上工知其虛實。
補其不足。
損其有餘。
是其義也。
案七十七難曰。
經言。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者。
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與脾。
故先實其脾氣。
無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雲雲。
八十一難曰。
經言無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并本條之義也。
傷腎。
三因。
引本經作制腎。
程注蓋本于此。
肝虛。
三因。
作虛肝。
今據尤注。
以十五句為注腳。
則文義相接。
旨趣明晰。
不必作虛肝也。
【夫人禀五常。
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髒元真通暢。
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
中人多死。
千般難。
不越三條。
一者。
經絡受邪入髒腑。
為内所因也。
二者。
四肢九竅。
血脈相傳。
壅塞不通。
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
房室金刃。
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
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
不令邪風幹忤經絡。
适中經絡。
未流傳腑髒。
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滞。
即導引吐納。
針灸膏摩。
勿令九竅閉塞。
更能無犯王法。
禽獸災傷房室。
勿令竭乏。
服食節其冷熱。
苦酸辛甘。
不遣形體有衰。
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
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為血氣所注。
理者。
是皮膚髒腑之紋理也。
】(禀。
徐彬本。
沈本。
金鑒。
作秉。
才。
趙本。
作才。
) 【〔沈〕】此條是書中大旨。
通部之綱領。
前人誤編次章。
茲冠于首以正頭緒。
不緻紛纭也。
五常者。
五行也。
夫人秉五常。
即秉天地五行陰陽之常氣。
氣。
即風也。
然風即東方甲乙。
生發之氣為四時六氣之首。
而天氣化生。
長養萬物。
必随八風動蕩之機而發。
發則寒暑燥濕火。
相随應時而化。
人感此氣而成。
謂因風氣而生長。
然風有邪正。
正風者。
即溫和之風。
生育萬物也。
邪風者。
乃飄HT之風。
肅殺萬物。
故以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之譬。
五髒元真通暢。
人即